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萬勁波:開啟新時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

十九大報告指出, 經過長期努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十八大以來, 中國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和新發展理念首位, 堅持科技創新、體制創新雙輪驅動,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系統推進全面創新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化經濟體系。 北京、上海正在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 各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家級新區等創新區都在積極探索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努力培育發展新經濟、新動能, 在出重大科技成果、出傑出科技人才、出原創科技思想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打開新局面。

中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堅持綠色發展、共用發展、開放發展, 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 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 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與“一帶一路”融合發展, 自由貿易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和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區協同推進,

內地和港澳合作發展進一步密切, 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和國際合作環境不斷完善, 國內國際科技經濟聯動效應不斷深化, 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區正在崛起, 為全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打下了堅實的技術經濟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 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民族復興的時間表、路線圖。 就科技創新事業而言, 要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緊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

前瞻謀劃兩個中長期階段科技創新發展目標任務, 開啟全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第一個階段, 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 再奮鬥十五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國家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 穩步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科技創新治理制度更加完善, 科技現代化、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公民科學素養達到新高度, 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在第二輪中長期科技創新規劃的指引下,

科技創新將為基本實現更加充分、均衡、包容和普惠的現代化注入持久的新動力。

第二個階段, 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 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 再奮鬥十五年, 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第三輪中長期科技創新規劃的指引下,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五大文明發展的水準全面提升, 實現國家科技創新現代化、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全球領先, 世界科技強國全面建成, 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必須深刻領會和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大局中準確貫徹落實“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任務。

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變革機遇,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建立健全基礎研究的支撐體系, 建設開放共用的國家實驗室、大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研發創新平臺和軍民協同創新平臺體系, 強化基礎研究投入和優勢力量整合, 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要支持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行業領軍企業強化應用基礎研究, 有效吸納全球特別是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資源, 建立知識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更密切的聯繫。 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案, 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位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統籌佈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通過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及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引導企業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創新合作,更好地帶動人才、知識、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跨區域跨行業高效組合。

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微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宣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讓創新有利可圖。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要激發、弘揚、保護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培養培訓科技創新人才。提高科學教育水準和公眾科學素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

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位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統籌佈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通過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及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引導企業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創新合作,更好地帶動人才、知識、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跨區域跨行業高效組合。

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微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宣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讓創新有利可圖。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要激發、弘揚、保護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培養培訓科技創新人才。提高科學教育水準和公眾科學素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