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國為什麼不先滅更弱的西夏,而南下攻宋?

假如你是個準備搶劫的劫匪,看到了兩個人,一個是穿金戴銀、大腹便便的土豪,

一個是衣衫襤褸、面有菜色的窮鬼,你覺得你會選擇哪個人下手?

從北宋神宗時期開始,北宋對西夏就進入吊打模式,不斷主動進攻西夏,一直持續到北宋滅亡之前。西夏對北宋的防線不斷後退,遼國也有意留著西夏給北宋添亂,所以北宋並沒有徹底消滅西夏。到金國崛起的時候,西夏還在,但是國力已經非常弱了。

金國是在抗遼的過程中崛起的。

但金國對獨立徹底消滅遼國也沒有把握,所以遣使北宋,希望宋朝能夠配合金國,夾擊遼國。北宋一直想著恢復燕雲十六州,覺得這個機會真是天賜良機。而且,童貫所率宋軍在伐夏的戰爭中表現不錯,所以覺得可以和金國夾擊遼國,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

這樣,北宋和金就達成了海上之盟,約定雙方夾擊,徹底消滅遼國,戰爭結束後,將遼國佔據的燕雲十六州劃給宋朝,

金國則獲得遼國北方的遊牧地區。

但戰爭打起來之後,金軍在北線節節勝利,而宋軍在南線與遼軍的戰爭則屢戰屢敗。最後,宋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遼軍,使遼國不能將全力用在北線與金軍作戰,但同時也暴露出宋軍的弱點。

戰爭結束後,

遼國滅亡,金軍如約將燕雲十六州劃給宋朝,但同時在原由遼國統治的燕雲地區大肆搶掠,並且將燕雲地區的人口大量遷往遼東一帶。所以,宋軍雖然拿下了燕雲地區,但到手的時候已經十室九空,沒有多少人口了。所以,駐紮在燕雲地區的宋軍的後勤補給和糧餉,都只能由河南、山東來提供。

因此,當時在宋朝朝廷本身對此也是有非常大的分歧。反對者認為,配合金國恢復燕雲損耗非常大,

而且為了在河北地區建立防線,付出的成本太高了,得不償失。而支持者認為,開疆拓土,收復燕雲,實現了宋朝祖宗一百多年來的夙願,是不世之功,哪怕代價再大,也是值得的。

這時候,宋朝的朝廷格局仍然延續著神宗以來的新舊黨爭。主張收復燕雲的主要是蔡京等原來的新黨人物,也是實際上把持朝廷大權的;而反對者則是舊黨的漏網之魚,他們大多數都沒有實權,

只能發發議論而已。蔡京、童貫等人大肆開拓邊功,真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國家考慮,而是要粉飾太平,炫耀國力,以此來鞏固他們在朝廷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在收復燕雲地區之後,北宋雖然勉力經營,但經過前期與遼軍的戰爭,河北兵力基本上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實際上已經無力在河北構築有效的防線,所以在河北地區大量任用從遼國投降過來的遼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著名的郭藥師。

而金國通過滅遼之戰也發現,實際上宋朝遠沒有他們之前想像的那麼強大,反而是非常虛弱的。但同時,他們也很清楚,宋朝非常富裕,如果主動進攻宋朝,能夠獲得的財物會比滅遼大得多,於是金軍才有了主動進攻宋朝的意圖。

不過,此時金國並沒有徹底消滅宋朝,直接統治中原地區的準備。從金國方面來看,進攻宋朝主要是擄掠,同時希望能夠達成一個協議,讓宋朝像對遼國那樣,持續不斷地向金國進貢財物。

但金軍打起來之後,宋軍基本上是全線崩潰,金軍幾乎沒有遇到多少有力的抵抗,就順利推進到了汴梁城下,包圍了宋朝的首都。這時金軍統帥斡離不實際上也不清楚應該如何開價,所以就漫天要價,先是要錢,後是要人,宋朝都先後答應了。

隨著宋軍援軍源源不斷的趕來,集結在開封附近的宋軍已經達到二十多萬人,遠多於金軍的六萬人。金軍怕被切斷歸路後全軍覆沒,所以在滿足了幾乎所有要求之後,就主動後撤,退回去了。

金軍前腳剛退走,宋朝這邊就反悔了,要毀約。道理很簡單,除了城下之盟的因素外,當時達成的協議中宋朝的代價確實也太高了,黃河以北幾乎全部割讓給金軍,還要年年付給金國高額財物,這不僅是丟臉的問題,更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損失。

加之宋軍援軍的到來,讓驚魂甫定的宋欽宗又從速敗論轉進到了速勝論,認為前一次金軍進展順利,是因為宋軍部署有問題,現在宋軍部署好了,完全有能力擊敗宋軍,不用怕金軍進攻。

所以,宋朝單方面宣佈毀約了。

從道理上說,宋朝毀約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理由。確實,按照當時達成的協議,宋朝的代價太大了。但問題是,能戰方能和,還沒打呢,就先慫了,要議和,而且對方的開價幾乎完全不還價就同意了,完全是一個認慫的和約,跟澶淵之盟完全沒法比。

本來東京城防堅固,各地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完全沒有必要和金軍議和,哪怕是議和,也只需要拖住金軍,等援軍集結起來後,金軍不想走也得走,不走宋軍也可以以絕對的人數優勢徹底消滅他們。

宋朝的失策之處就在於,在沒有必要議和的時候非得要議和,在該堅決抵抗的時候沒有堅決抵抗,在可以打的時候不打,非得花錢買平安。等人家都已經回到安全區了,又主動宣佈毀約,給人口實。

兩年後,金軍再次南下,宋軍又是在朝廷的一片混亂和瞎指揮之下,全線崩潰,最後是兩個皇帝、後宮嬪妃和整個朝廷的幾乎全部大臣都成了人家的俘虜。

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宋被金國所滅,帶有很大程度上的偶然性,只要宋朝戰爭意志堅定,不輕易動搖,指揮有方,完全有能力擊敗金軍。北宋的滅亡首先是滅亡於自身的政治敗壞,配合了敵人。

實際上,金軍一開始也無意在中原建立實際統治,即便是消滅北宋,也還是在中原地區扶持了偽楚、偽齊政權,進行代理統治,希望用漢人來統治漢族地區,金國只要坐享其成就行。甚至包括南宋初期金軍不斷進攻南宋,目標都是擊敗南宋,迫使南宋接受一個最大限度的和約,成為金國的傀儡。

而西夏佔據的是哪些地方呢?就是今天的寧夏、河西走廊和內蒙西部的一部分,要麼是沙漠,戈壁灘,要麼是草原,人口少,國力弱,也沒多少油水。對志在掠奪的金國來說,打下來也沒多大意義,遠不如進攻北宋的收益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著名的郭藥師。

而金國通過滅遼之戰也發現,實際上宋朝遠沒有他們之前想像的那麼強大,反而是非常虛弱的。但同時,他們也很清楚,宋朝非常富裕,如果主動進攻宋朝,能夠獲得的財物會比滅遼大得多,於是金軍才有了主動進攻宋朝的意圖。

不過,此時金國並沒有徹底消滅宋朝,直接統治中原地區的準備。從金國方面來看,進攻宋朝主要是擄掠,同時希望能夠達成一個協議,讓宋朝像對遼國那樣,持續不斷地向金國進貢財物。

但金軍打起來之後,宋軍基本上是全線崩潰,金軍幾乎沒有遇到多少有力的抵抗,就順利推進到了汴梁城下,包圍了宋朝的首都。這時金軍統帥斡離不實際上也不清楚應該如何開價,所以就漫天要價,先是要錢,後是要人,宋朝都先後答應了。

隨著宋軍援軍源源不斷的趕來,集結在開封附近的宋軍已經達到二十多萬人,遠多於金軍的六萬人。金軍怕被切斷歸路後全軍覆沒,所以在滿足了幾乎所有要求之後,就主動後撤,退回去了。

金軍前腳剛退走,宋朝這邊就反悔了,要毀約。道理很簡單,除了城下之盟的因素外,當時達成的協議中宋朝的代價確實也太高了,黃河以北幾乎全部割讓給金軍,還要年年付給金國高額財物,這不僅是丟臉的問題,更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損失。

加之宋軍援軍的到來,讓驚魂甫定的宋欽宗又從速敗論轉進到了速勝論,認為前一次金軍進展順利,是因為宋軍部署有問題,現在宋軍部署好了,完全有能力擊敗宋軍,不用怕金軍進攻。

所以,宋朝單方面宣佈毀約了。

從道理上說,宋朝毀約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理由。確實,按照當時達成的協議,宋朝的代價太大了。但問題是,能戰方能和,還沒打呢,就先慫了,要議和,而且對方的開價幾乎完全不還價就同意了,完全是一個認慫的和約,跟澶淵之盟完全沒法比。

本來東京城防堅固,各地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完全沒有必要和金軍議和,哪怕是議和,也只需要拖住金軍,等援軍集結起來後,金軍不想走也得走,不走宋軍也可以以絕對的人數優勢徹底消滅他們。

宋朝的失策之處就在於,在沒有必要議和的時候非得要議和,在該堅決抵抗的時候沒有堅決抵抗,在可以打的時候不打,非得花錢買平安。等人家都已經回到安全區了,又主動宣佈毀約,給人口實。

兩年後,金軍再次南下,宋軍又是在朝廷的一片混亂和瞎指揮之下,全線崩潰,最後是兩個皇帝、後宮嬪妃和整個朝廷的幾乎全部大臣都成了人家的俘虜。

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宋被金國所滅,帶有很大程度上的偶然性,只要宋朝戰爭意志堅定,不輕易動搖,指揮有方,完全有能力擊敗金軍。北宋的滅亡首先是滅亡於自身的政治敗壞,配合了敵人。

實際上,金軍一開始也無意在中原建立實際統治,即便是消滅北宋,也還是在中原地區扶持了偽楚、偽齊政權,進行代理統治,希望用漢人來統治漢族地區,金國只要坐享其成就行。甚至包括南宋初期金軍不斷進攻南宋,目標都是擊敗南宋,迫使南宋接受一個最大限度的和約,成為金國的傀儡。

而西夏佔據的是哪些地方呢?就是今天的寧夏、河西走廊和內蒙西部的一部分,要麼是沙漠,戈壁灘,要麼是草原,人口少,國力弱,也沒多少油水。對志在掠奪的金國來說,打下來也沒多大意義,遠不如進攻北宋的收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