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何流感容易發生在冬季?流感疫苗到底有沒有用?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微生物調查局 無心妹子

監製: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

馬上就要到冬季了,很快,大家打招呼的用語就可能變成:你今天感冒了嗎?

圖片來自網路

在感冒常發的季節裡,你對感冒的瞭解有多少呢?普通感冒與流行性☆禁☆感冒又有何區別呢?

普通感冒VS流行性☆禁☆感冒

感冒是由各種病原體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也被稱為普通感冒。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體有200多種,常見的有鼻病毒、人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

流行性☆禁☆感冒專指流感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流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升級版的感冒。

普通感冒大多分散發生、症狀輕且有自限性,與流行性☆禁☆感冒的高流行性、症狀重和需要臨床干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外,嬰幼兒、老人、孕婦與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後,很容易發展為繼發性肺炎、心肌炎和中耳炎。

普通感冒與流感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流感的“流”從何而來?

與人相關的流感病毒有三類: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丙型流感病毒。

這三種裡,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性最強,大家熟知的HIN1,H5N1以及H7N9都是這一型的。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和2009年的豬流感就是H1N1引起的;2004年的禽流感就是由H5N1引起的,

2013年的禽流感則變成了H7N9。

那麼這裡的H和N到底為何物?H/HA代表血凝素蛋白,N/NA代表神經氨酸酶蛋白;HA與NA為病毒表面的蛋白。

由於流感的流行性與這兩種蛋白直接相關,科學家就以H與N對流感病毒命名,也就有了以上的代號。

如何理解H與N的功能?H與N就像蝸牛的兩隻觸角,病毒可以通過這兩個“觸角”來識別人體細胞的“感染命門”,從而達到入侵人體的目的。

另一方面,病毒的蛋白只有H與N暴露在外,

人的免疫系統通過識別這兩個“觸角”來定位病毒。普通病毒感染一般都有自限性,一周左右就會自愈。免疫系統從識別病毒到產生抗病毒抗體剛好需要一周的時間。對於普通感冒,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是最好的“感冒藥”。

電鏡下的H7N9病毒(圖片來源CDC)

流感病毒相較於感冒病毒,它的升級之處就在於,H與N這兩個“觸角”極其善變,這種善變也稱為流感病毒的進化機制。

進化機制有兩種:突變和洗牌。突變比較常見,這也是病毒生存最常見的機制之一。病毒可以通過H與N兩個蛋白的變化,讓觸角產生輕微的形變。

洗牌發生的概率較低,但是每一次的發生都有很大概率造成流感病毒的大流行。洗牌之所以可以發生,是因為流感病毒不僅可以感染人群,還可以在家禽和野生動物中傳播。

以H7N9為例,H7N9的H7來自於鴨子,N9來自於野生的鳥類,然後H7N9在家禽體內與H9N2發生了“洗牌”,產生了新的H7N9病毒。人群中並沒有新H7N9病毒的抗體,從而新H7N9病毒具有易感性,這可能造成了感冒大流行。。

為什麼流感病毒的流行性始終是公共衛生的隱患?正是因為流感病毒“詭譎”的進化機制。

針對流感病毒“突變”和“洗牌”的進化機制,科學家也一直努力在研究應對方法。

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大多只需要一次或者多次接種,即可達到長期保護的作用。而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這是由於流感病毒的易“突變”的特性導致的,因為每年流行在人群之中的病毒都不完全一樣。

而針對流感病毒“洗牌”的進化策略,各個國家也相應地發展出對自然環境和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的監控系統,以應對流感大流行的發生。

流感為何總是發生在冬季?

流感病毒有兩種傳播途徑:噴嚏與咳嗽時具有感染性的飛沫傳播;與人或者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觸傳播。

流感病毒的傳播期主要集中在症狀出現前的24-48小時,在人口密集處,病毒的傳播可持續1-3周。

成年人一年平均患普通感冒2-4次,兒童6-8次,且高發在冬季,流行性☆禁☆感冒也一樣。

冬季感冒的高發,我們一般認為有三個原因。首先,冬季氣候寒冷,人呆在室內的時間變長,從而增加人與人接觸的概率。其次,冬季的空氣比較乾冷,在這種條件下病毒顆粒更容易存活,傳播也更容易。最後,由於經濟活動的增加,人群的遷徙比之前更加頻繁,比如旅行,這也加重了流感病毒的傳播擴散。

對於流感的高發,目前學界還有另一種解釋:冬季人們在室內的時間變長,從而人體維生素D水準降低,導致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下降。

冬季流感易發生(圖片來自網路)

流感防治: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日常可以從生活習慣與接種流感疫苗兩個方面預防流感的發生。

1.生活習慣方面:

⊙流感季節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

⊙開窗通風

⊙避開人群,戴口罩預防感染

2.接種疫苗可保護易感人群:

由於流感病毒善變,我們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病毒疫苗。流感疫苗是一種滅活疫苗,早於流感季節1-2月接種,可有效發揮保護作用。對於6個月以上的兒童,老年人以及孕中、晚期的孕婦及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來說,接種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保護手段。

另一方面,對於健康成人而言,即使流感的症狀輕,依然建議他們接種疫苗。接種一方面是免疫自己,另一方面是為家人構築一道免疫防線。換言之,這會使老人和小孩少一份接觸病毒的機會。

接種疫苗(圖片來自網路)

此外,在感冒之初,我們可以先自行觀察病情,如果症狀惡化,為了避免繼發性疾病與併發症的發生,應該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 Gao R, Cao B, Hu Y,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 (H7N9) viru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368(20):1888.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luenza

3,《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4, https://www.cdc.gov/flu/avianflu/h7n9-images.htm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還可以在家禽和野生動物中傳播。

以H7N9為例,H7N9的H7來自於鴨子,N9來自於野生的鳥類,然後H7N9在家禽體內與H9N2發生了“洗牌”,產生了新的H7N9病毒。人群中並沒有新H7N9病毒的抗體,從而新H7N9病毒具有易感性,這可能造成了感冒大流行。。

為什麼流感病毒的流行性始終是公共衛生的隱患?正是因為流感病毒“詭譎”的進化機制。

針對流感病毒“突變”和“洗牌”的進化機制,科學家也一直努力在研究應對方法。

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大多只需要一次或者多次接種,即可達到長期保護的作用。而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這是由於流感病毒的易“突變”的特性導致的,因為每年流行在人群之中的病毒都不完全一樣。

而針對流感病毒“洗牌”的進化策略,各個國家也相應地發展出對自然環境和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的監控系統,以應對流感大流行的發生。

流感為何總是發生在冬季?

流感病毒有兩種傳播途徑:噴嚏與咳嗽時具有感染性的飛沫傳播;與人或者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觸傳播。

流感病毒的傳播期主要集中在症狀出現前的24-48小時,在人口密集處,病毒的傳播可持續1-3周。

成年人一年平均患普通感冒2-4次,兒童6-8次,且高發在冬季,流行性☆禁☆感冒也一樣。

冬季感冒的高發,我們一般認為有三個原因。首先,冬季氣候寒冷,人呆在室內的時間變長,從而增加人與人接觸的概率。其次,冬季的空氣比較乾冷,在這種條件下病毒顆粒更容易存活,傳播也更容易。最後,由於經濟活動的增加,人群的遷徙比之前更加頻繁,比如旅行,這也加重了流感病毒的傳播擴散。

對於流感的高發,目前學界還有另一種解釋:冬季人們在室內的時間變長,從而人體維生素D水準降低,導致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下降。

冬季流感易發生(圖片來自網路)

流感防治: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日常可以從生活習慣與接種流感疫苗兩個方面預防流感的發生。

1.生活習慣方面:

⊙流感季節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

⊙開窗通風

⊙避開人群,戴口罩預防感染

2.接種疫苗可保護易感人群:

由於流感病毒善變,我們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病毒疫苗。流感疫苗是一種滅活疫苗,早於流感季節1-2月接種,可有效發揮保護作用。對於6個月以上的兒童,老年人以及孕中、晚期的孕婦及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來說,接種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保護手段。

另一方面,對於健康成人而言,即使流感的症狀輕,依然建議他們接種疫苗。接種一方面是免疫自己,另一方面是為家人構築一道免疫防線。換言之,這會使老人和小孩少一份接觸病毒的機會。

接種疫苗(圖片來自網路)

此外,在感冒之初,我們可以先自行觀察病情,如果症狀惡化,為了避免繼發性疾病與併發症的發生,應該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 Gao R, Cao B, Hu Y,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 (H7N9) viru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368(20):1888.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luenza

3,《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4, https://www.cdc.gov/flu/avianflu/h7n9-images.htm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