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維琪百科的窘況預示著互聯網面臨的知識危機

維琪百科, 這個開放、去中心化互聯網的最後支柱之一, 正面臨著一場生死存亡的危機。

而這個危機還完全不是錢的事兒。 幾年前, 這家網站曾經慌慌張張地搞過一次籌款, 但諷刺的是, 倒是川普大帝讓維琪百科變得前所未有的富裕了。 美國的自由主義者們擔心川普大帝的崛起會威脅到國家基本的啟蒙思想, 所以掏出了大把的鈔票扔向這家非盈利網站, 總算讓它的帳戶不那麼捉襟見肘了。

但這個好消息其實掩蓋了另一個更加令人擔心的問題——網路上, 內容貢獻者的數量增長得越來越慢了。

這是席捲全球的趨勢中另一個讓人擔憂的跡象:知識, 這個概念本身, 正面臨著一場危機。

維琪百科的目標和其他所有的百科全書一樣, 都旨在彙集全人類所有的知識。 這是個可以一直追尋到伊斯蘭黃金年代的目標。 當時無數的學者被《聖訓》中先知穆罕默德“求知哪怕遠在中國”的言語感召,

開始收集並記錄了話題覆蓋方方面面的資訊, 包括從希臘語、波斯語、古敘利亞語和印度語翻譯到阿拉伯語的知識。 西元9世紀, 波斯學者伊本·古泰拜(Ibn Qutaybah)創建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 以十卷本的篇幅涵蓋了權力、戰爭、貴族、性格、學習與口才、禁欲主義、友誼、祈禱、食物以及女性等內容。 在他之後的一個世紀, 另一個波斯學者花拉子米(al-Khwārizmī)在發明代數學之外, 還編制了一本涵蓋他自己稱為“本土知識”(包括法學、經院哲學、語法、秘書職責、韻律和詩歌藝術以及歷史)以及“外來知識”(包括哲學、邏輯、醫學、算術、幾何、音樂、機械和煉金術)的百科全書。 而中國人則早在西元七世紀就有了自己的百科全書。

在歐洲, 編制現代百科全書的活動則源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 伊曼努爾·康得(Immanuel Kant )為這個運動編了一則拉丁語的口號:“Sapere aude”, 意即“勇於求知”。 像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德尼斯·狄德羅(Denis Diderot)這樣的啟蒙思想家則開始編制宏大的百科全書, 激勵了法國、德國、英國、瑞士以及荷蘭人民。 《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的第一卷于1751年向2000名訂閱者發行, 這些人在之後的日子裡還會拿到這本書的其餘27卷。 像伏爾泰(Voltaire)、盧梭(Rousseau)和孟德斯鳩(Montesquieu)等著名革命思想家都參與了這套書的編輯, 甚至有些人還因此入獄。 《百科全書》的最後一卷於1772年出版, 17年後, 法國大革命開始了, 創建了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為世俗的國家。

但早在互聯網出現之前, 這種理性的啟蒙趨勢就受到了威脅。

正如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他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Entertain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所指出的, 電視的興起不僅是一種新媒體, 更是一種新的話語方式:從印刷文字的文明到逼真影像文明的逐漸轉移, 這反過來又意味著從理性到情感的轉變, 從闡釋到娛樂的轉變。 在一個以圖像為中心、以娛樂為驅動的世界裡, 波茲曼指出, 理性思考失去了生存空間, 因為你已經沒辦法不借助圖像去思考了。 正是文字能夠讓我們“揭露謊言、解釋困惑並防止過度概括, 也讓我們發現對邏輯和常識的濫用。 文字還意味著對理念的權衡、對論斷的分析, 以及將能指和所指連結。 ”

電視不僅僅支配了我們的客廳, 它還顛覆了所有的思維習慣, 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體驗,

並且影響著政治、宗教、商業和文化。 它讓現代生活中的娛樂、情感, 甚至商業活動都大大減少了。 “美國人不互相交談, 我們互相娛樂。 ”波茲曼寫道。 “他們不交換思想, 他們只交換圖像。 他們不因觀點而爭論, 他們只爭論美貌、名人和廣告。 ”

起初, 互聯網似乎是逆這股娛樂至死的潮流而動的。 當互聯網在80年代末以純文字媒體的樣態面世時, 它似乎是一種追尋知識而非娛樂的工具。 在互聯網的花園中, 理性和思想彌足珍貴——這正是啟蒙運動的遺產。 世界各地的大學是第一批連接到這個新媒體的組織, 這些大學在網路上建立起討論小組, 搭建了個人或團隊的博客, 編制了電子雜誌, 還產生了無數的學術郵寄清單和論壇。 那時的互聯網是智慧的產物,與商業毫不相關。

維琪百科則是這個花園中產出的果實。Google和它的文本廣告也是。網路博客也很重視文字、連結、知識和內容。這些網站為全球的知識庫不斷地添磚加瓦。十多年來,網路在電視統治的社會中開闢出了另一片空間。

然而,現在社交網路用與傳統電視一樣的價值觀支配了互聯網。從Facebook到Instagram,這些媒體重新把我們的焦點拉回到視頻和圖像,用代表情感的“點贊”取代了理性思考。沒有了對知識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網路讓我們耗費了無盡的熱情來博取觀眾們的歡心,為此我們只能無意識地表演,根本停不下來。(別忘了,Google的生命始于一篇博士論文,而Facebook則起源于一個給同學們顏值打分的工具。)這些社交網站根據個人檔案和偏好設置精確地提供了我們想看到和想知道的東西,把我們的好奇心消磨殆盡。啟蒙運動那句“勇於求知”的口號,已經變成“不再關心”了。

這種發展趨勢再一次證明了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話:如果前資本主義是關於“存在”,資本主義是關於“享有”的,那麼後資本主義就只剩下了“顯得”——顯得很富有、顯得挺開心、顯得思想深邃以及顯得炫酷無比。

到底怎麼才能在沒有人在乎知識的情況下收集和保存知識——這才是拯救維琪百科,以及它那個關於建立一個開放、自由的人類知識庫的承諾的最大挑戰。別忘了還有新老“電視”媒體在旁虎視眈眈。電視甚至也在影響維琪百科自身,如今那些最受歡迎的詞條總是離不開電視劇和演員表。

不過,這也不意味著就該放棄了。我們應該意識到,網路品味的下降、維琪百科的危機都只是這場波瀾壯闊的文化變革的一部分,而這一切都才是剛剛開始。

那時的互聯網是智慧的產物,與商業毫不相關。

維琪百科則是這個花園中產出的果實。Google和它的文本廣告也是。網路博客也很重視文字、連結、知識和內容。這些網站為全球的知識庫不斷地添磚加瓦。十多年來,網路在電視統治的社會中開闢出了另一片空間。

然而,現在社交網路用與傳統電視一樣的價值觀支配了互聯網。從Facebook到Instagram,這些媒體重新把我們的焦點拉回到視頻和圖像,用代表情感的“點贊”取代了理性思考。沒有了對知識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網路讓我們耗費了無盡的熱情來博取觀眾們的歡心,為此我們只能無意識地表演,根本停不下來。(別忘了,Google的生命始于一篇博士論文,而Facebook則起源于一個給同學們顏值打分的工具。)這些社交網站根據個人檔案和偏好設置精確地提供了我們想看到和想知道的東西,把我們的好奇心消磨殆盡。啟蒙運動那句“勇於求知”的口號,已經變成“不再關心”了。

這種發展趨勢再一次證明了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話:如果前資本主義是關於“存在”,資本主義是關於“享有”的,那麼後資本主義就只剩下了“顯得”——顯得很富有、顯得挺開心、顯得思想深邃以及顯得炫酷無比。

到底怎麼才能在沒有人在乎知識的情況下收集和保存知識——這才是拯救維琪百科,以及它那個關於建立一個開放、自由的人類知識庫的承諾的最大挑戰。別忘了還有新老“電視”媒體在旁虎視眈眈。電視甚至也在影響維琪百科自身,如今那些最受歡迎的詞條總是離不開電視劇和演員表。

不過,這也不意味著就該放棄了。我們應該意識到,網路品味的下降、維琪百科的危機都只是這場波瀾壯闊的文化變革的一部分,而這一切都才是剛剛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