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穆斯林的葬禮》問世三十周年銷量突破四百萬冊

一個穆斯林家族, 六十年間的興衰, 三代人命運的沉浮, 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是來自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的故事。 1988年, 本書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 甫一問世, 便收穫如潮好評, 被公認為我國第一部成功地表現回族人民悠久歷史和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 三十年來, 《穆斯林的葬禮》不斷重印, 暢銷不衰。 截至2017年9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正版銷量已突破四百萬冊, 創造了嚴肅文學作品長久地贏得讀者、佔領市場的奇跡, 成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最具生命力的經典之一。


把愛和死寫到極致

《穆斯林的葬禮》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齋升沉起伏為主線,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運變遷, 表現了主人公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和事業的蓬勃不息的命運意識。

“一道門, 隔著兩個世界。 ”——一個是玉的世界, 一個是月的世界。 兩根故事線, 一大家人的悲歡離合, 交織重疊, 從作者筆下娓娓流出。 霍達以赤子情懷回望自己的民族和同胞艱辛跋涉的足跡, 著力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學畫廊裡前所未有的藝術形象, 以細膩精微的筆觸探測人的靈魂, 血肉豐滿, 栩栩如生, 曲終掩卷, 盪氣迴腸, 也撥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弦。

全書容量豐富、情感真摯, 在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上都代表了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高峰成就, 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不隨年輪老去而常讀常新的常青樹。

冰心老人曾說:“《穆斯林的葬禮》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

挺然獨立”。 劉白羽先生說:“讀這部書, 有如讀《巴黎聖母院》, 奇譎詭變, 奧妙無窮。 一個中年女作家, 能夠有這樣強大的駕馭歷史、揮灑人生、驅使命運, 寫得沉雄渾厚、凝練典雅的創造力, 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實在難能可貴。 ”

對於這個在相當漫長的時間裡“分娩”下來的“孩子”, 作家霍達做出了這樣的總結與期待:“我這本書是寫一個穆斯林家庭60年的變遷, 寫他們曲折的愛情故事, 寫當時的社會背景、戰爭。 其目的是喚醒我們的民族從苦難中崛起, 從拼搏中新生。 ”霍達曾說:“當初我寫這本書的時候, 沒有奢望得獎, 沒有奢望成為‘經典’, 也沒有奢望三十年後還能夠暢銷, 當時只是想把愛和死寫到極致, 把這個‘活兒’做絕。

一件文學作品的生命力, 不在於作者的主觀願望, 更重要的是歲月的淘洗, 讀者的檢驗。 ”而恰恰是在三十年的歲月洪流中, 《穆斯林的葬禮》經歷了時光與人心的鍛造與洗禮, 廣為流傳至今。

1991年, 《穆斯林的葬禮》與《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等書一道榮獲中國文學的最高榮譽——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此後, 各種榮譽與獎項紛至遝來。 它曾榮獲建國四十周年北京市優秀文學獎、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長篇小說獎等多個文學獎項, 並先後被列入“北京市十大暢銷書”“全國文教類優秀暢銷書”“家庭書架百種常備書目”“大學生所喜愛的作家和作品”“中國青年最喜歡的二十本古今中外名著”“一生必讀的六十部名著”“香港中文大學推薦的八十七本書”“二十一世紀新四大名著”等多個推薦榜單。

《穆斯林的葬禮》自問世以來, 臺灣國際村文庫書店、中國文學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相繼出版了中文簡、繁體字版以及英、法、阿拉伯、烏爾都等文版的譯本。 1993年臺灣國際村文庫書店出版了上、下冊繁體字版。 近年來,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更是始終將《穆斯林的葬禮》作為海外版權推廣的重中之重, 繼請著名漢學家徐穆實譯出樣章之後, 又擬將其全本翻譯成英文, 向多國出版同仁進行推介。

《霍達文集》收入霍達全部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 文脈同國脈相連。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同時指出,講述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穆斯林的葬禮》正是這樣一部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將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它真正體現了一位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追隨人民腳步,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準,激勵人們永葆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的藝術態度。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說:“《穆斯林的葬禮》能夠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成為銷售最好、影響最大、生命力最強的代表之一並非偶然,這說明普通讀者作為善良、單純的個體,還是希望從文學作品中讀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東西,希望文學可以帶給我們詩意和溫暖,鼓勵我們不斷上進。《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最乾淨、最純正的書,它講述的是一個非常淒美、非常感人的故事。一部作品要想有長久的生命力,一定要和我們心靈中那些真善美的東西聯繫起來。”

作為作者,三十年來,霍達始終在文學面前保持著謹慎與謙恭。“面對文學,我有著宗教般的虔誠。我在寫作中淨化自己的心靈,並且希望我的讀者也能得到這樣的享受。”對於《穆斯林的葬禮》與自己未來的創作道路,霍達說:“我是個知恩圖報的人。早在年輕的時候就發過誓,畢業以後要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我將不遺餘力,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報廣大讀者的厚愛。”作為出版方,在《穆斯林的葬禮》出版三十周年之際,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也將隆重推出十卷本《霍達文集》,收入《穆斯林的葬禮》《補天裂》在內迄今為止的霍達全部作品,預計於2017年底正式問世。

作家簡介

霍達

回族。國家一級作家,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著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約800萬字。其中,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補天裂》獲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長篇小說和電視劇兩個獎項,並被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評為建國50周年全國十部優秀長篇小說之一;中篇小說《紅塵》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等。

內容簡介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長篇小說,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兩根故事線,一大家子人的悲歡離合,就這樣交織重疊地,從作者筆下娓娓流出。“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玉的世界,一個是月的世界。霍達用穿插的筆法,寫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為讀者展示了穆斯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生歷程,描繪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臺上,悲劇,喜劇,輪番演出,不舍晝夜,無盡無休……”的“演出”,體現了他們生生不息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精彩書摘

月夢

清晨,她走來了。

一輛計程車停在路口,她下了車,略略站了站,環顧著周圍。然後,熟悉地穿過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著白色的短袖襯衫,白色的西服裙和白色的皮鞋,幾乎通體潔白,身材纖秀因而顯得頎長,膚色白皙、細膩,橄欖形的臉型,一雙清澈的眼睛,鼻樑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紅的嘴唇緊閉著,頦旁便現出兩道細細的、彎彎的、新月形的紋路。微微鬈曲的長髮,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後和頸根。耳垂、頸項都沒有任何飾物。儘管鬢邊的黑髮已夾雜著銀絲,她卻並不顯得過於蒼老;不認識她的人,把她遺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樣年輕。

她匆匆走著,沒帶任何沉重的行囊,手裡只提著一個白色的圓形紙盒。

走在這裡,她仿佛從一個長長的夢中醒來。

她看見那棵古老的槐樹了,歷盡劫磨,閱盡滄桑,它還活著,老幹龍鍾,枝葉蔥蘢。過去,每當春天來臨,它就綻開串串白花,香氣飄滿整條胡同;清風吹來,落花如雪,落在她的頭上、肩上,“拂了一身還滿”。如今樹上沒有花,開花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它白白地開了幾十次,落了幾十次,一直在等著她呢,而她卻沒有來。

她終於來了。她從樹下走過,站在那座門樓前。

她夜夜都夢見這座門樓、這所院子,夢見院子裡的天空,夢見天上的月亮,夢見那一雙永遠也不能忘記的眼睛,夢見那一聲聲牽心動腑的呼喚……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夢中。夢把空間縮短了,夢把時間凝固了,夢把世界淨化了。夢中沒有污穢,沒有嘈雜,沒有邪惡;夢中沒有分離,沒有創傷,沒有痛苦;夢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溫馨的愛;夢使她永遠年輕,使她不願醒來。

她還是醒來了……

她不能遏止自己的衝動,踏上那五級青石臺階,伸手去撫摸那暗紅色的大門。

門關著。她突然縮回了手。她並不怕見到她所不願意見到的人,她只急於見到她曾天天夢見的人,這毋庸諱言,也無可畏懼。但是她看見,在大門的旁邊,古老的青磚牆上,鑲著一塊她從未見過的漢白玉標誌,上面,用仿宋字和隸書刻著:

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合院

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1979

她愣住了。她不知道這塊嶄新的、顯然是今年剛剛鑲上的漢白玉標誌意味著什麼?是這裡的一切都改變了嗎?

《穆斯林的葬禮》,霍達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同時指出,講述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穆斯林的葬禮》正是這樣一部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將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它真正體現了一位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追隨人民腳步,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準,激勵人們永葆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的藝術態度。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說:“《穆斯林的葬禮》能夠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成為銷售最好、影響最大、生命力最強的代表之一並非偶然,這說明普通讀者作為善良、單純的個體,還是希望從文學作品中讀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東西,希望文學可以帶給我們詩意和溫暖,鼓勵我們不斷上進。《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最乾淨、最純正的書,它講述的是一個非常淒美、非常感人的故事。一部作品要想有長久的生命力,一定要和我們心靈中那些真善美的東西聯繫起來。”

作為作者,三十年來,霍達始終在文學面前保持著謹慎與謙恭。“面對文學,我有著宗教般的虔誠。我在寫作中淨化自己的心靈,並且希望我的讀者也能得到這樣的享受。”對於《穆斯林的葬禮》與自己未來的創作道路,霍達說:“我是個知恩圖報的人。早在年輕的時候就發過誓,畢業以後要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我將不遺餘力,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報廣大讀者的厚愛。”作為出版方,在《穆斯林的葬禮》出版三十周年之際,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也將隆重推出十卷本《霍達文集》,收入《穆斯林的葬禮》《補天裂》在內迄今為止的霍達全部作品,預計於2017年底正式問世。

作家簡介

霍達

回族。國家一級作家,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著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約800萬字。其中,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補天裂》獲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長篇小說和電視劇兩個獎項,並被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評為建國50周年全國十部優秀長篇小說之一;中篇小說《紅塵》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等。

內容簡介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長篇小說,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兩根故事線,一大家子人的悲歡離合,就這樣交織重疊地,從作者筆下娓娓流出。“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玉的世界,一個是月的世界。霍達用穿插的筆法,寫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為讀者展示了穆斯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生歷程,描繪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臺上,悲劇,喜劇,輪番演出,不舍晝夜,無盡無休……”的“演出”,體現了他們生生不息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精彩書摘

月夢

清晨,她走來了。

一輛計程車停在路口,她下了車,略略站了站,環顧著周圍。然後,熟悉地穿過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著白色的短袖襯衫,白色的西服裙和白色的皮鞋,幾乎通體潔白,身材纖秀因而顯得頎長,膚色白皙、細膩,橄欖形的臉型,一雙清澈的眼睛,鼻樑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紅的嘴唇緊閉著,頦旁便現出兩道細細的、彎彎的、新月形的紋路。微微鬈曲的長髮,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後和頸根。耳垂、頸項都沒有任何飾物。儘管鬢邊的黑髮已夾雜著銀絲,她卻並不顯得過於蒼老;不認識她的人,把她遺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樣年輕。

她匆匆走著,沒帶任何沉重的行囊,手裡只提著一個白色的圓形紙盒。

走在這裡,她仿佛從一個長長的夢中醒來。

她看見那棵古老的槐樹了,歷盡劫磨,閱盡滄桑,它還活著,老幹龍鍾,枝葉蔥蘢。過去,每當春天來臨,它就綻開串串白花,香氣飄滿整條胡同;清風吹來,落花如雪,落在她的頭上、肩上,“拂了一身還滿”。如今樹上沒有花,開花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它白白地開了幾十次,落了幾十次,一直在等著她呢,而她卻沒有來。

她終於來了。她從樹下走過,站在那座門樓前。

她夜夜都夢見這座門樓、這所院子,夢見院子裡的天空,夢見天上的月亮,夢見那一雙永遠也不能忘記的眼睛,夢見那一聲聲牽心動腑的呼喚……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夢中。夢把空間縮短了,夢把時間凝固了,夢把世界淨化了。夢中沒有污穢,沒有嘈雜,沒有邪惡;夢中沒有分離,沒有創傷,沒有痛苦;夢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溫馨的愛;夢使她永遠年輕,使她不願醒來。

她還是醒來了……

她不能遏止自己的衝動,踏上那五級青石臺階,伸手去撫摸那暗紅色的大門。

門關著。她突然縮回了手。她並不怕見到她所不願意見到的人,她只急於見到她曾天天夢見的人,這毋庸諱言,也無可畏懼。但是她看見,在大門的旁邊,古老的青磚牆上,鑲著一塊她從未見過的漢白玉標誌,上面,用仿宋字和隸書刻著:

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合院

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1979

她愣住了。她不知道這塊嶄新的、顯然是今年剛剛鑲上的漢白玉標誌意味著什麼?是這裡的一切都改變了嗎?

《穆斯林的葬禮》,霍達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