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破解“看病難”的“武侯探索”

免費為居民發放社區衛生就醫卡。 鐘欣 攝

中新網成都3月13日電(劉彥君 楊珺)13日,

記者走訪了成都市武侯區發現,隨著簽約服務的推進,家庭醫生的職能在逐漸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共武侯區區委書記巫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僅是破解“看病難”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基礎。

73歲的退休老人李欣對記者表示,自己曾經一有問題就要進華西醫院,現在覺得“越來越沒有意思”,“對自己的病情仍然雲裡霧裡,

不如跟家庭醫生多交流交流,自己也多了個醫生朋友。”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義診活動。 鐘欣 攝

武侯區黌門社區的一位患者稱,自己愛人就在華西醫院,但5年前做完直腸癌手術後,她一直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康復治療。“我現在都不去找他了,

一是本來看病的患者就排著長隊,去了還得挨批評,二來基層就能夠解決我的問題了,確實需要的話社區也會安排我進行轉診。”

還有一些社區居民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承擔“私人診所”的職能,“小病小痛都可以在社區看,況且他們也能記錄之前患病與治療的相關資訊,方便一些。”

這些看似微小的觀念轉變,背後卻是基層醫療者、企業與相關政府部門的大量工作。

據瞭解,自2012年起,成都市武侯區多次組織區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到國外學習交流,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引進西方經驗。但得出的結論是:單純依靠政府力量落實家庭醫生服務制度幾乎不可能。

“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全科醫生;沒有一系列的支援體系,比如流程的標準化、團隊的建設等;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去調動基層衛生服務人員做相應的工作。”成都市武侯區衛計局局長田軍表示。

因此,為解決標準化路徑問題,武侯區提出了“政產學研用”多元共用產業鏈——政府引導、協調資源,企業獲得資料優勢,大學與科研機構實現學術目的,共同構建“互聯網+”分級診療協同平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作為該專案的企業參與者,為了獲取最精准的資料,一批研究人員將自己的辦公點直接遷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會議室,一駐紮就是兩年。

大量細緻繁複的工作都要靠基層醫療者去實施。為激勵基層醫療工作者的熱情,武侯區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個性化有償簽約服務(C包),並且將C包簽約所得全部返還基層,通過收支兩條線管控及嚴格的考核制度,保證基礎簽約數量及服務品質。“對居民來說,主動付費表明他們觀念轉變了,從有疾病了再去治療轉變成主動對健康進行管理。而對基層醫療者來說,更多的物質激勵也能調動工作積極性,提升基層醫療者診療水準。”田軍表示。

在簽約C包基礎上,武侯區引入競爭性上崗、激勵性分配、社區衛生籌資等市場運行機制,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據統計,2012—2016年,武侯區基層在崗醫務人員人均收入從5.6萬元提高到10.39萬元,年均增長17.1%。

同時,為保障社區衛生的公益性質,武侯區堅持“政府主導建設,財政資金兜底”,近年來對社區衛生的投入年均增長18%,建成了以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核心,下設1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延伸至社區居委會的67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點)為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實現了全區服務人口和服務面積的全覆蓋。

“實際上我們做家庭醫生服務的目的很簡單,將來老百姓得病的時候不再那麼著急,也不需要掌握過多的醫學專業知識,只要找到家庭醫生,後續的問題都交給他們處理。”田軍表示。

據瞭解,目前武侯區已建成93個家庭醫生團隊,為轄區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兒童等重點人群提供個性化的有償簽約服務,目前免費簽約服務覆蓋37.1%的家庭,有償簽約7000餘人。通過簽約服務,家庭醫生將居民的健康狀況“看護”起來。

當然,對於武侯區與成都市來說,家庭醫生簽約及基礎資訊互聯網化與平臺化只是發展“大健康”產業的第一步。

成都市武侯區區委書記巫敏這樣描述武侯區的“大健康”發展路徑:“在常規醫療服務一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華西等優質醫院形成雙向診療機制。而在高端醫療產業一端,以家庭醫生服務為依託,通過引進資本與前沿企業,發展生物醫藥、醫養結合等產業。”

巫敏對記者表示,依靠華西醫院的醫療資源,成都市將建立“環華西國際醫療智慧穀”,“以後談到華西就不再只是一家醫院了,而是環華西醫學城”。他表示,成都市將參照美國波士頓與聖地牙哥的發展模式,引入生物醫療專案來孵化,同時引入更多優秀企業來發展醫養結合,落實“大健康”產業藍圖。

“當然這些專案都將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家庭醫生團隊來落實。”巫敏表示。(完)

更多的物質激勵也能調動工作積極性,提升基層醫療者診療水準。”田軍表示。

在簽約C包基礎上,武侯區引入競爭性上崗、激勵性分配、社區衛生籌資等市場運行機制,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據統計,2012—2016年,武侯區基層在崗醫務人員人均收入從5.6萬元提高到10.39萬元,年均增長17.1%。

同時,為保障社區衛生的公益性質,武侯區堅持“政府主導建設,財政資金兜底”,近年來對社區衛生的投入年均增長18%,建成了以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核心,下設1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延伸至社區居委會的67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點)為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實現了全區服務人口和服務面積的全覆蓋。

“實際上我們做家庭醫生服務的目的很簡單,將來老百姓得病的時候不再那麼著急,也不需要掌握過多的醫學專業知識,只要找到家庭醫生,後續的問題都交給他們處理。”田軍表示。

據瞭解,目前武侯區已建成93個家庭醫生團隊,為轄區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兒童等重點人群提供個性化的有償簽約服務,目前免費簽約服務覆蓋37.1%的家庭,有償簽約7000餘人。通過簽約服務,家庭醫生將居民的健康狀況“看護”起來。

當然,對於武侯區與成都市來說,家庭醫生簽約及基礎資訊互聯網化與平臺化只是發展“大健康”產業的第一步。

成都市武侯區區委書記巫敏這樣描述武侯區的“大健康”發展路徑:“在常規醫療服務一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華西等優質醫院形成雙向診療機制。而在高端醫療產業一端,以家庭醫生服務為依託,通過引進資本與前沿企業,發展生物醫藥、醫養結合等產業。”

巫敏對記者表示,依靠華西醫院的醫療資源,成都市將建立“環華西國際醫療智慧穀”,“以後談到華西就不再只是一家醫院了,而是環華西醫學城”。他表示,成都市將參照美國波士頓與聖地牙哥的發展模式,引入生物醫療專案來孵化,同時引入更多優秀企業來發展醫養結合,落實“大健康”產業藍圖。

“當然這些專案都將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家庭醫生團隊來落實。”巫敏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