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幾釐米”到“1毫米” 中科院王元青:給地質年代做尺規

10月18日, 十九大在北京開幕。 回顧過去五年輝煌成就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 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即日起, 作為一款引領億萬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新聞資訊類APP, 封面新聞推出《十九大時光·中科院密碼》系列報導, 走進中國科學院, 聽科學家們講述科學故事和科技成果, 展示我國科技創新輝煌成就的同時, 展望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後, 科技界如何開創創新發展新局面。

封面新聞記者 沈軼 北京攝影報導

10月18日, 2017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元青是“中國年代地層框架研究進展與展望”的報告者之一。

暗紅色襯衫, 深色外套, 身材瘦削, 花白的頭髮有些稀疏。 王元青今年53歲, 在古脊椎所工作已超過30年。

“我在這裡幹什麼?我在這裡就給地質年代做一把尺規, 然後劃上刻度。 刻度劃得越精細, 我們就越逼近地質最真實的年代。 ”王元青的語速很慢, 每講一個字, 他試圖將其說得更清晰一些。

精細到“1毫米

在眾多地球科學中, 地質年代的劃分是基礎中的基礎, “不管做什麼, 優先需要解決的, 就是年代學的問題。 ”王元青說, 早在18世紀中期, 地質學初創時期, 就已經有無數科學家為之努力。

據王元青介紹, 在地質年代劃分中, 經常會以生物為主線, 然後結合放射性同位素、地磁, 對地質年代進行標定, 而他所研究的正是新生代早期的哺乳動物和生物地層, “從1986年參加工作, 我就開始參與這方面的研究, 前期是跟老師學。 真正我個人獨當一面,

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 ”

1964年出生的王元青, 研究生畢業後來到中科院, 至今30餘年時間裡, 他一直與地質工作打交道。 在他看來, 劃分地質年代就像是在做一把尺規, 而他的工作則是在上面畫上刻度, “這個尺子, 不止是對我們研究地層的工作有意義, 對於地質填圖、找礦、能源以及生物演化研究都很重要。 ”

王元青主要負責的年代, 是距今6600萬年到2300萬年的時間段, “現在, 這一時間段的尺子很大一部分已經有了很好的刻度, 大家拿出來就能夠用了。 ”說這句話時, 王元青一向淡然的臉上罕見地帶著一絲喜悅情緒。

當然, 王元青有理由驕傲, 因為他用了30年時間, 將當初相對粗放、刻度欠准的尺子做成了一把相對精准、實用的尺規。

戈壁科考直面死亡

王元青每年都會去前往遼西、冀北、內蒙古等地尋找化石, 考察地層, 進入荒郊野嶺和戈壁荒漠已是家常便飯。 前往這些地方, 自然也伴隨著危險。

“去山裡時, 有時遇上下雨, 可能就會有山洪、泥石流等爆發, 當然, 這些都是相對可控的, 只要提前看好天氣, 風險是可以規避的。 ”王元青說, 在戈壁科考時, 卻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 “好幾年前吧, 當時我們在內蒙古科考, 一個學生為了撿化石, 就被蝮蛇咬傷了。 ”說起這個, 王元青臉上仍也帶著一絲餘悸。

據王元青介紹, 當時他們分散找化石, 快要收工的時候, 一個學生找到化石後可能太過專注、興奮, 沒有留意到周圍潛在的危險, “當他伸手去撿化石的時候,

藏在化石旁邊一個很小的岩洞中的蝮蛇在他的手背上咬了一口。 ”儘管當地的蝮蛇不是劇毒, 但被咬傷後也比較危險, “雖然我們的工作地點距縣城不是太遠, 但到了醫院, 卻被告知沒有血清, 無法處理。 好在聯繫到當地即將起飛的航班將他送到呼和浩特, 並提前聯繫到武警醫院進行救治。 因為沒有血清, 只好把他的手背和手指之間劃開, 用放血法排毒, 同時輸液治療。 現在他手上還留著好幾道疤痕。 ”王元青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