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發現的“神獸”鄭氏鬥戰翼龍,“新”在哪兒?

出品: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作者:蔣順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中國科普博覽

《西遊記》中有真假兩個孫悟空,古生物界有兩個因“悟空”得名的翼龍屬種。

《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神通廣大,擅長七十二般變化,是西天取經途中至關重要的角色。而古生物界這兩個“悟空”,同樣意義非凡。

它們一個於2009年被命名為“悟空翼龍”,一個於今年2月被定名為“鬥戰翼龍”,前者是非翼龍類向翼龍類演化的關鍵過渡環節,後者是悟空翼龍類進一步演化的一個翼龍類型。

鄭氏鬥戰翼龍復原圖(趙闖 繪)

關於翼龍,關於這兩個屬種,特別是新發現的鄭氏鬥戰翼龍,你想瞭解的,都在這兒了。

翼龍VS恐龍,啥啥分不清楚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其實,翼龍雖然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卻並不是會飛的恐龍,而是和恐龍一起同屬於被稱為主龍類的爬行動物。

現生能進行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僅有鳥類和蝙蝠,而翼龍則是第一個能夠進行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在大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翼龍已經開始書寫他們稱霸天空的歷史。

而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中,翼龍徹底地從地球上消失了,唯一給我們留下的就是那些或完整,或稀少的翼龍化石。

如何識別翼手龍?

在翼龍存活的1.7億年歷史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翼龍類型。

按照傳統的分類系統,翼龍目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而自系統發育學在翼龍研究中被應用以來,其結果都顯示僅有翼手龍類是一個單系類群,即由一個共同祖先和其所有後裔共同組成的自然存在的分類單元;而“喙嘴龍亞目”是一個包括翼龍目所有基幹類群在內的複系類群,複系類群是人為劃分的分類單元,

在現代的研究中一般避免使用,所以多稱其為非翼手龍類。但是由於“喙嘴龍亞目”一詞使用歷史較長,知名度較高,所以目前在很多讀物中仍然可以見到。

翼手龍類都具有癒合的鼻眶前孔,翼掌骨明顯加長,縮短的尾部和退化的第五腳趾,這些特徵與非翼手龍類明顯不同。很長時間以來,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間斷,而以上任一特徵都可以用來區別這兩大類。

自從2009年中國遼西悟空翼龍和達爾文翼龍的發現和研究以來,翼手龍類的起源逐漸清晰起來。

以悟空翼龍和達爾文翼龍為代表的悟空翼龍類具有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的鑲嵌特徵,其頭部骨骼類似于翼手龍類,具有癒合的鼻眶前孔;頸椎和翼掌骨相對加長,加長程度大於非翼手龍類而小於翼手龍類;其加長的尾部和特別發育的第五腳趾則十分類似於非翼手龍類。

2011年和2012年在德國以產出始祖鳥而著名的晚侏羅世索倫霍芬灰岩中先後發現了兩件未命名的翼龍標本,其頭骨形態與產自同一產地的翼手龍類的翼手龍屬沒有明顯差別,頭後骨骼也較為相似,然而其尾椎數量和長度都略大於翼手龍類,而明顯小於非翼手龍類。其第五腳趾具有類似於非翼手龍類的兩個趾節,但每個趾節都已經十分退化。所以,這一未命名的類型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最後一個環節。

鄭氏鬥戰翼龍,悟空翼龍的下一階段

今年2月16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一研究報導的翼龍化石屬於侏羅紀燕遼生物群,標本產自遼寧建昌玲瓏塔,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Douzhanopterus zhengi)。

翼手龍的起源、演化(作者 供圖)

對鄭氏鬥戰翼龍化石進行的形態學和系統學研究認為,鬥戰翼龍在頸椎、尾部、翼掌骨和腳部這幾個翼龍演化的關鍵特徵上都比悟空翼龍類更加進步,系統發育分析也支援這一觀點。相比德國發現的未命名類型,鬥戰翼龍在尾部表現更為原始,系統位置也較德國未命名類型更加原始。鬥戰翼龍的發現和研究使得從“喙嘴龍類”—悟空翼龍類—鬥戰翼龍—德國未命名類型—翼手龍類這樣一個翼手龍類起源和演化的鏈條更加完整清晰。

這件翼龍標本之所以叫鬥戰翼龍,也是基於翼龍的演化進程的。

在翼手龍亞目起源的過程中,悟空翼龍類最早在頭部向翼手龍類開始發生演化,而鬥戰翼龍首次在頭後骨骼方面向翼手龍類開始演化,所以鬥戰翼龍是悟空翼龍類演化的下一個階段。孫悟空在《西遊記》中千變萬化,這才有了悟空翼龍這個名字,代表了兩大類翼龍之間發生變化的環節,而孫悟空歷經磨難,最後被封為鬥戰勝佛,也正是代表了鬥戰翼龍是悟空翼龍類演化的下一個環節。

(本文首發於科學大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供稿)

2011年和2012年在德國以產出始祖鳥而著名的晚侏羅世索倫霍芬灰岩中先後發現了兩件未命名的翼龍標本,其頭骨形態與產自同一產地的翼手龍類的翼手龍屬沒有明顯差別,頭後骨骼也較為相似,然而其尾椎數量和長度都略大於翼手龍類,而明顯小於非翼手龍類。其第五腳趾具有類似於非翼手龍類的兩個趾節,但每個趾節都已經十分退化。所以,這一未命名的類型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最後一個環節。

鄭氏鬥戰翼龍,悟空翼龍的下一階段

今年2月16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一研究報導的翼龍化石屬於侏羅紀燕遼生物群,標本產自遼寧建昌玲瓏塔,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Douzhanopterus zhengi)。

翼手龍的起源、演化(作者 供圖)

對鄭氏鬥戰翼龍化石進行的形態學和系統學研究認為,鬥戰翼龍在頸椎、尾部、翼掌骨和腳部這幾個翼龍演化的關鍵特徵上都比悟空翼龍類更加進步,系統發育分析也支援這一觀點。相比德國發現的未命名類型,鬥戰翼龍在尾部表現更為原始,系統位置也較德國未命名類型更加原始。鬥戰翼龍的發現和研究使得從“喙嘴龍類”—悟空翼龍類—鬥戰翼龍—德國未命名類型—翼手龍類這樣一個翼手龍類起源和演化的鏈條更加完整清晰。

這件翼龍標本之所以叫鬥戰翼龍,也是基於翼龍的演化進程的。

在翼手龍亞目起源的過程中,悟空翼龍類最早在頭部向翼手龍類開始發生演化,而鬥戰翼龍首次在頭後骨骼方面向翼手龍類開始演化,所以鬥戰翼龍是悟空翼龍類演化的下一個階段。孫悟空在《西遊記》中千變萬化,這才有了悟空翼龍這個名字,代表了兩大類翼龍之間發生變化的環節,而孫悟空歷經磨難,最後被封為鬥戰勝佛,也正是代表了鬥戰翼龍是悟空翼龍類演化的下一個環節。

(本文首發於科學大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