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在父母的“打壓”教育下,高中沒念完就輟學了

常說“說話是一門藝術”, 我們學習如何跟上司交流、如何跟周圍的人交流, 但很少有人去學著如何跟家人、孩子交流。

教育心理學上有個概念, 叫做“翁格瑪麗效應”, 意思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你很行, 你能做得更好, 從而使受教育者認識自我, 挖掘潛力, 增強信心。

它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 本來長得不是很美。 但是, 她的家人和朋友, 都給她信心, 從旁鼓勵, 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

由此, 女孩有了信心, 每天照鏡子的時候, 都覺得自己很漂亮, 也在心裡對自己說:“其實, 你很漂亮。

”漸漸地, 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 給他積極的心理暗示。 因為你們對孩子每說一句話, 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 塑造著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很多父母擅長“打擊”教育, 他們覺得應該讓孩子面對更多的挫折或者是壓力,

會讓他們更堅強、更進步。 但這種打擊教育並不總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 經常被打擊的孩子, 會越來越失去自信, 變得十分自卑, 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中去。

朋友有個弟弟剛上學的時候成績一般, 父母非常著急, 剛開始上學就成績普普通通, 以後成績怎麼上得去。 原本在上班的媽媽索性辭職專門看管起弟弟的生活和學習。

誰知道不管不要緊, 媽媽專門坐陣之後, 弟弟的成績越來越糟, 字也越寫越差, 表示常常在家聽到他媽媽教他寫作業時的咆哮聲。 經常半夜還聽到弟弟的哭聲和他媽媽的打罵聲。 甚至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挖苦諷刺, 拿他做作業不認真成績不好來說事,

好像成績不好做什麼都是錯的。

當時朋友正在上初中又是寄宿學校, 據說每天放學弟弟都會來他教室門口問今天回不回家, 因為朋友回家的話, 弟弟的作業就是由朋友輔導, 自然也不會挨揍。

弟弟之後變得很膽小, 成績也一直沒有起色。

越得不到家長的表揚, 孩子做起事情來也就越來越差強人意吧。

後來弟弟念到高中就沒上學了, 學習帶給他的只有責駡和懲罰, 他也就更加想逃離了。

來自父母的打擊, 所造成的傷害不僅體現在當下, 它更像一根針, 透過綿長的歲月之中, 時時刺在子女的心頭。 相信在長大了以後, 那些拿出來笑著說的小時候的事情, 在說的時候心裡那種暗暗的苦澀還是會有的吧。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小, 說他什麼聽不進去, 所以用最直接戳人心的話來讓他記住, 反正他長大了以後也不會記得我曾經說過這種不顧及他感受的話, 其實被人戳過, 哪裡會不記得呢?

清代教育家顏元也曾說:“數子十過, 不如獎子一長。 ”父母還是應該經常誇獎孩子,

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與鼓勵, 孩子也會表現地越來越出色。

當孩子做的不夠好時, 我們可以鼓勵一句:“爸爸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 已經進步很多了。 ”

當孩子幫著做家務時, 我們可以真誠地感激:“謝謝你的幫助, 媽媽很開心!”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 我們可以由衷地贊許:“孩子你真棒,我為你驕傲!”

當孩子因為失敗感到迷茫時,我們可以引導他直面挫折:“沒關係,爸爸媽媽都相信你,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父母與孩子好好說話,家庭才能幸福美滿。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你過激語言和行為下的犧牲品,也不要認為孩子小沒有自己的想法,多去傾聽,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卻需要學習。

語言這東西,在表達愛意的時候如此無力;在表達傷害的時候,卻又如此鋒利。永遠不要吝惜你的讚美和鼓勵,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對孩子。

我們可以由衷地贊許:“孩子你真棒,我為你驕傲!”

當孩子因為失敗感到迷茫時,我們可以引導他直面挫折:“沒關係,爸爸媽媽都相信你,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父母與孩子好好說話,家庭才能幸福美滿。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你過激語言和行為下的犧牲品,也不要認為孩子小沒有自己的想法,多去傾聽,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卻需要學習。

語言這東西,在表達愛意的時候如此無力;在表達傷害的時候,卻又如此鋒利。永遠不要吝惜你的讚美和鼓勵,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對孩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