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後,蘇聯如何恢復對美核威懾

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迫使蘇聯撤出了其部署在古巴境內的全部中短程導彈以及戰略轟炸機。但蘇聯並未因此而死心,勃列日涅夫採取“進兩步、退一步”的戰略,逐步恢復了在古巴的軍事存在,

甚至將可攜帶核彈的戰略轟炸機再次部署到美國的家門口。

熊式轟炸機入駐

1962年蘇聯向美國妥協從古巴撤走後,古巴領導人卡斯楚感到被赫魯雪夫出賣,因為蘇聯在撤軍時根本沒有徵詢卡斯楚的意見,蘇古關係為此一度陷入低潮。

但勃列日涅夫上臺後,雙方的緊張關係逐步緩和,勃列日涅夫還試圖將古巴再度打造成蘇聯對美國採取進攻姿態的一個支點。古巴導彈危機使蘇聯意識到,在美國人的後院採取公開、激烈的行動,只會刺激美國人並使之做出強烈反應。所以這一次,蘇聯人決定要做得更加聰明一些。

1969年7月,蘇聯海軍的一支艦隊造訪了哈瓦那。艦隊中包括一艘“金達”級導彈巡洋艦、兩艘驅逐艦、兩艘“狐步”級攻擊型潛艇和一艘"11月”級攻擊型核潛艇。

其中,“11月”級攻擊型核潛艇沒有進入古巴的任何港口。蘇聯海軍的這次行動無疑是小心翼翼的,當他們發現美國人對此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後,莫斯科決定開始下一步嘗試:將古巴納入由蘇聯主導的、全球性的定期軍事演習——“大洋70"。

根據蘇聯的安排,古巴為參加“大洋70”演習的蘇軍圖-95- D熊式轟炸機提供陸上基地。

圖-95-D熊式轟炸機主要擔負偵察任務,但它可以攜帶原子彈並發射核導彈。蘇聯人將這種飛機降落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島國上,無疑是在進一步試探華盛頓的底線。可美國人依然對此視而不見,蘇聯人的動作便更加大膽。圖-95-D熊式轟炸機此後不斷地在俄羅斯的柯拉半島和古巴之間往返。

引爆外交糾紛

1969年11月,蘇聯決定在占巴的西恩富戈斯港修建一座潛艇基地。1970年9月,基地完工,一艘潛艇護理船以及一艘負責處理核廢料的駁船抵達古巴,這意味著蘇聯的攻擊型核武器已經在加勒比海獲得了立足點。就在那個月,蘇聯艦隊於21日和9日兩 [次造訪古巴。在這支艦隊 I中,尤為引入’注目的是“回聲”級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這並非一種戰略級武器平臺,

但它可以在古巴將核爆炸裝置扔到美國國土上。

此時,美軍U-2偵察機在古巴上空發現了蘇聯人所建造的這座基地。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立刻將消息彙報給總統尼克森。9月 25日,美國媒體披露此事,立刻引起美國朝野震動,議會領袖們強烈要求行政當局採取行動。

基辛格於是會見蘇聯駐美國大使杜布裡寧,提出警告,並要求蘇方對此事作出解釋。杜布裡寧則稱,蘇聯沒有在西恩富戈斯港部署攻擊型武器,因此蘇方的舉動沒有違反1962年美蘇之間就古巴導彈危機達成的協議。蘇聯塔斯社也發表社論,稱蘇聯並未在古巴建設潛艇基地。

在美國人施加壓力的情況下,蘇聯意識到自己有些操之過急。此後美軍U-2偵察機發回的照片表明,蘇聯已經暫停了西恩富戈斯港潛艇基地的建造——尼克森對國內總算有所交代。

美軍追蹤蘇聯潛艇

然而,事實證明蘇聯人採取的是“進兩步、退一步”的戰略。美國國內輿論對西恩富戈斯港潛艇基地的關注有所弱化後,蘇聯很快再度開始行動:1971年2月,蘇聯"11月”級核動力潛艇在一艘導彈巡洋艦和一艘潛艇護理船的陪伴下來到古巴。與1969年7月的那次不同,這一回蘇聯“11月”級核動力潛艇進入了西恩富戈斯港,並且接受了補給。1971年5月,又一艘“回聲”級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進入西恩富戈斯港。

蘇聯接下來動用的是“高爾夫1”級潛艇,這是一款柴油動力潛艇,但由於可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因此是一款戰略級別的武器平臺。這艘“高爾夫廠級潛艇來到古巴的巴希爾·德耐普港接受補給。它在那裡與自己的潛艇護理船匯合,並且呆了5天之久。

巴希爾·德耐普港的正對面就是美國的關塔那摩軍事基地,因此港外很早就部署有美軍第 18驅逐艦中隊,專門用來監視蘇聯在古巴的軍事行動。上面提到的這艘“高爾夫1”級潛艇離開巴希爾·德耐普港後,馬上被美國軍艦的聲呐發現,美國軍艦跟蹤了這艘潛艇。“高爾夫1”級潛艇幾次試圖擺脫美艦的糾纏,甚至還有蘇軍水上艦艇前來幫忙。但美國軍艦在P-3反潛巡邏機的幫助下,對這艘“高爾夫1”級持續跟蹤了3天之久。

但最終,尼克森政府沒有採取強硬的行動。在此之後,蘇聯事實上已經能夠頻繁地前往古巴港口,與古巴軍艦一同訓練。它們在古巴的港口內接受補給後,又前往美國的南部和東部海域巡航。 1978年,蘇聯決定擴建當初被迫停止興建的西恩富戈斯港潛艇基地。潛艇碼頭被建造起來,蘇聯還在距離西恩富戈斯港不遠處修建起一個軍事基地,用來給潛艇上的導彈配備核彈頭。這個名為彭達·摩維達的基地與西恩富戈斯港之間用鐵路連接,平時禁止古巴平民出入。

古巴導彈危機後,蘇聯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重新確立了其在古巴的軍事存在。而美國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制舉措,使得甘迺迪當初冒著巨大風險在古巴問題上所獲取的戰略成果幾乎全部喪失。蘇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還加大了對古巴的軍事援助,僅1982年就向古巴出口了6.6萬噸軍事物資。

蘇聯在美國後院所進行的戰略攻勢隱蔽而致命。不過此時,蘇聯所煥發的是日薄西山前的最後一抹輝煌。不久,勃列日涅夫去世,戈巴契夫上臺,蘇聯採取全線收縮的態勢,古巴對美國構成的軍事威脅逐步降低。

蘇聯沒有在西恩富戈斯港部署攻擊型武器,因此蘇方的舉動沒有違反1962年美蘇之間就古巴導彈危機達成的協議。蘇聯塔斯社也發表社論,稱蘇聯並未在古巴建設潛艇基地。

在美國人施加壓力的情況下,蘇聯意識到自己有些操之過急。此後美軍U-2偵察機發回的照片表明,蘇聯已經暫停了西恩富戈斯港潛艇基地的建造——尼克森對國內總算有所交代。

美軍追蹤蘇聯潛艇

然而,事實證明蘇聯人採取的是“進兩步、退一步”的戰略。美國國內輿論對西恩富戈斯港潛艇基地的關注有所弱化後,蘇聯很快再度開始行動:1971年2月,蘇聯"11月”級核動力潛艇在一艘導彈巡洋艦和一艘潛艇護理船的陪伴下來到古巴。與1969年7月的那次不同,這一回蘇聯“11月”級核動力潛艇進入了西恩富戈斯港,並且接受了補給。1971年5月,又一艘“回聲”級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進入西恩富戈斯港。

蘇聯接下來動用的是“高爾夫1”級潛艇,這是一款柴油動力潛艇,但由於可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因此是一款戰略級別的武器平臺。這艘“高爾夫廠級潛艇來到古巴的巴希爾·德耐普港接受補給。它在那裡與自己的潛艇護理船匯合,並且呆了5天之久。

巴希爾·德耐普港的正對面就是美國的關塔那摩軍事基地,因此港外很早就部署有美軍第 18驅逐艦中隊,專門用來監視蘇聯在古巴的軍事行動。上面提到的這艘“高爾夫1”級潛艇離開巴希爾·德耐普港後,馬上被美國軍艦的聲呐發現,美國軍艦跟蹤了這艘潛艇。“高爾夫1”級潛艇幾次試圖擺脫美艦的糾纏,甚至還有蘇軍水上艦艇前來幫忙。但美國軍艦在P-3反潛巡邏機的幫助下,對這艘“高爾夫1”級持續跟蹤了3天之久。

但最終,尼克森政府沒有採取強硬的行動。在此之後,蘇聯事實上已經能夠頻繁地前往古巴港口,與古巴軍艦一同訓練。它們在古巴的港口內接受補給後,又前往美國的南部和東部海域巡航。 1978年,蘇聯決定擴建當初被迫停止興建的西恩富戈斯港潛艇基地。潛艇碼頭被建造起來,蘇聯還在距離西恩富戈斯港不遠處修建起一個軍事基地,用來給潛艇上的導彈配備核彈頭。這個名為彭達·摩維達的基地與西恩富戈斯港之間用鐵路連接,平時禁止古巴平民出入。

古巴導彈危機後,蘇聯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重新確立了其在古巴的軍事存在。而美國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制舉措,使得甘迺迪當初冒著巨大風險在古巴問題上所獲取的戰略成果幾乎全部喪失。蘇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還加大了對古巴的軍事援助,僅1982年就向古巴出口了6.6萬噸軍事物資。

蘇聯在美國後院所進行的戰略攻勢隱蔽而致命。不過此時,蘇聯所煥發的是日薄西山前的最後一抹輝煌。不久,勃列日涅夫去世,戈巴契夫上臺,蘇聯採取全線收縮的態勢,古巴對美國構成的軍事威脅逐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