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江蘇代表團全體會議討論十九大報告並向中外記者開放

19日下午, 十九大江蘇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 繼續討論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並向中外記者開放。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路透社、華盛頓郵報等88家中外媒體一百多名記者現場旁聽江蘇團討論, 其中境外媒體53家。 江蘇代表團團長、省委書記李強等代表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江蘇代表團副團長、省長吳政隆主持會議。

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 黃莉新、徐惠民、王民、吳協恩、胡冠九、孫金娣、陸志鵬、王立平、張異賓、鐘佰均等代表先後發言, 暢談學習領會報告精神的切身感受, 現場氣氛熱烈。 大家衷心擁護十九大報告, 高度評價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高度評價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一個多小時的發言結束後,

代表團開始接受中外記者的提問, 會場氣氛更加活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 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經濟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 受到了外界廣泛關注。 中外記者就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話題紛紛提問。

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關於江蘇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的具體內涵和主要考慮時, 李強感謝新聞媒體對江蘇發展的關注和支持, 並重點介紹我省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的相關情況。 他說, 所謂“1+3”:“1”, 指的是揚子江城市群, 包括沿江八市在內, 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發動機。 “3”裡面, 一是江淮生態經濟區, 包括淮安、宿遷2個設區市和裡下河地區的5個縣(市),

重在展現生態價值、生態優勢和生態競爭力;二是由沿海三市組成的沿海經濟帶, 這是我省最大的潛在增長極;三是把徐州建設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 拓展江蘇發展的縱深。 之所以作這樣的功能劃分, 總的考慮是順應發展階段的變化來重塑江蘇發展優勢, 提升江蘇未來的競爭力。

李強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我理解, 在這樣的階段, 我們的發展理念、思路、方法都要進行創新, 簡單沿襲過去的路子走不通, 更不可能走得好。 區域佈局是一個地方發展理念和思路的集中反映,

也是發展內涵和水準的直觀體現。 我省提出並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 目的是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實現發展思路、路徑的轉變。 就是跳出傳統的梯度劃分, 根據各地不同的基礎條件、資源稟賦, 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 確定不同的路徑選擇, 按照這樣的思路, 每個地區都是探索者, 都可以成為引路者。 二是由行政區經濟向功能區經濟的轉變。 按行政區劃來配置資源, 好處是能夠充分調動各地的主觀能動性, 但客觀上會形成壁壘。 推動向功能區經濟轉變, 則是要打破這種壁壘, 發揮“1+1>2”的效應。 三是從同質競爭向協同發展轉變。 改變過去那種相互之間搶項目、爭資源的狀況, 讓承擔不同功能的區域做自己最適合、最擅長的事,
做最能彰顯自身特色和優勢的事, 在全省範圍內形成一個開放融合、協同發展的大生態系統。 李強說, 我省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才剛剛起步, 如果要說未來的願景, 可以打一個形象的比喻, 就是希望揚子江城市群成為江蘇高端產業發展的“金色名片”, 江淮生態經濟區成為江蘇永續發展的“綠心地帶”, 沿海經濟帶成為江蘇向海洋發展的“藍色板塊”, 徐州則要成為淮海經濟區的“CBD”, 共同支撐起江蘇發展的未來。

在回答新華社記者關於江蘇在富民上有哪些成功做法、還將採取哪些重要舉措時, 吳政隆說, 近年來, 我們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的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重要指示要求, 堅持把“百姓富”擺在全域工作突出位置。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焦富民”,省委全會明確“加減乘除”富民路徑,部署落實富民工作六項任務,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制定實施富民“33條”等政策措施促進增收。著力抓好就業,通過發展產業、支持“雙創”等措施,每年新增城鎮就業130萬人以上。著力保障基本民生,制定涵蓋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健康養老等多個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和標準,增加城鄉居民“隱性財富”,讓群眾可感可觀。著力抓好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分類施策,精准發力,確保到2020年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如期脫貧。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治水治土治氣等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著力解民憂辦實事,深入開展“大走訪”活動,為企業和群眾解決近80萬個實際問題;深化改革便企利民,通過整合建立 “江蘇12345線上”、推進“不見面”審批改革等措施,為群眾和市場主體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服務;堅持每年辦成一批民生實事,把群眾身邊的事辦好辦實。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總書記要求、十九大部署,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重點民生工作,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扎實推進健康江蘇、平安江蘇、法治江蘇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群眾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更加滿意。

陳金虎代表、易紅代表、周海江代表還回答了央視記者關於江陰集成改革試點情況、中國日報記者關於如何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柬埔寨《高棉日報》記者關於江蘇企業如何“走出去”等提問。

內容來源 | 南京日報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焦富民”,省委全會明確“加減乘除”富民路徑,部署落實富民工作六項任務,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制定實施富民“33條”等政策措施促進增收。著力抓好就業,通過發展產業、支持“雙創”等措施,每年新增城鎮就業130萬人以上。著力保障基本民生,制定涵蓋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健康養老等多個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和標準,增加城鄉居民“隱性財富”,讓群眾可感可觀。著力抓好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分類施策,精准發力,確保到2020年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如期脫貧。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治水治土治氣等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著力解民憂辦實事,深入開展“大走訪”活動,為企業和群眾解決近80萬個實際問題;深化改革便企利民,通過整合建立 “江蘇12345線上”、推進“不見面”審批改革等措施,為群眾和市場主體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服務;堅持每年辦成一批民生實事,把群眾身邊的事辦好辦實。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總書記要求、十九大部署,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重點民生工作,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扎實推進健康江蘇、平安江蘇、法治江蘇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群眾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更加滿意。

陳金虎代表、易紅代表、周海江代表還回答了央視記者關於江陰集成改革試點情況、中國日報記者關於如何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柬埔寨《高棉日報》記者關於江蘇企業如何“走出去”等提問。

內容來源 | 南京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