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想留下遺憾,“中國好兒子”帶九旬母親自駕13天遊歷大西北

晚上沒有找到合適的旅館,段錳會在車裡搭起床鋪,等母親睡著了再睡;為了減輕楊茂才的高原反應,段錳會不停地找些笑話逗樂,分散母親的注意力。

全文2174字,閱讀約需4分鐘

▲段錳與年屆九旬的母親楊茂才的合影。 受訪者供圖

“坐穩。”段錳轉過頭,向後座的母親楊茂囑咐上一句,隨後發動了汽車。這一次,母子倆的目的地,是廣袤的大西北。

10月4日,54歲的段錳與年屆九旬的母親,開始了為期13天的“西北遊”:從重慶出發,穿蜀道入關中,

直達陝北,途經南泥灣、延安、銀川,進入額濟納,再到酒泉、張掖、海東,行程萬里。

這趟旅行,讓段錳被網友們稱為“中國好兒子”。他本人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母親年事已高,鮮少出門,相伴左右,無非是做子女的“分內事”。

▲大叔帶89歲老母親自駕游 老人天天拍照發朋友圈

━━━━━

九旬母親旅行時“像個孩子”

照片上的楊茂才頭戴紅色絨線帽,身披藍色對襟棉衣,腰板挺直,目視遠方。在她身後的藍色路牌上寫著“俄博嶺埡口”——這裡是祁連山地區的一處“地標”,

海拔3685米。

照片拍攝於今年10月16日,是年屆九旬的楊茂才西北之旅的第12天。10月4日,楊茂才坐上兒子段錳的越野車,一路向北:從陝北的黃陵縣開始,先後到達了黃陵國家森林公園、黃河壺口瀑布以及人盡皆知的“南泥灣”。

10月12日,從延安到銀川一路向北,母子倆到達額濟納胡楊林景區,藍天白雲之下,母子兩人並排站著合了張影,

身後是成片的胡楊與清澈的池水。段錳說,見到這一片生機勃勃的胡楊林後,母親拄著拐杖非要下車,站在胡楊林裡,楊茂才告訴段錳,自己要向“千年不死”的胡楊學習。

楊茂才矍鑠的精神頭兒,讓段錳不由得配合母親:各種姿勢的合照、自拍……儘管年事已高,楊茂才對現代科技卻很熟悉:拍到自認不錯的照片,她會上傳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10月14日,兩人到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站在發射塔下的楊茂才抬起左手,指向前方天空,學著電視裡的畫面,口中念著:“預備,發射!”還一個勁兒地跟兒子強調,要做“航太總指揮”。段錳說,那一刻,眼前的老母親“像個孩子”。

在海拔3685米的俄博嶺埡口,聽說漢代名將霍去病曾到過此地後,楊茂才拄著拐杖,執意要下車走一走。段錳說,這一走,就是20分鐘。高原反應讓段錳胸口有些悶,但老母親反而興致盎然。

看著興致勃勃的母親,

段錳說,這趟旅途“來對了”。

▲年近九旬的楊茂才在旅途中的留影。 受訪者供圖

━━━━━

13日西北游,兒子“遭罪”為母親解悶

生於1928年的楊茂才,住在重慶九龍坡,已經年屆九旬。年輕時從一所中等專業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進入一家兵工廠工作,並育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1993年,楊茂才在老伴去世後一直獨居,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子女將她安排到了一家老年公寓。

兒子段錳瞭解,母親是一個“愛玩的人”,於是會時不時安排一些活動,幫母親解悶。

對於楊茂才來說,這趟西北之旅,就是一種解悶方式。

段錳說,考慮到老母親的身體,自己已經於10月17日下午踏上返程的道路。從4日算起,這一趟母子兩人的大西北環遊之旅,歷時13天,行程超過1萬公里。

實際上,楊茂才的身體一直不太好,還在10年前患有心臟病,至今都依靠起搏器調節。段錳說,當聽說兒子要帶自己出門旅行後,楊茂才顯得很興奮。簡單做了旅行計畫,帶上換洗衣服和藥品,兩人就出發了。

為了保證母親的安全,一路上,段錳專挑些平坦開闊的路走。旅途中,段錳沿著公路向前走,看到沿途有風景不錯的地方,就停車遊覽,然後再踏上旅程。看似“隨性”,實際卻很在意母親的感受。

楊茂才告訴記者,兒子一路對自己都很照顧。晚上沒有找到合適的旅館,段錳會在車裡搭起床鋪,等母親睡著了再睡;為了減輕楊茂才的高原反應,段錳會不停地找些笑話逗樂,分散母親的注意力。“我玩得好,兒子倒遭罪了。”

━━━━━

最孝順的告白:“願做母親的導遊加司機”

這不是段錳與母親的第一次旅行。多年來,一有時間,段錳就會開上家裡的房車,帶著母親“遊山玩水”。2008年,母子倆從重慶一路南下到達北海銀灘;2014年9月底,兩人去了小興安嶺、呼倫貝爾,又從漠河北極村到達黑瞎子島,最後沿著東北地區的海岸線兜了一圈,耗時40天。每次旅行完回到家,母親都能講出很多沿途的故事,並且沉浸在回憶中,這樣的反應,讓段錳總想“多帶母親出來”。

段錳在家中排行最小,又是唯一的兒子。1981年,他進入重慶一家兵工廠工作,1992年下海經商,在深圳等地打拼多年,生意一直不錯。至於何時有了“放下工作帶著母親旅行的念頭”,段錳說是母親被查出心臟病以後。

2007年,楊茂才被檢查出患有心臟病,此後病情一直反復。段錳說,有好幾次母親發病地厲害,幾乎快要不行。即便如此,考慮到母親的年齡,也只能依靠起搏器和藥物,進行保守治療。

“母親的病對我觸動很大,我怕她哪一天真的倒下去,以後只能躺在床上。”段錳說,母親是喜歡到處看看的人,“但是她們那一代人,身體好的時候沒有時間和機會,現在交通發達了,身體又不行了。”段錳說,身邊很多老人從工作到退休,都沒有離開過自己所在的城市,“老人很多地方都沒有見到過,我們現在有機會,就要多做點事。”

段錳說,回到重慶進行休整後,一旦時間寬裕,會再帶母親出來轉轉,“她去哪兒,我就去哪兒,我甘願做導遊加司機。”

━━━━━

對話段錳

“多陪伴,是因為不想留下遺憾”

當”中國好兒子“的稱號在網上傳開時,正在穿越戈壁南下的段錳還一無所知。在他看來,趁著有機會多陪陪母親,本就是做兒子的分內事,”能夠被關注,說明尊老是社會主流。“

新京報:母親在旅行中感覺怎麼樣?

段錳:她一直很興奮,我說像個孩子一樣。平時在老年公寓,生活比較乏味,現在出來後,明顯感覺到她的精神狀態要比在家好,話也多了,喜歡拍照,我想已經達到帶母親出門的目的了。

新京報:為什麼要帶著老母親環游西北?

段錳:其實之前已經旅行過很多次,我們環遊邊境線、環遊海岸線都嘗試過。我覺得是做兒子的分內事。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會發現這種至親之間的感情,才是最寶貴的。

新京報: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被網上稱為”中國好兒子“?

段錳:大概因為我把生意放下,花上很多時間陪母親,讓一些人覺得不可思議吧。很多人說,我要多掙錢,然後就能給父母提供這個那個,我不這麼認為。老實說,父母用不了子女多少錢,父母在的時候不陪著,把心思用在掙錢上,等到父母不在了,掙再多錢也補不回來。父母在是福氣,我就是不想留下遺憾。

新京報:想沒想過你的舉動會受到這樣的關注?

段錳:既然有這麼多人關注,說明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還繃著“尊老”這根弦,我覺得挺好。如果剛好能夠給更多人做榜樣,那就再好不過了。

新京報記者 王煜 編輯 王巍 校對 王心

值班編輯:李二號 張一對兒

1993年,楊茂才在老伴去世後一直獨居,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子女將她安排到了一家老年公寓。

兒子段錳瞭解,母親是一個“愛玩的人”,於是會時不時安排一些活動,幫母親解悶。

對於楊茂才來說,這趟西北之旅,就是一種解悶方式。

段錳說,考慮到老母親的身體,自己已經於10月17日下午踏上返程的道路。從4日算起,這一趟母子兩人的大西北環遊之旅,歷時13天,行程超過1萬公里。

實際上,楊茂才的身體一直不太好,還在10年前患有心臟病,至今都依靠起搏器調節。段錳說,當聽說兒子要帶自己出門旅行後,楊茂才顯得很興奮。簡單做了旅行計畫,帶上換洗衣服和藥品,兩人就出發了。

為了保證母親的安全,一路上,段錳專挑些平坦開闊的路走。旅途中,段錳沿著公路向前走,看到沿途有風景不錯的地方,就停車遊覽,然後再踏上旅程。看似“隨性”,實際卻很在意母親的感受。

楊茂才告訴記者,兒子一路對自己都很照顧。晚上沒有找到合適的旅館,段錳會在車裡搭起床鋪,等母親睡著了再睡;為了減輕楊茂才的高原反應,段錳會不停地找些笑話逗樂,分散母親的注意力。“我玩得好,兒子倒遭罪了。”

━━━━━

最孝順的告白:“願做母親的導遊加司機”

這不是段錳與母親的第一次旅行。多年來,一有時間,段錳就會開上家裡的房車,帶著母親“遊山玩水”。2008年,母子倆從重慶一路南下到達北海銀灘;2014年9月底,兩人去了小興安嶺、呼倫貝爾,又從漠河北極村到達黑瞎子島,最後沿著東北地區的海岸線兜了一圈,耗時40天。每次旅行完回到家,母親都能講出很多沿途的故事,並且沉浸在回憶中,這樣的反應,讓段錳總想“多帶母親出來”。

段錳在家中排行最小,又是唯一的兒子。1981年,他進入重慶一家兵工廠工作,1992年下海經商,在深圳等地打拼多年,生意一直不錯。至於何時有了“放下工作帶著母親旅行的念頭”,段錳說是母親被查出心臟病以後。

2007年,楊茂才被檢查出患有心臟病,此後病情一直反復。段錳說,有好幾次母親發病地厲害,幾乎快要不行。即便如此,考慮到母親的年齡,也只能依靠起搏器和藥物,進行保守治療。

“母親的病對我觸動很大,我怕她哪一天真的倒下去,以後只能躺在床上。”段錳說,母親是喜歡到處看看的人,“但是她們那一代人,身體好的時候沒有時間和機會,現在交通發達了,身體又不行了。”段錳說,身邊很多老人從工作到退休,都沒有離開過自己所在的城市,“老人很多地方都沒有見到過,我們現在有機會,就要多做點事。”

段錳說,回到重慶進行休整後,一旦時間寬裕,會再帶母親出來轉轉,“她去哪兒,我就去哪兒,我甘願做導遊加司機。”

━━━━━

對話段錳

“多陪伴,是因為不想留下遺憾”

當”中國好兒子“的稱號在網上傳開時,正在穿越戈壁南下的段錳還一無所知。在他看來,趁著有機會多陪陪母親,本就是做兒子的分內事,”能夠被關注,說明尊老是社會主流。“

新京報:母親在旅行中感覺怎麼樣?

段錳:她一直很興奮,我說像個孩子一樣。平時在老年公寓,生活比較乏味,現在出來後,明顯感覺到她的精神狀態要比在家好,話也多了,喜歡拍照,我想已經達到帶母親出門的目的了。

新京報:為什麼要帶著老母親環游西北?

段錳:其實之前已經旅行過很多次,我們環遊邊境線、環遊海岸線都嘗試過。我覺得是做兒子的分內事。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會發現這種至親之間的感情,才是最寶貴的。

新京報: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被網上稱為”中國好兒子“?

段錳:大概因為我把生意放下,花上很多時間陪母親,讓一些人覺得不可思議吧。很多人說,我要多掙錢,然後就能給父母提供這個那個,我不這麼認為。老實說,父母用不了子女多少錢,父母在的時候不陪著,把心思用在掙錢上,等到父母不在了,掙再多錢也補不回來。父母在是福氣,我就是不想留下遺憾。

新京報:想沒想過你的舉動會受到這樣的關注?

段錳:既然有這麼多人關注,說明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還繃著“尊老”這根弦,我覺得挺好。如果剛好能夠給更多人做榜樣,那就再好不過了。

新京報記者 王煜 編輯 王巍 校對 王心

值班編輯:李二號 張一對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