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脫貧一個都不能少

日前, 鄄城縣董口鎮經管站站長蘇東軍第三次到邊莊貧困戶卞進江家走訪。 卞進江現年40歲, 因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導致家庭貧困。

卞進江給蘇東軍說:“你一趟趟走訪, 不是填這填那, 就是問這問那, 到底能辦點啥實事呀?”

蘇東軍說:“你想讓我辦點什麼實在事呀?現在有扶貧車間, 可以加工頭髮, 可以製作衣服, 可以做電子商務。 ”

卞進江說:“這些我都不會, 我小時候學過修鞋, 你們能給我一個修鞋機子嗎?”

蘇東軍聽到後, 心裡咯噔一聲, 二話沒說, 轉頭就走了。

第二天蘇東軍給在江蘇江陰導鏈廠當廠長的表哥打電話,

讓他給買台修鞋機。

一周之後, 邊進江拉著修鞋機在董口街擺起了小攤。

小攤生意越來越好, 再加上, 陰天下雨露天作業, 比較受罪, 蘇東軍又幫助卞進江辦理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 卞進江自籌了2萬元, 在董口街開了一個“誠信小家電”門市, 主要經營小家電、日用小百貨和兒童玩具。 現在生意還不錯, 一天能掙100元左右。

現在蘇東軍還時常到卞進江的門市上看一看, 一是看看門市的生意怎麼樣, 二是看看是否有需要服務的地方。

“在蘇東軍的幫助下, 我終於擺脫的貧困, 他是給我們老百姓幹實事的人。 ”說話間, 卞進江的眼淚不覺得流了出來。

蘇東軍說:“通過踐行‘一戶一案’的要求, 我們針對每家每戶制定不同的幫扶方法,

脫貧奔小康, 一個都不能少。 ”

董口鎮黨委政府受這一事例的啟示, 在全鎮範圍內再次走訪貧困戶, 根據貧困戶具體實際情況, 進行針對性幫扶, 從而出現了一戶一案的概念和做法。

“我們針對貧困戶的差異, 結合貧困群眾的生活技能、生產經驗、興趣愛好等, 進行個性化幫扶。 通過培訓一門技術, 找一條脫貧門路, 送一套生產工具, 逐漸把貧困戶培養成走街串巷、守攤看鋪的生意人, 種植養殖、加工製作的經濟能手。 ”蘇東軍說。

記者 張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