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村遊記②‖點點滴滴說芳院

作者/周芬芳

在屏南,有一個美麗村落,其名“芳院”。“芳院”其“芳”引人遐想!但其實,

有六百多年歷史的“芳院”原名並不是今日之“芳”,它的名字來歷頗有些故事。

早在這個村莊開基之初,因山勢風水建造了上下兩丘大田,合成陰陽交☆禁☆合的堪輿景觀,謂之“觀其形如矩之為方,其勢如規之為圓”,故起名為“方圓”。後來,“方圓”這個象形而古樸的村名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更迭,從芳圓、方院、汾院、芬院、新院,幾番更變,如今坐實“芳院”,這個名字別有一番詩意韻味。

芳院實際落落大方,頗有“芳”之聯想的大家閨秀氣。村前兩塊大田,錯落圍合,形成一遍開闊景致。據說這上下兩丘田地是其先祖明萬曆44年開墾而成,或許是有吉祥寓意,又或許是為了便於耕種和守護。李家後人就曾這樣描述:“嘗思乃祖勵當年,赤手開成兩大田。嫩綠秧田穠上下,莽蒼稻壟鬱芋綿。”如今,站在這村口,盡收眼底的不僅是這兩塊大田四季盎然的曼妙風景,

更是幾百年來李家人齊心協力、寒耕暑耘的恢弘浮想。

李家人這種公共團結的精神,在他們獨特的“十六飯”習俗上也有所體現。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也是芳院村的“上元節”,每年這天,芳院人都要舉行隆重而盛大法事,他們要把拓主殿裡的陳、黃、魏三公和陳夫人塑像抬到村中宗祠裡,家家戶戶擺上貢獻祭品,進香敬拜,感恩先祖的勞苦功德。第二天,正月十六,全村人彙聚一堂進行“十六飯”會餐,

一直保持著每家每戶各帶一碗菜肴,集中於宗祠內大家共用。近年來,改為每年由八戶人家一組,輪流置辦“十六飯”。芳院“十六飯”不是通常的宗親會餐,而是通過祭慶拓祖之際,解決村務公事,如封山育林、修路造橋、內村整治、修訂村規等等,很有一種開放民主的意味。

時至今日,儘管古老的芳院村人口大多外流,但為了世代相傳的傳統節日和全村團結,在外的芳院人仍要趕回村裡吃“十六飯”,只要吃了“十六飯”,就能相知、相認自家人,讓這鄉音鄉情代代相傳!席間,尊長愛幼,暢談村事家事,互相祝願開年吉利、五穀豐登、生意興旺、闔家安康。展現出一村和樂融融的恭敬良俗。若不是身臨其境,怎能感受韻味?

芳院其芳,一卷素紙,一杯黃酒,芳香百世。芳院人有種竹造紙之歷史,這讓芳院人發家致富,百年繁榮,厚實數代。根據《屏南縣誌•實業志》記載,芳院村盛產的甲紙(土紙),品質優良,產量豐饒,一村生產可滿足全縣使用,還一度遠銷到膠東和遼東。而芳院做粬釀酒的歷史更加悠久古老,名揚古田翠屏湖。這釀酒的傳統技藝至今不衰,那黃酒佳釀,酒香沁脾、宜身健體。

芳院還是閩東的重要“僑村”。清末民初之際,時局動盪,民不聊生,芳院人不得不下走南洋。如今在東南亞還散落著芳院人,遊子在外,鄉音不改,他們大多還以說家鄉方言為第一母語,對家鄉也是牽掛至深。芳院的村道、祠堂、學校……處處留下他們慷慨之芳蹤。芳院之芳,其淳其厚,很值得細看慢品!

2015年,芳院村因其古老民居建築的獨特風貌,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如今,在縣、鄉、村的共同努力下,又受到程美信、林正碌等藝術家的關注與指導,古老的芳院正在緊鑼密鼓的修復之中……號子響起、刨花飛揚,百年水車重新轉動、新建環湖雨廊,昔日芳院人眾擎易舉的場景再次出現!想那不久的將來,芳院定會又顯昔日欣欣向榮之風采!

名揚古田翠屏湖。這釀酒的傳統技藝至今不衰,那黃酒佳釀,酒香沁脾、宜身健體。

芳院還是閩東的重要“僑村”。清末民初之際,時局動盪,民不聊生,芳院人不得不下走南洋。如今在東南亞還散落著芳院人,遊子在外,鄉音不改,他們大多還以說家鄉方言為第一母語,對家鄉也是牽掛至深。芳院的村道、祠堂、學校……處處留下他們慷慨之芳蹤。芳院之芳,其淳其厚,很值得細看慢品!

2015年,芳院村因其古老民居建築的獨特風貌,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如今,在縣、鄉、村的共同努力下,又受到程美信、林正碌等藝術家的關注與指導,古老的芳院正在緊鑼密鼓的修復之中……號子響起、刨花飛揚,百年水車重新轉動、新建環湖雨廊,昔日芳院人眾擎易舉的場景再次出現!想那不久的將來,芳院定會又顯昔日欣欣向榮之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