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36家中外媒體與內蒙古代表團面對面 傾聽新時代“草原晨曲”

10月19日下午, 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內蒙古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繼續討論大會報告, 並向中外媒體開放。

10月19日下午, 內蒙古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繼續討論報告, 並向中外媒體開放。

面對記者提出的如何統籌抓好內蒙古“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各方面工作、各族人民如何享受到法治紅利、怎樣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外開放的舉措成果、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措施和成效等問題, 李紀恒、李佳、段志強、張建民、王莉霞等代表們先後認真回答。 記者們在問答中尋找內蒙古好故事, 聆聽內蒙古好聲音。

人民日報記者:請問李紀恒書記, 您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一年多來, 最關心的事情是什麼?

 李紀恒代表:作為自治區黨委書記, 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 “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統籌抓好,

彈好“鋼琴”, 不能顧此失彼。 相對來說,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投入的精力、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

 一是党的建設。 習總書記反復強調, 辦好中國的事情, 關鍵在黨、關鍵在人, 要求我們聚精會神抓黨建, 把全面從嚴治黨推向縱深, 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 我們堅持把抓好党的建設作為主責主業, 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部署要求和習總書記党建思想, 堅決整改落實中央巡視“回頭看”回饋意見, 不斷提高党的建設品質, 為自治區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 強化思想引領, 對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 對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 都第一時間組織傳達學習, 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對習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

用心體悟、用情感受、用力貫徹, 付諸行動,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引領方向、指導實踐, 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狠抓責任落實, 出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定》, 實行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 將黨建工作考核賦分權重由40%提高到50%以上, 不斷壓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 加強隊伍建設, 制定分析研判、動議提名、全程紀實等10個幹部選任具體辦法, 提高了選人用人的科學性和精准度。 深入推進幹部能上能下, 著力解決為官不為問題, 2016年以來共離崗培訓20人、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幹部228人、其他組織處理133人。
夯實基層基礎, 深入實施“北疆先鋒”工程, 統籌抓好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 在邊境地區實施思想築邊、組織固邊、富民興邊、幫扶強邊、共建穩邊“五邊行動”的做法, 得到中央領導同志肯定。 強力正風反腐,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強力開展“打虎”“拍蠅”“獵狐”行動,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了顯著成效。 奇凡同志作了發言, 這裡我就不再展開講了。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党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為我們做好新形勢下黨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們一定堅決有力抓好貫徹落實。

二是脫貧攻堅。 這是習總書記最關注的工作之一, 也是自治區黨委最大的“心病”。 我們堅持把抓好脫貧攻堅作為踐行“四個意識”的具體實踐,

作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 作為頭號民生工程, 聚焦深度貧困地區, 認真落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略, 傾心傾情傾力做好工作。 自治區39名省級領導“一對一”聯繫貧困旗縣, 400多名盟市級領導、1800多名縣處級領導、15萬多名黨員幹部分別聯繫貧困蘇木鄉鎮、貧困嘎查村和貧困戶, 成立國貧旗縣脫貧攻堅指揮部, 向31個國貧旗縣各派出一個督導組;調整充實駐村工作力量, 保證每個貧困村有5—10名工作隊員, 駐村幹部由1.1萬名增加到4萬名;加強扶貧機構和隊伍建設, 認真開展交叉檢查、明查暗訪、協力廠商評估和群眾評議, 有效保障了脫貧品質。 2016年, 全區脫貧24萬人, 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39萬減少到55.6萬, 貧困發生率由10.6%下降到4.1%,今年還將脫貧2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以下。

三是“兩個屏障”建設。內蒙古是祖國的“北大門”、首都的“護城河”,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習總書記交付我們的重大任務,是內蒙古必須肩負起的國家責任。

我們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統籌抓好矛盾化解、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等工作,著力加強平安內蒙古、法治內蒙古、和諧內蒙古建設,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分別比2012年提高5.5和7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我們大力開展緝槍治爆和打擊“黃賭毒”專項行動,持續深化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兩個“百日攻堅”行動,扎實做好保安全、護穩定、促和諧各項工作,進一步鞏固發展了團結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成功組織自治區成立70周年集中慶祝活動等一系列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重大活動,全區城鄉一派祥和。

我們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精心實施各類生態修復工程,年均營造林面積超過1000萬畝、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強,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持續“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今年7月和9月,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相繼在我區成功舉辦,內蒙古的生態保護建設受到與會代表的高度讚揚。大力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1800多件環境信訪事項全部辦結,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初步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基本草原和林業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編制完成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不斷完善。

內蒙古是我國北部邊疆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不只是指遼闊壯美的自然風光,還有全區發展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和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希望記者朋友們更多走進內蒙古、瞭解內蒙古、關注內蒙古,相信大家也會喜歡上內蒙古,用你們的多彩鏡頭和生花妙筆宣傳內蒙古、推介內蒙古,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內蒙古堅持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全面推進法治內蒙古建設進程中,各族人民如何享受到法治的紅利?

李佳代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依法治國的號角,內蒙古自治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法治內蒙古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各族群眾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法治紅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在推進科學立法方面,通過開展立法評估、組織公民旁聽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建立立法中涉及重大利益調整論證諮詢機制等,進一步拓寬了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管道,使老百姓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比如,在全國率先制定了《自治區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條例》,從制度上構建了全覆蓋、保基本的城鎮醫療保障體系。再比如,制定了《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還有,我們出臺的《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自治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都有效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老百姓的充分認可。

二是在推進嚴格執法方面,重點是推進政府職能法制化,大力開展“放管服”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本級的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了近50%,盟市、旗縣的行政審批事項減少了40%以上。同時,不斷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嚴格規範執法行為,加大關係群眾切身利益這些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老百姓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三是在推進公正司法方面,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為抓手,大力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行辦案品質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有序進行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加快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資訊公開三大平臺建設,充分保障了老百姓參與司法的權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是在推進全民守法方面,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組織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全面啟動“七五”普法規劃,率先在全國推出“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集中開展“法制宣傳月”“憲法宣傳月”等活動,建成法治文化廣場98個、法治圖書閱覽站1080個、普法宣傳大講堂3813個,招募法治宣傳志願者3.5萬人,把法律知識及時送到各族群眾手中心中,人民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蔚然成風。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對依法治國作出安排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認認真真貫徹落實,不斷把法治內蒙古建設推向前進。

俄羅斯塔斯社記者:普京總統提出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內蒙古如何發揮區位優勢?取得了哪些成就和進展?今後有什麼打算?

張建民代表:非常感謝對內蒙古對外開放的關注。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中國北部邊疆,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其中與俄羅斯邊界線長1000多公里。共有18個口岸,對俄羅斯4個,國際航空口岸4個,滿洲里是連接俄羅斯最大的陸路口岸。中歐班列3條線路中有兩條從我區出境,所以內蒙古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普京總統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內蒙古堅持把對外開放作為實現富民強區的必由之路,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對接“歐亞經濟聯盟”,已取得明顯成效,成果豐碩。一是內蒙古與11個國家建立了41對友好地區關係,與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等9個地區建立了友好關係。二是制定出臺政策措施,組織實施一批重點跨境鐵路、公路項目,開通至俄羅斯的航線。三是2016年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破千億元大關,經我區中歐班列達51條1327列,全區口岸過貨能力達到18600萬噸。四是今年前三季度進出口貿易總額104.9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其中俄羅斯是內蒙古主要交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總額23.4億美元,同比增長15.2%。五是舉辦了對外開放暨“一帶一路”推進會、港澳招商會、外交部全球推介會、中蒙博覽會等一系列會議。

 今後,我們將把向北開放作為戰略方向,把推進“五通”作為主要抓手,努力在深化同俄羅斯務實合作上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一是加強政策溝通。加強建立完善多層次、常態化的地方政府間會晤協商機制,有效對接發展戰略,協商制定區域合作規劃、政策和措施。二是加強設施聯通。堅持把設施聯通作為先導性工程,加快鐵路、公路、航空、能源、通信、口岸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三是加強貿易暢通。根據中俄雙邊合作框架等協定,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合作專案,不斷擴大貿易規模,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四是加強資金融通。推動中俄銀行互設分支機搆,擴大中俄本幣互換和雙邊本幣結算規模,降低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匯率風險和結算成本。五是加強民心相通。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同步推進,深化青年、婦女、媒體、智庫等友好交流,加強科技、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荒漠化防治等領域交流合作。

中央電視臺記者正在提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內蒙古是和善和美的,有著非常好的民族大團結傳統。請問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近年來在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中採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王莉霞代表:內蒙古是邊疆民族地區。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內蒙古各族人民沿著民族區域自治的正確道路,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科學指引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綜合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水準、城鄉發展面貌、區域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改革開放程度都邁上一個大臺階,祖國北部邊疆呈現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生態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麗風景線。

從欠發達的基本區情出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不動搖,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基礎設施全面加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人均生產總值增加到74069元,保持了在全國第6的位次;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加到2016.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到15469.5億元,增長75.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到6700.8億元,增長46.5%。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能源、冶金建材、化學工業、農畜產品加工、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等產業獨具特色,現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新能源、雲計算等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旅遊、文化、物流、金融、資訊等現代服務業較快增長。

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得益于自治區黨委、政府在推動民族區域自治方面採取的得力措施,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加大對“三牧”工作的投入,在全國率先實施惠牧補貼政策,各地財政支農支牧資金的30%以上用於“三牧”發展,其中農牧業產業化資金和扶貧資金的60%向“三牧”傾斜。強化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扶持,制定了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和少數民族社會事業發展三個專項規劃,在產業發展、項目安排、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財稅金融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及農村電網改造等加快推進,農村牧區面貌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準明顯提升。

經濟日報記者:內蒙古自治區是農牧業大區,自治區提出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目標,請問內蒙古在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發展現代農牧業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段志強代表:內蒙古是農牧業大區,全區共有13億畝草場,1億畝耕地,年產糧食550億斤以上,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36億頭只。牛奶、羊肉、馬鈴薯等產量居全國第一,河套麵粉、蘇尼特羊肉等品牌家喻戶曉。內蒙古發展農牧業條件得天獨厚,區位交通優勢又明顯。以赤峰市為例,距北京不到400公里,全程高速,農副產品早上被裝上車,中午就進北京超市。

近幾年,農村牧區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臨著農畜產品消費需求結構明顯變化、農畜產品總量增多、銷售不暢、國際農畜產品進口衝擊等問題。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一是在優化供給結構上聚焦發力。從供給側著手調整結構,不是簡單的少種點什麼、多種點什麼,而是緊扣市場需求、適應市場競爭,全面調整優化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東部壓減玉米,轉種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等優勢特色作物。西部壓減葵花,穩定發展設施農業,增加番茄、西甜瓜、脫水菜等優勢特色作物。全區以“穩羊增牛”為主攻方向,加快發展生豬、畜禽養殖業,形成為養而種、為牧而農、農牧結合的種養結構。

 二是在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上聚焦發力。綠色是我們內蒙古的“價值”和“底色”,也是我們不能丟的“家底”,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綠色農畜產品最大的“賣點”,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我們要向所有消費者提供最安全、最健康、最放心的食品。實施耕地品質保護和提升,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

三是在促進產業融合上聚焦發力。去年10月份,自治區黨委、政府下發了推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在發展“農牧業+工業”方面,全區各地堅持以打造大園區、培育大龍頭、建設大基地、創建名品牌為著力點,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優質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轉化率大大提高。“農牧業+電商”方面,這幾年各地加大投入,農牧區電商、物流業的發展很快,我們的農畜產品插上了電商的翅膀,跨過長江、走遍全國。

 四是在加快科技創新上聚焦發力。目前,靠增加農業的單產,靠提高牲畜頭數,已經沒有多大空間了。科技創新將成為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擎,要向科技要動力,向創新要效益。抓好技術研發,開展技術研發,培育更多的新品種,建好科技示範園區,依託園區開展特色優勢產業關鍵技術的推廣,把更多的新技術、新品種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現實生產力。

五是在補齊短板上聚焦發力。貧困人口脫貧,是農村牧區最突出的短板。我們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形成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嚴格落實脫貧工作責任制,確保按計劃如期完成脫貧任務。

 中外記者們切身感受到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勝利、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決心和信心。

貧困發生率由10.6%下降到4.1%,今年還將脫貧2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以下。

三是“兩個屏障”建設。內蒙古是祖國的“北大門”、首都的“護城河”,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習總書記交付我們的重大任務,是內蒙古必須肩負起的國家責任。

我們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統籌抓好矛盾化解、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等工作,著力加強平安內蒙古、法治內蒙古、和諧內蒙古建設,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分別比2012年提高5.5和7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我們大力開展緝槍治爆和打擊“黃賭毒”專項行動,持續深化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兩個“百日攻堅”行動,扎實做好保安全、護穩定、促和諧各項工作,進一步鞏固發展了團結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成功組織自治區成立70周年集中慶祝活動等一系列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重大活動,全區城鄉一派祥和。

我們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精心實施各類生態修復工程,年均營造林面積超過1000萬畝、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強,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持續“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今年7月和9月,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相繼在我區成功舉辦,內蒙古的生態保護建設受到與會代表的高度讚揚。大力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1800多件環境信訪事項全部辦結,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初步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基本草原和林業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編制完成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不斷完善。

內蒙古是我國北部邊疆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不只是指遼闊壯美的自然風光,還有全區發展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和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希望記者朋友們更多走進內蒙古、瞭解內蒙古、關注內蒙古,相信大家也會喜歡上內蒙古,用你們的多彩鏡頭和生花妙筆宣傳內蒙古、推介內蒙古,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內蒙古堅持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全面推進法治內蒙古建設進程中,各族人民如何享受到法治的紅利?

李佳代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依法治國的號角,內蒙古自治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法治內蒙古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各族群眾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法治紅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在推進科學立法方面,通過開展立法評估、組織公民旁聽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建立立法中涉及重大利益調整論證諮詢機制等,進一步拓寬了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管道,使老百姓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比如,在全國率先制定了《自治區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條例》,從制度上構建了全覆蓋、保基本的城鎮醫療保障體系。再比如,制定了《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還有,我們出臺的《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自治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都有效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老百姓的充分認可。

二是在推進嚴格執法方面,重點是推進政府職能法制化,大力開展“放管服”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本級的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了近50%,盟市、旗縣的行政審批事項減少了40%以上。同時,不斷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嚴格規範執法行為,加大關係群眾切身利益這些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老百姓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三是在推進公正司法方面,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為抓手,大力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行辦案品質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有序進行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加快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資訊公開三大平臺建設,充分保障了老百姓參與司法的權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是在推進全民守法方面,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組織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全面啟動“七五”普法規劃,率先在全國推出“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集中開展“法制宣傳月”“憲法宣傳月”等活動,建成法治文化廣場98個、法治圖書閱覽站1080個、普法宣傳大講堂3813個,招募法治宣傳志願者3.5萬人,把法律知識及時送到各族群眾手中心中,人民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蔚然成風。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對依法治國作出安排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認認真真貫徹落實,不斷把法治內蒙古建設推向前進。

俄羅斯塔斯社記者:普京總統提出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內蒙古如何發揮區位優勢?取得了哪些成就和進展?今後有什麼打算?

張建民代表:非常感謝對內蒙古對外開放的關注。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中國北部邊疆,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其中與俄羅斯邊界線長1000多公里。共有18個口岸,對俄羅斯4個,國際航空口岸4個,滿洲里是連接俄羅斯最大的陸路口岸。中歐班列3條線路中有兩條從我區出境,所以內蒙古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普京總統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內蒙古堅持把對外開放作為實現富民強區的必由之路,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對接“歐亞經濟聯盟”,已取得明顯成效,成果豐碩。一是內蒙古與11個國家建立了41對友好地區關係,與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等9個地區建立了友好關係。二是制定出臺政策措施,組織實施一批重點跨境鐵路、公路項目,開通至俄羅斯的航線。三是2016年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破千億元大關,經我區中歐班列達51條1327列,全區口岸過貨能力達到18600萬噸。四是今年前三季度進出口貿易總額104.9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其中俄羅斯是內蒙古主要交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總額23.4億美元,同比增長15.2%。五是舉辦了對外開放暨“一帶一路”推進會、港澳招商會、外交部全球推介會、中蒙博覽會等一系列會議。

 今後,我們將把向北開放作為戰略方向,把推進“五通”作為主要抓手,努力在深化同俄羅斯務實合作上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一是加強政策溝通。加強建立完善多層次、常態化的地方政府間會晤協商機制,有效對接發展戰略,協商制定區域合作規劃、政策和措施。二是加強設施聯通。堅持把設施聯通作為先導性工程,加快鐵路、公路、航空、能源、通信、口岸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三是加強貿易暢通。根據中俄雙邊合作框架等協定,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合作專案,不斷擴大貿易規模,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四是加強資金融通。推動中俄銀行互設分支機搆,擴大中俄本幣互換和雙邊本幣結算規模,降低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匯率風險和結算成本。五是加強民心相通。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同步推進,深化青年、婦女、媒體、智庫等友好交流,加強科技、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荒漠化防治等領域交流合作。

中央電視臺記者正在提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內蒙古是和善和美的,有著非常好的民族大團結傳統。請問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近年來在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中採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王莉霞代表:內蒙古是邊疆民族地區。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內蒙古各族人民沿著民族區域自治的正確道路,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科學指引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綜合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水準、城鄉發展面貌、區域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改革開放程度都邁上一個大臺階,祖國北部邊疆呈現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生態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麗風景線。

從欠發達的基本區情出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不動搖,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基礎設施全面加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人均生產總值增加到74069元,保持了在全國第6的位次;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加到2016.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到15469.5億元,增長75.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到6700.8億元,增長46.5%。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能源、冶金建材、化學工業、農畜產品加工、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等產業獨具特色,現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新能源、雲計算等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旅遊、文化、物流、金融、資訊等現代服務業較快增長。

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得益于自治區黨委、政府在推動民族區域自治方面採取的得力措施,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加大對“三牧”工作的投入,在全國率先實施惠牧補貼政策,各地財政支農支牧資金的30%以上用於“三牧”發展,其中農牧業產業化資金和扶貧資金的60%向“三牧”傾斜。強化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扶持,制定了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和少數民族社會事業發展三個專項規劃,在產業發展、項目安排、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財稅金融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及農村電網改造等加快推進,農村牧區面貌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準明顯提升。

經濟日報記者:內蒙古自治區是農牧業大區,自治區提出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目標,請問內蒙古在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發展現代農牧業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段志強代表:內蒙古是農牧業大區,全區共有13億畝草場,1億畝耕地,年產糧食550億斤以上,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36億頭只。牛奶、羊肉、馬鈴薯等產量居全國第一,河套麵粉、蘇尼特羊肉等品牌家喻戶曉。內蒙古發展農牧業條件得天獨厚,區位交通優勢又明顯。以赤峰市為例,距北京不到400公里,全程高速,農副產品早上被裝上車,中午就進北京超市。

近幾年,農村牧區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臨著農畜產品消費需求結構明顯變化、農畜產品總量增多、銷售不暢、國際農畜產品進口衝擊等問題。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一是在優化供給結構上聚焦發力。從供給側著手調整結構,不是簡單的少種點什麼、多種點什麼,而是緊扣市場需求、適應市場競爭,全面調整優化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東部壓減玉米,轉種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等優勢特色作物。西部壓減葵花,穩定發展設施農業,增加番茄、西甜瓜、脫水菜等優勢特色作物。全區以“穩羊增牛”為主攻方向,加快發展生豬、畜禽養殖業,形成為養而種、為牧而農、農牧結合的種養結構。

 二是在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上聚焦發力。綠色是我們內蒙古的“價值”和“底色”,也是我們不能丟的“家底”,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綠色農畜產品最大的“賣點”,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我們要向所有消費者提供最安全、最健康、最放心的食品。實施耕地品質保護和提升,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

三是在促進產業融合上聚焦發力。去年10月份,自治區黨委、政府下發了推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在發展“農牧業+工業”方面,全區各地堅持以打造大園區、培育大龍頭、建設大基地、創建名品牌為著力點,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優質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轉化率大大提高。“農牧業+電商”方面,這幾年各地加大投入,農牧區電商、物流業的發展很快,我們的農畜產品插上了電商的翅膀,跨過長江、走遍全國。

 四是在加快科技創新上聚焦發力。目前,靠增加農業的單產,靠提高牲畜頭數,已經沒有多大空間了。科技創新將成為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擎,要向科技要動力,向創新要效益。抓好技術研發,開展技術研發,培育更多的新品種,建好科技示範園區,依託園區開展特色優勢產業關鍵技術的推廣,把更多的新技術、新品種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現實生產力。

五是在補齊短板上聚焦發力。貧困人口脫貧,是農村牧區最突出的短板。我們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形成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嚴格落實脫貧工作責任制,確保按計劃如期完成脫貧任務。

 中外記者們切身感受到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勝利、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決心和信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