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黔東南旅遊攻略入門大寶典,來旅遊前請先看看!

一、黔東南州基本情況

(一)區域、資源介紹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於1956年7月23日, 位於貴州省東南部, 與湘、桂接壤, 總面積3.03萬平方公里, 下轄1市15縣、10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範區, 戶籍總人口466萬人, 有苗、侗、漢、布依等33個民族, 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79.7%, 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72.1%, 是全國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民族自治州, 也是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這裡民族風情濃郁、文化資源厚重。 州內生態環境良好, 民族風情濃郁,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青山綠水養眼, 藍天淨土清肺,

民族文化潤心, 傳統美食保顏。 黔東南州被譽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節之鄉”。

(二)黔東南的交通情況

境內有黔桂鐵路, 湘黔鐵路、320國道、321國道、滬昆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 並且滬昆高鐵和貴廣高鐵穿境而過。 還有已經通航的黎平機場、凱裡黃平機場, 目前, 境內各縣也已經通高速公路, 形成了現代立體交通網絡。

二、黔東南有什麼資源

概括地說, 黔東南是全國乃至世界名副其實的“森林之州、歌舞海洋、百節之鄉、非遺之冠、銀飾之都”, 是讓人心靈深呼吸、養生大休閒的生態福地。 支撐黔東南旅遊發展的核心資源要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即“原生的自然生態”、“原始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

我們先從原生的自然生態介紹吧:

(一)原生的自然生態

黔東南以雷公山、月亮山、雲臺山為主的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 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 每立方釐米高達1—5萬個;全州有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個國家地質公園, 1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4個國家森林公園。 貴州省10個全國重點林業縣中, 黔東南占了8個。 州內處處皆綠水青山, 森林覆蓋面積18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5%,已查明的道地藥材品種達2831種, 被譽為“天然大氧吧”、“綠色大空調”、“百草大藥園”。 以清水江、都柳江、舞陽河(“兩江一河”)為主的大大小小河流全州共有2900多條, 均為Ⅱ類水以上;青山綠水、植被蔥蘢、溝壑縱橫、萬頃梯田形成的立體環境, 使黔東南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豐富性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二)原始的民族文化

黔東南苗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積澱中,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 包括建築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節日文化、習俗文化、餐飲文化等, 可謂豐富多彩、絢麗多姿, 黔東南堪稱“文化大觀園”。 吊腳木樓、侗族鼓樓, 苗族飛歌、侗族大歌, 銀飾刺繡、民族服飾等是黔東南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精髓;全州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3項72個保護點, 名列全國地州市第一。 州內民族節日眾多, 有“大節三六九, 小節天天有”之稱, 全州每年有各類民族節日320多個, 其中1萬人以上的節日有150多個, 這些民族節日及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已經成為黔東南叫響海內外客源市場的固定節慶品牌;凱裡酸湯魚、雷山魚醬、從江香豬等特色餐飲,

不僅是《舌尖上的中國》宣傳推介的美味, 更是遊客普遍垂青的佳餚。

(三)原貌的歷史遺存

全州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66處, 其中全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1處;有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古城, 3個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黔東南還有5大古鎮:舊州古鎮、隆裡古鎮、下司古鎮、施洞古鎮、思州古鎮。

黔東南是中國傳統村落的雲集地, 全州共有276個傳統村落, 占全國傳統村落總數的10.8%, 占貴州省傳統村落總數的65%, 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從曆以看, 黔東南有明代四大理學家之一的孫應鼇, 中國第一個以狀元身份留學的夏同龢, 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龍大道, 中共早期重要人物和中國共青團的創始人之一的周達文等歷史名人。

從紅色文化看, 以黎平會議會址為核心的紅色旅遊線路穿越黔東南12個縣市, 全州共有革命遺址85處, 老一輩革命家在黔東南留下了許多足跡。

第二篇:線路

NEWS

一、常規線路

(一)北線:凱裡市——雷山縣——黃平縣——施秉縣——鎮遠縣——劍河縣——台江縣——凱裡市。

(二)南線:凱裡市——錦屏縣——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丹寨縣——凱裡市。

二、線上介紹

(一)北線:凱裡市——雷山縣——黃平縣——施秉縣——鎮遠縣——劍河縣——台江縣——凱裡市。

凱裡:舟溪生態觀光農業旅遊產業園、苗侗風情園、民族文化園、下司古 鎮、香爐山景區、巴拉河旅遊景區、雲谷田園。

雷山:西江千戶苗寨、雷公山、響水岩、朗德苗寨。

黃平:飛雲崖、舊州古城、浪洞森林溫泉、野洞河漂流、飛雲大峽谷。

施秉:世界自然遺產地——雲臺山、杉木河漂流 。

鎮遠:氵舞陽河、青龍洞、古巷道、和平村、《古韻鎮遠》、夜遊古城、高過河漂流、鐵溪。

劍河:百里原始森林走廊(柳川鎮——久仰鎮——南哨鎮——太擁鎮昂英村——雷公山)、劍河八郎古生物化石群景區,仰阿莎湖景區。

台江:紅陽萬畝草場、交宮苗寨、施洞、反排木鼓舞。

(二)南線:凱裡市——錦屏縣——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丹寨縣——凱裡市。

錦屏:隆裡古城、文鬥苗寨。

黎平:肇興侗寨、黎平翹街、黎平會議會址、天生橋、八舟河景區。

從江: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岜沙、小黃侗族大歌、高華、加鳩、加榜梯田。

榕江:三寶侗寨、大利侗寨、宰蕩侗寨。

丹寨:高要梯田、石橋村、龍泉山 。

第三篇:線上簡介

☆凱裡

凱裡市位於貴州東部,苗嶺山麓,清水江畔,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貴州東線旅遊中心和遊客集散中心,“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城市”和“中國最佳休閒自駕遊目的地”,中國•凱裡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節被授予“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遊節慶獎”, 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被授予“中國最具特色文化旅遊節慶獎”。

凱裡市轄11鎮7街道及凱裡、爐碧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轄區及託管區域面積1559平方公里,總人口68.8萬人,居住著苗、漢、侗、仫佬等二十餘個少數民族,是一個以苗族為主、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被聯合國世界文化保護基金會列為“返璞歸真,重返自然”世界十大旅遊景區和“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

近年來,凱裡市按照《文化、旅遊三年行動計畫》及 “一心、兩帶、三園、多點”的戰略佈局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力爭將凱裡建設成為宜業、宜居、宜游的山水田園城市和國際旅遊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城市形象極佳、交通十分便利、配套設施完善、多元文化彙集,遊客集散中心功能初具,旅遊資源極其豐富,擁有巴拉河、鐮刀灣、香爐山、石仙山、舟溪甘囊香蘆笙堂、南花苗寨等一批老牌旅遊景區,新開發的景區有凱裡苗侗風情園、民族文化園、下司古鎮、舟溪雲谷田園等,隨著凱麻同城化的進一步推進,凱裡的旅遊資源將變得更加豐富。

一、舟溪生態觀光農業旅遊產業園

凱裡舟溪生態觀光農業旅遊產業園是以貴州省凱裡市雲谷田園為主體,國家種質資源凱裡基地、十裡荷塘、萬畝苗圃為補充,融合周邊新光村等民族村寨為一體的農業觀光旅遊產業園。雲谷田園是貴州省重點建設的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在引進臺灣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基礎上融合了觀光、旅遊、度假、文化、商業、地產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大型農業旅遊綜合體。第一期占地面積約500畝,發展定位為現代農業生產示範區,引進臺灣先進的農業觀光園的科學規劃理念,將田園變為公園,提高農地的綜合利用價值。第二期占地面積約1200畝,發展定位為現代農業觀光生態園,打造一個以農業為主題,融合旅遊、度假、文化、商業為主要業態的國家級4A景區。

二、下司古鎮

下司古鎮位於凱麻同城化發展的中心,總面積138.4平方公里,近3.5萬人,以漢、苗、仫佬等民族為主,是黔東南生態旅遊和人文旅遊的西入口第一重鎮。

下司古鎮街巷臨河,風景宜人,地勢優越,是黔東南歷史重鎮之一。自古商業繁榮,遠在嘉慶13年(西元l808年)下司就被辟為商埠,到民國時發展為鬧市,有水陸碼頭,是黔東南重要物資集散地。鎮上商賈雲集,馬幫成群結隊,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佈街頭巷尾,徹夜營業,時人譽為“小上海”。下司古鎮歷史上曾培育過一大批仁人志士,清末狀元夏同禾,是中國開科舉以來擁有狀元和留學生雙重身份第一人;狙炸袁世凱的壯士張先培;保秧洲討袁護國軍陸軍上將都督吳傳聲等都是下司古鎮的驕傲。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濃厚的文化內涵。

古代建築工匠善於因勢利導,利用自然環境,依坡就勢,建造了古樸、幽雅、蜿蜒曲折,親切自然又極富地域特色的古鎮。密佈於街內的老建築群,相互輝映,互為依託,釋放著古樸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目前西岸古街還保留著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年)修建的條石鋪砌成的石級大碼頭和小碼頭,以及禹王宮,觀音閣等古寺、古殿宇遺址,古民居,古巷道。

下司古鎮交通便捷,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神奇迷人的清水江風光以及太陽島、月亮島、桃源島等休閒旅遊點;擁有“貴州唯一、亞洲最好、世界一流”的奧運會激流迴旋指定比賽、訓練基地——中國皮划艇激流迴旋訓練基地;貴州省龍舟訓練基地;貴州省第一個少數民族體育村;冠有“世界名犬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龍舟冠軍之鄉”之美譽;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觀光點之一;是初步具有體育休閒、民族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等功能的風景區。貴州省人民政府2013年將下司古鎮旅遊開發專案列入了省五個100重點專案。按照建設規劃,擬將下司古鎮打造成為我州的一個以山水田園為依託,以天造山水、人文下司為主題,融入苗、侗、漢等民族文化特色,集旅遊、休閒、文化、度假、娛樂、創意、藝術、居住、商務及辦公為一體的國際化和複合型的休閒旅遊度假名鎮,帶動整個下司片區的城市發展。

三、凱裡苗侗風情園

凱裡民族風情園位於凱裡14號路旁,距市區行政中心1.5公里,由市政府投資12億元打造,規劃總用地面積595畝,建成苗侗民族特色建築310棟共620戶,多功能場館展覽大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道路、停車場面積60615平方米,機動車位500個,廣場鋪地面積31480平方米。通過優惠招商,現有224家企業商家入駐苗侗風情園。園區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來進行打造的旅遊綜合體,按照功能分區共設置有旅遊資訊服務、銀飾刺繡及特色手工藝品生產加工銷售、民族風情展示與特色餐飲、特色小吃及夜市、特色旅遊商品、休閒娛樂、非遺及特色民族文化展示、休閒茶飲、苗侗醫藥養生、苗侗生活體驗、微型企業創新創業、金融服務、民族體育競技等14個功能區。

自2013年7月23日開園以來,苗侗風情園已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77.7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9億元,帶動和新增就業人員1200余人。2014年4月份,苗侗風情園通過景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凱裡苗侗風情園已成為國家3A級景區,實現了凱裡市國家A級景區零的突破。

四、名族文化園

凱裡民族文化園位於滬昆高速公路凱裡西站旁,東靠凱裡城區,西臨貴廣高鐵凱裡南站,距離凱裡黃平機場45公里,交通便利,位置優越。

凱裡民族文化園占地面積44.29萬平米,濃縮了苗侗民族文化元素的景觀園林公園,遊覽區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區為景觀遊覽區,建有上海世博會貴州回遷館、鼓樓群、風雨橋、茶樓、園林和景觀湖等主要景觀。上海世博會貴州回遷館是一座融合苗侗民族建築文化風格的獨特建築,上海世博會結束後,考慮到貴州館的文化元素大部分取自黔東南,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將貴州館回遷凱裡市重建,場館按照上海世博會貴州館設計藍本1:1 比例復原實體,上海世博會貴州回遷館於2011年11月建成,建造不使用一釘一桙,造型設計巧奪天工。上海世博會貴州回遷館占地面積714㎡,包括風雨橋主樓一座、鼓樓一座、假山一座、銀帽兩個以及周邊綠化帶和地坪。場館外形大氣磅礴,設計上汲取了風雨橋、鼓樓、苗寨、銀飾等苗侗民族文化元素,在建築形態上將黔東南苗族的銀質頭飾做了大膽的誇張,充分展示了苗侗民族文化特色。

西出口民族文化園西區是集購物、娛樂、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區域,設有西出口民族文化宮、星級酒店、停車場、湖面廣場等配套服務設施。其中,民族文化宮建築面積3.32萬平方米,文化宮表演廳可同時容納1700餘人就座。大型室內苗侗風情舞臺劇《銀·秀》在此進行演出,《銀·秀》劇展現了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與銀飾刺繡文化的絢爛多姿,再現了黔東南這片神秘土地上的苗山之魂、侗水之韻、以沉澱民族歷史和承載文化符號的銀飾作為王要創意元素,體現了黔東南民族文化的精髓與韻味,反映了苗侗文化的神奇與高潔。

西出口民族文化園融合山、水、建築、文化、服務為一體,滿足了廣大市民和遊客食、住、遊、娛需求,是凱裡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也是廣大遊客感受黔東南的第一“印象”。

五、巴拉河旅遊景區

巴拉河鄉村旅遊區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裡的東南面,以凱裡市三棵樹鎮集鎮為起點,經寨瓦苗寨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縣境內貓貓河村,包括了寨瓦、平寨、懷恩堡、南花、季刀、郎德、南猛、腳猛、貓貓河等苗族村察。苗族居民占總人口的98%以上,其中寨瓦、平寨、懷恩堡、南花、季刀等村寨就分佈在美麗的巴拉河沿岸;郎德、南猛、腳猛、貓貓河等村寨距離沿河而上的凱裡~雷山省道2-5公里。交通比較便利。

巴拉河鄉村旅遊區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區”,被稱為“世界苗族文化遺產保留地”,有古樸的村寨建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是一個集秀麗山水、田園風光、民族文化和歷史遺存為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遊度假區。

六、香爐山景區

香爐山,苗族稱為BOB-BIUIEL(玻壁糾),意為砥柱山,位於凱裡市城西13公里,山的四面正如《黔南識略》所載:壁立幹仞,延袤三十餘裡,眾山環列,若戈鋌相向。頂峰海拔1233.8米,山腳最低海拔629米,方圓13公里,巍然屹立,雲霧繚繞,如擎天大柱。相傳為苗族祖先《打柱撐天》中所說的第七根金銀玉柱。原共九層,直頂南天門,成了天地相往的通道。傳說天王的七女兒阿碧順山頂下至半山藏與苗族青年阿補游方戀愛成親,每天晚上都在半山腰歡聚。每天淩晨雞叫三遍時,阿碧均按時回到天上向父王拜早朝。不久,阿碧有了身孕。一天晚上.阿碧在香爐山中生了一女兒小阿彩。正當初作父母的年輕夫婦歡樂時刻,公雞叫了第二遍。阿碧無奈,只好急飛天庭。因心急腳重,踩倒了六層金玉石。從此,香爐山只剩下如今的三層。

香爐山的底層,四面為山寨,田土肥沃,樹林環繞,西南麓有明代苗族起義軍首領阿榜的故居遺址。通往頂層路徑循級而上約30米處,有一立於清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鐫刻的“勝境”的石碑和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徐作霖所立的“黔陽第一山”石碑一塊。石碑兩側,陰刻小字碑文,盛讚香爐山“實屬天造地設,集黔山之大成”,受頌嘉名為“黔陽第一山”。

中層為二屯岩,海拔1090米,為環山一周的臺地。此層地而寬而平,面積0.5平方公里,可容數十萬人。四面為高約30米的岩壁陡絕的天然城牆。山下只有三條路可通到二屯岩。東面的“大卡”和北面的“小卡”路非常陡險,必須攀藤附石才能爬上去,歷來很少有人從此上下西面的“大門洞”即“西卡路”由塘房寨筆直而上300米,便是二三面懸崖絕壁,須順壁盤旋而上。故有“三路三關一線通”之稱。門頂建有雄偉壯麗的閣樓。香爐山的南而自中層到頂層的“九十九屯坎”,是從二屯岩直通頂層南天門的唯一通道。兩側懸崖絕壁,猶如刀削斧劈,嶺崖夾峙,兩側懸崖上分別鐫刻有“南關”、“雲梯”、“步南天”等鬥大之字。九十九屯坎直抵“南天門”,門上建有亭閣,獨路從左側入亭,十分險要,此為香爐山的“第二道險隘”,是登香爐山頂的唯一通道。

香爐頂層呈橢圓狀.寬而平,面積0.15平方公里,可容數萬人。屹立山頂,百里眾山、凱裡風貌盡收眼底。山頂上除有棋盤石、搖動石、翻身石、望天池、朝天洞、腰子洞、將軍石等天然景觀和古戰場一營盤外,還有明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建築的靈關殿、文廟、武廟、玉皇閣等名勝占跡遺址。

這個號稱“世界最大香爐”的黔陽第一由,自建有觀音閣後,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園(觀音生日)、六月十九曰(觀音坐蓮台成道)、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都有盛大的廟會。漢語宗教民歌《跑去香爐接金銀》唱道:六月十九爬香爐,烈日高照天空睛,十有九年晴後雨,珠寶甘露要降臨;各族兒女要上程,跑到香爐接金銀,左手接得黃金子,黃金拿到手中擱,白銀拿到田中存,回到家中把主報,全家老幼喜盈盈……又因六月十九日處於農閒期間,加上苗族民間傳說故事的薰陶,苗族還把爬香爐山視為紀念天上仙女阿碧與凡間苗族青年阿補結良緣衝破禁區、自由婚戀、民族團結、生活美滿的象徵。同時又視為紀念歷代苗族起義英烈的日子,漸而形成了傳統的一年一度的六月十九曰香爐山爬坡節。改革開放後,香爐山迎送著一批又一批的日本、新加坡、泰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德國、馬來西亞等外國朋友,以自己獨特的風韻贏得當今中外旅遊者的歡欣!同時,凱裡市對此山作了詳細旅遊規劃。

☆雷山

雷山因雷公山而得名。雷山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1.4%,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6%。

雷山是中國苗族文化的中心,是中國苗族歷史上歷次大遷徙的集結地。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郎德上寨,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以及300多個建在雷公山森林裡的苗族文化村寨,擁有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一個縣城。苗族的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爬坡節等習俗,共同構成了雷山縣獨具特色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是生態體驗、科普考察、健身康體、休閒度假、文化體驗的旅遊首選地;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2009年,在世界旅遊精英博鱉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遊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2010年,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機構評為“中國最美的小城”;被中國精選國際旅遊品牌推廣盛會評為“中國最佳魅力旅遊名縣”; 2011年,由中國旅遊報社、中國旅遊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年會,我縣被評為2011年全國十大縣域旅遊之星等。

在雷山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經留下了胡錦濤、朱鎔基、喬石、賈慶林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足跡,大量中外遊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雷山人民正以良好的原生態環境、富集的苗族文化、優質的服務水準迎接國內外八方來賓。

西江千戶苗寨景區

簡介:西江千戶苗寨,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藝術館”。有2000多年建寨歷史,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最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吊腳木樓建築群。整個苗寨依山而建,一條稱之為白水河的小河繞寨腳而過,密密匝匝的吊腳樓房從小河邊沿伸于兩條山峰層疊而上,直到山頂。於望寨亭處望去,兩個寨峰有似一對健壯的水牛角型,自然天成,有似苗族崇拜的牛角形狀佈局,這是世上惟有的。西江千戶苗寨相繼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景觀村落”、“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稱號。2011年8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余秋雨先生遊覽西江後感歎到:“西江,用美麗回答一切”。

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

簡介:雷公山是苗嶺山脈的主峰,海拔2178.8米,位於黔東南雷山縣境內,既是國家森林公園,又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原始森林71萬畝。苗嶺主峰聳立在千山萬壑之間,雷公山日出、公山霧凇、佛光早已蜚聲海內外,響水岩瀑布三級重疊,如同一道白練懸掛在蒼莽林海間。雲蒸霞蔚、波詭雲橘、龍盤怪樹,大葉杜鵑、潑墨玉蘭、亙古植被,千年古林,在這裡構成了原始野嶺的奇趣。散落在大山林菁的370多座苗寨星羅棋佈,行成了一個個別有洞天的世外桃源。

雷公山景致集“奇、秀、幽、雄、險”於一體,曲徑通幽,雷公塘蟒蛇沖、黑熊穀、野牛灘、老虎坳、仙女塘、翠竹坪、百合穀、百眉嶺、豹子坡、杜鵑丘“等奇異神秘景點,登上雷公山,遊覽雷公山風景線,會讓你領略”回歸大自然“的真正含義。

民間藝術之鄉—郎德上寨

簡介:郎德上寨是著名的苗族風情旅遊景點,有128戶,全為苗族,為陳、吳二姓,始建元末民初,距今有640多年歷史。郎德上寨四周群山環抱,松青衫翠,一水環流,古有“萬馬歸槽”之稱。1997年郎德上寨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接待過胡錦濤、喬石、溫家寶、賈慶林、彭佩雲等党和國家領導人及20多個外國政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郎德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走過的地方”,也是有史以來奧運火炬舉行點火儀式唯一的苗寨,更是在全國火炬傳遞中最具特色的一站。

☆黃平

黃平縣距州府凱裡50公里,距省會貴陽191公里,總面積1667.8平方公里。居住有苗、漢、侗、革(待識別民族)、木佬、布依、水、瑤、壯等23個民族,總人口3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64.2%。黃平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13℃—16℃,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

黃平

是國家級風景名勝舞陽河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貴州東線旅遊的視窗,自然風光旖旎,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黃平擁有四個獨立景區,即飛雲崖、重安江、舊州古鎮、上舞陽河。縣內主要景點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南第一洞天”——飛雲崖古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且蘭古都”——舊州古鎮;中國十佳漂流勝地、國家AAA級景區、“中國洞中漂流絕境”——野洞河;“中國橋樑博物館”——重安江三朝橋;國家水利風景旅遊區、“貴州高原明珠”——舞陽湖;“貴州漂流特級金礦”——飛雲大峽谷;“苗疆聖水”——浪洞溫泉等自然風光,形成了奇山、秀水、怪石、溶洞、瀑布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

舊州古鎮

是古代貴州連接西南與中原的重要通商口岸,國家風景名勝區舞陽河穿鎮而過,是古且蘭國都城所在地。明清民居建築青磚簷翹青石深巷,其中文昌宮、仁壽宮、天后宮、萬天宮、達源發民居、朱氏民宅、天主教堂等古建築藝術,匠心獨具,保留完好,2006年舊州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重安鎮景區

是黃平縣的南大門,北距黃平縣城17公里,重安鎮素有“小江南”之美譽。重安江景區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融真山真水、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於一體,三朝橋有“中國橋樑博物館”之美稱。

民族風情

黃平民族風情濃郁,民風古樸。黃平谷隴苗族九月蘆笙會等民族節日豐富多彩,可謂是“大節三六九,小節月月有”;盛況空前的飛雲崖農曆“四月八”民族集會和“羿的後人”的革家哈戎節,尤為著名,這些節日集會人數多達數萬人,是黃平苗族、革家民風民俗的大展示。

☆施秉

施秉縣位於貴州省中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處於黔東南、銅仁、遵義三地州(市)結合部。施秉縣東鄰鎮遠、北壤銅仁石阡縣,南連台江縣可達廣西、東南與劍河縣相鄰,西面與遵義地區余慶縣交界,距省會貴陽230公里,至湖南懷化市220公里,縣城距離州府凱裡市76公里。

施秉縣國土總面積1543.8平方千米,轄4鎮4鄉,人口17萬,縣境內居民計有苗、侗、布依、漢等19個民族。

施秉旅遊資源富集、稟賦獨特,加上宜人氣候,具有了發展旅遊業的獨特條件,是貴州東部旅遊線上一塊待雕琢的璞玉。

施秉旅遊資源有多重的屬性,既是㵲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心腹地,也是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主園區,亦是國家AAAA級景區,還是“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所在地之一。

1.自然資源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

2014年6月23日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包含了雲臺山、杉木河景區及杉木河水源涵養區,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白雲岩發育演化的經典範例,對中國南方喀斯特作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填補了中國南方喀斯特在白雲岩喀斯特方面的空白,是世界上熱帶、亞熱帶地區研究白雲岩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天然試驗場。

雲臺山景區位於施秉縣北部,距縣城12公里,主要以原始的自然生態、獨特的白雲岩喀斯特地貌奇觀、奇異的氣候天象、奇特佛教、道教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為特色,面積為64平方公里。雲臺山因“山四面削成,獨立于雲霄之半,山巔如台,加之雲霧繚繞”,故名“雲臺山”。

杉木河景區:

杉木河景區位於施秉縣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為49平方公里。景區以清澈晶瀠的溪水,以及奇峰異石、芳草佳木構成的峽谷風光為特色。兩岸的植被豐盈,負氧離子氤氳,有藥理作用更令人驚奇。主要有黃芩岩、杉木峰、肖洞拐、蛇沖、雷打岩、雙石並立、高岩坊、林中古碑、古屍岩、刀背岩、通天門、廟坎堂、一帆風順等景點。經過開發,杉木河自助漂流成為生態環境遊的熱點,還因其柔美被稱為“親情河,友情河,愛情河”,其因水質清純、有驚無險自助漂而被譽為“礦泉河”“中國第一漂”。有遊客漂流杉木河後,感歎寫到:不在杉水打個滾,哪知杉水是甜泉。

2.民族風情

施秉縣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2%,主要有苗族、侗族、彝族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與生活習慣,保留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有300多個,民族服飾80餘種,民族節日135個。施秉縣民族村寨建築風格奇特、民族特點鮮明,如苗族的服飾、漢苗混居等;民族節日有水龍節、蘆笙會、踩歌堂、龍舟節、五彩繽紛,民族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竹杆舞、跳坡、跳場等;風味獨特的民族食品:醞子肉、醃魚、蕨菜粑、臘肉、酸湯魚;民族服飾和精美的盛裝銀飾讓你目不暇接,精緻古樸的民族工藝蠟染、泥哨、草編、竹編等讓你愛不釋手。此外還有原始的民族宗教信仰,淳樸的民族禮儀等。

3.人文景觀

全縣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刻道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苗族占裡等6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臺山古建築遺址3處,州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分為非物質文化、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摩崖石刻及革命文物等。這些文物既有珍貴的考古及歷史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如:刻道、古佛山塔林、雲臺山和尚墳華嚴洞摩崖石刻、紅六軍團黑沖戰鬥遺址等。

☆鎮遠

古城鎮遠縣位於貴州省東部,與湖南省接壤,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交匯之處,全縣轄12個鄉(鎮),總面積1878平方 公里,總人口26萬,其中少數民族占48%,有湘黔鐵路、株六複綫、320國道、滬瑞高速等穿境而過,距凱裡、銅仁、湖南芷江和貴陽機場分別為50公里、60公里、170公里和270公里。

鎮遠

自漢高祖五年設縣以來,至今已有2280多年置縣歷史, 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使鎮遠積澱了悠久厚重而又豐富的歷史文化、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和眾多瑰麗的文物古跡。現已形成了八張國家級旅遊品牌,即“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鐵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日本在華反戰同盟“和平村”舊址以及包括鎮遠府城垣、衛城垣和四官殿的鎮遠古城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賽龍舟和報京三月三;另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高過河、以及眾多保持著明清風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和古會館等省、縣級文物古跡160餘處。城內舞陽河自西而入,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山水城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太極圖風貌,被中外遊客譽為“東方威尼斯”。

鎮遠是一座“以軍興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遠自古以來就以“欲據滇楚、必占鎮遠”,“欲通雲貴、先守鎮遠”的政治、軍事要地著稱於世,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鎮遠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明清時期衍升為黔東地區政治、軍事、商業、文化的中心,歷史上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長期以來,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包容性文化,有“傳統文化迷宮”之稱。至今仍年年開展“三月三”侗族播種節、“五月五”端陽龍舟節、“六月六”苗族吃新節、“八月八”土家族嗩呐節和“九月九”苗族豐收節等民族傳統節日活動,民族味十足。

自然旅遊資源

鎮遠有著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景色迷人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氵舞陽河,全長33公里,旅遊觀光面積達66平方公里,以峽谷秀水為主體,有險峽、奇峰、怪石、溶洞、清泉、碧水、伏流、瀑布等令人叫絕的迷人勝景40餘處;城東氵舞陽河北岸—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鐵溪景區,水流清澈見底,淺灘、溶洞星落棋布,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神奇迷人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高過河,峰奇路險,人跡罕至,濃密的植被基本處於原始狀態,叢林中存著奇禽異獸,已發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達40餘處,極具科考價值和開發價值;還有我縣新開發的雲龍洞景區,洞內溪水輕流、石鐘乳、石筍形態精緻,栩栩如生。

另外,鎮遠還有迷人的夜景、沿河酒吧一條街,以及《古韻鎮遠》、興龍園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等文化娛樂產品,深深吸引著中外遊人。2015年,我縣累計接待遊客58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1.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8%和24.9%,全縣旅遊呈現出加快發展、後發趕超的良好態勢。

旅遊景區

2012年,鎮遠古城景區成功申報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正著手5A級景區的創建與申報;今年,鎮遠縣納入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創建名錄,現正著手相關創建工作。全縣旅遊產業規模快速擴張,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目前,全縣各類旅遊服務企業及經營戶1560餘家,其中飯店、小吃店等餐飲設施670家;旅遊商品店101家;農家樂100餘家;大小旅遊船舶21艘,共有船位1432個;旅行社26家,導遊(講解)員560人;旅遊車隊4家,旅遊車41輛,旅遊車位982個;賓館、酒店、民居客棧等住宿設施668家,客房9100間,標準床位17900張;其中旅遊直接從業人員2600人,間接從業人員近30000人,可滿足不同地區和不同層次遊客的需要。

鎮遠還是一片投資的熱土。近年來,我縣在不斷深化對縣情認識的基礎上,圍繞建成“文化旅遊發展創新區”的戰略目標;同時按照省委、省政府重點打造100個旅遊景區(其中鎮遠古城景區作為100個重點旅遊景區中的示範景區之一)的決策部署;以“文化旅遊興縣”戰略為指導,充分挖掘鎮遠特色旅遊文化,通過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六大功能服務體系;出臺招商引資各項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大力鼓勵海內外旅遊人士到鎮遠投資興業。

☆劍河

劍河距州府凱裡55公里,320國道和65號高速公路穿城而過,交通極為便利。全縣總面積2176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人,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96%。全縣森林覆蓋率68%。劍河旅遊資源種類繁多,按國家標準(GB/T18972—2003)有七個主類、共136處(項)。其中:地文景觀25處,水域風光18處,生物景觀6處,遺址遺跡6處,建築與設施41處,旅遊商品15種,人文活動25項;著名旅遊規劃專家郭來喜等在劍河考察後評價:“劍河旅遊資源豐富,山水林木富集,體量大,景觀性好,空間結構好,獨斷性、科研性、可進入性、套通性強,地位舉足輕重;是黔東南的生態屏障,是生態旅遊、休閒旅遊、水上度假最好的地方”。

劍河新縣城是貴州省東線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黔東南南北兩條旅遊線路的中間樞紐,也是黔東南旅遊的重要遊客集散地。

劍河溫泉文化旅遊景區

距G60號高速公路出口2.6公里、距新縣城8公里。景區中心區溫泉,日湧水量1800噸,水溫常年保持在38~50℃之間,泉水富含氡、硫、鐵、鉀、鈣等40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為國內稀有的氡硫溫泉,常浴可治療和預防多種疑難病症,可達到:冬浴之則身暖而寒退,夏浴之則體輕而涼生,夜浴之則睡眠安穩,疲浴之則精神複振;自古享有“苗鄉聖水”之美譽。

劍河原始森林百里走廊

橫跨劍河的久仰、南哨、太擁,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植物50多種。八萬山景區:位於劍河縣西南部,與雷公山自然保護區連成一片,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仰阿莎湖景區

位於劍河縣、錦屏縣、黎平縣三縣境內。是清水江幹流三板溪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11051平方公里水域的千島之湖,沿岸原始森林、田園景色交替影映,加之周邊民族風情濃郁,是新開發的重點旅遊景區。該景區地處黔東南州腹地,緊靠G065高速公路,距黎平機場6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民族文化

劍河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劍河苗繡、苗族服飾,久仰多聲部苗族情歌,大搞午苗族水鼓舞等蜚聲在外。

☆台江

台江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面積為1108平方公里,人口16.2萬。境內層巒疊嶂,莽莽蒼蒼,溪流潺潺,森林覆蓋率高達67.4%,自然生態優美秀麗。全縣近400個苗族村寨便散佈于這片優美秀麗的山川綠野之中,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8%以上,史稱“苗疆腹地”,為世界上各個苗族聚居地中比例最高的縣,堪稱“天下苗族第一縣”, 境內原生態民族風情古樸濃郁、得天獨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36個中國傳統村落,8個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以及精美絕倫的苗族刺繡,巧奪天工的銀飾盛裝,驚險火爆的舞龍噓花,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節”——中國苗族姊妹節,有世界唯一的施洞獨木龍舟節,有聞名遐邇的反排木鼓舞,有“天籟之聲”反排多聲部情歌,有文化古鎮施洞和苗嶺國家地質公園;還有“人間仙境”——白水洞、百雞山峽谷瀑布群,“天然氧吧”——台江國家級森林公園。這裡是歌與舞的海洋,是情與愛的世界,有“文化藏在身上,史書從頭讀起”之說。被“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列入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景區之一;台江憑藉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先後獲得了“全國十佳最具原生態的旅遊大縣”、“全國十佳最具民俗風情的旅遊大縣”、“中國苗族刺繡之鄉”、 “世界著名文化旅遊縣”、“國際最佳旅遊度假勝地”、“中國最佳原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綠色名縣”、“貴州長壽之鄉”等榮譽稱號和旅遊品牌。

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節日

姊妹節、獨木龍舟節、苗年節、二月敬橋節、吃新節等最為隆重熱鬧。其中,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不僅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少數民族的情人節,而且還是一個展示苗族歌舞服飾藝術、折射整個苗族底蘊豐富的文化背景的節日盛會。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清水江畔的劃龍舟,其“一母二子”均為獨木並排捆綁為一體的龍舟形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龍舟。2006年,台江縣的《苗族古歌》、《苗族姊妹節》和《反排木鼓舞》被國家文化部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反排苗寨

地處縣城東南區,距縣城26公里,整個村寨位於兩山夾溪的山窪,層層梯田從山腳綿延山頂,苗家房舍吊腳樓,鱗次櫛比,依山而建,掩映在翠竹綠樹之中。反排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生活著的社群仍然保持和延續著包括建築、語言、服飾、飲食、工藝、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得到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一個比較完善的文化形態,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種,有豐富的民風民俗,獨特的文化景觀和完整的民族文化生態。反排木鼓舞,以其粗獷豪邁、矯健敏捷的舞姿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

古生物化石

距今5.2億年的台江古生物群,內含兩個世界級生物群和一條全球中、下寒武統界線層型剖面(“金釘子”),是世界三大生物群之一,有13個大門類、300餘屬、500餘種古生物化石。

台江苗族的口碑文學,以曲調豐富多彩的吟唱方式流傳,計有古歌、理歌理詞、嘎百福歌、苦歌、反歌、祭祀歌、酒歌、情歌、生產勞動歌、兒歌等等。

☆錦屏

錦屏縣距距州府凱裡210公里,距廣西桂林350公里,距黎平旅遊支線機場60公里。全縣居住有侗、苗、漢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1.3%。全縣森林面積森林133萬畝,覆蓋率達67%,素有“杉木之鄉”的稱譽。

錦屏旅遊資源集深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山水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為一體。“三板溪/隆裡古城風景名勝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180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中(國)挪(威)文化合作項目,貴州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600多年的明代軍事城堡;中國工人運動的早期領導人、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龍大道烈士故居;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茅坪;清水江歷史文化、林業契約文化中心、百年環保第一村——文鬥苗寨;貴州省最高的古建木建築飛山廟,貴州省最長的風雨橋赤溪坪風雨橋;青山界五萬畝天然草場及九十九眼天池;面積6000多公頃的省級森林公園春蕾林場;面積一萬三千多畝的龍池萬畝果場;北部侗族文化社區九寨侗族風情等旅遊資源。

隆裡古城

始建於明洪武18年(西元1385年),是明代基層軍事組織——衛所制的遺存之物,是明代以來中央政權強化對邊遠地區統治和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滲透的產物。它的歷史悠久,街道佈局巧妙,現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城鎮佈局和民居建築群。是貴州省保存最為完好和最具特色的歷史民族文化村鎮之一,是中挪合建的生態博物館,古城在村鎮規劃設計、建築藝術、城防、環境營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水準,折射出豐富的歷史資訊,已引起國內外歷史學家、建築學家、人類文化學家的關注。

文鬥苗寨

位於錦屏縣河口鄉東部,距縣城30公里,距三板溪水電站壩址8公里。文鬥寨前有寬闊的湖面,左右分別有風光旖旎、清澈見底的烏榜溪、烏鬥溪環繞,整個村寨被600多棵參天古樹環抱,300多幢清一色的木質吊腳樓掩映在翠竹和灌木叢中,環境優雅。全村森林覆蓋率95%以上。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百年環保第一村”。

三板溪湖區

生態風光及世界第三、中國第二壩高——三板溪水電站大壩等。錦屏縣重點打造以“隆裡古城生態旅遊”和“三板溪庫區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為龍頭的特色景區。

☆黎平

黎平縣地處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國土面積4441平方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6℃,無霜期279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72%。全縣總人口52萬,其中侗族人口3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70%,是全國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縣。

肇興景區

距離縣城68公里,有700多年歷史。肇興侗寨現有1000餘戶、4000餘人,其中侗族人口占98%。1993年貴州省文化廳將肇興命名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1999年10月肇興和堂安被列為全省13個近期重點建設的民族村鎮之一;2001年,肇興侗寨鼓樓群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2003年10月肇興侗族文化保護區被列為全國首批十個民族民間文化重點保護工程試點之一;2005年10月,在《中國國家地理雜》“中國最美的地方”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其核心資源有:侗族建築文化——鼓樓文化藝術之鄉;侗族民間節慶文化——六洞蘆笙、抬官人、泥人節、侗族大歌等的原生地;侗族民間傳統習俗文化——婚俗、葬禮、祭祀、踩歌堂、做寨客的保留地;中國侗族文化保護試點——肇興侗族文化保護區、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

八舟河景區

位於黎平縣東北部高屯鎮境內,距縣城18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由天生橋、三什江羊角溪峽谷、八舟河、平湖飛瀑仙人岩、峭壁長廊、紅軍橋、桂花台、鸕鷀架、江心島、少寨溶洞群、灣寨古銀杏、古頓重陽木王、杉木陰沉木和墨門山水庫等景點構成。尤其是至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拱橋“天生橋”為景區添了一道奇絕的天然景觀。

翹街景區

座落於縣府所在地--德鳳鎮東城區,占地面積為99852平方米,民居建築面積69852平方米,是黎平縣城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築群,有主街1條,13條小巷均為方石堆砌而成,兩側民居為清光緒年間建築,臨街全為鋪面,兩側馬頭牆高翹,氣勢恢宏。翹街景區內有著名的黎平會議會址(1934年12月18日黨在央在此召開了紅軍長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同志居住處以及兩湖會館、福音堂等文化觀賞旅遊景點。黎平會議會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和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的重要節點。

☆從江

從江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國土面積3244平方公里,總人口35.24萬,苗、侗、壯、瑤、水等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94.8%。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97%、森林覆蓋率達65.7%。縣境內河流密佈,山川秀美,物產豐富,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是聞名省內外的“香豬之鄉”、“椪柑之鄉”、“杉木之鄉”、“長壽之鄉”和“侗族大歌之鄉”。

從江是一片尚未受到污染的淨土,是遠離喧囂修復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和天然氧吧,“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態,遠古的歷史煙塵”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旅遊勝地,被譽為“養心聖地、神秘從江”。

岜沙苗寨

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岜沙苗寨,現在仍然保持著鮮為人知的鐮刀剃頭、古代髮式,簡約婚俗,特異葬禮,它能讓人穿越時間隧道,看到兩千年來的社會發展軌跡,它是科考游、修學游、體驗游、休閒遊的理想目的地。

小黃侗寨

中國侗族大歌之鄉——小黃侗寨,彙集了侗族風情的精華,鼓樓、風雨橋、吊腳樓等民族建築保護完好。吹蘆笙、唱侗歌、演侗戲、吃相思等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尤其是原生態侗族大歌享譽海內外。1993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1996年7月,4名小黃姑娘隨中國民間藝術團赴法國演出,她們以純樸、優雅、精湛的侗族大歌演唱轟動了藝術之都巴黎,被世界音樂專家譽為“清泉閃光之音樂”,同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首批“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12月,小黃被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7年4月,小黃村的9名小姑娘組成的小黃少兒侗族大歌隊隨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日本演出結束後,又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藝演出團”赴法國演出。2009年9月,以小黃侗族大歌為代表的貴州侗族大歌申遺成功,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文明的典範

還有人類生育文明的典範、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占裡侗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增沖侗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沖鼓樓、高阡鼓樓、宰俄鼓樓和金勾風雨橋;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藥浴以及農耕文化博物館·國家梯田公園——加榜梯田等等。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江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民風民俗千姿百態,民族節日濃郁眾多;雄偉壯觀的鼓樓、花橋、吊腳木樓等民族建築,充分顯示了各民族的智慧結晶;苗、侗、瑤、壯、水等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銀飾耀眼奪目,這些原生態的文化景觀在從江隨處都能尋覓。

☆榕江

榕江縣全縣總人口33.44萬人,以侗、苗、水、瑤為主的少數民族占84%。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4%,是集原始的自然生態、多資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歷史和紅色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三寶侗寨

三寶侗寨的侗族文化十分濃厚,是黎從榕旅遊精品線上的最大亮點,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這裡的侗族薩瑪節、琵琶歌、《珠郎娘美》愛情故事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為罕見的是寨內的河兩岸生長著百餘株上百年古榕樹,形成天然護堤、古榕包碑等景觀。以三寶為中心輻射至大利、宰蕩、晚寨、樂裡七十二侗寨等文化同樣多姿多彩,獨特的“爬窗探妹”戀愛習俗、是侗族傳統文化中最耀眼的光芒。

苗王廟

苗族有15個支系,形成了以苗王廟為中心的苗族文化園,輻射至空申、小丹江、滾仲和被譽為“人類博物館”的擺貝苗寨;“穿在身上的史詩”的空申超短裙苗族服飾、“服飾活化石”的擺貝苗族百鳥羽毛服飾、“戰國遺風”的卡寨苗族等服飾,精美華麗,製作工藝精湛而古老。鼓藏節、茅人節、招龍節等眾多節日展示了榕江苗族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

茅人河景區

茅人河漂流景區位於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河水清澈,兩岸森林茂盛,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起漂點和終點還分別有小丹江苗寨和兩汪苗族村寨,是開發漂流產品的絕佳地方。

縣城古州

榕江自然生態保存完好,不僅有以茅人河為中心的康體、度假、探險旅遊資源。縣城古州歷史上曾是貴州省南部航運重要碼頭,是黔、桂、湘三省區物資的集散地,至今古會館、古碼頭、古建築保存完好。清代總兵署(古衙門)、紅七軍軍部舊址,展現榕江歷史上軍事特徵和偉大的紅色歷史,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劃定為“革命老區”。

悠久的農耕文化

車江萬畝大壩為全省稀有的大壩之一,氣候、土壤、海拔、光照、水分等非常適應,四季稻瓜飄香,車江觀光農業2017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月亮山梯田是苗族同胞因地制宜創造和書寫的一幅歷史巨化,梯田四季各有特點,加上原始的自然生態,世界少有。

☆丹寨

丹寨縣距黔東南州府凱裡70km、都勻40km、貴陽100km。國土總面積為94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60.3%,總人口16.5萬人,少數民族占87.71%,是一個以苗族為主,水、侗、漢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縣。丹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這裡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12.6℃-14.3℃,是旅遊度假、避暑、休閒勝地。

丹寨旅遊資源豐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石橋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蠟染、芒筒蘆笙祭祀樂、苗族“嘎鬧”服飾、苗年、苗族口頭經典“賈”文化等。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金鐘萬畝茶海;貓鼻嶺省級森林公園;龍泉山—岔河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各種動植物1500餘種,素有“物種基因庫”之稱。有錦雞舞、蠟染、蘆笙、鳥籠、花帶、古法造紙、苗年、翻鼓節、吃新節、牯藏節、踢毽節、山歌、飛歌、情歌,跳蘆笙舞、板凳舞、吹蘆笙、芒筒、拉古瓢琴、吹木葉,踩歌堂、唱花燈,鬥牛、鬥鳥、鬥雞、賽馬、舞龍、耍獅子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名揚海內外。以獨特的民族文化與秀美的自然風光,構成了貴州省原生態旅遊的樞紐站和橋頭堡。

龍泉山景區

位於丹寨縣城西郊1公里,主峰海拔1475米,森林覆蓋率達57%,年平均氣溫14℃,冬暖夏涼。景區包括龍泉山寺、萬畝杜鵑、龍洞等自然景觀,以及寺廟、樓、台、亭、閣、碑刻和九百九十九級臺階等人文景觀,還有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廟會等節日。

石橋村景區

是丹寨古法手工白皮紙之鄉,是古法彩色造紙之鄉,在石橋白皮紙的生產過程中,從河漚、漿灰、裝紙甑、起鍋到選料等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操作,不使用任何現代化工具,具有原始性和傳承性。是全省乃至全國古法手工造紙工序最古老、工具最原始操作工序最完整的地方。特別是它與唐代皮紙生產工序更為接近。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丹寨苗族蠟染以表現出古樸典雅、粗獷豪放、美觀大方的藝術風格而著稱於世,素有“蠟染藝術之鄉”的美稱。這裡製作的蠟染不論是畫面還是工藝手法,都獨具特色,堪稱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瑰寶。贏得了海外藝術家的讚賞。2005年丹寨苗族蠟染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施秉:世界自然遺產地——雲臺山、杉木河漂流 。

鎮遠:氵舞陽河、青龍洞、古巷道、和平村、《古韻鎮遠》、夜遊古城、高過河漂流、鐵溪。

劍河:百里原始森林走廊(柳川鎮——久仰鎮——南哨鎮——太擁鎮昂英村——雷公山)、劍河八郎古生物化石群景區,仰阿莎湖景區。

台江:紅陽萬畝草場、交宮苗寨、施洞、反排木鼓舞。

(二)南線:凱裡市——錦屏縣——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丹寨縣——凱裡市。

錦屏:隆裡古城、文鬥苗寨。

黎平:肇興侗寨、黎平翹街、黎平會議會址、天生橋、八舟河景區。

從江: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岜沙、小黃侗族大歌、高華、加鳩、加榜梯田。

榕江:三寶侗寨、大利侗寨、宰蕩侗寨。

丹寨:高要梯田、石橋村、龍泉山 。

第三篇:線上簡介

☆凱裡

凱裡市位於貴州東部,苗嶺山麓,清水江畔,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貴州東線旅遊中心和遊客集散中心,“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城市”和“中國最佳休閒自駕遊目的地”,中國•凱裡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節被授予“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遊節慶獎”, 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被授予“中國最具特色文化旅遊節慶獎”。

凱裡市轄11鎮7街道及凱裡、爐碧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轄區及託管區域面積1559平方公里,總人口68.8萬人,居住著苗、漢、侗、仫佬等二十餘個少數民族,是一個以苗族為主、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被聯合國世界文化保護基金會列為“返璞歸真,重返自然”世界十大旅遊景區和“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

近年來,凱裡市按照《文化、旅遊三年行動計畫》及 “一心、兩帶、三園、多點”的戰略佈局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力爭將凱裡建設成為宜業、宜居、宜游的山水田園城市和國際旅遊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城市形象極佳、交通十分便利、配套設施完善、多元文化彙集,遊客集散中心功能初具,旅遊資源極其豐富,擁有巴拉河、鐮刀灣、香爐山、石仙山、舟溪甘囊香蘆笙堂、南花苗寨等一批老牌旅遊景區,新開發的景區有凱裡苗侗風情園、民族文化園、下司古鎮、舟溪雲谷田園等,隨著凱麻同城化的進一步推進,凱裡的旅遊資源將變得更加豐富。

一、舟溪生態觀光農業旅遊產業園

凱裡舟溪生態觀光農業旅遊產業園是以貴州省凱裡市雲谷田園為主體,國家種質資源凱裡基地、十裡荷塘、萬畝苗圃為補充,融合周邊新光村等民族村寨為一體的農業觀光旅遊產業園。雲谷田園是貴州省重點建設的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在引進臺灣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基礎上融合了觀光、旅遊、度假、文化、商業、地產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大型農業旅遊綜合體。第一期占地面積約500畝,發展定位為現代農業生產示範區,引進臺灣先進的農業觀光園的科學規劃理念,將田園變為公園,提高農地的綜合利用價值。第二期占地面積約1200畝,發展定位為現代農業觀光生態園,打造一個以農業為主題,融合旅遊、度假、文化、商業為主要業態的國家級4A景區。

二、下司古鎮

下司古鎮位於凱麻同城化發展的中心,總面積138.4平方公里,近3.5萬人,以漢、苗、仫佬等民族為主,是黔東南生態旅遊和人文旅遊的西入口第一重鎮。

下司古鎮街巷臨河,風景宜人,地勢優越,是黔東南歷史重鎮之一。自古商業繁榮,遠在嘉慶13年(西元l808年)下司就被辟為商埠,到民國時發展為鬧市,有水陸碼頭,是黔東南重要物資集散地。鎮上商賈雲集,馬幫成群結隊,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佈街頭巷尾,徹夜營業,時人譽為“小上海”。下司古鎮歷史上曾培育過一大批仁人志士,清末狀元夏同禾,是中國開科舉以來擁有狀元和留學生雙重身份第一人;狙炸袁世凱的壯士張先培;保秧洲討袁護國軍陸軍上將都督吳傳聲等都是下司古鎮的驕傲。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濃厚的文化內涵。

古代建築工匠善於因勢利導,利用自然環境,依坡就勢,建造了古樸、幽雅、蜿蜒曲折,親切自然又極富地域特色的古鎮。密佈於街內的老建築群,相互輝映,互為依託,釋放著古樸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目前西岸古街還保留著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年)修建的條石鋪砌成的石級大碼頭和小碼頭,以及禹王宮,觀音閣等古寺、古殿宇遺址,古民居,古巷道。

下司古鎮交通便捷,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神奇迷人的清水江風光以及太陽島、月亮島、桃源島等休閒旅遊點;擁有“貴州唯一、亞洲最好、世界一流”的奧運會激流迴旋指定比賽、訓練基地——中國皮划艇激流迴旋訓練基地;貴州省龍舟訓練基地;貴州省第一個少數民族體育村;冠有“世界名犬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龍舟冠軍之鄉”之美譽;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觀光點之一;是初步具有體育休閒、民族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等功能的風景區。貴州省人民政府2013年將下司古鎮旅遊開發專案列入了省五個100重點專案。按照建設規劃,擬將下司古鎮打造成為我州的一個以山水田園為依託,以天造山水、人文下司為主題,融入苗、侗、漢等民族文化特色,集旅遊、休閒、文化、度假、娛樂、創意、藝術、居住、商務及辦公為一體的國際化和複合型的休閒旅遊度假名鎮,帶動整個下司片區的城市發展。

三、凱裡苗侗風情園

凱裡民族風情園位於凱裡14號路旁,距市區行政中心1.5公里,由市政府投資12億元打造,規劃總用地面積595畝,建成苗侗民族特色建築310棟共620戶,多功能場館展覽大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道路、停車場面積60615平方米,機動車位500個,廣場鋪地面積31480平方米。通過優惠招商,現有224家企業商家入駐苗侗風情園。園區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來進行打造的旅遊綜合體,按照功能分區共設置有旅遊資訊服務、銀飾刺繡及特色手工藝品生產加工銷售、民族風情展示與特色餐飲、特色小吃及夜市、特色旅遊商品、休閒娛樂、非遺及特色民族文化展示、休閒茶飲、苗侗醫藥養生、苗侗生活體驗、微型企業創新創業、金融服務、民族體育競技等14個功能區。

自2013年7月23日開園以來,苗侗風情園已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77.7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9億元,帶動和新增就業人員1200余人。2014年4月份,苗侗風情園通過景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凱裡苗侗風情園已成為國家3A級景區,實現了凱裡市國家A級景區零的突破。

四、名族文化園

凱裡民族文化園位於滬昆高速公路凱裡西站旁,東靠凱裡城區,西臨貴廣高鐵凱裡南站,距離凱裡黃平機場45公里,交通便利,位置優越。

凱裡民族文化園占地面積44.29萬平米,濃縮了苗侗民族文化元素的景觀園林公園,遊覽區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區為景觀遊覽區,建有上海世博會貴州回遷館、鼓樓群、風雨橋、茶樓、園林和景觀湖等主要景觀。上海世博會貴州回遷館是一座融合苗侗民族建築文化風格的獨特建築,上海世博會結束後,考慮到貴州館的文化元素大部分取自黔東南,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將貴州館回遷凱裡市重建,場館按照上海世博會貴州館設計藍本1:1 比例復原實體,上海世博會貴州回遷館於2011年11月建成,建造不使用一釘一桙,造型設計巧奪天工。上海世博會貴州回遷館占地面積714㎡,包括風雨橋主樓一座、鼓樓一座、假山一座、銀帽兩個以及周邊綠化帶和地坪。場館外形大氣磅礴,設計上汲取了風雨橋、鼓樓、苗寨、銀飾等苗侗民族文化元素,在建築形態上將黔東南苗族的銀質頭飾做了大膽的誇張,充分展示了苗侗民族文化特色。

西出口民族文化園西區是集購物、娛樂、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區域,設有西出口民族文化宮、星級酒店、停車場、湖面廣場等配套服務設施。其中,民族文化宮建築面積3.32萬平方米,文化宮表演廳可同時容納1700餘人就座。大型室內苗侗風情舞臺劇《銀·秀》在此進行演出,《銀·秀》劇展現了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與銀飾刺繡文化的絢爛多姿,再現了黔東南這片神秘土地上的苗山之魂、侗水之韻、以沉澱民族歷史和承載文化符號的銀飾作為王要創意元素,體現了黔東南民族文化的精髓與韻味,反映了苗侗文化的神奇與高潔。

西出口民族文化園融合山、水、建築、文化、服務為一體,滿足了廣大市民和遊客食、住、遊、娛需求,是凱裡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也是廣大遊客感受黔東南的第一“印象”。

五、巴拉河旅遊景區

巴拉河鄉村旅遊區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裡的東南面,以凱裡市三棵樹鎮集鎮為起點,經寨瓦苗寨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縣境內貓貓河村,包括了寨瓦、平寨、懷恩堡、南花、季刀、郎德、南猛、腳猛、貓貓河等苗族村察。苗族居民占總人口的98%以上,其中寨瓦、平寨、懷恩堡、南花、季刀等村寨就分佈在美麗的巴拉河沿岸;郎德、南猛、腳猛、貓貓河等村寨距離沿河而上的凱裡~雷山省道2-5公里。交通比較便利。

巴拉河鄉村旅遊區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區”,被稱為“世界苗族文化遺產保留地”,有古樸的村寨建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是一個集秀麗山水、田園風光、民族文化和歷史遺存為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遊度假區。

六、香爐山景區

香爐山,苗族稱為BOB-BIUIEL(玻壁糾),意為砥柱山,位於凱裡市城西13公里,山的四面正如《黔南識略》所載:壁立幹仞,延袤三十餘裡,眾山環列,若戈鋌相向。頂峰海拔1233.8米,山腳最低海拔629米,方圓13公里,巍然屹立,雲霧繚繞,如擎天大柱。相傳為苗族祖先《打柱撐天》中所說的第七根金銀玉柱。原共九層,直頂南天門,成了天地相往的通道。傳說天王的七女兒阿碧順山頂下至半山藏與苗族青年阿補游方戀愛成親,每天晚上都在半山腰歡聚。每天淩晨雞叫三遍時,阿碧均按時回到天上向父王拜早朝。不久,阿碧有了身孕。一天晚上.阿碧在香爐山中生了一女兒小阿彩。正當初作父母的年輕夫婦歡樂時刻,公雞叫了第二遍。阿碧無奈,只好急飛天庭。因心急腳重,踩倒了六層金玉石。從此,香爐山只剩下如今的三層。

香爐山的底層,四面為山寨,田土肥沃,樹林環繞,西南麓有明代苗族起義軍首領阿榜的故居遺址。通往頂層路徑循級而上約30米處,有一立於清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鐫刻的“勝境”的石碑和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徐作霖所立的“黔陽第一山”石碑一塊。石碑兩側,陰刻小字碑文,盛讚香爐山“實屬天造地設,集黔山之大成”,受頌嘉名為“黔陽第一山”。

中層為二屯岩,海拔1090米,為環山一周的臺地。此層地而寬而平,面積0.5平方公里,可容數十萬人。四面為高約30米的岩壁陡絕的天然城牆。山下只有三條路可通到二屯岩。東面的“大卡”和北面的“小卡”路非常陡險,必須攀藤附石才能爬上去,歷來很少有人從此上下西面的“大門洞”即“西卡路”由塘房寨筆直而上300米,便是二三面懸崖絕壁,須順壁盤旋而上。故有“三路三關一線通”之稱。門頂建有雄偉壯麗的閣樓。香爐山的南而自中層到頂層的“九十九屯坎”,是從二屯岩直通頂層南天門的唯一通道。兩側懸崖絕壁,猶如刀削斧劈,嶺崖夾峙,兩側懸崖上分別鐫刻有“南關”、“雲梯”、“步南天”等鬥大之字。九十九屯坎直抵“南天門”,門上建有亭閣,獨路從左側入亭,十分險要,此為香爐山的“第二道險隘”,是登香爐山頂的唯一通道。

香爐頂層呈橢圓狀.寬而平,面積0.15平方公里,可容數萬人。屹立山頂,百里眾山、凱裡風貌盡收眼底。山頂上除有棋盤石、搖動石、翻身石、望天池、朝天洞、腰子洞、將軍石等天然景觀和古戰場一營盤外,還有明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建築的靈關殿、文廟、武廟、玉皇閣等名勝占跡遺址。

這個號稱“世界最大香爐”的黔陽第一由,自建有觀音閣後,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園(觀音生日)、六月十九曰(觀音坐蓮台成道)、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都有盛大的廟會。漢語宗教民歌《跑去香爐接金銀》唱道:六月十九爬香爐,烈日高照天空睛,十有九年晴後雨,珠寶甘露要降臨;各族兒女要上程,跑到香爐接金銀,左手接得黃金子,黃金拿到手中擱,白銀拿到田中存,回到家中把主報,全家老幼喜盈盈……又因六月十九日處於農閒期間,加上苗族民間傳說故事的薰陶,苗族還把爬香爐山視為紀念天上仙女阿碧與凡間苗族青年阿補結良緣衝破禁區、自由婚戀、民族團結、生活美滿的象徵。同時又視為紀念歷代苗族起義英烈的日子,漸而形成了傳統的一年一度的六月十九曰香爐山爬坡節。改革開放後,香爐山迎送著一批又一批的日本、新加坡、泰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德國、馬來西亞等外國朋友,以自己獨特的風韻贏得當今中外旅遊者的歡欣!同時,凱裡市對此山作了詳細旅遊規劃。

☆雷山

雷山因雷公山而得名。雷山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1.4%,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6%。

雷山是中國苗族文化的中心,是中國苗族歷史上歷次大遷徙的集結地。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郎德上寨,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以及300多個建在雷公山森林裡的苗族文化村寨,擁有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一個縣城。苗族的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爬坡節等習俗,共同構成了雷山縣獨具特色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是生態體驗、科普考察、健身康體、休閒度假、文化體驗的旅遊首選地;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2009年,在世界旅遊精英博鱉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遊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2010年,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機構評為“中國最美的小城”;被中國精選國際旅遊品牌推廣盛會評為“中國最佳魅力旅遊名縣”; 2011年,由中國旅遊報社、中國旅遊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年會,我縣被評為2011年全國十大縣域旅遊之星等。

在雷山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經留下了胡錦濤、朱鎔基、喬石、賈慶林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足跡,大量中外遊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雷山人民正以良好的原生態環境、富集的苗族文化、優質的服務水準迎接國內外八方來賓。

西江千戶苗寨景區

簡介:西江千戶苗寨,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藝術館”。有2000多年建寨歷史,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最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吊腳木樓建築群。整個苗寨依山而建,一條稱之為白水河的小河繞寨腳而過,密密匝匝的吊腳樓房從小河邊沿伸于兩條山峰層疊而上,直到山頂。於望寨亭處望去,兩個寨峰有似一對健壯的水牛角型,自然天成,有似苗族崇拜的牛角形狀佈局,這是世上惟有的。西江千戶苗寨相繼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景觀村落”、“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稱號。2011年8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余秋雨先生遊覽西江後感歎到:“西江,用美麗回答一切”。

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

簡介:雷公山是苗嶺山脈的主峰,海拔2178.8米,位於黔東南雷山縣境內,既是國家森林公園,又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原始森林71萬畝。苗嶺主峰聳立在千山萬壑之間,雷公山日出、公山霧凇、佛光早已蜚聲海內外,響水岩瀑布三級重疊,如同一道白練懸掛在蒼莽林海間。雲蒸霞蔚、波詭雲橘、龍盤怪樹,大葉杜鵑、潑墨玉蘭、亙古植被,千年古林,在這裡構成了原始野嶺的奇趣。散落在大山林菁的370多座苗寨星羅棋佈,行成了一個個別有洞天的世外桃源。

雷公山景致集“奇、秀、幽、雄、險”於一體,曲徑通幽,雷公塘蟒蛇沖、黑熊穀、野牛灘、老虎坳、仙女塘、翠竹坪、百合穀、百眉嶺、豹子坡、杜鵑丘“等奇異神秘景點,登上雷公山,遊覽雷公山風景線,會讓你領略”回歸大自然“的真正含義。

民間藝術之鄉—郎德上寨

簡介:郎德上寨是著名的苗族風情旅遊景點,有128戶,全為苗族,為陳、吳二姓,始建元末民初,距今有640多年歷史。郎德上寨四周群山環抱,松青衫翠,一水環流,古有“萬馬歸槽”之稱。1997年郎德上寨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接待過胡錦濤、喬石、溫家寶、賈慶林、彭佩雲等党和國家領導人及20多個外國政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郎德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走過的地方”,也是有史以來奧運火炬舉行點火儀式唯一的苗寨,更是在全國火炬傳遞中最具特色的一站。

☆黃平

黃平縣距州府凱裡50公里,距省會貴陽191公里,總面積1667.8平方公里。居住有苗、漢、侗、革(待識別民族)、木佬、布依、水、瑤、壯等23個民族,總人口3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64.2%。黃平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13℃—16℃,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

黃平

是國家級風景名勝舞陽河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貴州東線旅遊的視窗,自然風光旖旎,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黃平擁有四個獨立景區,即飛雲崖、重安江、舊州古鎮、上舞陽河。縣內主要景點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南第一洞天”——飛雲崖古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且蘭古都”——舊州古鎮;中國十佳漂流勝地、國家AAA級景區、“中國洞中漂流絕境”——野洞河;“中國橋樑博物館”——重安江三朝橋;國家水利風景旅遊區、“貴州高原明珠”——舞陽湖;“貴州漂流特級金礦”——飛雲大峽谷;“苗疆聖水”——浪洞溫泉等自然風光,形成了奇山、秀水、怪石、溶洞、瀑布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

舊州古鎮

是古代貴州連接西南與中原的重要通商口岸,國家風景名勝區舞陽河穿鎮而過,是古且蘭國都城所在地。明清民居建築青磚簷翹青石深巷,其中文昌宮、仁壽宮、天后宮、萬天宮、達源發民居、朱氏民宅、天主教堂等古建築藝術,匠心獨具,保留完好,2006年舊州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重安鎮景區

是黃平縣的南大門,北距黃平縣城17公里,重安鎮素有“小江南”之美譽。重安江景區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融真山真水、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於一體,三朝橋有“中國橋樑博物館”之美稱。

民族風情

黃平民族風情濃郁,民風古樸。黃平谷隴苗族九月蘆笙會等民族節日豐富多彩,可謂是“大節三六九,小節月月有”;盛況空前的飛雲崖農曆“四月八”民族集會和“羿的後人”的革家哈戎節,尤為著名,這些節日集會人數多達數萬人,是黃平苗族、革家民風民俗的大展示。

☆施秉

施秉縣位於貴州省中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處於黔東南、銅仁、遵義三地州(市)結合部。施秉縣東鄰鎮遠、北壤銅仁石阡縣,南連台江縣可達廣西、東南與劍河縣相鄰,西面與遵義地區余慶縣交界,距省會貴陽230公里,至湖南懷化市220公里,縣城距離州府凱裡市76公里。

施秉縣國土總面積1543.8平方千米,轄4鎮4鄉,人口17萬,縣境內居民計有苗、侗、布依、漢等19個民族。

施秉旅遊資源富集、稟賦獨特,加上宜人氣候,具有了發展旅遊業的獨特條件,是貴州東部旅遊線上一塊待雕琢的璞玉。

施秉旅遊資源有多重的屬性,既是㵲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心腹地,也是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主園區,亦是國家AAAA級景區,還是“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所在地之一。

1.自然資源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

2014年6月23日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包含了雲臺山、杉木河景區及杉木河水源涵養區,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白雲岩發育演化的經典範例,對中國南方喀斯特作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填補了中國南方喀斯特在白雲岩喀斯特方面的空白,是世界上熱帶、亞熱帶地區研究白雲岩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天然試驗場。

雲臺山景區位於施秉縣北部,距縣城12公里,主要以原始的自然生態、獨特的白雲岩喀斯特地貌奇觀、奇異的氣候天象、奇特佛教、道教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為特色,面積為64平方公里。雲臺山因“山四面削成,獨立于雲霄之半,山巔如台,加之雲霧繚繞”,故名“雲臺山”。

杉木河景區:

杉木河景區位於施秉縣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為49平方公里。景區以清澈晶瀠的溪水,以及奇峰異石、芳草佳木構成的峽谷風光為特色。兩岸的植被豐盈,負氧離子氤氳,有藥理作用更令人驚奇。主要有黃芩岩、杉木峰、肖洞拐、蛇沖、雷打岩、雙石並立、高岩坊、林中古碑、古屍岩、刀背岩、通天門、廟坎堂、一帆風順等景點。經過開發,杉木河自助漂流成為生態環境遊的熱點,還因其柔美被稱為“親情河,友情河,愛情河”,其因水質清純、有驚無險自助漂而被譽為“礦泉河”“中國第一漂”。有遊客漂流杉木河後,感歎寫到:不在杉水打個滾,哪知杉水是甜泉。

2.民族風情

施秉縣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2%,主要有苗族、侗族、彝族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與生活習慣,保留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有300多個,民族服飾80餘種,民族節日135個。施秉縣民族村寨建築風格奇特、民族特點鮮明,如苗族的服飾、漢苗混居等;民族節日有水龍節、蘆笙會、踩歌堂、龍舟節、五彩繽紛,民族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竹杆舞、跳坡、跳場等;風味獨特的民族食品:醞子肉、醃魚、蕨菜粑、臘肉、酸湯魚;民族服飾和精美的盛裝銀飾讓你目不暇接,精緻古樸的民族工藝蠟染、泥哨、草編、竹編等讓你愛不釋手。此外還有原始的民族宗教信仰,淳樸的民族禮儀等。

3.人文景觀

全縣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刻道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苗族占裡等6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臺山古建築遺址3處,州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分為非物質文化、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摩崖石刻及革命文物等。這些文物既有珍貴的考古及歷史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如:刻道、古佛山塔林、雲臺山和尚墳華嚴洞摩崖石刻、紅六軍團黑沖戰鬥遺址等。

☆鎮遠

古城鎮遠縣位於貴州省東部,與湖南省接壤,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交匯之處,全縣轄12個鄉(鎮),總面積1878平方 公里,總人口26萬,其中少數民族占48%,有湘黔鐵路、株六複綫、320國道、滬瑞高速等穿境而過,距凱裡、銅仁、湖南芷江和貴陽機場分別為50公里、60公里、170公里和270公里。

鎮遠

自漢高祖五年設縣以來,至今已有2280多年置縣歷史, 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使鎮遠積澱了悠久厚重而又豐富的歷史文化、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和眾多瑰麗的文物古跡。現已形成了八張國家級旅遊品牌,即“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鐵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日本在華反戰同盟“和平村”舊址以及包括鎮遠府城垣、衛城垣和四官殿的鎮遠古城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賽龍舟和報京三月三;另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高過河、以及眾多保持著明清風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和古會館等省、縣級文物古跡160餘處。城內舞陽河自西而入,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山水城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太極圖風貌,被中外遊客譽為“東方威尼斯”。

鎮遠是一座“以軍興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遠自古以來就以“欲據滇楚、必占鎮遠”,“欲通雲貴、先守鎮遠”的政治、軍事要地著稱於世,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鎮遠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明清時期衍升為黔東地區政治、軍事、商業、文化的中心,歷史上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長期以來,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包容性文化,有“傳統文化迷宮”之稱。至今仍年年開展“三月三”侗族播種節、“五月五”端陽龍舟節、“六月六”苗族吃新節、“八月八”土家族嗩呐節和“九月九”苗族豐收節等民族傳統節日活動,民族味十足。

自然旅遊資源

鎮遠有著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景色迷人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氵舞陽河,全長33公里,旅遊觀光面積達66平方公里,以峽谷秀水為主體,有險峽、奇峰、怪石、溶洞、清泉、碧水、伏流、瀑布等令人叫絕的迷人勝景40餘處;城東氵舞陽河北岸—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鐵溪景區,水流清澈見底,淺灘、溶洞星落棋布,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神奇迷人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高過河,峰奇路險,人跡罕至,濃密的植被基本處於原始狀態,叢林中存著奇禽異獸,已發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達40餘處,極具科考價值和開發價值;還有我縣新開發的雲龍洞景區,洞內溪水輕流、石鐘乳、石筍形態精緻,栩栩如生。

另外,鎮遠還有迷人的夜景、沿河酒吧一條街,以及《古韻鎮遠》、興龍園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等文化娛樂產品,深深吸引著中外遊人。2015年,我縣累計接待遊客58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1.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8%和24.9%,全縣旅遊呈現出加快發展、後發趕超的良好態勢。

旅遊景區

2012年,鎮遠古城景區成功申報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正著手5A級景區的創建與申報;今年,鎮遠縣納入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創建名錄,現正著手相關創建工作。全縣旅遊產業規模快速擴張,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目前,全縣各類旅遊服務企業及經營戶1560餘家,其中飯店、小吃店等餐飲設施670家;旅遊商品店101家;農家樂100餘家;大小旅遊船舶21艘,共有船位1432個;旅行社26家,導遊(講解)員560人;旅遊車隊4家,旅遊車41輛,旅遊車位982個;賓館、酒店、民居客棧等住宿設施668家,客房9100間,標準床位17900張;其中旅遊直接從業人員2600人,間接從業人員近30000人,可滿足不同地區和不同層次遊客的需要。

鎮遠還是一片投資的熱土。近年來,我縣在不斷深化對縣情認識的基礎上,圍繞建成“文化旅遊發展創新區”的戰略目標;同時按照省委、省政府重點打造100個旅遊景區(其中鎮遠古城景區作為100個重點旅遊景區中的示範景區之一)的決策部署;以“文化旅遊興縣”戰略為指導,充分挖掘鎮遠特色旅遊文化,通過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六大功能服務體系;出臺招商引資各項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大力鼓勵海內外旅遊人士到鎮遠投資興業。

☆劍河

劍河距州府凱裡55公里,320國道和65號高速公路穿城而過,交通極為便利。全縣總面積2176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人,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96%。全縣森林覆蓋率68%。劍河旅遊資源種類繁多,按國家標準(GB/T18972—2003)有七個主類、共136處(項)。其中:地文景觀25處,水域風光18處,生物景觀6處,遺址遺跡6處,建築與設施41處,旅遊商品15種,人文活動25項;著名旅遊規劃專家郭來喜等在劍河考察後評價:“劍河旅遊資源豐富,山水林木富集,體量大,景觀性好,空間結構好,獨斷性、科研性、可進入性、套通性強,地位舉足輕重;是黔東南的生態屏障,是生態旅遊、休閒旅遊、水上度假最好的地方”。

劍河新縣城是貴州省東線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黔東南南北兩條旅遊線路的中間樞紐,也是黔東南旅遊的重要遊客集散地。

劍河溫泉文化旅遊景區

距G60號高速公路出口2.6公里、距新縣城8公里。景區中心區溫泉,日湧水量1800噸,水溫常年保持在38~50℃之間,泉水富含氡、硫、鐵、鉀、鈣等40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為國內稀有的氡硫溫泉,常浴可治療和預防多種疑難病症,可達到:冬浴之則身暖而寒退,夏浴之則體輕而涼生,夜浴之則睡眠安穩,疲浴之則精神複振;自古享有“苗鄉聖水”之美譽。

劍河原始森林百里走廊

橫跨劍河的久仰、南哨、太擁,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植物50多種。八萬山景區:位於劍河縣西南部,與雷公山自然保護區連成一片,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仰阿莎湖景區

位於劍河縣、錦屏縣、黎平縣三縣境內。是清水江幹流三板溪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11051平方公里水域的千島之湖,沿岸原始森林、田園景色交替影映,加之周邊民族風情濃郁,是新開發的重點旅遊景區。該景區地處黔東南州腹地,緊靠G065高速公路,距黎平機場6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民族文化

劍河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劍河苗繡、苗族服飾,久仰多聲部苗族情歌,大搞午苗族水鼓舞等蜚聲在外。

☆台江

台江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面積為1108平方公里,人口16.2萬。境內層巒疊嶂,莽莽蒼蒼,溪流潺潺,森林覆蓋率高達67.4%,自然生態優美秀麗。全縣近400個苗族村寨便散佈于這片優美秀麗的山川綠野之中,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8%以上,史稱“苗疆腹地”,為世界上各個苗族聚居地中比例最高的縣,堪稱“天下苗族第一縣”, 境內原生態民族風情古樸濃郁、得天獨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36個中國傳統村落,8個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以及精美絕倫的苗族刺繡,巧奪天工的銀飾盛裝,驚險火爆的舞龍噓花,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節”——中國苗族姊妹節,有世界唯一的施洞獨木龍舟節,有聞名遐邇的反排木鼓舞,有“天籟之聲”反排多聲部情歌,有文化古鎮施洞和苗嶺國家地質公園;還有“人間仙境”——白水洞、百雞山峽谷瀑布群,“天然氧吧”——台江國家級森林公園。這裡是歌與舞的海洋,是情與愛的世界,有“文化藏在身上,史書從頭讀起”之說。被“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列入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景區之一;台江憑藉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先後獲得了“全國十佳最具原生態的旅遊大縣”、“全國十佳最具民俗風情的旅遊大縣”、“中國苗族刺繡之鄉”、 “世界著名文化旅遊縣”、“國際最佳旅遊度假勝地”、“中國最佳原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綠色名縣”、“貴州長壽之鄉”等榮譽稱號和旅遊品牌。

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節日

姊妹節、獨木龍舟節、苗年節、二月敬橋節、吃新節等最為隆重熱鬧。其中,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不僅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少數民族的情人節,而且還是一個展示苗族歌舞服飾藝術、折射整個苗族底蘊豐富的文化背景的節日盛會。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清水江畔的劃龍舟,其“一母二子”均為獨木並排捆綁為一體的龍舟形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龍舟。2006年,台江縣的《苗族古歌》、《苗族姊妹節》和《反排木鼓舞》被國家文化部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反排苗寨

地處縣城東南區,距縣城26公里,整個村寨位於兩山夾溪的山窪,層層梯田從山腳綿延山頂,苗家房舍吊腳樓,鱗次櫛比,依山而建,掩映在翠竹綠樹之中。反排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生活著的社群仍然保持和延續著包括建築、語言、服飾、飲食、工藝、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得到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一個比較完善的文化形態,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種,有豐富的民風民俗,獨特的文化景觀和完整的民族文化生態。反排木鼓舞,以其粗獷豪邁、矯健敏捷的舞姿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

古生物化石

距今5.2億年的台江古生物群,內含兩個世界級生物群和一條全球中、下寒武統界線層型剖面(“金釘子”),是世界三大生物群之一,有13個大門類、300餘屬、500餘種古生物化石。

台江苗族的口碑文學,以曲調豐富多彩的吟唱方式流傳,計有古歌、理歌理詞、嘎百福歌、苦歌、反歌、祭祀歌、酒歌、情歌、生產勞動歌、兒歌等等。

☆錦屏

錦屏縣距距州府凱裡210公里,距廣西桂林350公里,距黎平旅遊支線機場60公里。全縣居住有侗、苗、漢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1.3%。全縣森林面積森林133萬畝,覆蓋率達67%,素有“杉木之鄉”的稱譽。

錦屏旅遊資源集深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山水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為一體。“三板溪/隆裡古城風景名勝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180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中(國)挪(威)文化合作項目,貴州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600多年的明代軍事城堡;中國工人運動的早期領導人、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龍大道烈士故居;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茅坪;清水江歷史文化、林業契約文化中心、百年環保第一村——文鬥苗寨;貴州省最高的古建木建築飛山廟,貴州省最長的風雨橋赤溪坪風雨橋;青山界五萬畝天然草場及九十九眼天池;面積6000多公頃的省級森林公園春蕾林場;面積一萬三千多畝的龍池萬畝果場;北部侗族文化社區九寨侗族風情等旅遊資源。

隆裡古城

始建於明洪武18年(西元1385年),是明代基層軍事組織——衛所制的遺存之物,是明代以來中央政權強化對邊遠地區統治和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滲透的產物。它的歷史悠久,街道佈局巧妙,現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城鎮佈局和民居建築群。是貴州省保存最為完好和最具特色的歷史民族文化村鎮之一,是中挪合建的生態博物館,古城在村鎮規劃設計、建築藝術、城防、環境營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水準,折射出豐富的歷史資訊,已引起國內外歷史學家、建築學家、人類文化學家的關注。

文鬥苗寨

位於錦屏縣河口鄉東部,距縣城30公里,距三板溪水電站壩址8公里。文鬥寨前有寬闊的湖面,左右分別有風光旖旎、清澈見底的烏榜溪、烏鬥溪環繞,整個村寨被600多棵參天古樹環抱,300多幢清一色的木質吊腳樓掩映在翠竹和灌木叢中,環境優雅。全村森林覆蓋率95%以上。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百年環保第一村”。

三板溪湖區

生態風光及世界第三、中國第二壩高——三板溪水電站大壩等。錦屏縣重點打造以“隆裡古城生態旅遊”和“三板溪庫區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為龍頭的特色景區。

☆黎平

黎平縣地處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國土面積4441平方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6℃,無霜期279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72%。全縣總人口52萬,其中侗族人口3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70%,是全國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縣。

肇興景區

距離縣城68公里,有700多年歷史。肇興侗寨現有1000餘戶、4000餘人,其中侗族人口占98%。1993年貴州省文化廳將肇興命名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1999年10月肇興和堂安被列為全省13個近期重點建設的民族村鎮之一;2001年,肇興侗寨鼓樓群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2003年10月肇興侗族文化保護區被列為全國首批十個民族民間文化重點保護工程試點之一;2005年10月,在《中國國家地理雜》“中國最美的地方”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其核心資源有:侗族建築文化——鼓樓文化藝術之鄉;侗族民間節慶文化——六洞蘆笙、抬官人、泥人節、侗族大歌等的原生地;侗族民間傳統習俗文化——婚俗、葬禮、祭祀、踩歌堂、做寨客的保留地;中國侗族文化保護試點——肇興侗族文化保護區、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

八舟河景區

位於黎平縣東北部高屯鎮境內,距縣城18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由天生橋、三什江羊角溪峽谷、八舟河、平湖飛瀑仙人岩、峭壁長廊、紅軍橋、桂花台、鸕鷀架、江心島、少寨溶洞群、灣寨古銀杏、古頓重陽木王、杉木陰沉木和墨門山水庫等景點構成。尤其是至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拱橋“天生橋”為景區添了一道奇絕的天然景觀。

翹街景區

座落於縣府所在地--德鳳鎮東城區,占地面積為99852平方米,民居建築面積69852平方米,是黎平縣城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築群,有主街1條,13條小巷均為方石堆砌而成,兩側民居為清光緒年間建築,臨街全為鋪面,兩側馬頭牆高翹,氣勢恢宏。翹街景區內有著名的黎平會議會址(1934年12月18日黨在央在此召開了紅軍長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同志居住處以及兩湖會館、福音堂等文化觀賞旅遊景點。黎平會議會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和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的重要節點。

☆從江

從江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國土面積3244平方公里,總人口35.24萬,苗、侗、壯、瑤、水等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94.8%。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97%、森林覆蓋率達65.7%。縣境內河流密佈,山川秀美,物產豐富,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是聞名省內外的“香豬之鄉”、“椪柑之鄉”、“杉木之鄉”、“長壽之鄉”和“侗族大歌之鄉”。

從江是一片尚未受到污染的淨土,是遠離喧囂修復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和天然氧吧,“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態,遠古的歷史煙塵”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旅遊勝地,被譽為“養心聖地、神秘從江”。

岜沙苗寨

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岜沙苗寨,現在仍然保持著鮮為人知的鐮刀剃頭、古代髮式,簡約婚俗,特異葬禮,它能讓人穿越時間隧道,看到兩千年來的社會發展軌跡,它是科考游、修學游、體驗游、休閒遊的理想目的地。

小黃侗寨

中國侗族大歌之鄉——小黃侗寨,彙集了侗族風情的精華,鼓樓、風雨橋、吊腳樓等民族建築保護完好。吹蘆笙、唱侗歌、演侗戲、吃相思等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尤其是原生態侗族大歌享譽海內外。1993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1996年7月,4名小黃姑娘隨中國民間藝術團赴法國演出,她們以純樸、優雅、精湛的侗族大歌演唱轟動了藝術之都巴黎,被世界音樂專家譽為“清泉閃光之音樂”,同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首批“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12月,小黃被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7年4月,小黃村的9名小姑娘組成的小黃少兒侗族大歌隊隨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日本演出結束後,又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藝演出團”赴法國演出。2009年9月,以小黃侗族大歌為代表的貴州侗族大歌申遺成功,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文明的典範

還有人類生育文明的典範、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占裡侗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增沖侗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沖鼓樓、高阡鼓樓、宰俄鼓樓和金勾風雨橋;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藥浴以及農耕文化博物館·國家梯田公園——加榜梯田等等。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江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民風民俗千姿百態,民族節日濃郁眾多;雄偉壯觀的鼓樓、花橋、吊腳木樓等民族建築,充分顯示了各民族的智慧結晶;苗、侗、瑤、壯、水等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銀飾耀眼奪目,這些原生態的文化景觀在從江隨處都能尋覓。

☆榕江

榕江縣全縣總人口33.44萬人,以侗、苗、水、瑤為主的少數民族占84%。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4%,是集原始的自然生態、多資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歷史和紅色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三寶侗寨

三寶侗寨的侗族文化十分濃厚,是黎從榕旅遊精品線上的最大亮點,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這裡的侗族薩瑪節、琵琶歌、《珠郎娘美》愛情故事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為罕見的是寨內的河兩岸生長著百餘株上百年古榕樹,形成天然護堤、古榕包碑等景觀。以三寶為中心輻射至大利、宰蕩、晚寨、樂裡七十二侗寨等文化同樣多姿多彩,獨特的“爬窗探妹”戀愛習俗、是侗族傳統文化中最耀眼的光芒。

苗王廟

苗族有15個支系,形成了以苗王廟為中心的苗族文化園,輻射至空申、小丹江、滾仲和被譽為“人類博物館”的擺貝苗寨;“穿在身上的史詩”的空申超短裙苗族服飾、“服飾活化石”的擺貝苗族百鳥羽毛服飾、“戰國遺風”的卡寨苗族等服飾,精美華麗,製作工藝精湛而古老。鼓藏節、茅人節、招龍節等眾多節日展示了榕江苗族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

茅人河景區

茅人河漂流景區位於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河水清澈,兩岸森林茂盛,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起漂點和終點還分別有小丹江苗寨和兩汪苗族村寨,是開發漂流產品的絕佳地方。

縣城古州

榕江自然生態保存完好,不僅有以茅人河為中心的康體、度假、探險旅遊資源。縣城古州歷史上曾是貴州省南部航運重要碼頭,是黔、桂、湘三省區物資的集散地,至今古會館、古碼頭、古建築保存完好。清代總兵署(古衙門)、紅七軍軍部舊址,展現榕江歷史上軍事特徵和偉大的紅色歷史,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劃定為“革命老區”。

悠久的農耕文化

車江萬畝大壩為全省稀有的大壩之一,氣候、土壤、海拔、光照、水分等非常適應,四季稻瓜飄香,車江觀光農業2017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月亮山梯田是苗族同胞因地制宜創造和書寫的一幅歷史巨化,梯田四季各有特點,加上原始的自然生態,世界少有。

☆丹寨

丹寨縣距黔東南州府凱裡70km、都勻40km、貴陽100km。國土總面積為94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60.3%,總人口16.5萬人,少數民族占87.71%,是一個以苗族為主,水、侗、漢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縣。丹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這裡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12.6℃-14.3℃,是旅遊度假、避暑、休閒勝地。

丹寨旅遊資源豐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石橋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蠟染、芒筒蘆笙祭祀樂、苗族“嘎鬧”服飾、苗年、苗族口頭經典“賈”文化等。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金鐘萬畝茶海;貓鼻嶺省級森林公園;龍泉山—岔河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各種動植物1500餘種,素有“物種基因庫”之稱。有錦雞舞、蠟染、蘆笙、鳥籠、花帶、古法造紙、苗年、翻鼓節、吃新節、牯藏節、踢毽節、山歌、飛歌、情歌,跳蘆笙舞、板凳舞、吹蘆笙、芒筒、拉古瓢琴、吹木葉,踩歌堂、唱花燈,鬥牛、鬥鳥、鬥雞、賽馬、舞龍、耍獅子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名揚海內外。以獨特的民族文化與秀美的自然風光,構成了貴州省原生態旅遊的樞紐站和橋頭堡。

龍泉山景區

位於丹寨縣城西郊1公里,主峰海拔1475米,森林覆蓋率達57%,年平均氣溫14℃,冬暖夏涼。景區包括龍泉山寺、萬畝杜鵑、龍洞等自然景觀,以及寺廟、樓、台、亭、閣、碑刻和九百九十九級臺階等人文景觀,還有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廟會等節日。

石橋村景區

是丹寨古法手工白皮紙之鄉,是古法彩色造紙之鄉,在石橋白皮紙的生產過程中,從河漚、漿灰、裝紙甑、起鍋到選料等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操作,不使用任何現代化工具,具有原始性和傳承性。是全省乃至全國古法手工造紙工序最古老、工具最原始操作工序最完整的地方。特別是它與唐代皮紙生產工序更為接近。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丹寨苗族蠟染以表現出古樸典雅、粗獷豪放、美觀大方的藝術風格而著稱於世,素有“蠟染藝術之鄉”的美稱。這裡製作的蠟染不論是畫面還是工藝手法,都獨具特色,堪稱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瑰寶。贏得了海外藝術家的讚賞。2005年丹寨苗族蠟染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