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東風21D性能世界頂尖 美國的航母殺手

經授權轉載

中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是世界上第一種專門針對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的彈道導彈, 被譽為“航母殺手”或“航母剋星”, 對於美國稱霸世界的王牌武器航母構成了巨大威脅。 那麼, 東風-21D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為什麼可以用來打航母呢?

圖1: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將是改變現代海戰規則的武器

(一)彈道導彈打航母, 想法並不新鮮

彈道導彈打航母, 這種極具科幻色彩的設想, 最早是上世紀5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提出的。 他認為, 航母就是漂浮在海上的活棺材, 蘇聯可以用生產香腸的速度生產彈道導彈, 然後以如雨點般的導彈攻擊將航母全部摧毀。 不過, 彈道導彈打航母的前提——如何發現、跟蹤航母, 以當時的技術水準根本無法做到, 所以, 直到蘇聯解體, 這個方案都沒能實現。

直到全球定位系統的出現, 對航母的發現、跟蹤、定位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

而中國研製成功完全國產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也就開啟了彈道導彈打航母的序幕, 於是, 家族龐大的東風-21系列導彈誕生了。

圖2:彈道導彈將對航母構成巨大威脅

(二)龐大的東風-21彈道導彈家族

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是1978年開始研製的,

1985年5月首次試射成功, 1989年定型, 1991年開始裝備部隊。

最早期的東風-21是在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而來, 因此被稱為“巨浪上岸”。 當時的東風-21發射重量14.7噸, 彈頭重量600公斤, 可攜帶1枚TNT當量30萬噸級的核彈頭, 最大射程1800公里, 再入大氣層之後最大速度達到10馬赫, 採用慣性導航制導, 圓概率誤差約為300米, 目前已經停產。

圖3:東風-21是東風-21家族的第一個成員

第二種型號就是東風-21甲(也叫東風-21A), 最大的改進就是射程增加到2700公里。 1995年試射成功, 1997年通過定型, 1999年參加了國慶50周年閱兵, 2000年開始裝備部隊。

第三種型號是東風-21乙(也叫東風-21B), 這是東風-21家族中為突破反導系統而進行專項改進的升級型, 加裝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 再入大氣層的部分也增加了氣動翼面以便能精確控制彈道, 同時命中精度也有極大提高, 圓概率誤差下降到50米, 綜合性能已經接近于美國當年最經典的潘興II型中程彈道導彈。

第四種型號東風-21丙(又叫東風-21C), 其實就是東風-21的常規彈頭型。 20世紀90年代, 對台軍事鬥爭形勢特殊,

為了能夠突破臺灣從美國引進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的防禦, 解放軍對中程常規彈道導彈的幾大關鍵技術, 如機動彈頭氣動外形和控制、末制導雷達圖像匹配、透波頭罩材料、子母彈戰鬥部分離和控制技術等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攻關。 2001年在完成了前期技術積累後正式開始研製, 2002年12月首次試射成功。

東風-21C採用履帶式底盤, 大大提高了越野通行能力, 機動性能也因此大為提高。 同時相關設備也大為簡化, 實現了“多車合一”, 使整個系統的維護性、機動性和生存形都有了明顯提升。

圖4:東風-21導彈發射的瞬間

而我們今天講到的東風-21丁(也就是東風-21D)則是東風-21家族的第五個成員,而且是非常明確以反艦彈道導彈為定位的新成員。它支持從陸地發射,能打擊移動中的航母,可精確穿透1500公里之外的防禦網打擊最先進的航母。

(三)為什麼東風-21D能打航母?

作為東風-21導彈家族的最新改進型,前幾種子型號的技術成果都應用到了東風-21D上。

圖5:東風-21D彙聚了東風-21家族的多項技術成果

首先,射程保持了東風-21A的2700公里的水準

如此大的射程,即便是在遠離海岸的內陸地區發射,依然也超出了航母戰鬥群的打擊範圍,從而對航母構成了遠距離打擊的巨大威脅。

其次,導彈末端的精確制導保證了可以準確命中航母

要想能準確命中航母,圓概率誤差就必須控制在10米,而且航母還是不斷運動的目標,因此原來的慣性加衛星導航的制導模式顯然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東風-21D採用了雷達主動制導或雷達成像匹配作為末制導技術。

第三,內冷式保護罩降低視窗溫度,保證制導頭正常工作

考慮到再入大氣層之後,導彈會達到8馬赫以上的高速,彈頭溫度極高,因此東風-21D還在彈頭側部溫度較低的地方開了一排側向紅外視窗,同時採用內冷式保護罩降低視窗溫度,形成製冷通道,從而降低視窗溫度,以保證制導頭能夠不受高溫影響正常工作。

最後,更強的突防能力,規避航母遠端防空導彈攔截

為了克服航母遠端防空導彈的中段反導攔截,東風-21D通過機動變軌和末端導彈微調控制能力,改變原來有規律的彈道,從而讓敵方反導探測系統無法預測和推算導彈的飛行彈道,以達到規避攔截的目的。

目前東風-21D到底採用何種末端突防技術還是高度保密的,但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外貿型近程M20戰術彈道導彈,採用了“彈道-巡航彈道”突防技術,也就是在導彈飛行的初段和中段採用彈道飛行,末端在彈道下降過程中通過空動舵或者可變尾翼控制導彈姿態,利用攻角和側滑角的變化調整導彈的速度和方向,從而改變彈頭飛行方向並增加彈頭機動能力,實現末端突防。加上可以採用多個方向發射實施飽和攻擊,更會大大增加航母戰鬥群的反導難度。

圖6:東風-21D模型,可以看到彈體上的空動舵

何況就算東風-21D不能一舉擊沉航母,但只要使飛行甲板、起降設備等關鍵部位受損,航母就將失去戰鬥力,即使沒有當場沉沒,也已經沒有作戰價值了。東風-21D彈頭還是核常兼備,如果是核彈頭,就是在航母附近爆炸,航母也難逃沉沒的厄運。

圖7:2015年閱兵式上的東風-21D

圖4:東風-21導彈發射的瞬間

而我們今天講到的東風-21丁(也就是東風-21D)則是東風-21家族的第五個成員,而且是非常明確以反艦彈道導彈為定位的新成員。它支持從陸地發射,能打擊移動中的航母,可精確穿透1500公里之外的防禦網打擊最先進的航母。

(三)為什麼東風-21D能打航母?

作為東風-21導彈家族的最新改進型,前幾種子型號的技術成果都應用到了東風-21D上。

圖5:東風-21D彙聚了東風-21家族的多項技術成果

首先,射程保持了東風-21A的2700公里的水準

如此大的射程,即便是在遠離海岸的內陸地區發射,依然也超出了航母戰鬥群的打擊範圍,從而對航母構成了遠距離打擊的巨大威脅。

其次,導彈末端的精確制導保證了可以準確命中航母

要想能準確命中航母,圓概率誤差就必須控制在10米,而且航母還是不斷運動的目標,因此原來的慣性加衛星導航的制導模式顯然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東風-21D採用了雷達主動制導或雷達成像匹配作為末制導技術。

第三,內冷式保護罩降低視窗溫度,保證制導頭正常工作

考慮到再入大氣層之後,導彈會達到8馬赫以上的高速,彈頭溫度極高,因此東風-21D還在彈頭側部溫度較低的地方開了一排側向紅外視窗,同時採用內冷式保護罩降低視窗溫度,形成製冷通道,從而降低視窗溫度,以保證制導頭能夠不受高溫影響正常工作。

最後,更強的突防能力,規避航母遠端防空導彈攔截

為了克服航母遠端防空導彈的中段反導攔截,東風-21D通過機動變軌和末端導彈微調控制能力,改變原來有規律的彈道,從而讓敵方反導探測系統無法預測和推算導彈的飛行彈道,以達到規避攔截的目的。

目前東風-21D到底採用何種末端突防技術還是高度保密的,但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外貿型近程M20戰術彈道導彈,採用了“彈道-巡航彈道”突防技術,也就是在導彈飛行的初段和中段採用彈道飛行,末端在彈道下降過程中通過空動舵或者可變尾翼控制導彈姿態,利用攻角和側滑角的變化調整導彈的速度和方向,從而改變彈頭飛行方向並增加彈頭機動能力,實現末端突防。加上可以採用多個方向發射實施飽和攻擊,更會大大增加航母戰鬥群的反導難度。

圖6:東風-21D模型,可以看到彈體上的空動舵

何況就算東風-21D不能一舉擊沉航母,但只要使飛行甲板、起降設備等關鍵部位受損,航母就將失去戰鬥力,即使沒有當場沉沒,也已經沒有作戰價值了。東風-21D彈頭還是核常兼備,如果是核彈頭,就是在航母附近爆炸,航母也難逃沉沒的厄運。

圖7:2015年閱兵式上的東風-21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