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應昌期的圍棋人生(十二):八十春秋 圍棋一生

應昌期與兒子應明皓 資料圖

十二、夢想成真

1993-1997

1991年, 應昌期在上海見到了時任上海市黃浦區圍棋小學校長的倪耀良, 兩人就圍棋規則展開交流,

引為平生知己。 回到臺北後, 應昌期連續多日每天上午九點準時在辦公室打電話給倪耀良, 聊起規則一連幾個小時, 仍然興致勃勃的不肯放下電話聽筒。

上海是應昌期踏入社會的所在, 對他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浦東建設以來, 應昌期更加認為上海的未來不可限量。 在上海進行投資, 成了他九十年代的一大心願。 基金會雖然在臺北成立, 但名稱中“教育”的使命始終未能真正落實。 倪耀良瞭解到應昌期的心願, 於是向黃浦區教育局提案:在上海成立一座圍棋學校。

1993年, 正值中國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關鍵時期, 上至國台辦、統戰部, 下到黃浦區政府, 都對這一構想深表支持。 黃浦區教育局謝俊後局長、金人霖副局長親自掛帥,

選址、拆遷, 做了相當多的實際工作。 在南京路與天津路的選項中, 應昌期毫不猶豫選擇了天津路的地塊——那是他六十年前在統原銀行工作過的地方。 黃浦區出地, 應昌期出資, 含上海市應昌期圍棋學校在內的應氏大廈就這樣拔地而起了。

應氏大廈包括十八層主樓與八層裙樓, 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 應昌期的投入起初是1億元人民幣, 已是時人難以想像的鉅資。 鑒於臺北交通的發展狀況, 應昌期又將原本設計的一層地下車庫增至兩層, 捐款數額最後達到1.6億元之多。 這一先見之明為後來成立的上海市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提供了滾滾不斷的財源, 由於地處黃金地段, 僅依靠寫字樓房租、地下車庫停車費,

作為不動產的應氏大廈就成為應昌期饋贈給圍棋界最豐沛的資源。

應昌期為應氏大廈的建設頗費心力, 反復研究圖紙, 推翻了美國設計師的方案, 堅持使用中式構造, 不惜拆除教室也要建造直接通往室外的樓梯通道, 極大地避免了消防隱患, 是為一大設計亮點。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1994年4月在上海舉行圍棋規則學術研討會期間, 應昌期久病再發, 回臺北確診為大腸癌, 6月進行手術, 一年後二次手術, 仍然未能痊癒。 1996年初, 複查出癌細胞轉移, 只得於4月接受化療。 化療摧殘肌體, 為此, 應昌期全程無法在第三屆應氏杯中露面。 但他心態依然樂觀:“西醫我雖然不喜歡, 但是人家能夠研究出對抗癌症的藥, 我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就像我的規則,

別人不試一試的話我就會很生氣啊。 ”

1996年7月, 應昌期堅持出院, 飛赴老家寧波居住調養。 擔架抬上飛機之前, 全公司的人都來與他道別。 在寧波, 應昌期接受中西醫的調理, 漸漸有所恢復。 為了參加應昌期圍棋學校開工典禮, 他拼盡全力練習行走, 鍛煉體力。 10月23日那一天, 來到上海的應昌期獨自走上主席臺, 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他用八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大病初愈, 美夢成真。 ”

當晚, 林海峰等棋手在上海錦江飯店為應昌期舉辦了八十大壽生日宴。 隨後, 應昌期飛返臺北, 繼續處理公司事務。 1997年8月17日, 再也無力坐起的應昌期被送入台大醫院, 十天后去世。 臨終前, 應昌期只交代了一件事:等到上海市應昌期圍棋學校建好後,

將圖樣燒給他看。

度過整整八十個春秋的應昌期生命走到了盡頭, 但他的圍棋人生卻在他構建的基礎上繼續波瀾壯闊地展開, 越來越多的價值漸次得到呈現。 1999年, 上海市應昌期圍棋學校竣工。 2000年, 第四屆應氏杯在新落成的應氏大廈中啟幕。 2002年, 根據應昌期的遺願, 上海市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成立, 應明皓擔任董事長, 倪耀良出任秘書長。 2005年, 中國棋手常昊終於在第五屆應氏杯中一飛沖天, 連勝多位韓國棋手捧杯。 常昊之師聶衛平重返應氏杯現場, 為愛好者大盤講解。 賽後, 應明皓等激動萬分, 當年清明節將常昊親筆簽名的奪冠棋譜在臺北應昌期墓前焚化。 二十年過去了, 應昌期為“在應氏杯中下出規則不能解決的棋型”而設的5萬美元特別獎仍然無人領取。

上海市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成立後,圍棋活動愈發豐富。職業比賽倡棋杯、業餘比賽陳毅杯及世界大學生圍棋錦標賽相繼於2004年、2011年、2014年創辦,在偏遠地區成立“陳毅愛心圍棋教室”以普及圍棋的事業也自2011年起形成規模。應昌期逝後二十年,臺北、上海兩處基金會仍然按照他的設計有序運行,他的子女都謹遵父囑,不曾動過基金會的一分錢。

2013年、2016年,年輕的中國棋手范廷鈺、唐韋星相繼拿到第七、八屆應氏杯冠軍,成為中國圍棋崛起的明證。應昌期去世那年,範廷鈺僅僅一歲。這讓人由衷感佩應昌期對圍棋發展的眼光和他為推動圍棋發展所付出的努力。應昌期以一己之力開啟了圍棋世界大賽時代,間接帶動了韓國圍棋、中國圍棋以及其他各地圍棋的繁榮興旺;他使棋界認識到規則科學化、體系化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國圍棋規則的改革進步;他為棋界引入了基金會模式,創造了圍棋事業永續發展的一條路徑。他在圍棋界各個領域的發明與創新,尊重與提倡,都值得後來者去解讀和領略,繼承和發揚。

上海市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成立後,圍棋活動愈發豐富。職業比賽倡棋杯、業餘比賽陳毅杯及世界大學生圍棋錦標賽相繼於2004年、2011年、2014年創辦,在偏遠地區成立“陳毅愛心圍棋教室”以普及圍棋的事業也自2011年起形成規模。應昌期逝後二十年,臺北、上海兩處基金會仍然按照他的設計有序運行,他的子女都謹遵父囑,不曾動過基金會的一分錢。

2013年、2016年,年輕的中國棋手范廷鈺、唐韋星相繼拿到第七、八屆應氏杯冠軍,成為中國圍棋崛起的明證。應昌期去世那年,範廷鈺僅僅一歲。這讓人由衷感佩應昌期對圍棋發展的眼光和他為推動圍棋發展所付出的努力。應昌期以一己之力開啟了圍棋世界大賽時代,間接帶動了韓國圍棋、中國圍棋以及其他各地圍棋的繁榮興旺;他使棋界認識到規則科學化、體系化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國圍棋規則的改革進步;他為棋界引入了基金會模式,創造了圍棋事業永續發展的一條路徑。他在圍棋界各個領域的發明與創新,尊重與提倡,都值得後來者去解讀和領略,繼承和發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