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推介丨《機器崛起前傳—自我意識與人類智慧的開端》

蔡恒進團隊最近發表的新著《機器崛起前傳——自我意識與人類智慧的開端》, 被譽為是“默契道妙, 開物天工”的一本奇書, 由兩院院士、千人計畫專家、企業家、教育家、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連袂推薦。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李德毅院士特別為本書寫了名為“機器崛起, 人機共融——評《機器崛起前傳——自我意識與人類智慧的起源於開端》”的書評。

機器崛起, 人機共融

——評《機器崛起前傳——自我意識與人類智慧的起源於開端》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李德毅院士

如何讓機器更像人?人工智慧學界提出過很多方案。 圖靈提出通過交互的智慧測試——圖靈測試來度量人工智慧, 我們也對人腦的認知進行過形式化的工作, 例如通過物化駕駛員的認知, 解耦出駕駛認知的功能模組, 研發駕駛腦, 並提出基於駕駛認知的圖靈測試。 這些方案是讓機器與人更加“神似”。 當然, 也有只追求“形似”的方案, 例如工廠裡早已使用機器替代人從事生產活動, 工程師給機器加裝手臂, 使機器作為人四肢的延伸和力量的延伸等等。 總之, 我們普遍追求的是讓機器對人進行功能性的模仿和替代, 讓機器實現對人的思維活動等功能的模擬。

但我一直以為, 我們科技工作者尤其要注重交叉學科的跨界融合和創新, 理工科的科技工作者往往只在自己熟悉的專業和領域深耕, 常常認為腦科學、神經科學或是社會人文學科和自己的研究和開發無關。 其實, 為了創新的需要, 我們可以時不時跳出自己的領域, 去看一看其他領域的進展, 再回過頭來獲得自己學科科研的靈感。 《機器崛起前傳——自我意識與人類智慧的開端》的四位作者就是這樣做的。 他們另闢蹊徑, 從一開始就採用了一個完全與眾不同角度, 即人何以為萬物之靈, 思考人和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最終得出一個猜想——人發達而敏感的觸覺使人擁有比其他物種更加高級的智慧。

作者從觸覺大腦假說出發, 對人類認知歷史上的諸多謎題一一加以回顧和解釋, 構建了一個相對自洽的理論體系, 將世界分成了原子世界和坎陷世界, 這種構建是對以往哲學家們的觀點的總結和突破, 而書中提出的“認知坎陷”之一概念以及認知坎陷三大定律則對人類的認知世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形式化。 他們並沒有像傳統人工智慧研究那樣從一開始就尋找計算和度量的方法, 但最終得出的結論和思路卻為度量人工智慧和認知提供了新的啟發。

本書最令人欣賞之處就在於把包裹人體的皮膚作為切入點。 他們認為是皮膚這一物理邊界促成了“自我”和“非我”的區分, 包裹自我使得自我意識不斷豐富並催生了意識。

那這是不是說明, 機器人也需要嘗試用一層一層的感知層將“自我”包裹起來, 才有可能像人呢?作者不僅對工程領域提出了這一奇思妙想, 更在人文視域暢遊了一圈以後, 反思智慧科技的歷史, 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提出了關切和啟迪。

和書中作者一樣, 我相信人工智慧是沒有極限的。 隨著機器人革命的到來, 人類也將逐漸升級轉型, 成為機器人的創造者、管理者或使用者。 將來我們可能更會利用機器人的優勢, 並彌補機器人的不足, 用新的機器人淘汰舊的機器人;但更重要的, 我們同時要找到利用機器人提升我們人類自身智慧和能力的方法。 機器人的崛起只會讓人類更加有尊嚴、更優雅、更智慧地生活, 我想,我們一定可以與機器人共舞,在共舞的過程中,人類應當也必將是領舞者。因此,我們不僅要對人工智慧有點敬畏之心,更要對人工智慧多一些新的思考,嘗試新的方法,最終實現人類和機器的共存和共融。

2017年8月27日

推薦語節選:

創新活動包括概念創新、思維創新、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其中概念創新尤為重要,是創新的源頭。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前夜,本書為破解人類智慧和自我意識之謎提供了獨到而深刻的視角和概念體系,希望它能夠為人工智慧理論研究者以及大眾讀者帶來新的啟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

人類智慧的起源是什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工智慧時代,這些“遠慮”已成“近憂”。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勞動力分化和機器人威脅,人類應當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些終極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令人啟迪的論述。如書中所提“坎陷世界統攝原子世界”,人活著的意義最終由人自己而非外部決定,從而構成人類智慧的進化。這種對未來的美好願景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與“智”的助力、傳承中實現。

——騰訊主要創辦人、武漢學院創辦人、一丹獎基金會創辦人 陳一丹

教育的核心是塑造“我思”,人工智慧的目標是創造“我在”,二者的本質都是超越人類智慧的結晶。本書作者提出“人人都是神童”、“神童的奧秘在於自我意識的塑造”、“要靠教育為機器立心”,這些犀利的觀點為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圖景,是為文明之洞見,時代之先聲。

——新東方創始人 俞敏洪

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機器智慧近來受到高度關注。機器何以有智慧?機器智慧和人類智慧是什麼關係?人類智慧中的哪些特殊能力構成機器智慧崛起的關鍵屏障?要想突破這些屏障,需要怎樣的知識儲備和學科建設?這些問題,在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本書從物理、生物、生理、心理、語言、文化等多個層面剖析了人類智慧這朵盛開在浩瀚宇宙中的靈性之花,在多學科交叉的“鞍點”上,為破解機器智慧崛起之道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營養,讀來令人深受啟迪。

——中國中文資訊學會常務理事、原上海證券交易所CTO 白碩

200多年前的英國,面對蒸汽機的到來,有些人嘗試主動改變和接受,另外一些手工業者卻憤怒地砸毀機器,拒絕改變,結果後者被時代淘汰。未來,人工智慧也會改變幾乎所有的行業,而這次,真正能勝出的一定還是提前預測並準備好改變的人,推薦蔡恒進教授及團隊的這本《機器崛起》。

——百度副總裁、李叫獸團隊創始人 李靖

這是一部試圖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作品。它把在對自然事物的研究中確立起來的有效思維方式“延用”到“自然”的邊緣域,即包括自我意識在內的人類智慧領域。對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人類智慧的產生、演化問題,結合了很多自然科學的新知識與新實驗,提出了大膽的假設,並借此對未來的人工智慧做出自己的預判。對人類自身各種複雜問題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一部可供借鑒與反思的作品。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 黃裕生

讀蔡恒進博士及其團隊所著成的這部奇書,真有快然不可以已的歡愉與喜悅。其奇也,泯其界線也,歸其本源也。不為世俗之所限也,契於造化之根也。這本書是奇書,是妙書,是好書,是讓人能夠開啟胸襟、眼界、心量的書,當你讀得暢快淋漓,或覺驚駭怖栗,正乃所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也。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傑出海外訪問學人、原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資深教授 林安梧

在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影響逐漸深入到日常生活的今天,智慧產生的本質依然懸而未決。蔡老師從人類幾千年歷史的宏大視角出發,梳理從數學物理到人文藝術的發展脈絡,總結出以自我肯定需求為中心的深刻理論框架來解釋人類發展的本質。本書對當下研究人工智慧演算法,和長遠討論智慧理論和機器人倫理都有重要啟發。

——谷歌Deep Mind實驗室研究員 吳龑

作者簡介

蔡恒進,1964年生,湖北黃岡人,武漢大學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學院資訊及傳播學院名譽院長。198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5 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獲得空間物理博士學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青年基金地球物理學部最年輕的受資助者。曾在對地球磁層能量耦合中的磁場重聯過程以及夜間近地磁力線磁層亞暴増長相時運動的研究做出突破性貢獻。主要從事人工智慧和人的認知本源、服務科學、金融資訊工程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我想,我們一定可以與機器人共舞,在共舞的過程中,人類應當也必將是領舞者。因此,我們不僅要對人工智慧有點敬畏之心,更要對人工智慧多一些新的思考,嘗試新的方法,最終實現人類和機器的共存和共融。

2017年8月27日

推薦語節選:

創新活動包括概念創新、思維創新、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其中概念創新尤為重要,是創新的源頭。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前夜,本書為破解人類智慧和自我意識之謎提供了獨到而深刻的視角和概念體系,希望它能夠為人工智慧理論研究者以及大眾讀者帶來新的啟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

人類智慧的起源是什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工智慧時代,這些“遠慮”已成“近憂”。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勞動力分化和機器人威脅,人類應當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些終極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令人啟迪的論述。如書中所提“坎陷世界統攝原子世界”,人活著的意義最終由人自己而非外部決定,從而構成人類智慧的進化。這種對未來的美好願景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與“智”的助力、傳承中實現。

——騰訊主要創辦人、武漢學院創辦人、一丹獎基金會創辦人 陳一丹

教育的核心是塑造“我思”,人工智慧的目標是創造“我在”,二者的本質都是超越人類智慧的結晶。本書作者提出“人人都是神童”、“神童的奧秘在於自我意識的塑造”、“要靠教育為機器立心”,這些犀利的觀點為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圖景,是為文明之洞見,時代之先聲。

——新東方創始人 俞敏洪

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機器智慧近來受到高度關注。機器何以有智慧?機器智慧和人類智慧是什麼關係?人類智慧中的哪些特殊能力構成機器智慧崛起的關鍵屏障?要想突破這些屏障,需要怎樣的知識儲備和學科建設?這些問題,在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本書從物理、生物、生理、心理、語言、文化等多個層面剖析了人類智慧這朵盛開在浩瀚宇宙中的靈性之花,在多學科交叉的“鞍點”上,為破解機器智慧崛起之道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營養,讀來令人深受啟迪。

——中國中文資訊學會常務理事、原上海證券交易所CTO 白碩

200多年前的英國,面對蒸汽機的到來,有些人嘗試主動改變和接受,另外一些手工業者卻憤怒地砸毀機器,拒絕改變,結果後者被時代淘汰。未來,人工智慧也會改變幾乎所有的行業,而這次,真正能勝出的一定還是提前預測並準備好改變的人,推薦蔡恒進教授及團隊的這本《機器崛起》。

——百度副總裁、李叫獸團隊創始人 李靖

這是一部試圖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作品。它把在對自然事物的研究中確立起來的有效思維方式“延用”到“自然”的邊緣域,即包括自我意識在內的人類智慧領域。對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人類智慧的產生、演化問題,結合了很多自然科學的新知識與新實驗,提出了大膽的假設,並借此對未來的人工智慧做出自己的預判。對人類自身各種複雜問題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一部可供借鑒與反思的作品。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 黃裕生

讀蔡恒進博士及其團隊所著成的這部奇書,真有快然不可以已的歡愉與喜悅。其奇也,泯其界線也,歸其本源也。不為世俗之所限也,契於造化之根也。這本書是奇書,是妙書,是好書,是讓人能夠開啟胸襟、眼界、心量的書,當你讀得暢快淋漓,或覺驚駭怖栗,正乃所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也。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傑出海外訪問學人、原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資深教授 林安梧

在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影響逐漸深入到日常生活的今天,智慧產生的本質依然懸而未決。蔡老師從人類幾千年歷史的宏大視角出發,梳理從數學物理到人文藝術的發展脈絡,總結出以自我肯定需求為中心的深刻理論框架來解釋人類發展的本質。本書對當下研究人工智慧演算法,和長遠討論智慧理論和機器人倫理都有重要啟發。

——谷歌Deep Mind實驗室研究員 吳龑

作者簡介

蔡恒進,1964年生,湖北黃岡人,武漢大學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學院資訊及傳播學院名譽院長。198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5 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獲得空間物理博士學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青年基金地球物理學部最年輕的受資助者。曾在對地球磁層能量耦合中的磁場重聯過程以及夜間近地磁力線磁層亞暴増長相時運動的研究做出突破性貢獻。主要從事人工智慧和人的認知本源、服務科學、金融資訊工程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