華文網

日本國民女神蒼井優新劇,故事並不激烈卻讓我願意一直追下去!

影視劇很少會把工作作為它的主要講述內容。

有嗎?當然也有,但一般都是這種性質的——

戰爭、犯罪、偵探緝凶或者體育競技。

它們都是些自帶戲劇張力的人類活動,但卻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離得很遠。

幸好,這個世界有一個神奇的存在——島國人。

島國人真的是一個非常熱愛工作的民族,再乏味的工作都會被他們搬上銀/螢幕。

《編舟記》,講怎樣編字典。

《重版出來!》,講怎樣出版漫畫。

《半澤直樹》,講怎樣做信貸。

連《新哥斯拉》(2016),講的也主要是怎樣開會。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這部新日劇,講的則是怎樣經營學校——

《不過是先出生的我》

該劇10月14日在日本開播,剛播一集。

櫻井翔和蒼井優主演,豆瓣評分目前是8.3。

不得不承認,島國人的心,真大。

這樣一個題材,其實是很容易把觀眾趕跑的。

在辦公室裡憋屈了一天,回到家裡,誰會想著再去修讀一門學校經營管理課程?

要讓如此枯燥的一個題材產生吸引力,必須得在原始創意上想辦法。

《不過是先出生的我》為了做到這一點,一共只用了10分鐘。

在開場的前10分鐘,交叉剪輯了兩個時空的內容。

一是新校長第一次來學校,

依次約談學校的各位老師。

二是通過閃回,交代這位新校長從何而來。

短短的10分鐘內,資訊暴風驟雨般向我們撲面而來,

且,每一條都極富含金量。

首先,這是一位非常年輕的校長,三十來歲,比接待他的副校長可能要小一半。

其次,學校的處境很糟糕,招生困難,財政方面一直是赤字。

第三,新校長原是一位商業才幹,曾用很短的時間將一家店扭虧為盈,但從未接觸過教育行業。

為什麼說這些資訊有含金量呢?

因為,它們中的每一條,都意味著「不可能」——

一個小年輕,有可能獲得各位老司機的尊敬嗎?

學校有可能脫離困境嗎?

商業思維,到了教育行業裡還管用嗎?

除了這些資訊外,還有一條資訊,雖然與上述資訊性質不同,但卻能瞬間讓我們對主人公移情。

這個年輕人的職業生涯,突然發生這麼大的跳躍,完全是出於無奈。

他在公司裡站錯了隊,老闆失勢,於是他也只好跟著降職。

這是一個會令每一個上班族都感同身受的痛點。

成功人士不會讓我們有興趣,但一個失敗者的命運,我們會非常關心。

到此為止,這部劇用三個「不可能」,一個痛點,成功地吊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當然,所謂「不可能」,其實也是允諾。

它向我們承諾,這個不幸的年輕人,最終一定會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成績出來。

如此的承諾,會讓承諾者和被承諾者都感到興奮異常。

但,爽完了之後,怎樣兌現承諾,卻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

導演和編劇面臨兩個便利的選擇——

第一,重點刻畫主人公的某種品格,因為擁有這種品格,他最終獲得了成功。

第二,從管理理論裡拿出一個方法,因為使用了這種方法,主人公最終獲得了成功。

這兩個選擇,都不能選。

如果選了第一種,就會把劇集變成一種成功學雞湯。

雞湯,喝的時候會讓你熱血沸騰,但通常都不那麼可信。

這個選擇在影視劇裡也不是沒用過,不過一般都是反著用的。

一個歹徒,因為性格上的某個弱點,最終不得好死。

即便如此,這類作品的某種訓誡意味,有時候還是會令人嫌惡。

如果選了第二種,則會把劇集變成論文,或者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

觀眾當然不想在影視劇中看到這種東西,尤其它還是一個外行弄出來的。

這兩個選擇的問題在於,它們對於世界的看法都太確定了。

它們信仰一套非常穩定的因果關係。

然而,現實呈現給一個人的問題,通常都是紛亂繁雜、變動不居和難以把握的。

只有超級英雄,才被賦予了用簡單的方法解決一切問題的特權。

普通人,面對這些紛繁的問題,最恰當的反應應該是焦頭爛額。

雞湯和報告,以提供答案為目的,而有自尊的影視劇,則把模擬現實當成它的本職。

它必須讓我們相信它為我們構造的這個世界。

創作者一開始拉高了我們對主人公的期許,這時候,則需要把他拉下神壇,還原為普通人。

他們確實這麼做了。

新校長在開學典禮之後,想出來兩招解決學校困境。

第一,貸款。

第二,招生宣傳。

這兩招都失敗了,他既貸不到款,宣傳上也得不到老師和外界的支持。

這是每個人都能想到的對策,很想當然,因為它們都沒有以現實為依據。

不過,在為宣傳奔走的過程中,他逐漸明白了學校的問題所在——

這所私立高中,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它既沒有自己的直升大學,也不像公立學校那樣免交學費。

只有中考落榜生才會報考這所學校。

要想增加生源,必須提高畢業生的成績。

要想提高學生成績,又必須招到優秀的學生。

這根本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有了這麼一個問題,劇情就像裝上了永動機,撐到50集都不是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

新校長因為這個問題,開始鬧胃疼。

他的上一任,同樣因為這個問題,暈倒在演講臺上。

把這個問題具體化為若干的小問題,創作者就可以為主人公創造出一次次的挫敗和勝利。

而這些挫敗和勝利,又將牽引觀眾的好奇心,讓他們不斷看下去。

在第一集的末尾,新校長把全部老師召集起來,開會。

他以獎學金為引子,說學校應該教導學生一些社會構成和準則知識。

接著,他談危機感。

然後他又談到老師們應該具有商業意識,把知識當商品,把學生當客戶,把家長當股東。

最後,他提了提裁員。

聽上去,很有道理,然而這些最後似乎又成了他的一時衝動。

他招來一片反駁的聲音。

有說老師做好自己的本職就好了,不應該操心商業。

有說做教育不是做生意。

更甚者,指責他的功利心,說他也不過是想升職加薪。

這稱得上是一次大失敗,要是給一般人,估計都不想在學校呆下去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員工,常會對那些空降到公司的新領導百般非議。

這次,我們卻無比同情電影裡的這個年輕人。

我特別想看下一集,想看接下來他是怎樣改善局面的。

之所以如此,正因為創作者們一開始提出的是非常可信的問題。

這個問題,靠宣傳,靠教導學生社會構成和準則,靠危機感,靠商業意識,解決不了。

它反映了一個嘗試改革者面臨的真實處境。

要想提出這樣的問題,非得有扎實的調研和對生活的嚴肅觀察不可。

我們常被告訴說,戲劇性和日常生活是兩條歧路。

而很多日本影視作品,卻能將戲劇性和日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它們不靠題材取勝,然而通過大前提的設置,使乏味日常也具備了讓人欲罷不能的魔力。

另一方面,因為它們本身講的就是日常,我們會覺得它們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這些作品所做的,簡單點來說,就是將劇作規律運用到了生活經驗上面。

然而,它的要求也許比那些題材勁爆的影片更高。

因為,要想拍好這樣的作品,既要深諳規律,也要很懂生活。

文 | 甜叔

第三,新校長原是一位商業才幹,曾用很短的時間將一家店扭虧為盈,但從未接觸過教育行業。

為什麼說這些資訊有含金量呢?

因為,它們中的每一條,都意味著「不可能」——

一個小年輕,有可能獲得各位老司機的尊敬嗎?

學校有可能脫離困境嗎?

商業思維,到了教育行業裡還管用嗎?

除了這些資訊外,還有一條資訊,雖然與上述資訊性質不同,但卻能瞬間讓我們對主人公移情。

這個年輕人的職業生涯,突然發生這麼大的跳躍,完全是出於無奈。

他在公司裡站錯了隊,老闆失勢,於是他也只好跟著降職。

這是一個會令每一個上班族都感同身受的痛點。

成功人士不會讓我們有興趣,但一個失敗者的命運,我們會非常關心。

到此為止,這部劇用三個「不可能」,一個痛點,成功地吊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當然,所謂「不可能」,其實也是允諾。

它向我們承諾,這個不幸的年輕人,最終一定會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成績出來。

如此的承諾,會讓承諾者和被承諾者都感到興奮異常。

但,爽完了之後,怎樣兌現承諾,卻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

導演和編劇面臨兩個便利的選擇——

第一,重點刻畫主人公的某種品格,因為擁有這種品格,他最終獲得了成功。

第二,從管理理論裡拿出一個方法,因為使用了這種方法,主人公最終獲得了成功。

這兩個選擇,都不能選。

如果選了第一種,就會把劇集變成一種成功學雞湯。

雞湯,喝的時候會讓你熱血沸騰,但通常都不那麼可信。

這個選擇在影視劇裡也不是沒用過,不過一般都是反著用的。

一個歹徒,因為性格上的某個弱點,最終不得好死。

即便如此,這類作品的某種訓誡意味,有時候還是會令人嫌惡。

如果選了第二種,則會把劇集變成論文,或者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

觀眾當然不想在影視劇中看到這種東西,尤其它還是一個外行弄出來的。

這兩個選擇的問題在於,它們對於世界的看法都太確定了。

它們信仰一套非常穩定的因果關係。

然而,現實呈現給一個人的問題,通常都是紛亂繁雜、變動不居和難以把握的。

只有超級英雄,才被賦予了用簡單的方法解決一切問題的特權。

普通人,面對這些紛繁的問題,最恰當的反應應該是焦頭爛額。

雞湯和報告,以提供答案為目的,而有自尊的影視劇,則把模擬現實當成它的本職。

它必須讓我們相信它為我們構造的這個世界。

創作者一開始拉高了我們對主人公的期許,這時候,則需要把他拉下神壇,還原為普通人。

他們確實這麼做了。

新校長在開學典禮之後,想出來兩招解決學校困境。

第一,貸款。

第二,招生宣傳。

這兩招都失敗了,他既貸不到款,宣傳上也得不到老師和外界的支持。

這是每個人都能想到的對策,很想當然,因為它們都沒有以現實為依據。

不過,在為宣傳奔走的過程中,他逐漸明白了學校的問題所在——

這所私立高中,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它既沒有自己的直升大學,也不像公立學校那樣免交學費。

只有中考落榜生才會報考這所學校。

要想增加生源,必須提高畢業生的成績。

要想提高學生成績,又必須招到優秀的學生。

這根本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有了這麼一個問題,劇情就像裝上了永動機,撐到50集都不是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

新校長因為這個問題,開始鬧胃疼。

他的上一任,同樣因為這個問題,暈倒在演講臺上。

把這個問題具體化為若干的小問題,創作者就可以為主人公創造出一次次的挫敗和勝利。

而這些挫敗和勝利,又將牽引觀眾的好奇心,讓他們不斷看下去。

在第一集的末尾,新校長把全部老師召集起來,開會。

他以獎學金為引子,說學校應該教導學生一些社會構成和準則知識。

接著,他談危機感。

然後他又談到老師們應該具有商業意識,把知識當商品,把學生當客戶,把家長當股東。

最後,他提了提裁員。

聽上去,很有道理,然而這些最後似乎又成了他的一時衝動。

他招來一片反駁的聲音。

有說老師做好自己的本職就好了,不應該操心商業。

有說做教育不是做生意。

更甚者,指責他的功利心,說他也不過是想升職加薪。

這稱得上是一次大失敗,要是給一般人,估計都不想在學校呆下去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員工,常會對那些空降到公司的新領導百般非議。

這次,我們卻無比同情電影裡的這個年輕人。

我特別想看下一集,想看接下來他是怎樣改善局面的。

之所以如此,正因為創作者們一開始提出的是非常可信的問題。

這個問題,靠宣傳,靠教導學生社會構成和準則,靠危機感,靠商業意識,解決不了。

它反映了一個嘗試改革者面臨的真實處境。

要想提出這樣的問題,非得有扎實的調研和對生活的嚴肅觀察不可。

我們常被告訴說,戲劇性和日常生活是兩條歧路。

而很多日本影視作品,卻能將戲劇性和日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它們不靠題材取勝,然而通過大前提的設置,使乏味日常也具備了讓人欲罷不能的魔力。

另一方面,因為它們本身講的就是日常,我們會覺得它們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這些作品所做的,簡單點來說,就是將劇作規律運用到了生活經驗上面。

然而,它的要求也許比那些題材勁爆的影片更高。

因為,要想拍好這樣的作品,既要深諳規律,也要很懂生活。

文 | 甜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