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豬肉佬的逆襲史:賣了10年豬肉,花20年時間打造“中國迪士尼”,年收入30億

30年前,他還是一個打著赤腳、連飯都吃不上的地道農民,大字不識幾個,為了謀生,他做過2年泥瓦匠、10年豬肉佬,後來終於攢了點錢,開起了餐館。

餐館開得好好的,他突發奇想,辦起了動物園!從吃動物到養動物,

這也轉變得太快了吧?

周圍人都不理解,說他“想賺錢想瘋了”,妻子哭著鬧著要帶著孩子搬出家門,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經過20餘年的努力,當年這個無人看好的動物園,已經成為世界前十位元的主題公園,年營收達30億元,年接待超過2358.7萬人次,比長城、故宮還要多!當年這個大字不識的豬肉佬,身家已經高達55億元!

這個動物園,就是現在的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而他,就是長隆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蘇志剛。

從赤貧農民到豬肉佬

再到酒樓老闆

愛折騰是他的天性

1958年,蘇志剛出生在廣州番禺大石村一戶貧苦人家,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家裡很窮,窮到6個姐妹兄弟經常到外面挖番薯芽、落花生充饑。沒錢買鞋,

總是赤腳。

上小學時,沒錢交學費,老師說誰還沒交學費的,他流著淚舉手,沒書沒本子,得看人家的。讀完小學,初中只上了幾個月,14歲的蘇志剛就輟學參加了生產隊,為了多賺工分,他耕田放牛挑糞養豬養雞養鴨,什麼苦活累活都幹。

現在村裡的老一輩提起蘇志剛,仍然對他當年一次能挑兩百斤擔子、不惜力氣的幹勁嘖嘖稱讚。

就這樣做了幾年,改革開放了,20出頭的蘇志剛帶著弟弟來到廣州,

先是做民工、做小買賣,後來又做泥瓦匠。因為幫一個賣豬肉的人蓋房,機緣巧合之下,蘇志剛也開始了賣豬肉,而且一賣就是10年。

當時,蘇志剛在大石賣豬,起早貪黑,每天能賺10塊錢以上,但他並不滿足於這個小市場,騎著自行車來到廣州市區,和流花賓館、廣州酒家這樣的大酒樓談合作,大大提高了自家豬肉的銷量。

當時大石到廣州市區有二三十公里,

要過兩個渡口,蘇志剛每天淩晨兩點起床宰豬,三四點就得騎著自行車去送豬肉,一年365天,風雨無阻。

蘇志剛當年送豬肉的自行車、摩托車

一邊送豬肉,蘇志剛一邊又辦起了豬油廠,利用自家和收購別人家賣剩的肥肉做豬油加工。這樣子做了好幾年,蘇志剛已經有了10餘名員工,積攢了幾十萬元。

在當時的年代,蘇志剛已經算是富甲一方,在別人豔羨的目光之下,蘇志剛卻對豬肉檔的生意產生了懷疑:難道我就這樣當一輩子的豬肉佬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時蘇志剛看到大石105國道旁邊車流不息,認為辦酒樓一定很有市場,便不顧家人的反對,關掉豬肉鋪,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又向朋友和信用社借了幾十萬元,向政府買了2畝7分地,開建酒樓。

香江酒樓

1989年8月28日,蘇志剛的香江酒家正式開張營業。由於蘇志剛很懂食材,又從廣州有名的大酒店挖了好幾個廚師,地道的廣州菜加上精緻的裝潢,生意非常紅火。

紅火的背後,其實是看不到的辛勞。為了省錢,蘇志剛和妻子都是親自洗臺布、洗碗,每天洗到深夜兩三點,然後五點起來又去廣州清平市場進貨,就這樣熬了一年多。

1992年,已有經驗和資金積累的蘇志剛又斥資1億多元,投資建造香江大酒店。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香江大酒店於1994年開業,按三星級標準打造,有100多個住房和40多個包間,是當年廣州地區最大的餐飲企業之一。

1994年開業的香江大酒店

力排眾議做野生動物園

一口氣買入30只長頸鹿

震驚整個中國!

從賣豬肉到做餐館,這樣的轉變也已經夠大了,沒想到做餐館做得好好的蘇志剛卻謀劃著一個更大的轉變:辦動物園!

當時,珠三角地區已初現繁榮,特別是廣州和深圳,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有錢了自然想去玩,但廣東旅遊資源匱乏,大家想去玩也沒得玩。

1993年,深圳野生動物園開園,引發觀園熱潮;次年,日後成為深圳象徵之一的“世界之窗”園區開業,同樣熱鬧非凡。

深圳“世界之窗”

蘇志剛看到了這一點,覺得旅遊是未來的大勢,於是便打定主意,想要辦一個野生動物園。

然而,動物園不是說想辦就辦的,從買動物、引進人才,到檢疫、長途空運、通關入境,再到飼養和展覽,有無數難題需要解決。因此都是“國有”動物園,從來沒有民企辦過。

再說,即便你辦成了,能賺錢嗎?動物園不比“每日一結”的酒樓,耗資巨大,投入週期長,簡直就是個無底洞,一般的動物園都要靠國家補貼才能活下去,一個私企有這麼多錢嗎?

因此,蘇志剛一說要辦動物園,妻子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不僅天天哭,甚至要帶著孩子搬出去,她覺得跟了蘇志剛10多年,終於可以過上點好日子,現在他卻要賭上身家去搞什麼動物園!

除了妻子,周圍的人也對蘇志剛指指點點,現在做酒樓做得好好的,居然跑去做動物園,是不是想賺錢想瘋了?

但蘇志剛偏不信邪,他看准的事情八頭牛也拉不回來,一打定主意,他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動物園的建設。

1、尋求政府支持

蘇志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政府支持。廣東人愛吃野味,聽到蘇志剛要辦野生動物園,都懷疑是不是以此為名,實際是販賣野生動物。

蘇志剛也沒有解釋太多,他習慣了用行動說話。他先是請來國內一些動物園的老專家做顧問,然後派專人出國考察學習,又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專業人員。

同時,蘇志剛一趟又一趟地跑著政府各個機構,拿出一份厚厚的計畫書,上面說明自己經營野生動物園的思路是“大種群的動物展示”,同時把建造計畫、發展規劃和盈利模式都和官員們交了底。

蘇志剛的誠意和決心給政府吃了定心丸。“辦野生動物園,不僅能發展地方經濟,還是一項保護野生動物的事業。”

國家林業部、動植物檢驗檢疫局也非常支持蘇志剛的探索,甚至派專人到南非,配合引進動物的隔離檢疫。

2、種樹綠化,打造環境

1996年,野生動物園項目得到林業部正式批准,蘇志剛立馬開始在番禺征地,一口氣就征了2000多畝。

但這2000多畝地都是野地,不僅荒無人煙,而且植被也不豐富,離想像中的野生動物園還差得很遠。

但蘇志剛並沒有氣餒,在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基本住在工地,騎著電單車,又是民工又是技術員又是施工隊老闆,光種樹就種了8個月,把一片山坡地綠化了90%。

3、一次買進30只長頸鹿!

做動物園,最要緊的還是動物。蘇志剛很清楚,和北京、廣州等老牌動物園相比,自己在動物種類上無優勢,因此為了形成差異化競爭,他決定在單個珍稀動物的族群上下功夫。

因此,他請來北京動物園的原園長李揚文負責引進國外的動物,蘇志剛的命令言簡意賅:給我引進30只長頸鹿,而且要包架飛機一次運到!

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且不說中國和南非尚未建交,引進手續相當麻煩,30只長頸鹿,別說中國,就是世界上也沒聽說有如此大規模的空運野生動物。

但就是這樣不可能完成的動物,偏偏被李揚文辦成了,一個月後,南非航空公司的波音747貨運包機不僅把30只長頸鹿運到,還運來了斑馬、獵豹及各色羚羊總共15種、144只動物。

全中國的動物園都嚇了一跳,當時國內最好的動物園才有兩三隻長頸鹿,他們這才發現,這個人是來真的。

1997年12月26日,這家野生動物園正式開業,當時叫香江野生動物世界,後來改名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這也是中國第一家由民營企業管理投資的大型國家級野生動物園,蘇志剛終於夢想成真。

野生動物世界不是終點 打造娛樂王國才是最大目標

長隆一開業,立即讓遊客們大開眼界,不同于傳統動物園把動物關起來觀賞,長隆是把動物野生放養,遊客可乘觀光車或駕車觀賞。長隆也因此一炮而紅。

“在長隆看到的動物都是最自然和舒服的狀態,動物不會說謊,一個動物園的管理如何,從動物狀態就能看出。”一位遊客在遊玩長隆後這樣評價。

即便遊人如織,蘇志剛依然是那個愛折騰的蘇志剛,他的腦子裡面永遠沒有“知足”這個詞,他永遠都在想盡辦法超越自我,為遊客提供最好的產品:

1、費盡心機引進白虎、考拉

1998年是虎年,蘇志剛從瑞典引進了兩隻白虎,一下子就成為了當時的焦點,僅僅1998年初三這一天,就有8萬多人入園,創了中國主題公園的最高紀錄。

現在,經過不斷繁衍,長隆已經有200多隻白虎,形成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白虎種群,白虎成為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甚至整個長隆的象徵。

白虎之後,蘇志剛又打起了考拉的主意。作為澳大利亞的國寶,澳洲政府對考拉的輸出非常嚴格。為了能夠成功引進考拉,蘇志剛斥鉅資大規模興建大片桉樹林和十幾種桉樹,還要專門派專家到澳洲學習飼養技術。

從談判到引進成功,蘇志剛整整花了10年,終於把三對可愛的考拉仔接到了廣州,成為了長隆的鎮園之寶。

2、從動物世界到娛樂王國

看著長隆動物世界越來越成功,蘇志剛的目標也越來越高遠,他不僅要做一個動物園,還要打造一個中國最大的娛樂王國。

2000年,長隆大馬戲正式開始表演,由20餘個國家、300多位馬戲演員、上千隻珍稀動物組成的專業團體,每晚奉獻一場精彩演出,演出陣容和視覺效果都堪稱“國寶級”表演。

2006年,長隆歡樂世界盛大開幕,占地2000多畝,裡面有眾多世界之最:“全球過山車之王”90度垂直過山車、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十環過山車、東半球唯一的U型滑板、亞洲最大的四維影院等。

2007年,長隆水上世界正式迎客,在廣州炎熱的夏天裡,人們終於有個地方可以盡情地玩水了。

2014年,珠海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正式對外開放,總投資達200億元,裡面有豐富的珍稀海洋動物和頂級娛樂設施,是世界頂級的休閒公園。

而現在,總投資達300億元的清遠長隆專案,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除此之外,長隆每年都會有新動作,保持遊客對其的新鮮感,包括引進新的動物種類,更換新的娛樂節目,甚至還會和綜藝節目合作,就像大家熟知的《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都曾在長隆取景。

經過那麼多年的努力,蘇志剛的夢想中的娛樂王國終於成為現實。在2015年全球排名前10名主題公園中,長隆集團位列第7,遊客數量增幅達26.4%,增幅超過前六名的迪士尼、梅林娛樂、環球影城、六旗集團等。

2015年,長隆一共接待2358.7萬人次的遊客,比以擁擠著稱的長城、故宮還要多。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總幹事塔勒·裡發艾則說,“長隆是意想不到的世界旅遊界奇跡,它擁有中國最好的主題公園。”

就連從不輕易誇人的聯想創始人柳傳志都說,“長隆的大馬戲太好看了,手都拍紅了。”

蘇志剛的成功秘訣?

就這樣,經過30餘年的努力,蘇志剛已經打造起一個年營收入30億元的娛樂帝國,但他還是不太會認字,一份檔的字只能認個七七八八,寫的話,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和“同意”。

但他的成功並不是幸運,蘇志剛也有自己獨特的成功秘訣:

1、不安於現狀,敢想敢做

從農民到豬肉佬,從豬肉佬到餐館老闆,從餐館再到動物園園主,蘇志剛的人生經過了數次改變,而且一次比一次讓人瞠目結舌。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改變的是蘇志剛的財富,不變的是他愛折騰的內心。這個產品能做得更好嗎?這個生意能夠做得更大嗎?這些是他時刻都在自我反思的問題。

假如他滿足於做一個豬肉佬,就沒有日後年賺數百萬的香江酒店;如果他滿足於開酒店的暴利,也沒有後來名震中國的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如果他滿足於做一個動物園,就沒有後來涵蓋各領域的長隆娛樂世界。

窮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習慣了自己的窮,從來不想去改變;富也不值得羡慕,如果不緊跟潮流不斷提升自己,總有一天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2、先做產品,再談賺錢

約伯斯曾經說過:

“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裡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當然,能賺錢很棒,因為那樣你才能夠製造偉大的產品。但是動力來自產品,而不是利潤。”

蘇志剛可能不太知道約伯斯,但他也說過差不多的話:

“只要有好的產品,就一定會有市場。”

打造好的產品,是蘇志剛叱吒商場的王牌。還在開酒家時,蘇志剛就從廣州有名的大酒店挖了好幾個名廚,又親自跑到偏遠山區挑選地道的食材,因此吸引了不少客戶。

辦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他一口氣就買了30只長頸鹿,後來也費大工夫引進了白虎、考拉和熊貓,有了這些優質的“產品”,長隆自然不怕沒客源。

到了後來,蘇志剛想要打造長隆水上世界,身邊沒一個人贊同的,因為覺得水上樂園經營週期短,容易受颱風、雨天和天氣變涼的影響。

但蘇志剛還是堅信用好產品能打動人,他按“全球最大、專案最多、設備最先進的水上樂園”標準,聘請世界上最好的水上樂園設計團隊,全部十幾套設備都從國外進口,同時還想出了溫水遊樂和“桑拿”等出奇不意的招數。

就這樣,長隆水上樂園一開業,立刻引發轟動,生意長盛不衰。

3、靠譜才是最好的人脈

縱觀蘇志剛的發展史,無論是動物引進、檢疫還是征地,都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有人說,蘇志剛的後臺是有多硬啊?

但事實上,蘇志剛只是農民出身,連字都不認識,鑽營奔競的事情就更不會了。一個在長隆做了20多年的老員工如此評價蘇志剛:

“他最拿手的一是拿地;二是搞貸款。他不求人,也不給當官的塞東西,他就是給人展示他的為人,給人看他做的東西。別人拿錢是搞房地產,蘇志剛是想做旅遊、娛樂帶動當地消費,政府和銀行當然就信任他。”

後來他在珠海想搞海上樂園,政府一下子給了長隆橫琴島300萬平方米的旅遊綜合用地開發權,又給予長隆集團數十億元的銀行授信。

後來有政府官員透露,之所以如此信任長隆,是因為之前太多的簽約項目後來都沒有落實,蘇志剛則是一簽字,就真幹起來。他們支持長隆,就是相信蘇志剛這個人。

結語

改革開放30多年,像蘇志剛這樣曾經的農民,有不少都憑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

有人總會覺得不公平,認為他們都是生在了好時候,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期,現在改革紅利殆盡,年輕人已經沒有出頭的機會了。

但是,這樣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機遇,蘇志剛那時候有改革開放,現在我們有互聯網大潮;每一代總有不少人能夠抓住機遇,那時候有蘇志剛,現在就有一批又一起青年創業者。

說到底,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時代機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個人的素質,因為決定命運的一個個抉擇都是“人”做出來的,人才是關鍵因素。

因此,我們在說蘇志剛,並不是看他多有錢,而是要學習他們敢想敢做、艱苦奮鬥、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東西。

地道的廣州菜加上精緻的裝潢,生意非常紅火。

紅火的背後,其實是看不到的辛勞。為了省錢,蘇志剛和妻子都是親自洗臺布、洗碗,每天洗到深夜兩三點,然後五點起來又去廣州清平市場進貨,就這樣熬了一年多。

1992年,已有經驗和資金積累的蘇志剛又斥資1億多元,投資建造香江大酒店。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香江大酒店於1994年開業,按三星級標準打造,有100多個住房和40多個包間,是當年廣州地區最大的餐飲企業之一。

1994年開業的香江大酒店

力排眾議做野生動物園

一口氣買入30只長頸鹿

震驚整個中國!

從賣豬肉到做餐館,這樣的轉變也已經夠大了,沒想到做餐館做得好好的蘇志剛卻謀劃著一個更大的轉變:辦動物園!

當時,珠三角地區已初現繁榮,特別是廣州和深圳,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有錢了自然想去玩,但廣東旅遊資源匱乏,大家想去玩也沒得玩。

1993年,深圳野生動物園開園,引發觀園熱潮;次年,日後成為深圳象徵之一的“世界之窗”園區開業,同樣熱鬧非凡。

深圳“世界之窗”

蘇志剛看到了這一點,覺得旅遊是未來的大勢,於是便打定主意,想要辦一個野生動物園。

然而,動物園不是說想辦就辦的,從買動物、引進人才,到檢疫、長途空運、通關入境,再到飼養和展覽,有無數難題需要解決。因此都是“國有”動物園,從來沒有民企辦過。

再說,即便你辦成了,能賺錢嗎?動物園不比“每日一結”的酒樓,耗資巨大,投入週期長,簡直就是個無底洞,一般的動物園都要靠國家補貼才能活下去,一個私企有這麼多錢嗎?

因此,蘇志剛一說要辦動物園,妻子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不僅天天哭,甚至要帶著孩子搬出去,她覺得跟了蘇志剛10多年,終於可以過上點好日子,現在他卻要賭上身家去搞什麼動物園!

除了妻子,周圍的人也對蘇志剛指指點點,現在做酒樓做得好好的,居然跑去做動物園,是不是想賺錢想瘋了?

但蘇志剛偏不信邪,他看准的事情八頭牛也拉不回來,一打定主意,他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動物園的建設。

1、尋求政府支持

蘇志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政府支持。廣東人愛吃野味,聽到蘇志剛要辦野生動物園,都懷疑是不是以此為名,實際是販賣野生動物。

蘇志剛也沒有解釋太多,他習慣了用行動說話。他先是請來國內一些動物園的老專家做顧問,然後派專人出國考察學習,又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專業人員。

同時,蘇志剛一趟又一趟地跑著政府各個機構,拿出一份厚厚的計畫書,上面說明自己經營野生動物園的思路是“大種群的動物展示”,同時把建造計畫、發展規劃和盈利模式都和官員們交了底。

蘇志剛的誠意和決心給政府吃了定心丸。“辦野生動物園,不僅能發展地方經濟,還是一項保護野生動物的事業。”

國家林業部、動植物檢驗檢疫局也非常支持蘇志剛的探索,甚至派專人到南非,配合引進動物的隔離檢疫。

2、種樹綠化,打造環境

1996年,野生動物園項目得到林業部正式批准,蘇志剛立馬開始在番禺征地,一口氣就征了2000多畝。

但這2000多畝地都是野地,不僅荒無人煙,而且植被也不豐富,離想像中的野生動物園還差得很遠。

但蘇志剛並沒有氣餒,在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基本住在工地,騎著電單車,又是民工又是技術員又是施工隊老闆,光種樹就種了8個月,把一片山坡地綠化了90%。

3、一次買進30只長頸鹿!

做動物園,最要緊的還是動物。蘇志剛很清楚,和北京、廣州等老牌動物園相比,自己在動物種類上無優勢,因此為了形成差異化競爭,他決定在單個珍稀動物的族群上下功夫。

因此,他請來北京動物園的原園長李揚文負責引進國外的動物,蘇志剛的命令言簡意賅:給我引進30只長頸鹿,而且要包架飛機一次運到!

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且不說中國和南非尚未建交,引進手續相當麻煩,30只長頸鹿,別說中國,就是世界上也沒聽說有如此大規模的空運野生動物。

但就是這樣不可能完成的動物,偏偏被李揚文辦成了,一個月後,南非航空公司的波音747貨運包機不僅把30只長頸鹿運到,還運來了斑馬、獵豹及各色羚羊總共15種、144只動物。

全中國的動物園都嚇了一跳,當時國內最好的動物園才有兩三隻長頸鹿,他們這才發現,這個人是來真的。

1997年12月26日,這家野生動物園正式開業,當時叫香江野生動物世界,後來改名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這也是中國第一家由民營企業管理投資的大型國家級野生動物園,蘇志剛終於夢想成真。

野生動物世界不是終點 打造娛樂王國才是最大目標

長隆一開業,立即讓遊客們大開眼界,不同于傳統動物園把動物關起來觀賞,長隆是把動物野生放養,遊客可乘觀光車或駕車觀賞。長隆也因此一炮而紅。

“在長隆看到的動物都是最自然和舒服的狀態,動物不會說謊,一個動物園的管理如何,從動物狀態就能看出。”一位遊客在遊玩長隆後這樣評價。

即便遊人如織,蘇志剛依然是那個愛折騰的蘇志剛,他的腦子裡面永遠沒有“知足”這個詞,他永遠都在想盡辦法超越自我,為遊客提供最好的產品:

1、費盡心機引進白虎、考拉

1998年是虎年,蘇志剛從瑞典引進了兩隻白虎,一下子就成為了當時的焦點,僅僅1998年初三這一天,就有8萬多人入園,創了中國主題公園的最高紀錄。

現在,經過不斷繁衍,長隆已經有200多隻白虎,形成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白虎種群,白虎成為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甚至整個長隆的象徵。

白虎之後,蘇志剛又打起了考拉的主意。作為澳大利亞的國寶,澳洲政府對考拉的輸出非常嚴格。為了能夠成功引進考拉,蘇志剛斥鉅資大規模興建大片桉樹林和十幾種桉樹,還要專門派專家到澳洲學習飼養技術。

從談判到引進成功,蘇志剛整整花了10年,終於把三對可愛的考拉仔接到了廣州,成為了長隆的鎮園之寶。

2、從動物世界到娛樂王國

看著長隆動物世界越來越成功,蘇志剛的目標也越來越高遠,他不僅要做一個動物園,還要打造一個中國最大的娛樂王國。

2000年,長隆大馬戲正式開始表演,由20餘個國家、300多位馬戲演員、上千隻珍稀動物組成的專業團體,每晚奉獻一場精彩演出,演出陣容和視覺效果都堪稱“國寶級”表演。

2006年,長隆歡樂世界盛大開幕,占地2000多畝,裡面有眾多世界之最:“全球過山車之王”90度垂直過山車、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十環過山車、東半球唯一的U型滑板、亞洲最大的四維影院等。

2007年,長隆水上世界正式迎客,在廣州炎熱的夏天裡,人們終於有個地方可以盡情地玩水了。

2014年,珠海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正式對外開放,總投資達200億元,裡面有豐富的珍稀海洋動物和頂級娛樂設施,是世界頂級的休閒公園。

而現在,總投資達300億元的清遠長隆專案,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除此之外,長隆每年都會有新動作,保持遊客對其的新鮮感,包括引進新的動物種類,更換新的娛樂節目,甚至還會和綜藝節目合作,就像大家熟知的《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都曾在長隆取景。

經過那麼多年的努力,蘇志剛的夢想中的娛樂王國終於成為現實。在2015年全球排名前10名主題公園中,長隆集團位列第7,遊客數量增幅達26.4%,增幅超過前六名的迪士尼、梅林娛樂、環球影城、六旗集團等。

2015年,長隆一共接待2358.7萬人次的遊客,比以擁擠著稱的長城、故宮還要多。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總幹事塔勒·裡發艾則說,“長隆是意想不到的世界旅遊界奇跡,它擁有中國最好的主題公園。”

就連從不輕易誇人的聯想創始人柳傳志都說,“長隆的大馬戲太好看了,手都拍紅了。”

蘇志剛的成功秘訣?

就這樣,經過30餘年的努力,蘇志剛已經打造起一個年營收入30億元的娛樂帝國,但他還是不太會認字,一份檔的字只能認個七七八八,寫的話,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和“同意”。

但他的成功並不是幸運,蘇志剛也有自己獨特的成功秘訣:

1、不安於現狀,敢想敢做

從農民到豬肉佬,從豬肉佬到餐館老闆,從餐館再到動物園園主,蘇志剛的人生經過了數次改變,而且一次比一次讓人瞠目結舌。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改變的是蘇志剛的財富,不變的是他愛折騰的內心。這個產品能做得更好嗎?這個生意能夠做得更大嗎?這些是他時刻都在自我反思的問題。

假如他滿足於做一個豬肉佬,就沒有日後年賺數百萬的香江酒店;如果他滿足於開酒店的暴利,也沒有後來名震中國的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如果他滿足於做一個動物園,就沒有後來涵蓋各領域的長隆娛樂世界。

窮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習慣了自己的窮,從來不想去改變;富也不值得羡慕,如果不緊跟潮流不斷提升自己,總有一天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2、先做產品,再談賺錢

約伯斯曾經說過:

“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裡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當然,能賺錢很棒,因為那樣你才能夠製造偉大的產品。但是動力來自產品,而不是利潤。”

蘇志剛可能不太知道約伯斯,但他也說過差不多的話:

“只要有好的產品,就一定會有市場。”

打造好的產品,是蘇志剛叱吒商場的王牌。還在開酒家時,蘇志剛就從廣州有名的大酒店挖了好幾個名廚,又親自跑到偏遠山區挑選地道的食材,因此吸引了不少客戶。

辦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他一口氣就買了30只長頸鹿,後來也費大工夫引進了白虎、考拉和熊貓,有了這些優質的“產品”,長隆自然不怕沒客源。

到了後來,蘇志剛想要打造長隆水上世界,身邊沒一個人贊同的,因為覺得水上樂園經營週期短,容易受颱風、雨天和天氣變涼的影響。

但蘇志剛還是堅信用好產品能打動人,他按“全球最大、專案最多、設備最先進的水上樂園”標準,聘請世界上最好的水上樂園設計團隊,全部十幾套設備都從國外進口,同時還想出了溫水遊樂和“桑拿”等出奇不意的招數。

就這樣,長隆水上樂園一開業,立刻引發轟動,生意長盛不衰。

3、靠譜才是最好的人脈

縱觀蘇志剛的發展史,無論是動物引進、檢疫還是征地,都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有人說,蘇志剛的後臺是有多硬啊?

但事實上,蘇志剛只是農民出身,連字都不認識,鑽營奔競的事情就更不會了。一個在長隆做了20多年的老員工如此評價蘇志剛:

“他最拿手的一是拿地;二是搞貸款。他不求人,也不給當官的塞東西,他就是給人展示他的為人,給人看他做的東西。別人拿錢是搞房地產,蘇志剛是想做旅遊、娛樂帶動當地消費,政府和銀行當然就信任他。”

後來他在珠海想搞海上樂園,政府一下子給了長隆橫琴島300萬平方米的旅遊綜合用地開發權,又給予長隆集團數十億元的銀行授信。

後來有政府官員透露,之所以如此信任長隆,是因為之前太多的簽約項目後來都沒有落實,蘇志剛則是一簽字,就真幹起來。他們支持長隆,就是相信蘇志剛這個人。

結語

改革開放30多年,像蘇志剛這樣曾經的農民,有不少都憑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

有人總會覺得不公平,認為他們都是生在了好時候,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期,現在改革紅利殆盡,年輕人已經沒有出頭的機會了。

但是,這樣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機遇,蘇志剛那時候有改革開放,現在我們有互聯網大潮;每一代總有不少人能夠抓住機遇,那時候有蘇志剛,現在就有一批又一起青年創業者。

說到底,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時代機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個人的素質,因為決定命運的一個個抉擇都是“人”做出來的,人才是關鍵因素。

因此,我們在說蘇志剛,並不是看他多有錢,而是要學習他們敢想敢做、艱苦奮鬥、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