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寶傳奇!一口廢井裡的驚世寶藏:世界上飛得最遠的佛像

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大規模窖藏佛造像,種量之龐大、雕鑿之精美、貼金彩繪保存之完好為我國文物考古所罕見,被推為國寶級文物,並被評為上世紀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改寫東方藝術史及世界美術史的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
中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佛教考古發現”。在近十年的時間裡,這批佛像接受邀請長時間到世界各國展出,被稱為“世界上飛得最遠的佛像”。

這批佛教石刻造像,是中國佛教藝術鼎盛時代的產物,造像年代跨越南北朝至北宋,其中又以佛像最興盛的北魏時代作品為大宗。掩埋地下歷經十多世紀,大多數仍然保留有彌足珍貴的鮮豔彩繪和貼金,

一改過去幾十年來人們對於佛教造像均為素面無色的普遍認識。

為一鋪三身背屏式造像的左脅侍菩薩。面含微笑,丹鳳目,頭頂飾一環形花冠,額前長髮梳成五個圓瓣,腦後長髮分成兩條髮辮沿雙肩垂至上臂,

並在雙肩部各飾一圓形髮卡。頸佩貼金項圈、瓔珞,身著天衣,披帛沿雙肘下垂。衣飾黑彩,頭光浮雕蓮花。

北齊 貼金彩繪 石雕菩薩立像 360度單體圓雕造像 通高165釐米 石灰石質

菩薩頭戴透雕花蔓冠,眉目清秀,雙目低垂,表情莊重。黑髮垂至雙肩。上著對襟衣,

胸前配有項圈,披帛拖住瓔珞自雙肩垂下在腹下交叉上卷,一條提於左手,一條轉至身後。下身著貼體長裙,裙側垂瓔珞,身前的裙帶上裝飾有九方淺浮雕圖案。跣足立於蓮台之上,腳趾伸於蓮台外。菩薩裝飾華麗,給人以高貴、典雅的感覺。

北魏晚期 貼金彩繪 佛立像 通高168釐米 圓雕石灰石造像

螺發高髻,面相方圓,顴骨略高,嘴角含笑,耳肥大。細長頸,內穿僧祗支,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刻畫極具裝飾性,寫實感不強,跣足而立。佛像頭後飾圓形頭光,最內匝是浮雕的圓形蓮花,蓮花的外面則為磨光繪出。

北齊--隋 貼金彩繪 石雕佛立像 殘高64cm 圓雕 石灰石質。

表面飾螺紋,面部線條清晰,眉目清秀,面相方圓豐滿,雙目低垂,嘴角內陷,神態肅穆。肩寬體健,身披右袒式袈裟,有偏衫包肩。面部、胸部貼金,胸前有一“卐”符號,垂足倚坐。佛腦後有折向上的鐵釘,應是原來掛頭光用的,頭光現已遺失。

唐佛坐像 高100釐米 花崗岩質

這尊佛像製作時期在武周至唐玄宗時期,該像具有健美的身段,和諧的比例,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國特有的精神風貌,身下為方形亞腰台座,雙足各踏一朵仰蓮花,台座兩側還各雕了一身天王托扛著台座。天王身披鎧甲,身材短粗,表情忿怒,充滿著力度。從佛像的雙膝分開,大衣緊貼腿部的坐法來看,既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唐代倚坐佛像相似,也見於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所以應該是大唐首都長安的風尚傳來所至。按照唐代佛像雕刻的一般規律,倚坐佛代表著將在未來世界下生人間的彌勒佛。

東魏(534-550年)貼金彩繪石雕佛菩薩三尊像 通高70.7cm 高浮雕背屏式三尊像 石灰石質

主尊磨光高髻,面相清瘦,表情喜悅。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露出結帶。左手施與願印,跣足立於基座上。飾彩繪的頭光和身光。二脅侍佩項圈,著僧祗支與長裙,飾帔帛。跣足立於蓮臺上。三尊像身後有舟形背光,背光下部主尊兩側浮雕雙龍,口銜蓮花蓮葉,將二脅侍托起,背屏上部正中為一單層亭閣式側面塔,兩側環繞飛天八身,呈弧形當空飛舞,採用左右對稱的構圖形式。二身倒懸托塔,六身手中各持笙、箜篌、排簫、鈸等,烘托出歡樂和諧的氣氛。

東魏 貼金彩繪 右脅侍菩薩像 石灰石質高浮雕造像

菩薩面相清秀,彎眉,丹鳳目,高鼻,呈微笑狀。長頸,肩飾二圓形物。體態修長,佩項圈,上著僧祗支,下著長裙。飾披帛和瓔珞。左手提貼金桃形物,跣足立於蓮花上。其頭光由單層蓮瓣和彩繪同心圓組成。造像左側下部浮雕一龍,口銜蓮花將菩薩托起。

北齊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石灰石質圓雕造像

菩薩頭戴花蔓冠,面目慈祥,嘴角含笑。頸佩貼金項圈,飾瓔珞、帔帛,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帶。長裙以紅、綠、藍三色裝飾。衣飾華麗,雕工精細。

北齊(550-577)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高60釐米 寬20釐米 厚12釐米 重30千克

螺形髮髻,面相圓潤,眼睛微睜,面部、頸部、胸部貼金。身披右袒式袈裟,半遮右肩,紅色袈裟飾有綠邊,衣紋為陰線刻,袈裟輕薄貼體。

北宋 彩繪 羅漢坐像 石灰石質圓雕像

面相方圓,光頭,深目高鼻,小口,嘴角內凹,頸部刻兩條陰線,交領袈裟飾陰刻線陰文,左手扶膝,右手執一柄羽扇緊貼胸前,結跏趺坐於長方形束腰須彌座上,基座前下部刻有銘文“客張□□”。

北齊 貼金彩繪 石雕佛立像 通高151cm 圓雕 石灰石質

彩繪保存良好。面相圓潤,雙目低垂,表情沉靜。螺發細密,肉髻圓凸。腦後圓形頭光殘,剩餘部分有浮雕蓮瓣、線刻加彩繪的同心圓、四身淺浮雕的化佛組成。身著通肩袈裟,上飾彩繪田相,跣足而立。

東魏 貼金彩繪 石雕菩薩像 通高110釐米 像高95釐米 寬28釐米 厚20釐米 重50千克

菩薩高髻,所束冠巾貼金,裸上身,頸部佩戴貼金項圈和瓔珞,綠色披帛飾有金邊,順肩下垂,雙腕戴貼金手鐲,左手輕提披帛,右臂半舉胸前。下身著紅色長裙,腰部束帶打結。跣足立於綠色蓮台之上。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韓小華造彌勒像,高55、寬51、厚10釐米,石灰石質,一鋪三身高浮雕造像。

主尊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圓,眉目清秀。內著僧祗支,胸前結帶,下著長裙。外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右領襟甩搭左臂。衣裙下擺外侈。手施無畏、與願印。二脅侍前額梳留三圓形發飾。面相、表情與主尊相同。頸佩項圈,身著天衣。三尊像均為黑髮,唇塗朱紅,跣足立於覆蓮基座上。造像背連舟形背光,上飾線刻火焰紋和化佛。背光外浮雕手執日、月的二天神。造像下連長方形基座,上刻“樂醜兒供養”、“韓小花供養”,並各有一線刻跪姿執蓮花的供養人。供養人中間線刻二尊護法獅和一個雙手託盤及博山爐的人。造像左側題發願文。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尼智明造像,高83、寬66、厚9.5釐米,高浮雕一鋪三身像,石灰石質。

主尊波發高髻,面相清瘦,杏眼長目,嘴角含笑。身著褒衣博帶式服裝。二脅侍頭戴寶冠,面露微笑,身著南朝婦女中常見的紅色交領大袖衫,飾紅色披帛。背屏側面彩繪僧尼像四身。造像下連長方形基座,上題發願文。

東魏貼金彩繪佛菩薩三尊像,通高310釐米,高浮雕一鋪三身像

主尊螺發高髻,上施寶藍色,杏眼長目,面部表情溫和。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上飾彩繪的田相,胸前露出結帶。飾頭光和身光。右脅侍菩薩上身殘。左脅侍頭戴寶冠,身著天衣,佩項圈,腹部飾蝴蝶狀飾物。三尊像背連蓮瓣狀背屏。背屏下部主尊兩側是高浮雕彩繪的雙龍,口銜蓮花、蓮葉、蓮蕾形成基座,托起二脅待。背屏上部正中為一單層側面塔,飾蓮花、蓮葉,塔兩側環繞飛天八身,四身托塔、二身舞蹈、二身分執排簫和鈸。這是龍興寺窖藏出土造像中最大的一件。

東魏--北齊 造像局部 伎樂飛天

此為背光右側緣排列的三身伎樂飛天。其中上身飛天手持笙吹奏,中身飛天握吹橫笛,下身飛天似吹豎笛。飛天幀帛漫漫飄舉,顯出在空中之姿。飛天體態側上身為演奏狀,下身向後舒展,而小腿又向回曲,全身呈複雜的曲線。唯有最上身的飛天,竟成舞蹈的姿態,左腿收回如蹲伏,右腿向前伸展彈出,腿掌指都刻畫得十分清楚,形成極為有趣的效果。

東魏-北齊 造像局部 伎樂飛天

造像背光上的伎樂飛天,在青州作品上是非常突出的。飛天本是佛教之中天龍八部的護法神之一,梵名為乾達婆,意為香音神,雲其香而行,又有音樂之義。在石窟與佛教造像的雕刻之中,飛天是非常得人心的。此圖為沿背光左側緣佈置的三身飛天。三身飛天狀若菩薩,上有帔帛,呈環形,又從兩臂根繞上,飛揚飄卷;下有隨裙的飄帶,亦展動揚起,襯托出其翱翔空中的輕曠靈動。其手中所執的樂器依次有阮鹹、琵琶與古琴,各像姿態也隨執拿物樂器而不同,尤以持琴樂天以盤伸的雙腿來托信琴身,雙手彈奏甚為巧妙。

北齊-隋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通高165釐米

菩薩頭戴透雕花蔓冠,面相清秀,雙目低垂,表情莊重,頭髮垂至雙肩,上著對襟衣,佩項圈披帛托住瓔珞自雙肩垂在腹下交叉上卷。一條提於左手。一條轉至身後。下身貼體長裙,裙側垂瓔珞。身前的裙帶上飾九方浮雕圖案。菩薩裝飾華麗,給人以高貴、典雅的感覺。

北齊 貼金彩繪 思惟菩薩像 通高90釐米

頭戴寶冠,寶繒垂肩,面相圓潤,清秀,微含笑意。袒上身,頸佩項圈,下著紅色長裙,半跏趺坐於束腰藤座上。座下雕一飛龍,口銜蓮花托起菩薩一腳。這是一具很具美感的菩薩像,是館藏中我最喜歡的一尊,但遺憾的是由於是團隊行動,考慮別人的感受,無法像自己單獨參觀可以拍細部。

北齊 彩繪 佛立像 高113釐米石灰石質

該佛像從頭身比例上看頭部明顯偏大,頭頂為低平肉髻,表面飾螺紋;面相長圓豐滿,雙目下視,為龍興寺北齊國佛像的一般特點,手施無畏、與願印、身披低開領的通肩式大衣,內有僧祗支,表面不刻衣紋,極淺地同田相袈裟。大衣質地顯得輕薄,襯出了寬肩、細腰、寬胯身段特點,但並沒有健美的感覺,這尊像具有十分典型的北齊佛像風格。

北齊 貼金彩繪 佛立像

造像眉目清秀,面露微笑,手施無畏與願印,身著通肩田相袈裟,跣足而立,造像上彩繪保存完好,鮮豔如新。

北齊 貼金彩繪 佛立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128釐米

這是一尊身穿通肩式大衣的立佛像,身體表面不刻任何衣紋,緊貼身體的大衣襯托出佛像的寬肩、細腰、寬胯,胸腹部略鼓起,展示著優美而矯健的體態。特別是他的右腿微屈,以左腿支撐身體重心的作法,更顯得與眾不同。這種佛像樣式也沒有被北齊普遍接受,所以就顯得異常珍貴。這尊殘像我也比較喜歡,感覺很有人體美。

北齊 貼金彩繪 佛立像 石灰石質 116釐米

這尊佛像姿態嫻雅,閉目沉思,神態慈祥,微含笑意,給觀者帶來一種親切之感,他的頭微向左偏,身體的重心放在左腿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願印,整體上給人以動感。在形制上則是深受印度笈多藝術的影響,頭頂的肉髻低平,螺紋大而偏平,面相豐滿,雙腿胖圓,頸部粗短,但身卻相對矮小,不著力表現身段優美;胸腹平坦,何如與胯的區分也不十分明顯。身穿質地輕薄的袒裸右肩式大衣,表面不刻任何衣紋,雙足下踏圓形仰蓮台。雖然充滿了藝術的魅力,但因印度風格過多,所以這種樣式並沒有在當時的北齊國流行,這也許正是它的珍貴之處了。

北齊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石灰石質 高77釐米

此菩薩造型很是修長,比例已有誇張。細巧的華繩瓔珞在腹前相交繞,卻無常見的環璧。下裙則刻出密密的褶紋,顯了絲帛的質感,而且增加了菩薩站立的線型。胸前顯得平板,佩懸著細巧的項飾。

北齊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石灰石質 高113釐米

此件菩薩殘軀身前裝飾有華繩帶。其胸前佩有項圈,垂有吊珠與忍冬等紋飾,內衣僧祇支斜披,腰間束帶系垂而下,長長的華繩瓔珞從兩肩垂掛,至腹腿前交叉穿環而過,又沿腿部轉至身後。坤帶中亦結有花結。菩薩雕像多有從腰間撻伐下的坤帶,雕出圖案或飾花結。花結雖多卻又絕不重複,細節方面做出種種變化,以求得更完美的裝飾效果。

北魏--東魏 貼金彩繪 菩薩像 石灰石質 高82釐米

這件菩薩像造型上很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圓形項光與貼近身體之身光的結合,綜匯成像後的光飾,而不是常見的舟形背光之飾。菩薩面容特徵突出,笑容鮮明。細長的眉眼舒展,亮麗,沉思而喜悅自如的神情浮現。頭頂戴冠飾,圓項光的蓮瓣紋凸顯,襯托菩薩頭部,肩部的圓餅狀飾也很突出。天衣覆肩又向下懸掛,交叉展拓在腿膝前,下裙至腳的紋褶細密,而且向外侈,呈魚尾狀。胸口處的項圈與裙腰的束帶均以很薄的手法雕出。總之,此菩薩裝的衣飾呈現出早期較樸素的特色,雕飾的刻工也很精緻。

北魏--東魏 貼金彩繪 菩薩像 石灰石質 高85釐米

這件菩薩像雕飾已脫離早期樸素之飾,開始懸飾華繩瓔珞等等。菩薩天衣仍覆肩後下懸至膝前交叉回轉。華繩瓔珞亦從肩懸下至腹下相交於寶珠環。項圈下的寶珠忍冬。內衣斜披,裙腰束帶又垂至腿下成細密繁複的折褶。此像的雕飾細節已豐但不若北齊造像處理得成熟有致,其由體型衣飾裝飾向體型寫實裝飾繁麗過渡的特徵比較明顯。

北齊 彩繪 佛立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該佛像頭頂的肉髻低平,表面飾有螺紋;面相豐滿胖圓,雙目下視,嘴角內陷含有笑意,表情慈善。身體部分頭部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為修長窈窕型,著力刻畫出了細腰與寬胯。輕薄的袒裸右肩式大衣緊貼身體,較圓的突棱狀衣紋從左肩起向下部分散,疏密適度。這尊佛像雖然飽含著笈多式藝術風尚,但在體型與服裝的表現方面,則明顯地顯示出北齊藝術家的重新消化過程。

北齊 貼金彩繪 佛坐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64釐米

這尊倚坐佛像具有鮮明的北齊風格,頭頂肉髻低平,表面飾螺紋,面相方圓豐滿,雙目微閉,嘴角內陷,含笑意。寬肩、挺胸、細腰、收腹,體態雄健而有力度。身披右袒式大衣,有偏衫包右肩,大衣薄厚適中,表面飾有階梯式衣紋。與龍興寺出土的其他造像不同,這尊坐像包含著較多的北齊創作因素,與其他地區的北齊造像風格接近。

隋 貼金彩繪 佛坐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73釐米

隋代佛像的風格,是在北齊與北周的基礎上趨向於注重身段的優美,而在細部的刻畫上還帶有明顯的南前朝作風。這尊佛像的肉髻仍顯低平,頭頂飾較小的螺髻;面部仍顯豐滿,但已變得長圓了;身穿輕薄的褒衣博帶式大衣,襯托出削肩、胸微挺、腹內收的窈窕體態,但不是健美的形體,這正是隋唐之間佛像的本質區別。該佛的雙手雖殘,但可看出原為右手施無畏印。

唐 佛坐像 花崗岩質 高100釐米

這尊佛像製作時代可能在武周至玄宗時期,該佛像具有健美的身段,和諧的比例,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國特有的精神風貌。他的身下是方形亞腰台座,雙足各踏一朵仰蓮花,台座兩側還各雕了一身天王托扛著台座。天王身披鎧甲,身材粗短,表情忿怒,充滿著力度。從佛像的雙膝分開,大衣緊貼腿部的作法來看,既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唐代倚坐佛像相似,也見於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所以應是大唐首都長安的風尚傳來所致。

北齊 石刻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圓雕立像 石灰石質 高115釐米

這件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的施造手法與龍興寺許多像不同,即在雕琢已成的佛像上,再加施細刻,雕成了陣列畫面,而不是用繪畫的辦法來表現。佛像上刻琢畫面手法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已知有原出河南滑縣的高寒寺像與美國費利爾畫廊所藏藏像,但具體的雕刻手法均與此像有細微差別。高寒寺佛像以淺浮雕手法雕出了許多形象,形象之間略可分成上下幾層,並無整齊的界格。費利爾藏像畫面亦無界格,浮雕中略加有些線刻的表現。而此像雕成了身穿袒右袈裟的立佛,袈裟之上下成正面縱三列的界格,每列再分四五格雕畫面,再於小畫面的人物、景物上以陰刻線條表達出細節,使形象完整細緻。但此像並未徹底完工,最後的線刻細節工序只完成了一二個人物就停止了加工,因而小畫面內容亦難辨識。從初步情況看,似有些類似佛傳故事。此像亦未施繪彩,確是此類作品中獨具的一件。

北齊 石刻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圓雕立像 石灰石質 高115釐米

這件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的施造手法與龍興寺許多像不同,即在雕琢已成的佛像上,再加施細刻,雕成了陣列畫面,而不是用繪畫的辦法來表現。佛像上刻琢畫面手法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已知有原出河南滑縣的高寒寺像與美國費利爾畫廊所藏藏像,但具體的雕刻手法均與此像有細微差別。高寒寺佛像以淺浮雕手法雕出了許多形象,形象之間略可分成上下幾層,並無整齊的界格。費利爾藏像畫面亦無界格,浮雕中略加有些線刻的表現。而此像雕成了身穿袒右袈裟的立佛,袈裟之上下成正面縱三列的界格,每列再分四五格雕畫面,再於小畫面的人物、景物上以陰刻線條表達出細節,使形象完整細緻。但此像並未徹底完工,最後的線刻細節工序只完成了一二個人物就停止了加工,因而小畫面內容亦難辨識。從初步情況看,似有些類似佛傳故事。此像亦未施繪彩,確是此類作品中獨具的一件。

北魏-東魏 背屏式佛三尊造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121.5釐米

這輔造像以異常誇張的手法,著力表現北魏晚期漢化改制以後社會上流行的清秀、瀟灑的審美時尚。佛和菩薩的頭身不成比例,頭部顯得過大,且方圓削瘦,反襯得身體更加瘦弱了。在主像的身體表面和身後都充滿著裝飾趣味。佛、菩薩的身後以刻、繪相結合的手法表現頭光、背光,以及飄動的植物紋裝飾,烘托出了造像熱烈的整體感覺。

唐佛坐像 高100釐米 花崗岩質

這尊佛像製作時期在武周至唐玄宗時期,該像具有健美的身段,和諧的比例,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國特有的精神風貌,身下為方形亞腰台座,雙足各踏一朵仰蓮花,台座兩側還各雕了一身天王托扛著台座。天王身披鎧甲,身材短粗,表情忿怒,充滿著力度。從佛像的雙膝分開,大衣緊貼腿部的坐法來看,既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唐代倚坐佛像相似,也見於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所以應該是大唐首都長安的風尚傳來所至。按照唐代佛像雕刻的一般規律,倚坐佛代表著將在未來世界下生人間的彌勒佛。

東魏(534-550年)貼金彩繪石雕佛菩薩三尊像 通高70.7cm 高浮雕背屏式三尊像 石灰石質

主尊磨光高髻,面相清瘦,表情喜悅。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露出結帶。左手施與願印,跣足立於基座上。飾彩繪的頭光和身光。二脅侍佩項圈,著僧祗支與長裙,飾帔帛。跣足立於蓮臺上。三尊像身後有舟形背光,背光下部主尊兩側浮雕雙龍,口銜蓮花蓮葉,將二脅侍托起,背屏上部正中為一單層亭閣式側面塔,兩側環繞飛天八身,呈弧形當空飛舞,採用左右對稱的構圖形式。二身倒懸托塔,六身手中各持笙、箜篌、排簫、鈸等,烘托出歡樂和諧的氣氛。

東魏 貼金彩繪 右脅侍菩薩像 石灰石質高浮雕造像

菩薩面相清秀,彎眉,丹鳳目,高鼻,呈微笑狀。長頸,肩飾二圓形物。體態修長,佩項圈,上著僧祗支,下著長裙。飾披帛和瓔珞。左手提貼金桃形物,跣足立於蓮花上。其頭光由單層蓮瓣和彩繪同心圓組成。造像左側下部浮雕一龍,口銜蓮花將菩薩托起。

北齊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石灰石質圓雕造像

菩薩頭戴花蔓冠,面目慈祥,嘴角含笑。頸佩貼金項圈,飾瓔珞、帔帛,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帶。長裙以紅、綠、藍三色裝飾。衣飾華麗,雕工精細。

北齊(550-577)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高60釐米 寬20釐米 厚12釐米 重30千克

螺形髮髻,面相圓潤,眼睛微睜,面部、頸部、胸部貼金。身披右袒式袈裟,半遮右肩,紅色袈裟飾有綠邊,衣紋為陰線刻,袈裟輕薄貼體。

北宋 彩繪 羅漢坐像 石灰石質圓雕像

面相方圓,光頭,深目高鼻,小口,嘴角內凹,頸部刻兩條陰線,交領袈裟飾陰刻線陰文,左手扶膝,右手執一柄羽扇緊貼胸前,結跏趺坐於長方形束腰須彌座上,基座前下部刻有銘文“客張□□”。

北齊 貼金彩繪 石雕佛立像 通高151cm 圓雕 石灰石質

彩繪保存良好。面相圓潤,雙目低垂,表情沉靜。螺發細密,肉髻圓凸。腦後圓形頭光殘,剩餘部分有浮雕蓮瓣、線刻加彩繪的同心圓、四身淺浮雕的化佛組成。身著通肩袈裟,上飾彩繪田相,跣足而立。

東魏 貼金彩繪 石雕菩薩像 通高110釐米 像高95釐米 寬28釐米 厚20釐米 重50千克

菩薩高髻,所束冠巾貼金,裸上身,頸部佩戴貼金項圈和瓔珞,綠色披帛飾有金邊,順肩下垂,雙腕戴貼金手鐲,左手輕提披帛,右臂半舉胸前。下身著紅色長裙,腰部束帶打結。跣足立於綠色蓮台之上。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韓小華造彌勒像,高55、寬51、厚10釐米,石灰石質,一鋪三身高浮雕造像。

主尊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圓,眉目清秀。內著僧祗支,胸前結帶,下著長裙。外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右領襟甩搭左臂。衣裙下擺外侈。手施無畏、與願印。二脅侍前額梳留三圓形發飾。面相、表情與主尊相同。頸佩項圈,身著天衣。三尊像均為黑髮,唇塗朱紅,跣足立於覆蓮基座上。造像背連舟形背光,上飾線刻火焰紋和化佛。背光外浮雕手執日、月的二天神。造像下連長方形基座,上刻“樂醜兒供養”、“韓小花供養”,並各有一線刻跪姿執蓮花的供養人。供養人中間線刻二尊護法獅和一個雙手託盤及博山爐的人。造像左側題發願文。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尼智明造像,高83、寬66、厚9.5釐米,高浮雕一鋪三身像,石灰石質。

主尊波發高髻,面相清瘦,杏眼長目,嘴角含笑。身著褒衣博帶式服裝。二脅侍頭戴寶冠,面露微笑,身著南朝婦女中常見的紅色交領大袖衫,飾紅色披帛。背屏側面彩繪僧尼像四身。造像下連長方形基座,上題發願文。

東魏貼金彩繪佛菩薩三尊像,通高310釐米,高浮雕一鋪三身像

主尊螺發高髻,上施寶藍色,杏眼長目,面部表情溫和。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上飾彩繪的田相,胸前露出結帶。飾頭光和身光。右脅侍菩薩上身殘。左脅侍頭戴寶冠,身著天衣,佩項圈,腹部飾蝴蝶狀飾物。三尊像背連蓮瓣狀背屏。背屏下部主尊兩側是高浮雕彩繪的雙龍,口銜蓮花、蓮葉、蓮蕾形成基座,托起二脅待。背屏上部正中為一單層側面塔,飾蓮花、蓮葉,塔兩側環繞飛天八身,四身托塔、二身舞蹈、二身分執排簫和鈸。這是龍興寺窖藏出土造像中最大的一件。

東魏--北齊 造像局部 伎樂飛天

此為背光右側緣排列的三身伎樂飛天。其中上身飛天手持笙吹奏,中身飛天握吹橫笛,下身飛天似吹豎笛。飛天幀帛漫漫飄舉,顯出在空中之姿。飛天體態側上身為演奏狀,下身向後舒展,而小腿又向回曲,全身呈複雜的曲線。唯有最上身的飛天,竟成舞蹈的姿態,左腿收回如蹲伏,右腿向前伸展彈出,腿掌指都刻畫得十分清楚,形成極為有趣的效果。

東魏-北齊 造像局部 伎樂飛天

造像背光上的伎樂飛天,在青州作品上是非常突出的。飛天本是佛教之中天龍八部的護法神之一,梵名為乾達婆,意為香音神,雲其香而行,又有音樂之義。在石窟與佛教造像的雕刻之中,飛天是非常得人心的。此圖為沿背光左側緣佈置的三身飛天。三身飛天狀若菩薩,上有帔帛,呈環形,又從兩臂根繞上,飛揚飄卷;下有隨裙的飄帶,亦展動揚起,襯托出其翱翔空中的輕曠靈動。其手中所執的樂器依次有阮鹹、琵琶與古琴,各像姿態也隨執拿物樂器而不同,尤以持琴樂天以盤伸的雙腿來托信琴身,雙手彈奏甚為巧妙。

北齊-隋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通高165釐米

菩薩頭戴透雕花蔓冠,面相清秀,雙目低垂,表情莊重,頭髮垂至雙肩,上著對襟衣,佩項圈披帛托住瓔珞自雙肩垂在腹下交叉上卷。一條提於左手。一條轉至身後。下身貼體長裙,裙側垂瓔珞。身前的裙帶上飾九方浮雕圖案。菩薩裝飾華麗,給人以高貴、典雅的感覺。

北齊 貼金彩繪 思惟菩薩像 通高90釐米

頭戴寶冠,寶繒垂肩,面相圓潤,清秀,微含笑意。袒上身,頸佩項圈,下著紅色長裙,半跏趺坐於束腰藤座上。座下雕一飛龍,口銜蓮花托起菩薩一腳。這是一具很具美感的菩薩像,是館藏中我最喜歡的一尊,但遺憾的是由於是團隊行動,考慮別人的感受,無法像自己單獨參觀可以拍細部。

北齊 彩繪 佛立像 高113釐米石灰石質

該佛像從頭身比例上看頭部明顯偏大,頭頂為低平肉髻,表面飾螺紋;面相長圓豐滿,雙目下視,為龍興寺北齊國佛像的一般特點,手施無畏、與願印、身披低開領的通肩式大衣,內有僧祗支,表面不刻衣紋,極淺地同田相袈裟。大衣質地顯得輕薄,襯出了寬肩、細腰、寬胯身段特點,但並沒有健美的感覺,這尊像具有十分典型的北齊佛像風格。

北齊 貼金彩繪 佛立像

造像眉目清秀,面露微笑,手施無畏與願印,身著通肩田相袈裟,跣足而立,造像上彩繪保存完好,鮮豔如新。

北齊 貼金彩繪 佛立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128釐米

這是一尊身穿通肩式大衣的立佛像,身體表面不刻任何衣紋,緊貼身體的大衣襯托出佛像的寬肩、細腰、寬胯,胸腹部略鼓起,展示著優美而矯健的體態。特別是他的右腿微屈,以左腿支撐身體重心的作法,更顯得與眾不同。這種佛像樣式也沒有被北齊普遍接受,所以就顯得異常珍貴。這尊殘像我也比較喜歡,感覺很有人體美。

北齊 貼金彩繪 佛立像 石灰石質 116釐米

這尊佛像姿態嫻雅,閉目沉思,神態慈祥,微含笑意,給觀者帶來一種親切之感,他的頭微向左偏,身體的重心放在左腿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願印,整體上給人以動感。在形制上則是深受印度笈多藝術的影響,頭頂的肉髻低平,螺紋大而偏平,面相豐滿,雙腿胖圓,頸部粗短,但身卻相對矮小,不著力表現身段優美;胸腹平坦,何如與胯的區分也不十分明顯。身穿質地輕薄的袒裸右肩式大衣,表面不刻任何衣紋,雙足下踏圓形仰蓮台。雖然充滿了藝術的魅力,但因印度風格過多,所以這種樣式並沒有在當時的北齊國流行,這也許正是它的珍貴之處了。

北齊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石灰石質 高77釐米

此菩薩造型很是修長,比例已有誇張。細巧的華繩瓔珞在腹前相交繞,卻無常見的環璧。下裙則刻出密密的褶紋,顯了絲帛的質感,而且增加了菩薩站立的線型。胸前顯得平板,佩懸著細巧的項飾。

北齊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石灰石質 高113釐米

此件菩薩殘軀身前裝飾有華繩帶。其胸前佩有項圈,垂有吊珠與忍冬等紋飾,內衣僧祇支斜披,腰間束帶系垂而下,長長的華繩瓔珞從兩肩垂掛,至腹腿前交叉穿環而過,又沿腿部轉至身後。坤帶中亦結有花結。菩薩雕像多有從腰間撻伐下的坤帶,雕出圖案或飾花結。花結雖多卻又絕不重複,細節方面做出種種變化,以求得更完美的裝飾效果。

北魏--東魏 貼金彩繪 菩薩像 石灰石質 高82釐米

這件菩薩像造型上很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圓形項光與貼近身體之身光的結合,綜匯成像後的光飾,而不是常見的舟形背光之飾。菩薩面容特徵突出,笑容鮮明。細長的眉眼舒展,亮麗,沉思而喜悅自如的神情浮現。頭頂戴冠飾,圓項光的蓮瓣紋凸顯,襯托菩薩頭部,肩部的圓餅狀飾也很突出。天衣覆肩又向下懸掛,交叉展拓在腿膝前,下裙至腳的紋褶細密,而且向外侈,呈魚尾狀。胸口處的項圈與裙腰的束帶均以很薄的手法雕出。總之,此菩薩裝的衣飾呈現出早期較樸素的特色,雕飾的刻工也很精緻。

北魏--東魏 貼金彩繪 菩薩像 石灰石質 高85釐米

這件菩薩像雕飾已脫離早期樸素之飾,開始懸飾華繩瓔珞等等。菩薩天衣仍覆肩後下懸至膝前交叉回轉。華繩瓔珞亦從肩懸下至腹下相交於寶珠環。項圈下的寶珠忍冬。內衣斜披,裙腰束帶又垂至腿下成細密繁複的折褶。此像的雕飾細節已豐但不若北齊造像處理得成熟有致,其由體型衣飾裝飾向體型寫實裝飾繁麗過渡的特徵比較明顯。

北齊 彩繪 佛立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該佛像頭頂的肉髻低平,表面飾有螺紋;面相豐滿胖圓,雙目下視,嘴角內陷含有笑意,表情慈善。身體部分頭部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為修長窈窕型,著力刻畫出了細腰與寬胯。輕薄的袒裸右肩式大衣緊貼身體,較圓的突棱狀衣紋從左肩起向下部分散,疏密適度。這尊佛像雖然飽含著笈多式藝術風尚,但在體型與服裝的表現方面,則明顯地顯示出北齊藝術家的重新消化過程。

北齊 貼金彩繪 佛坐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64釐米

這尊倚坐佛像具有鮮明的北齊風格,頭頂肉髻低平,表面飾螺紋,面相方圓豐滿,雙目微閉,嘴角內陷,含笑意。寬肩、挺胸、細腰、收腹,體態雄健而有力度。身披右袒式大衣,有偏衫包右肩,大衣薄厚適中,表面飾有階梯式衣紋。與龍興寺出土的其他造像不同,這尊坐像包含著較多的北齊創作因素,與其他地區的北齊造像風格接近。

隋 貼金彩繪 佛坐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73釐米

隋代佛像的風格,是在北齊與北周的基礎上趨向於注重身段的優美,而在細部的刻畫上還帶有明顯的南前朝作風。這尊佛像的肉髻仍顯低平,頭頂飾較小的螺髻;面部仍顯豐滿,但已變得長圓了;身穿輕薄的褒衣博帶式大衣,襯托出削肩、胸微挺、腹內收的窈窕體態,但不是健美的形體,這正是隋唐之間佛像的本質區別。該佛的雙手雖殘,但可看出原為右手施無畏印。

唐 佛坐像 花崗岩質 高100釐米

這尊佛像製作時代可能在武周至玄宗時期,該佛像具有健美的身段,和諧的比例,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國特有的精神風貌。他的身下是方形亞腰台座,雙足各踏一朵仰蓮花,台座兩側還各雕了一身天王托扛著台座。天王身披鎧甲,身材粗短,表情忿怒,充滿著力度。從佛像的雙膝分開,大衣緊貼腿部的作法來看,既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唐代倚坐佛像相似,也見於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所以應是大唐首都長安的風尚傳來所致。

北齊 石刻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圓雕立像 石灰石質 高115釐米

這件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的施造手法與龍興寺許多像不同,即在雕琢已成的佛像上,再加施細刻,雕成了陣列畫面,而不是用繪畫的辦法來表現。佛像上刻琢畫面手法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已知有原出河南滑縣的高寒寺像與美國費利爾畫廊所藏藏像,但具體的雕刻手法均與此像有細微差別。高寒寺佛像以淺浮雕手法雕出了許多形象,形象之間略可分成上下幾層,並無整齊的界格。費利爾藏像畫面亦無界格,浮雕中略加有些線刻的表現。而此像雕成了身穿袒右袈裟的立佛,袈裟之上下成正面縱三列的界格,每列再分四五格雕畫面,再於小畫面的人物、景物上以陰刻線條表達出細節,使形象完整細緻。但此像並未徹底完工,最後的線刻細節工序只完成了一二個人物就停止了加工,因而小畫面內容亦難辨識。從初步情況看,似有些類似佛傳故事。此像亦未施繪彩,確是此類作品中獨具的一件。

北齊 石刻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圓雕立像 石灰石質 高115釐米

這件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的施造手法與龍興寺許多像不同,即在雕琢已成的佛像上,再加施細刻,雕成了陣列畫面,而不是用繪畫的辦法來表現。佛像上刻琢畫面手法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已知有原出河南滑縣的高寒寺像與美國費利爾畫廊所藏藏像,但具體的雕刻手法均與此像有細微差別。高寒寺佛像以淺浮雕手法雕出了許多形象,形象之間略可分成上下幾層,並無整齊的界格。費利爾藏像畫面亦無界格,浮雕中略加有些線刻的表現。而此像雕成了身穿袒右袈裟的立佛,袈裟之上下成正面縱三列的界格,每列再分四五格雕畫面,再於小畫面的人物、景物上以陰刻線條表達出細節,使形象完整細緻。但此像並未徹底完工,最後的線刻細節工序只完成了一二個人物就停止了加工,因而小畫面內容亦難辨識。從初步情況看,似有些類似佛傳故事。此像亦未施繪彩,確是此類作品中獨具的一件。

北魏-東魏 背屏式佛三尊造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121.5釐米

這輔造像以異常誇張的手法,著力表現北魏晚期漢化改制以後社會上流行的清秀、瀟灑的審美時尚。佛和菩薩的頭身不成比例,頭部顯得過大,且方圓削瘦,反襯得身體更加瘦弱了。在主像的身體表面和身後都充滿著裝飾趣味。佛、菩薩的身後以刻、繪相結合的手法表現頭光、背光,以及飄動的植物紋裝飾,烘托出了造像熱烈的整體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