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人的“公”與“私”|經典常讀

“把中國人民送到工業社會的彼岸”

——這是費孝通心中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他尋找中國近代化道路的執念

《鄉土中國》提出的“鄉土”概念,高度概括了廣大農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

不瞭解這樣的鄉土社會,就不瞭解中國。

中國的"鄉土社會"從“鄉土”走向“現代”,傳統的“鄉土”雖然在一點點解體,但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魂”並沒有消散。

12

1. “私”的毛病

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說起私,我們就會想到“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語。誰也不敢否認這俗語多少是中國人的信條。其實抱有這種態度的並不只是鄉下人,就是所謂城裡人,

何嘗不是如此。掃清自己門前雪的還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門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

蘇州人家後門常通一條河,聽起來是最美麗也沒有了,文人筆墨裡是中國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沒有比蘇州城裡的水道更髒的了。什麼東西都可以向這種出路本來不太暢通的小河溝裡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廁所。明知人家在這河裡洗衣洗菜,

毫不覺得有什麼需要自製的地方。為什麼呢?——這種小河是公家的。

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有義務了。小到兩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塵灰堆積,滿院生了荒草,誰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難以插足的自然是廁所。

從這些事來說,私的毛病在中國實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從上到下似乎沒有不害這毛病的。現在已成了外國輿論一致攻擊我們的把柄了。

所謂貪污無能,並不是每個人絕對的能力問題,而是相對的,是從個人對公家的服務和責任上說的。中國人並不是不善經營,只要看南洋那些華僑在商業上的成就,西洋人誰不側目?中國人更不是無能,對於自家的事,抓起錢來,拍起馬來,比哪一個國家的人能力都大。

因之這裡所謂“私”的問題卻是個群己、人我的界線怎樣劃法的問題。

我們傳統的劃法,顯然是和西洋的劃法不同。因之,如果我們要討論私的問題就得把整個社會結構的格局提出來考慮一下了。

12

2. 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

西洋的社會有些象我們在田裡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紮,幾紮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裡都屬於一定的捆、紮、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紮、同捆的柴,分紮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

這些單位就是團體。我說西洋社會組織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們常常由若干人組成一個個的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裡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團體裡的人是一夥,對於團體的關係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團體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那也是先規定的。我用這譬喻是在想具體一些使我們看到社會生活中人和人的關係的一種格局。我們不妨稱之為團體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線分明的團體。如果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你說他將要“帶了他的家庭”一起來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哪幾個人。在中國,這句話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來,就不會用“家庭”。在我們中國“闔第光臨”雖則常見,但是很少人能說得出這個“第”字究竟應當包括些什麼人。

12

3. 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

提到了我們的用字,這個“家”字可以說最能伸縮自如了。“家裡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個人,“家門”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自家人的範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大到數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為什麼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係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係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係。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路,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裡有“一表三千里”,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三千里也不過指其廣袤的意思而已。這個網路像個蜘蛛的網,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

在我們鄉土社會裡,不但親屬關係如此,地緣關係也是如此。現代的保甲制度是團體格局性的,但是這和傳統的結構卻格格不相入。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蛋,有喪事要出來助殮,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機構。可是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範圍。

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象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12

4. 差序格局之影響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裡都得給父母膳宿費的西洋社會裡,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裡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裡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象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裡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麼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

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裡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來往所構成的網路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禮記大傳裡說:“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意思是這個社會結構的架格是不能變的,變的只是利用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於這己,得加以克服於禮,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在這種富於伸縮性的網路裡,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

自我主義並不限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的楊朱,連儒家都該包括在內。楊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楊朱忽略了自我主義的相對性和伸縮性。他太死心眼兒一口咬了一個自己不放;孔子是會推己及人的,可是儘管放之于四海,中心還是在自己。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眾星拱之。”這是很好的一個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總是中心,象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隨著他轉動。

孔子的道德系統裡絕不肯離開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我們一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範圍,我們就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

為自己可以犧牲家,為家可以犧牲族……這是一個事實上的公式。在這種公式裡,你如果說他私麼?他是不能承認的,因為當他犧牲族時,他可以為了家,家在他看來是公的。當他犧牲國家為他小團體謀利益,爭權利時,他也是為公,為了小團體的公。在差序格局裡,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裡,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關係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路,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裡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

節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

《鄉土中國》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線分明的團體。如果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你說他將要“帶了他的家庭”一起來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哪幾個人。在中國,這句話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來,就不會用“家庭”。在我們中國“闔第光臨”雖則常見,但是很少人能說得出這個“第”字究竟應當包括些什麼人。

12

3. 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

提到了我們的用字,這個“家”字可以說最能伸縮自如了。“家裡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個人,“家門”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自家人的範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大到數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為什麼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係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係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係。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路,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裡有“一表三千里”,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三千里也不過指其廣袤的意思而已。這個網路像個蜘蛛的網,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

在我們鄉土社會裡,不但親屬關係如此,地緣關係也是如此。現代的保甲制度是團體格局性的,但是這和傳統的結構卻格格不相入。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蛋,有喪事要出來助殮,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機構。可是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範圍。

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象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12

4. 差序格局之影響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裡都得給父母膳宿費的西洋社會裡,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裡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裡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象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裡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麼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

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裡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來往所構成的網路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禮記大傳裡說:“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意思是這個社會結構的架格是不能變的,變的只是利用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於這己,得加以克服於禮,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在這種富於伸縮性的網路裡,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

自我主義並不限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的楊朱,連儒家都該包括在內。楊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楊朱忽略了自我主義的相對性和伸縮性。他太死心眼兒一口咬了一個自己不放;孔子是會推己及人的,可是儘管放之于四海,中心還是在自己。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眾星拱之。”這是很好的一個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總是中心,象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隨著他轉動。

孔子的道德系統裡絕不肯離開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我們一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範圍,我們就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

為自己可以犧牲家,為家可以犧牲族……這是一個事實上的公式。在這種公式裡,你如果說他私麼?他是不能承認的,因為當他犧牲族時,他可以為了家,家在他看來是公的。當他犧牲國家為他小團體謀利益,爭權利時,他也是為公,為了小團體的公。在差序格局裡,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裡,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關係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路,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裡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

節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

《鄉土中國》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