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習近平

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闊步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西安,成為人們投資興業、追逐夢想的樂園。圖為擁有西部最大空中停車場的西安賽格國際購物中心。 本報記者 劉強攝

陝南移民搬遷使百萬群眾搬進了新房,走上了致富路。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為陝西推向全國的典型經驗。圖為佛坪縣大河壩移民搬遷社區。 本報記者 趙晨攝

陝西蘋果馳名中外,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蘋果種植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圖為延安市寶塔區果農在採摘成熟的山地蘋果。

本報記者 趙晨攝

本報特別報導組

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從“喚起工農千百萬”,到“為了人民利益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從黨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人民謀幸福一以貫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說。

這是薪火相傳的信仰,這是人民為本的初心。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人民渴望得到全面的發展,對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活出高品質,活出精氣神。從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提出的“五個扎實”要求,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共用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再到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五新”戰略任務,“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脈絡無比清晰。

“促進就業增收,讓群眾生活更寬裕;改善基礎條件,讓群眾生活更便利;營造宜居環境,讓群眾生活更舒適;解決難點問題,讓群眾生活更舒心;全力脫貧攻堅,讓群眾生活更自尊。”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工作報告中對三秦百姓承諾。

這是為人民謀幸福的莊嚴承諾,更是一幅讓人民更幸福的宏偉藍圖。

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萬戶;近在一朝一夕,遠到千秋萬代……陝西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化為擲地有聲的實際行動。

一項項民生目標、一聲聲貼心承諾,句句說到了三秦百姓的心裡。從生存到發展、從物質到精神、從福利到權利,陝西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融為一體,使三秦百姓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小康路上,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習近平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

“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5年10月16日,北京,習近平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承諾。

一諾千金。

一個時代目標已經確立: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補齊“最大短板”,讓所有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答題。

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大的牽掛。

三秦父老將永遠記住這4天。2015年2月13日至16日,農曆乙未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短短的4天裡,總書記問實情、尋實策,殷殷叮囑:陝西是扶貧開發任務比較重的省份,要增強緊迫感,按照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要求,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真抓實幹,吹糠見米,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致富。

牢記囑託,陝西踐行共用發展新理念,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推動發展的最大機遇,舉全省之力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

在脫貧攻堅這一頭等大事上,陝西面臨的實際情況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截至目前,陝西共有貧困人口228.7萬人。這些群眾大部分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陝西實現到2020年全面脫貧的宏偉目標,任務艱巨。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如期完成脫貧任務,補齊小康路上“最大短板”,是陝西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為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陝西把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2015年以來,陝西制定出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決定的《實施意見》及分工方案,修訂完善了陝西“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印發了34個行業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配套方案;夯實“五級書記”抓脫貧責任,堅持貧困縣區不摘帽子黨政正職不挪位子。

明確靶向才能對症下藥。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不盡相同,中央確定扶貧開發要按照“分類施策”的原則,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瞄準窮根精准施策。

為真正做到精准扶貧,陝西先後多次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精准識別扶貧物件,建立動態的把關篩查、方案調整、有序退出等機制,逐戶分析致貧原因、確定脫貧期限、制定幫扶措施。2016年以來,陝西已選派“第一書記”1.14萬人、幹部3.9萬名駐村幫扶,這是不拔窮根絕不撤退的突擊隊。今年以來,陝西以“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對照扶貧標準,一戶一戶核實扶貧對象,一件一件落實扶貧措施,確保扶貧資金一分一厘足額到位,保質保量完成2017年全省40.4萬貧困人口脫貧、4個貧困縣摘帽任務。

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貴在精准,重在實效。陝西的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秦巴山、六盤山、呂梁山3個國家連片特困地區,以及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2個省級特困地區,這是陝西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脫貧攻堅,要真正做到不漏一人,把每一名貧困群眾都納入幫扶體系。讓絕對貧困在我們這個時代畫上一個歷史性句號!這是陝西向黨中央立下的軍令狀,向3800萬三秦父老作出的莊嚴承諾。

設定時間表、留出緩衝期、實行嚴格評估……對標黨中央提出的具體要求,陝西正在用“繡花”功夫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

挪窮窩,才能挖窮根。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陝西創新易地扶貧搬遷舉措。

家住寧陝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的貧困戶梅可軍,從女兒上小學起就有一個心願——搬出大山!如果搬出去,孩子上學放學方便,不用每天擔驚受怕走山路、蹚水路……但僅憑他一人外出打工和家裡務農掙錢,6口之家搬下山的願望一直難以實現。直到2016年,梅可軍的心願才終於有了著落。

隨著新一輪移民(脫貧)搬遷政策的實施,梅可軍不僅得到10多萬元的購房補貼,還加入了村上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梅可軍說:“買房錢不用愁了,還有事幹,只要勤快,一定能夢想成真!”

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扶貧避災生態移民搬遷讓148萬群眾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包括梅可軍在內的眾多山裡人,陸續搬出大山,遷入新居,在新家園裡開始美好新生活。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2016年4月,陝西全面啟動《教育扶貧實施方案》,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夠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時,陝西建立起從學前、小學、中學、大學直至就業的系列教育幫扶機制,實現了貧困家庭學生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全補助,營養計畫、高中免除學費等政策全覆蓋,為貧困地區孩子的未來發展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陝西積極開展就業扶貧。今年以來,陝西出臺《完善政策切實加強就業扶貧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檔,在拓展本地就業空間、增強就業培訓實效和強化就業服務等方面建立就業扶貧新政策體系,超過17萬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被啟動,從“要我幹”到“我要幹”,真正成為脫貧戰場上的生力軍。

脫貧攻堅猶如一雙有力的手,推動著陝西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8月28日,總長828公里的沿黃觀光路全線貫通,為帶動沿線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堅實支撐。5年來,陝西累計有547萬群眾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5.04%下降到9.45%。今年上半年貧困地區居民收入增幅9.4%,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準。

愚公移山,久久為功。

從政府“單打獨鬥”到全社會“握拳出擊”,陝西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行業優勢,廣泛凝聚各界力量。如今,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一系列創新措施構建起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

老百姓最盼望什麼?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

這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

民生所向,國運所系;民生所在,政之所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落實到人民群眾身上,就是衣食住行、上學就醫這樣具體的民生“小事”。

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要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牢記囑託,陝西衝破藩籬,從老百姓最期盼的教育、養老、醫療、就業等民生“痛點”“難點”做起,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力爭讓改革紅利惠及最大多數人。

——教育醫療均衡發展。

回應新形勢下的民生新訴求,陝西頻頻推出順應新期待的改革舉措,讓人民群眾更多地經濟發展的成果。

2016年9月1日,陝西85.1萬名高中學生收到了一份特別的“開學禮物”——高中階段全部免除學費。作為13年免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3年免除學費解決了因學致貧、返貧問題,讓群眾最大化享受到教育公平。

此舉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據測算,實施13年免費教育,陝西每年要增加13億元的財政投入。陝西還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體系,通過教育扶貧,遏制貧困代際傳遞。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曾經,和全國多數地方一樣,陝西的大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看病難”“看病貴”成為困擾百姓的一道難題。

要讓百姓看得上病,更要讓百姓看得起病。在難題面前,陝西通過改革給群眾送實惠,在全國率先開展綜合醫改試點,率先全面實施分級診療制度,積極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完善藥品供應體系,推進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療保障安全網日益牢固。“小病拖、大病扛”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在寶雞市鳳縣黃牛鋪鎮長灘壩村衛生室,村醫劉志強夫婦承擔著1046名居民的基本衛生服務。近年來,基本藥物零差率實現後,到村衛生室看病的村民明顯增多,這裡每年接診超過5000人次,夫妻兩人忙得不可開交。“藥價下來了,村民有病自然不扛了。”劉志強忙並快樂著。

截至2016年,陝西城鎮醫保和新農合參加率達到99.4%,基本醫保實現“應保盡保”。目前,陝西已有40個縣實現了90%病人在縣域內治療。“小病在基層,大病進醫院,康復在社區”的就醫新格局初步形成。

——住有所居,老有所養。

出棚進樓、住有所居是老百姓的願景之一。

近5年來,陝西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89.18萬套,其中公租房55.72萬套,購置型保障房41.03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92.43萬套,各項考核指標連續5年保持全國先進水準。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讓454萬群眾住進新居。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逐步建立。

陝西民生保障持續改善這本“大相冊”中,安居僅僅是其中的一頁。率先實現了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全覆蓋、全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在全國率先建立殘疾人生活和護理兩項補貼制度……陝西省委、省政府承諾的“十大民生工程”正在逐步落實。

在銅川市職業病防治院,老人們剪紙、做女紅、讀書,其樂融融。這些老人所居住的是醫養結合模式的養老院。在這裡,老人們每天的生活豐富多彩:做養生操,品嘗養生藥膳,進行康復理療,結伴讀書唱歌。

2016年,銅川市、安康市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以中醫為特色的醫養結合,為機構養老及居家養老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如今越來越多的三秦百姓開始享受到全面、及時的醫療服務和健康指導,體會到“健康陝西”帶來的幸福生活。

——織密“民生大網”,拓寬幸福大道。

陝西在民生保障方面的力度不只體現在脫貧攻堅上。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加大教育投入、加強醫療保障和住房保障……一張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的民生保障網不斷織密織牢,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陝西就業不降反增,就業規模和品質不斷提高,新增就業崗位218萬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更為可喜的是,在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帶動下,陝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空前高漲,進一步帶動了創業就業,越來越多的普通勞動者實現了就業創業夢。

芝麻開花節節高,連年上調的社保標準,成為陝西群眾享受發展成果的最好印證。

截至2017年7月,陝西城鎮企業職工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13連調,企業退休(職)人員月人均養老金水準達2590元。

厚重的“民生帳本”,不僅回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記錄下省委、省政府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堅實腳印:“老有所養”邁向更高層級,“住有所居”內涵更為豐富,“勞有所得”跨進“收入倍增”階段,“病有所醫”扎實邁進。

一個社會的溫度,取決於“底線”的刻度。一系列保障起點公平的民生改革舉措接踵而至,陝西民生領域的“冰點”正在消融、“難點”開始破解、“底線”加緊築牢、“保障網”更為堅實。

共建共用,讓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習近平

吃得更放心、出行更通暢、環境更優美、社會分配更公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緊緊圍繞共建共用這一核心,全力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和覆蓋面,不斷增進人民福祉,讓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仔細審視,人們不難發現,從歷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到“十三五”規劃綱要,再到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在陝西的頂層設計中,民生都佔有非常重的分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早已全面融入陝西各項決策部署中。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總要求,陝西改善民生思路明確,路徑清晰,措施務實,推進有力。在財政並不寬裕的情況下,陝西民生保障力度不降反升,財政支出和新增財力80%用於民生,財政對民生的投入連年增長,5年來累計投入1.6萬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不僅為織密民生保障網提供了堅實保障,也使陝西民生“相冊”中的笑臉越來越燦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千家萬戶的“錢袋子”。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隨著財富源泉充分湧流,陝西不僅要做大民生“蛋糕”,更要分好民生“蛋糕”,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今年57歲的蔣鐵成是銅川王石凹煤礦的礦工,礦井關閉後,老蔣按照政策辦理了內退,其退養生活費由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和工齡津貼組成,每個月1730元。“除了退養生活費,我還能拿到700元的公益性崗位補貼。這樣算下來,基本生活就不愁嘍。”老蔣笑著對記者說。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僅煤炭行業去產能一項,陝西一年就有大量職工需要安置。陝西充分利用失業保險、公益性崗位和社保補貼等方面的政策,認真組織開展培訓,對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做好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針對社會保障中的“空白點”,陝西還積極實施社會保險全覆蓋,不斷擴大人群覆蓋面,先後把計程車司機、環衛工人等群體也納入養老保險範圍,並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截至2016年年底,陝西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512.56萬人、1248.05萬人、352.23萬人、441.60萬人、283.45萬人,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民覆蓋。

用發展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用發展解決關乎民生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堅持新增財力和財政收入向民生傾斜,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強化惠農支農政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統籌發展速度加快,為做大民生“蛋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系列改革舉措正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2012年至2016年,是陝西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增長品質最好的5年:城鄉居民收入達到28440元和9396元,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居民,年均增速高於城鎮居民1.7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由2012年的3.22:1降至2016年的3.03:1。

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4月21日上午,在陝西旬陽縣法院立案大廳,抱著一疊材料的戴律師來到立案登記視窗,十來分鐘便辦理完立案登記手續。“如今立案方便多了。”戴律師說,實行立案登記制後,只要提供的材料齊全,法官當場就登記立案。

與立案登記制改革一樣,在當下陝西省司法領域,“公正”“為民”二詞高頻率出現,亮點多多,引人關注。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一系列司法改革舉措漸次展開: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深化律師制度改革、最高法在西安設立巡迴法庭……

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後第一需求。陝西投入鉅資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目前已實現以6張防控網、5項工作機制為重點的“6+5+X”升級版,社會面防控網、視頻監控網、社區單位內部防控網等多個網路全面升級,陝西空地一體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網路已經形成。

山東華泰租賃有限公司近日在西安高新區設立了30家SPV公司。西安高新區工商部門按照程式啟用“綠色通道”,僅用1天時間就完成了這30家公司的資料錄入、核准審批等工作。從前期溝通到最後給企業頒發營業執照,花費不到5天時間。

紀錄被刷新的背後,是政府行政效能革命的快速推進。西安市從煙頭革命、廁所革命到行政效能革命,從路長制、河長制到特色小鎮建設,從城市環境轉變到經濟社會發輾轉型升級,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不但打出了城市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數,同時也打出了陝西人的精氣神、經濟發展的大空間、制勝未來的新優勢。

以前是企業圍著政府轉,現在是政府圍著企業轉。隨著簡政放權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現代化程度的穩步提升,陝西社會投資信心和群眾創新創業熱情不斷增強。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陝西新增市場主體25.97萬個,同比增長38.4%。

所有發展的出發點是民生,所有發展的落腳點還是民生。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醫教保”等基本需求層面入手,到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收入的穩步提升,到追求優美的環境和潔淨的空氣;從覆蓋全省的避災生態移民搬遷到精准脫貧的深入落實……一系列添活力惠民生的舉措推動各項民生改革落向實處。在人民訴求不斷提高的時代,陝西持續刷新民生改善刻度,為三秦百姓增添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隨著陝西追趕超越步伐的不斷加快,一個個枯燥的資料已經或正在變成三秦百姓身邊活生生、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一個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全面小康社會正在走近。

不忘初心,給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習近平

中國夢,人民夢。今天中國人所需要的,不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更是人生出彩的夢想。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張旺最近一段時間成了小“名人”,他甚至還收穫了一個“小旺紅”的外號。

9月16日,在西安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專案與投資機構對接洽談會上,“小旺紅”張旺帶來的參賽項目“小滿糧倉”獲得深圳大西互聯網創業投資公司3000萬元投資,成為現場獲投項目中單筆簽約金額最高的一個。

“一直以來,我都想針對延安特點,以農業為依託,通過為延安培養、輸送青年電商人才,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張旺說,“前段時間,我們團隊走進延安,參加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我們與當地農戶對接,共同開發當地特色農產品,幫助老區農戶打通農產品銷售管道。不為別的,我們就是想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為老區人民脫貧致富貢獻一份力量。”

從推進簡政放權,到建立權力清單,再到日益公平的社會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經濟結構轉型創造了更多就業,人民增加了更多更穩定的收入;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文藝精品、文化基本公共服務,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感染著、凝聚著3800萬三秦兒女;綠色理念正轉化為綠色機制,老百姓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有了更多獲得感。

一項項改革舉措接連出臺,讓老百姓深切感受到,改革既有速度、又有力度、更有溫度,“以人民為中心”的印記深深銘刻。

幸福,從越來越鼓的腰包傳遞出來:陝西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跑贏GDP增速,收入差距逐漸縮小。

幸福,從擺脫貧困的笑臉上洋溢出來:小康路上,決不讓一個人掉隊。陝西省委、省政府緊盯2020年這個關鍵節點,按照“六個精准”“五個一批”要求,科學謀劃,高位推進,聚焦精准施策,鎖定脫貧目標不放鬆。

幸福,從老百姓的安居樂業中彰顯出來:《“十三五”食品藥品安全規劃》明確提出,未來5年,要以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為目標,用“四個最嚴”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使陝西成為全國食品藥品最安全的地區之一。

……

好日子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三秦兒女親眼見證著社會全景式的變革,享受著變革帶來的實惠。

陝西把“共建新生活”作為決勝全面小康、奮力追趕超越的最終目的,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幹民之所盼。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執政為民的信念,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鐫刻在陝西前進發展的每一個足跡上。

道行致遠,不忘初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全民共建,全民共用。陝西闊步走在共建共用的大道上,不忘初心,奮力追趕超越,給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習近平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

“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5年10月16日,北京,習近平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承諾。

一諾千金。

一個時代目標已經確立: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補齊“最大短板”,讓所有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答題。

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大的牽掛。

三秦父老將永遠記住這4天。2015年2月13日至16日,農曆乙未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短短的4天裡,總書記問實情、尋實策,殷殷叮囑:陝西是扶貧開發任務比較重的省份,要增強緊迫感,按照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要求,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真抓實幹,吹糠見米,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致富。

牢記囑託,陝西踐行共用發展新理念,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推動發展的最大機遇,舉全省之力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

在脫貧攻堅這一頭等大事上,陝西面臨的實際情況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截至目前,陝西共有貧困人口228.7萬人。這些群眾大部分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陝西實現到2020年全面脫貧的宏偉目標,任務艱巨。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如期完成脫貧任務,補齊小康路上“最大短板”,是陝西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為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陝西把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2015年以來,陝西制定出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決定的《實施意見》及分工方案,修訂完善了陝西“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印發了34個行業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配套方案;夯實“五級書記”抓脫貧責任,堅持貧困縣區不摘帽子黨政正職不挪位子。

明確靶向才能對症下藥。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不盡相同,中央確定扶貧開發要按照“分類施策”的原則,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瞄準窮根精准施策。

為真正做到精准扶貧,陝西先後多次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精准識別扶貧物件,建立動態的把關篩查、方案調整、有序退出等機制,逐戶分析致貧原因、確定脫貧期限、制定幫扶措施。2016年以來,陝西已選派“第一書記”1.14萬人、幹部3.9萬名駐村幫扶,這是不拔窮根絕不撤退的突擊隊。今年以來,陝西以“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對照扶貧標準,一戶一戶核實扶貧對象,一件一件落實扶貧措施,確保扶貧資金一分一厘足額到位,保質保量完成2017年全省40.4萬貧困人口脫貧、4個貧困縣摘帽任務。

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貴在精准,重在實效。陝西的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秦巴山、六盤山、呂梁山3個國家連片特困地區,以及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2個省級特困地區,這是陝西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脫貧攻堅,要真正做到不漏一人,把每一名貧困群眾都納入幫扶體系。讓絕對貧困在我們這個時代畫上一個歷史性句號!這是陝西向黨中央立下的軍令狀,向3800萬三秦父老作出的莊嚴承諾。

設定時間表、留出緩衝期、實行嚴格評估……對標黨中央提出的具體要求,陝西正在用“繡花”功夫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

挪窮窩,才能挖窮根。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陝西創新易地扶貧搬遷舉措。

家住寧陝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的貧困戶梅可軍,從女兒上小學起就有一個心願——搬出大山!如果搬出去,孩子上學放學方便,不用每天擔驚受怕走山路、蹚水路……但僅憑他一人外出打工和家裡務農掙錢,6口之家搬下山的願望一直難以實現。直到2016年,梅可軍的心願才終於有了著落。

隨著新一輪移民(脫貧)搬遷政策的實施,梅可軍不僅得到10多萬元的購房補貼,還加入了村上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梅可軍說:“買房錢不用愁了,還有事幹,只要勤快,一定能夢想成真!”

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扶貧避災生態移民搬遷讓148萬群眾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包括梅可軍在內的眾多山裡人,陸續搬出大山,遷入新居,在新家園裡開始美好新生活。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2016年4月,陝西全面啟動《教育扶貧實施方案》,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夠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時,陝西建立起從學前、小學、中學、大學直至就業的系列教育幫扶機制,實現了貧困家庭學生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全補助,營養計畫、高中免除學費等政策全覆蓋,為貧困地區孩子的未來發展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陝西積極開展就業扶貧。今年以來,陝西出臺《完善政策切實加強就業扶貧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檔,在拓展本地就業空間、增強就業培訓實效和強化就業服務等方面建立就業扶貧新政策體系,超過17萬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被啟動,從“要我幹”到“我要幹”,真正成為脫貧戰場上的生力軍。

脫貧攻堅猶如一雙有力的手,推動著陝西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8月28日,總長828公里的沿黃觀光路全線貫通,為帶動沿線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堅實支撐。5年來,陝西累計有547萬群眾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5.04%下降到9.45%。今年上半年貧困地區居民收入增幅9.4%,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準。

愚公移山,久久為功。

從政府“單打獨鬥”到全社會“握拳出擊”,陝西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行業優勢,廣泛凝聚各界力量。如今,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一系列創新措施構建起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

老百姓最盼望什麼?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

這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

民生所向,國運所系;民生所在,政之所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落實到人民群眾身上,就是衣食住行、上學就醫這樣具體的民生“小事”。

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要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牢記囑託,陝西衝破藩籬,從老百姓最期盼的教育、養老、醫療、就業等民生“痛點”“難點”做起,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力爭讓改革紅利惠及最大多數人。

——教育醫療均衡發展。

回應新形勢下的民生新訴求,陝西頻頻推出順應新期待的改革舉措,讓人民群眾更多地經濟發展的成果。

2016年9月1日,陝西85.1萬名高中學生收到了一份特別的“開學禮物”——高中階段全部免除學費。作為13年免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3年免除學費解決了因學致貧、返貧問題,讓群眾最大化享受到教育公平。

此舉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據測算,實施13年免費教育,陝西每年要增加13億元的財政投入。陝西還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體系,通過教育扶貧,遏制貧困代際傳遞。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曾經,和全國多數地方一樣,陝西的大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看病難”“看病貴”成為困擾百姓的一道難題。

要讓百姓看得上病,更要讓百姓看得起病。在難題面前,陝西通過改革給群眾送實惠,在全國率先開展綜合醫改試點,率先全面實施分級診療制度,積極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完善藥品供應體系,推進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療保障安全網日益牢固。“小病拖、大病扛”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在寶雞市鳳縣黃牛鋪鎮長灘壩村衛生室,村醫劉志強夫婦承擔著1046名居民的基本衛生服務。近年來,基本藥物零差率實現後,到村衛生室看病的村民明顯增多,這裡每年接診超過5000人次,夫妻兩人忙得不可開交。“藥價下來了,村民有病自然不扛了。”劉志強忙並快樂著。

截至2016年,陝西城鎮醫保和新農合參加率達到99.4%,基本醫保實現“應保盡保”。目前,陝西已有40個縣實現了90%病人在縣域內治療。“小病在基層,大病進醫院,康復在社區”的就醫新格局初步形成。

——住有所居,老有所養。

出棚進樓、住有所居是老百姓的願景之一。

近5年來,陝西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89.18萬套,其中公租房55.72萬套,購置型保障房41.03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92.43萬套,各項考核指標連續5年保持全國先進水準。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讓454萬群眾住進新居。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逐步建立。

陝西民生保障持續改善這本“大相冊”中,安居僅僅是其中的一頁。率先實現了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全覆蓋、全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在全國率先建立殘疾人生活和護理兩項補貼制度……陝西省委、省政府承諾的“十大民生工程”正在逐步落實。

在銅川市職業病防治院,老人們剪紙、做女紅、讀書,其樂融融。這些老人所居住的是醫養結合模式的養老院。在這裡,老人們每天的生活豐富多彩:做養生操,品嘗養生藥膳,進行康復理療,結伴讀書唱歌。

2016年,銅川市、安康市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以中醫為特色的醫養結合,為機構養老及居家養老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如今越來越多的三秦百姓開始享受到全面、及時的醫療服務和健康指導,體會到“健康陝西”帶來的幸福生活。

——織密“民生大網”,拓寬幸福大道。

陝西在民生保障方面的力度不只體現在脫貧攻堅上。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加大教育投入、加強醫療保障和住房保障……一張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的民生保障網不斷織密織牢,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陝西就業不降反增,就業規模和品質不斷提高,新增就業崗位218萬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更為可喜的是,在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帶動下,陝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空前高漲,進一步帶動了創業就業,越來越多的普通勞動者實現了就業創業夢。

芝麻開花節節高,連年上調的社保標準,成為陝西群眾享受發展成果的最好印證。

截至2017年7月,陝西城鎮企業職工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13連調,企業退休(職)人員月人均養老金水準達2590元。

厚重的“民生帳本”,不僅回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記錄下省委、省政府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堅實腳印:“老有所養”邁向更高層級,“住有所居”內涵更為豐富,“勞有所得”跨進“收入倍增”階段,“病有所醫”扎實邁進。

一個社會的溫度,取決於“底線”的刻度。一系列保障起點公平的民生改革舉措接踵而至,陝西民生領域的“冰點”正在消融、“難點”開始破解、“底線”加緊築牢、“保障網”更為堅實。

共建共用,讓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習近平

吃得更放心、出行更通暢、環境更優美、社會分配更公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緊緊圍繞共建共用這一核心,全力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和覆蓋面,不斷增進人民福祉,讓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仔細審視,人們不難發現,從歷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到“十三五”規劃綱要,再到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在陝西的頂層設計中,民生都佔有非常重的分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早已全面融入陝西各項決策部署中。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總要求,陝西改善民生思路明確,路徑清晰,措施務實,推進有力。在財政並不寬裕的情況下,陝西民生保障力度不降反升,財政支出和新增財力80%用於民生,財政對民生的投入連年增長,5年來累計投入1.6萬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不僅為織密民生保障網提供了堅實保障,也使陝西民生“相冊”中的笑臉越來越燦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千家萬戶的“錢袋子”。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隨著財富源泉充分湧流,陝西不僅要做大民生“蛋糕”,更要分好民生“蛋糕”,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今年57歲的蔣鐵成是銅川王石凹煤礦的礦工,礦井關閉後,老蔣按照政策辦理了內退,其退養生活費由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和工齡津貼組成,每個月1730元。“除了退養生活費,我還能拿到700元的公益性崗位補貼。這樣算下來,基本生活就不愁嘍。”老蔣笑著對記者說。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僅煤炭行業去產能一項,陝西一年就有大量職工需要安置。陝西充分利用失業保險、公益性崗位和社保補貼等方面的政策,認真組織開展培訓,對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做好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針對社會保障中的“空白點”,陝西還積極實施社會保險全覆蓋,不斷擴大人群覆蓋面,先後把計程車司機、環衛工人等群體也納入養老保險範圍,並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截至2016年年底,陝西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512.56萬人、1248.05萬人、352.23萬人、441.60萬人、283.45萬人,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民覆蓋。

用發展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用發展解決關乎民生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堅持新增財力和財政收入向民生傾斜,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強化惠農支農政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統籌發展速度加快,為做大民生“蛋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系列改革舉措正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2012年至2016年,是陝西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增長品質最好的5年:城鄉居民收入達到28440元和9396元,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居民,年均增速高於城鎮居民1.7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由2012年的3.22:1降至2016年的3.03:1。

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4月21日上午,在陝西旬陽縣法院立案大廳,抱著一疊材料的戴律師來到立案登記視窗,十來分鐘便辦理完立案登記手續。“如今立案方便多了。”戴律師說,實行立案登記制後,只要提供的材料齊全,法官當場就登記立案。

與立案登記制改革一樣,在當下陝西省司法領域,“公正”“為民”二詞高頻率出現,亮點多多,引人關注。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一系列司法改革舉措漸次展開: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深化律師制度改革、最高法在西安設立巡迴法庭……

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後第一需求。陝西投入鉅資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目前已實現以6張防控網、5項工作機制為重點的“6+5+X”升級版,社會面防控網、視頻監控網、社區單位內部防控網等多個網路全面升級,陝西空地一體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網路已經形成。

山東華泰租賃有限公司近日在西安高新區設立了30家SPV公司。西安高新區工商部門按照程式啟用“綠色通道”,僅用1天時間就完成了這30家公司的資料錄入、核准審批等工作。從前期溝通到最後給企業頒發營業執照,花費不到5天時間。

紀錄被刷新的背後,是政府行政效能革命的快速推進。西安市從煙頭革命、廁所革命到行政效能革命,從路長制、河長制到特色小鎮建設,從城市環境轉變到經濟社會發輾轉型升級,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不但打出了城市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數,同時也打出了陝西人的精氣神、經濟發展的大空間、制勝未來的新優勢。

以前是企業圍著政府轉,現在是政府圍著企業轉。隨著簡政放權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現代化程度的穩步提升,陝西社會投資信心和群眾創新創業熱情不斷增強。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陝西新增市場主體25.97萬個,同比增長38.4%。

所有發展的出發點是民生,所有發展的落腳點還是民生。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醫教保”等基本需求層面入手,到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收入的穩步提升,到追求優美的環境和潔淨的空氣;從覆蓋全省的避災生態移民搬遷到精准脫貧的深入落實……一系列添活力惠民生的舉措推動各項民生改革落向實處。在人民訴求不斷提高的時代,陝西持續刷新民生改善刻度,為三秦百姓增添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隨著陝西追趕超越步伐的不斷加快,一個個枯燥的資料已經或正在變成三秦百姓身邊活生生、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一個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全面小康社會正在走近。

不忘初心,給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習近平

中國夢,人民夢。今天中國人所需要的,不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更是人生出彩的夢想。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張旺最近一段時間成了小“名人”,他甚至還收穫了一個“小旺紅”的外號。

9月16日,在西安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專案與投資機構對接洽談會上,“小旺紅”張旺帶來的參賽項目“小滿糧倉”獲得深圳大西互聯網創業投資公司3000萬元投資,成為現場獲投項目中單筆簽約金額最高的一個。

“一直以來,我都想針對延安特點,以農業為依託,通過為延安培養、輸送青年電商人才,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張旺說,“前段時間,我們團隊走進延安,參加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我們與當地農戶對接,共同開發當地特色農產品,幫助老區農戶打通農產品銷售管道。不為別的,我們就是想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為老區人民脫貧致富貢獻一份力量。”

從推進簡政放權,到建立權力清單,再到日益公平的社會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經濟結構轉型創造了更多就業,人民增加了更多更穩定的收入;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文藝精品、文化基本公共服務,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感染著、凝聚著3800萬三秦兒女;綠色理念正轉化為綠色機制,老百姓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有了更多獲得感。

一項項改革舉措接連出臺,讓老百姓深切感受到,改革既有速度、又有力度、更有溫度,“以人民為中心”的印記深深銘刻。

幸福,從越來越鼓的腰包傳遞出來:陝西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跑贏GDP增速,收入差距逐漸縮小。

幸福,從擺脫貧困的笑臉上洋溢出來:小康路上,決不讓一個人掉隊。陝西省委、省政府緊盯2020年這個關鍵節點,按照“六個精准”“五個一批”要求,科學謀劃,高位推進,聚焦精准施策,鎖定脫貧目標不放鬆。

幸福,從老百姓的安居樂業中彰顯出來:《“十三五”食品藥品安全規劃》明確提出,未來5年,要以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為目標,用“四個最嚴”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使陝西成為全國食品藥品最安全的地區之一。

……

好日子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三秦兒女親眼見證著社會全景式的變革,享受著變革帶來的實惠。

陝西把“共建新生活”作為決勝全面小康、奮力追趕超越的最終目的,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幹民之所盼。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執政為民的信念,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鐫刻在陝西前進發展的每一個足跡上。

道行致遠,不忘初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全民共建,全民共用。陝西闊步走在共建共用的大道上,不忘初心,奮力追趕超越,給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