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曾經的“中華第一自行火炮”:敞篷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還在上世紀1970年代——1990年代, 中國軍事裝備發展處於相對滯後的階段。 所以, 一旦有新裝備服役, 中國軍工或軍迷就會不吝各種讚譽之詞, 獻給新研製出的武器裝備。 比如052型驅逐艦被譽為“中國第一艦”, 051B驅逐艦被譽為“神州第一艦”。 中國的火炮發展史上, 其實也有一款自行火炮被譽為“中華第一自行火炮”。

圖示:中國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這款自行火炮就是70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作為中國研製的第一款自行火炮, 得此美譽似乎並不為過。 雖然在1950年代, 中國就從蘇聯獲得了諸如SU-76等自行火炮或者稱為坦克殲擊車。 但是這些參加過二戰的自行火炮, 逐漸被國產牽引火炮所取代。 但是, 隨著解放軍的裝甲兵規模不斷發展, 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缺少自行火炮的矛盾就愈發突出。 畢竟, 自從裝甲兵建立之後, 如果坦克在一線衝鋒陷陣, 那麼炮兵就會在二線為其提供強有力的火力支援。

所以, 德國名將古德里安形象的將炮兵比喻為“裝甲兵部隊這個雄壯的交響樂隊中音質渾厚的低音樂器”。 為了更好的適應新的戰爭環境, 也為了在坦克快速機動時, 火炮能與之共同行動並儘快展開, 中國在1960年代末決定研製新的122毫米口徑履帶式自行火炮。

受制於當時中國的技術條件以及科研能力, 新型自行榴彈炮的設計人員採用了較為“簡單”的設計方案。 就是將54-1型122毫米牽引榴彈炮, 加裝在63式裝甲車的底盤之上。 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設計方案, 卻耗時12年時間才最終定型。 而在這12年當中, 又被分為兩個階段, 其中1969年至1972年為第一階段, 是以63式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底盤研製122毫米自行榴彈炮;1974年至1981年為第二階段,

是以63—1式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底盤研製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圖示:中國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在第一階段中, 中國的軍工人員在1969年就製造出了第一輛樣車。 樣車在製造出來之後, 就交給部隊進行使用和測試, 進行了1000公里的長距離行駛和386發實彈精度射擊等戰技指標的考核。

在之後有關部門召開的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的設計定型審查會上, 與會專家和參加測試的部隊官兵都認為該炮達到了戰技指標要求, 能夠較好地滿足部隊的使用需要。 在得到專家和官兵的肯定後, 1970年6月25日, 批准該炮設計定型, 並正式命名為70式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 1970年下半年, 首批20輛70式120毫米自行榴彈炮交付部隊試用。 接收部隊在1971年赴內蒙參加綜合演練途中, 發現該炮經過一段距離的行駛後行走系統問題較多, 難以滿足部隊訓練和戰備要求。 於是, 首批火炮被下令“召回”, 同時還被要求“由使用單位、生產單位、科研部門組成三結合會戰組……, 修改設計, 逐項攻關, 重新試製, 試驗後重新定型”。
只可惜, 改進後的自行火炮進在行了3000千米行駛試驗後, 還沒趕上徹底解決原有問題, 就因為缺乏經費等問題不得不暫停了研製工作。

不過此時, 中國的軍工科研人員根據裝甲輸送車在國外作戰使用中行走系統出現的諸多問題, 發現原來的行走系統問題, 是由於63式裝甲底盤在加裝了122毫米榴彈炮之後原來行走部分承受能力不足造成, 同時還考慮到122毫米榴彈炮後坐力強勁, 所以裝甲車生產企業開始對63式裝甲車的底盤重新設計。 當然, 這款新底盤不僅是為70式自行榴彈炮設計, 同時也是為63-1式裝甲車所設計。 新改進的底盤將原來每側4個760毫米單負重輪改為5個650毫米雙負重輪, 負重輪動行程從170毫米提高到210毫米, 每側增加三個托帶輪,每側兩個搖擺式減振器改為三個筒式減振器,車體加長178毫米。

圖示:中國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在完成底盤改進之後,70式自行榴彈炮的設計工作重新啟動。1975年5月第一輛樣炮被製造出來,並進行了2200千米摸底試驗。到了1979年,利用63-1式裝甲車的底盤生產了3輛122毫米自行榴彈炮樣車。在進行了500千米摸底試驗後,3輛樣炮交給裝甲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進行定型試驗。1980年開始對樣炮進行了嚴格的性能試驗,在實驗過程中該樣炮經受了寒區、濕熱區、常溫區約5000-6000千米行駛測試,順利通過了設計定型審查。1981年9月29日,該炮被正式批准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70年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簡稱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該炮先後生產了126 輛,就逐漸被更為先進的自行火炮所取代。

70-1式自行榴彈炮,全長5.48米,寬2.978米,高4.58米,全重15.3噸。採用BF8L413F型V型8缸增壓風冷柴油機,單位功率17.2匹/噸,最大速度56公里/時,最大行程450公里,最大爬坡25°。主要裝備為一門122毫米主炮,一般射程7.7公里,最大射程11.8公里,炮身水準轉動範圍左右各22.5 °,炮身俯仰範圍為+45~+80°。榴彈炮的配備榴彈、燃燒彈、增程彈、發煙彈等多種炮彈。同時,該炮還安裝一挺7.62毫米機槍,作為輔助武器。該炮乘員為5人,包括駕駛員、車(班)長和位於戰斗室的3名炮手。

圖示:中國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在外觀上70-1式自行火炮,就如同在63-1式裝甲車車體後部的載員室頂板開了個大開口,再加了一門安54-1式122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的是無炮塔開放式設計,為了增加防護,只能在在炮身正面設置一面炮盾,在戰斗室兩側和後部加裝了100毫米的半圍式裝甲圍板。不過,這種“敞篷”設計雖然能增加一定的防護性能,但是卻無法遮風擋雨。所以科研人員特意在該炮的戰斗室頂部設計了一個可折疊的桁架篷布結構的活動斗篷。該篷布在行軍時可以加以安裝,形成防雨、防塵的篷頂,在進入陣地後再見篷布折疊在一起,以便於乘員進行火炮的射擊操作和觀察。

這些設計,與同期美國和蘇聯專門研製的M109式155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和2SI式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相比,差距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對於中國而言,能在1980年代完成該炮的研製,實現了中國裝甲部隊的火力支援從牽引式向機械化、裝甲化的跨越。不僅提高了中國裝甲兵的整體作戰能力,更為中國的自行火炮研製打下良好的基礎。

圖示:中國54-1式122毫米榴彈炮

如今,中國的自行榴彈炮不僅搭載平臺多樣,口徑也更加齊全,但是“中華第一自行火炮”的美譽大概誰也無法搶奪。

每側增加三個托帶輪,每側兩個搖擺式減振器改為三個筒式減振器,車體加長178毫米。

圖示:中國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在完成底盤改進之後,70式自行榴彈炮的設計工作重新啟動。1975年5月第一輛樣炮被製造出來,並進行了2200千米摸底試驗。到了1979年,利用63-1式裝甲車的底盤生產了3輛122毫米自行榴彈炮樣車。在進行了500千米摸底試驗後,3輛樣炮交給裝甲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進行定型試驗。1980年開始對樣炮進行了嚴格的性能試驗,在實驗過程中該樣炮經受了寒區、濕熱區、常溫區約5000-6000千米行駛測試,順利通過了設計定型審查。1981年9月29日,該炮被正式批准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70年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簡稱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該炮先後生產了126 輛,就逐漸被更為先進的自行火炮所取代。

70-1式自行榴彈炮,全長5.48米,寬2.978米,高4.58米,全重15.3噸。採用BF8L413F型V型8缸增壓風冷柴油機,單位功率17.2匹/噸,最大速度56公里/時,最大行程450公里,最大爬坡25°。主要裝備為一門122毫米主炮,一般射程7.7公里,最大射程11.8公里,炮身水準轉動範圍左右各22.5 °,炮身俯仰範圍為+45~+80°。榴彈炮的配備榴彈、燃燒彈、增程彈、發煙彈等多種炮彈。同時,該炮還安裝一挺7.62毫米機槍,作為輔助武器。該炮乘員為5人,包括駕駛員、車(班)長和位於戰斗室的3名炮手。

圖示:中國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在外觀上70-1式自行火炮,就如同在63-1式裝甲車車體後部的載員室頂板開了個大開口,再加了一門安54-1式122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的是無炮塔開放式設計,為了增加防護,只能在在炮身正面設置一面炮盾,在戰斗室兩側和後部加裝了100毫米的半圍式裝甲圍板。不過,這種“敞篷”設計雖然能增加一定的防護性能,但是卻無法遮風擋雨。所以科研人員特意在該炮的戰斗室頂部設計了一個可折疊的桁架篷布結構的活動斗篷。該篷布在行軍時可以加以安裝,形成防雨、防塵的篷頂,在進入陣地後再見篷布折疊在一起,以便於乘員進行火炮的射擊操作和觀察。

這些設計,與同期美國和蘇聯專門研製的M109式155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和2SI式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相比,差距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對於中國而言,能在1980年代完成該炮的研製,實現了中國裝甲部隊的火力支援從牽引式向機械化、裝甲化的跨越。不僅提高了中國裝甲兵的整體作戰能力,更為中國的自行火炮研製打下良好的基礎。

圖示:中國54-1式122毫米榴彈炮

如今,中國的自行榴彈炮不僅搭載平臺多樣,口徑也更加齊全,但是“中華第一自行火炮”的美譽大概誰也無法搶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