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福建大田:如何呵護青山綠水,造福一方百姓?

中國高山茶核心區屏山茶美人景區(屏山鄉政府提供圖片)

城區均溪河畔花綻放 (陳廣程/攝)

仙峰漂流引客來(溫欣孝/攝)

文江鄉聯盟村生態美麗家園 (林躍/攝)

古堡田園風情(林躍/攝)

東風農場紅菇喜豐收 (陳廣程/攝)

濟陽鄉九龍峰晨曦綠意濃(劉冬春/攝)

孩子嬉戲桃源鎮藍玉溪(範一彬/攝)

謝洋鄉珍山生態稻田魚兒歡(顏全飆/攝)

生態修復後的太華鐵礦萬湖礦區 (溫欣孝/攝)

●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顏全飆

大田縣以“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為工作主題,立足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全力推進科技大田、綠色大田、快樂大田、活力大田、和諧大田“五個大田”建設,

呵護青山綠水,造福一方百姓。

五年來,大田不斷探索河長制做法,提出了“汙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治水理念,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鑒的管河治河工作機制,得到國家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實行“易信曬河”做法被評為“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態綜合執法局,入選第四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獎。

五年來,大田縣共策劃實施中小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31個,

完成投資9.79億元,全縣實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近40萬畝,探索出將礦山水土流失治理成工業園、物流園、公園、田園、家園的“五園”模式。2014年,該縣城區地表水廠建成投產,坑口水庫的“地表水”轉化為“自來水”進入千家萬戶,城區15萬百姓告別了40餘年的地下水使用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五年來,全縣共完成植樹造林總面積3.08萬公頃,現全縣森林蓄積量達126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0.1%,實現全縣森林蓄積量、森林覆蓋率“雙增”目標。大田縣被授予省級生態縣、省級園林縣城稱號,縣裡持續完善生態建設,營造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綠水環繞”的優美人居環境。

1 一河清水,兩岸美麗豐收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大田敢為人先,不斷探索河長制,不懈努力,久久為功,還一河清水,喜看兩岸美麗豐收。

雖然季節已進入深秋,在清澈的桃源溪哺育下,桃源鎮藍玉、桃新兩個村莊依然瓜果累累,生機盎然,一派繁忙勞作景象,蔬菜大棚裡的西紅杮、黃瓜、茄子源源不斷地銷售到三明、泉州、廈門一帶,百姓喜看一季又一季豐收。

位於大田縣桃源鎮蘭玉村聚賢農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9月,主要經營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農產品。今年,公司實現年產聖女果約100噸、鮮花約1200萬枝、食用菌25噸,年總產值約1200萬元。公司帶動當地老百姓就業崗位300個,增加農民收入100萬元。在桃新村落地的裕田生態農業項目計畫總投資3500萬元,一期已完成投資1700萬元,建設智慧溫控大棚75畝、溫室大棚50畝;項目建成後可有效引導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實現年產綠色無公害蔬菜近5000噸,帶動51名農戶創業致富,增加農民收入185萬元。

穿過城區的均溪河,通過對河道髒亂差治理,結合防洪堤建設,滿足防洪需求,恢復河流生態屬性,通過兩岸植被提升、水陸過渡帶的構建、生態濕地的營造、親水空間的設置,形成濱水棧道走廊,晨起日落,城區老百姓攜老帶小,漫步其間,賞一河美景,享天倫之樂。

“秋天的人群散落在村莊/野花一般的小和金黃/好時光都停留在河上了/一彎清流/領養了成群的石頭”詩人走在武陵溪畔,留下了美好詩句。武陵鄉規劃紅武陵大石休閒度假區,建設仕洋“三漈潭”森林公園,修建水泥仿木棧道,觀光游步道,觀瀑台;建設大石光伏長廊河濱景觀,成立大石永強農場、漁家晚釣水上休閒魚莊等家庭農場,造成一個集“下地採摘、上山觀瀑、休閒垂釣、親子互動、美食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勝地。

華興鎮仙峰村,以一河清溪為福,引進和平溪旅遊開發公司,實現每月漂流門票收入近20萬元。公司以仙峰漂流為入口,計畫投入上億元,延伸打造仙峰溪源頭的和仙穀峽谷景區,將屏山、濟陽、象山、瀚林泉運動中心等景區,串聯成線,充分整合大田旅遊資源,掀起大田鄉村旅遊旋風。

從河長制到河長治,從河道經濟到河道文化,文江鄉創作了母親河之歌,河長三字經深入人心;縣裡成立河長協會,並在各村、沿河兩岸企業均設立分會,構建全縣河長協會網路式全覆蓋格局。大田從官方治河,走向全民護河,滿滿一河清流,造福兩岸百姓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2 森林大田,滿載綠色福利

喜看家鄉綠意濃。全國綠化模範、廣平鎮五峰村農民蔣聯上告訴記者,他于六年前,成立了“萬峰林場”,20多人加入股份,籌資900多萬元,承包荒山造林綠化5030畝,如今樹木成長,家鄉一條季節性河流,已是常年清水流淌。雖然還要管護資金再投入,感覺有些吃緊,市里出臺“福林貸”政策後,給他們帶了更大的信心和希望。

家鄉樹木清香,呼吸著新鮮空氣。蔣聯上認為,再累也值得。卻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得利於2600多畝紅菇闊葉林,大田縣東風農場盂阪村成立紅菇合作社,2014年,該社請福州、臺灣專家幫忙編制產業發展規劃,修建林區防火林帶、巡山道路、紅菇步道,進行生態天然林保護;改進紅菇烘烤設備,社員參加紅菇生產技術培訓等,紅菇產量、品質、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盛產年高達2000公斤,現在,社員們每年人均可分紅1.6萬元左右。村裡創辦了“八峰源森林人家”“農家民宿”等旅遊產品,下一步,合作社將打造紅菇文化、觀光、農家生活體驗等生態旅遊項目。

小小紅菇村落,孕育著一個個幸福美麗夢想。

梅山鄉璞溪的紅菇亦聲名遠播。原於璞溪村良好生態,村莊600多個人口,外出打工不多,老百姓在家鄉里養蜂、種出甜蜜的柑桔,收穫一年兩季的紅菇,日子過得無比殷實,仿若置身世外桃源一般……

五年來,大田持續強化重點區位生態保護,加強重要濕地、重要水源地、“三沿一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強制性保護,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落實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全縣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26萬公頃。縣裡實施重點水土流失區林分補植、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建設等“四綠”工程建設,讓森林進城、下鄉、上路、入村,五年來,全縣累計投入資金2.67億元,綠化面積2753公頃。落實林地、林木確權發證,全縣林權登記發證率達97.62%,林權證到戶率達98.44 %。加快林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促進商品林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全縣組建各類新型林業經營主體231家、經營面積78.9萬畝。全面啟動“千萬林農增收千元工程”,指導農民發展森林旅遊、林下種植養殖等林下經濟,實現“不砍樹、也致富”,全縣林下經濟發展面積27.29萬畝,2016年,全縣林業產業總產值達43.9億元,林下經濟產值達4.64億元。

大田縣全面開創了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新局面,確立了林業在生態文明和“美麗大田”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拓展綠化美化空間,“森林大田”見成效,2016年12月,該縣獲得“福建省森林縣城”稱號。

3 治理水土,成就致富家園

綠樹成蔭,樹下茶韻飄香。中國高山茶之鄉核心區大田屏山,全年100多天雲霧繚繞,櫻花爛漫、荷葉田田,茶園民宿、森林人家,成就中國十大魅力茶鄉、中國最美的三十座茶園,成就縣裡首個國家A級景區。

“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成了屏山茶農常掛在嘴邊的順口溜。2012年,縣裡將屏山鄉內洋溪列入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專案,茶園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是重頭戲。近年來,村民對茶園進行改造:在茶園頂部種植防護林,在茶園中道路兩邊及周圍種植隔離帶,在底部種植林木或果樹。茶園植被得到了徹底恢復。

大田礦藏資源豐富,有著600多年的礦業開採史,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機械高強度開採,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了嚴重水土流失。

昔日滿目瘡痍之地,如今休閒步道、自行車道、休憩涼亭、園林景觀等設施初步建成,眼看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村民們感受著家園一天天變得更加美麗美好。太華鐵礦萬湖礦區,因地制宜規劃,已完成水保生態綜合治理投資1320萬元,治理面積3000畝,實施坡耕地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可新增耕地600畝、新村建設用地12畝,實現廢棄礦山變家園、耕作園。

10月17日,前坪鄉山川回族村銀川礦區廢棄礦山內,大田縣扶貧產業園暨蛋雞產業化項目落地開工,計畫投資6億元,至2019年完成全部投資。產業園結合礦山治理規劃建設,總占地面積2000畝,設計有蛋雞產業化、肉兔項目、食用菌、特色種植業、農產品加工、光伏產業、經濟林等。

回族少數民族村村民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腳泥”生活,獲得華麗轉身,將在扶貧產業園裡獲得更多的就業收入,闊步邁向富足路。

面對礦山水土流失點多面廣、流失嚴重、恢復期長等這些“硬骨頭”,大田縣始終堅持“景治結合”原則,把礦山治理與產業發展、精准扶貧、美麗鄉村等緊密結合起來,因類施策、分類治理,探索出礦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園”模式,即把治理點打造成家園、公園、田園、工業園、物流園等,樹起全省礦山水土流失治理的樣板。

見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見證著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大田縣告別依賴挖礦拉動GDP的歷史,持續深化綠色生態的“美麗大田”建設,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態致富路,造福于42萬大田人民。

現全縣森林蓄積量達126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0.1%,實現全縣森林蓄積量、森林覆蓋率“雙增”目標。大田縣被授予省級生態縣、省級園林縣城稱號,縣裡持續完善生態建設,營造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綠水環繞”的優美人居環境。

1 一河清水,兩岸美麗豐收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大田敢為人先,不斷探索河長制,不懈努力,久久為功,還一河清水,喜看兩岸美麗豐收。

雖然季節已進入深秋,在清澈的桃源溪哺育下,桃源鎮藍玉、桃新兩個村莊依然瓜果累累,生機盎然,一派繁忙勞作景象,蔬菜大棚裡的西紅杮、黃瓜、茄子源源不斷地銷售到三明、泉州、廈門一帶,百姓喜看一季又一季豐收。

位於大田縣桃源鎮蘭玉村聚賢農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9月,主要經營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農產品。今年,公司實現年產聖女果約100噸、鮮花約1200萬枝、食用菌25噸,年總產值約1200萬元。公司帶動當地老百姓就業崗位300個,增加農民收入100萬元。在桃新村落地的裕田生態農業項目計畫總投資3500萬元,一期已完成投資1700萬元,建設智慧溫控大棚75畝、溫室大棚50畝;項目建成後可有效引導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實現年產綠色無公害蔬菜近5000噸,帶動51名農戶創業致富,增加農民收入185萬元。

穿過城區的均溪河,通過對河道髒亂差治理,結合防洪堤建設,滿足防洪需求,恢復河流生態屬性,通過兩岸植被提升、水陸過渡帶的構建、生態濕地的營造、親水空間的設置,形成濱水棧道走廊,晨起日落,城區老百姓攜老帶小,漫步其間,賞一河美景,享天倫之樂。

“秋天的人群散落在村莊/野花一般的小和金黃/好時光都停留在河上了/一彎清流/領養了成群的石頭”詩人走在武陵溪畔,留下了美好詩句。武陵鄉規劃紅武陵大石休閒度假區,建設仕洋“三漈潭”森林公園,修建水泥仿木棧道,觀光游步道,觀瀑台;建設大石光伏長廊河濱景觀,成立大石永強農場、漁家晚釣水上休閒魚莊等家庭農場,造成一個集“下地採摘、上山觀瀑、休閒垂釣、親子互動、美食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勝地。

華興鎮仙峰村,以一河清溪為福,引進和平溪旅遊開發公司,實現每月漂流門票收入近20萬元。公司以仙峰漂流為入口,計畫投入上億元,延伸打造仙峰溪源頭的和仙穀峽谷景區,將屏山、濟陽、象山、瀚林泉運動中心等景區,串聯成線,充分整合大田旅遊資源,掀起大田鄉村旅遊旋風。

從河長制到河長治,從河道經濟到河道文化,文江鄉創作了母親河之歌,河長三字經深入人心;縣裡成立河長協會,並在各村、沿河兩岸企業均設立分會,構建全縣河長協會網路式全覆蓋格局。大田從官方治河,走向全民護河,滿滿一河清流,造福兩岸百姓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2 森林大田,滿載綠色福利

喜看家鄉綠意濃。全國綠化模範、廣平鎮五峰村農民蔣聯上告訴記者,他于六年前,成立了“萬峰林場”,20多人加入股份,籌資900多萬元,承包荒山造林綠化5030畝,如今樹木成長,家鄉一條季節性河流,已是常年清水流淌。雖然還要管護資金再投入,感覺有些吃緊,市里出臺“福林貸”政策後,給他們帶了更大的信心和希望。

家鄉樹木清香,呼吸著新鮮空氣。蔣聯上認為,再累也值得。卻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得利於2600多畝紅菇闊葉林,大田縣東風農場盂阪村成立紅菇合作社,2014年,該社請福州、臺灣專家幫忙編制產業發展規劃,修建林區防火林帶、巡山道路、紅菇步道,進行生態天然林保護;改進紅菇烘烤設備,社員參加紅菇生產技術培訓等,紅菇產量、品質、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盛產年高達2000公斤,現在,社員們每年人均可分紅1.6萬元左右。村裡創辦了“八峰源森林人家”“農家民宿”等旅遊產品,下一步,合作社將打造紅菇文化、觀光、農家生活體驗等生態旅遊項目。

小小紅菇村落,孕育著一個個幸福美麗夢想。

梅山鄉璞溪的紅菇亦聲名遠播。原於璞溪村良好生態,村莊600多個人口,外出打工不多,老百姓在家鄉里養蜂、種出甜蜜的柑桔,收穫一年兩季的紅菇,日子過得無比殷實,仿若置身世外桃源一般……

五年來,大田持續強化重點區位生態保護,加強重要濕地、重要水源地、“三沿一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強制性保護,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落實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全縣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26萬公頃。縣裡實施重點水土流失區林分補植、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建設等“四綠”工程建設,讓森林進城、下鄉、上路、入村,五年來,全縣累計投入資金2.67億元,綠化面積2753公頃。落實林地、林木確權發證,全縣林權登記發證率達97.62%,林權證到戶率達98.44 %。加快林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促進商品林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全縣組建各類新型林業經營主體231家、經營面積78.9萬畝。全面啟動“千萬林農增收千元工程”,指導農民發展森林旅遊、林下種植養殖等林下經濟,實現“不砍樹、也致富”,全縣林下經濟發展面積27.29萬畝,2016年,全縣林業產業總產值達43.9億元,林下經濟產值達4.64億元。

大田縣全面開創了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新局面,確立了林業在生態文明和“美麗大田”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拓展綠化美化空間,“森林大田”見成效,2016年12月,該縣獲得“福建省森林縣城”稱號。

3 治理水土,成就致富家園

綠樹成蔭,樹下茶韻飄香。中國高山茶之鄉核心區大田屏山,全年100多天雲霧繚繞,櫻花爛漫、荷葉田田,茶園民宿、森林人家,成就中國十大魅力茶鄉、中國最美的三十座茶園,成就縣裡首個國家A級景區。

“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成了屏山茶農常掛在嘴邊的順口溜。2012年,縣裡將屏山鄉內洋溪列入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專案,茶園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是重頭戲。近年來,村民對茶園進行改造:在茶園頂部種植防護林,在茶園中道路兩邊及周圍種植隔離帶,在底部種植林木或果樹。茶園植被得到了徹底恢復。

大田礦藏資源豐富,有著600多年的礦業開採史,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機械高強度開採,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了嚴重水土流失。

昔日滿目瘡痍之地,如今休閒步道、自行車道、休憩涼亭、園林景觀等設施初步建成,眼看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村民們感受著家園一天天變得更加美麗美好。太華鐵礦萬湖礦區,因地制宜規劃,已完成水保生態綜合治理投資1320萬元,治理面積3000畝,實施坡耕地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可新增耕地600畝、新村建設用地12畝,實現廢棄礦山變家園、耕作園。

10月17日,前坪鄉山川回族村銀川礦區廢棄礦山內,大田縣扶貧產業園暨蛋雞產業化項目落地開工,計畫投資6億元,至2019年完成全部投資。產業園結合礦山治理規劃建設,總占地面積2000畝,設計有蛋雞產業化、肉兔項目、食用菌、特色種植業、農產品加工、光伏產業、經濟林等。

回族少數民族村村民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腳泥”生活,獲得華麗轉身,將在扶貧產業園裡獲得更多的就業收入,闊步邁向富足路。

面對礦山水土流失點多面廣、流失嚴重、恢復期長等這些“硬骨頭”,大田縣始終堅持“景治結合”原則,把礦山治理與產業發展、精准扶貧、美麗鄉村等緊密結合起來,因類施策、分類治理,探索出礦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園”模式,即把治理點打造成家園、公園、田園、工業園、物流園等,樹起全省礦山水土流失治理的樣板。

見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見證著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大田縣告別依賴挖礦拉動GDP的歷史,持續深化綠色生態的“美麗大田”建設,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態致富路,造福于42萬大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