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党的十九大代表柳玉祥:推動司法行政職能由“行政命令型”向“群眾需求型”轉變

習近平同志所作的報告, 高屋建瓴、博大精深, 濃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法治藍圖。

黨的十九大代表、江蘇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柳玉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作為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 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 倍受鼓舞, 倍感振奮, 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

報告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 總結了十八大以來最新的法治創新成果, 濃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法治藍圖。 作為一名常年奮戰在法治工作一線的“老兵”來說, 柳玉祥更加關注法治工作的新表述、新定位、新論斷。

報告通篇都融匯了法治精神, 『法』字頻現, 可以說是一篇貫穿法治精神的綱領性檔。 ——柳玉祥總結道, 報告對於法治的論述至少有“十大亮點”:

PART

01

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

PART

02

描繪了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法治新藍圖,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內容更加全面;

PART

03

把堅持党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選擇, 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

PART

04

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必須堅持厲行法治, 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PART

05

確立良法之治, 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突出強調憲法的監督作用、憲法的權威地位, 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 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

PART

06

強調建設法治政府,

推進依法行政, 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PART

07

明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PART

08

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從強調領導幹部帶頭學法守法, 拓展到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PART

09

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在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四個治理”發展創新的基礎上, 提出了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四化”要求;

PART

10

把“依法”貫穿党的建設、國防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 提出要制定國家監察法, 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 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準,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等。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 新時代要有新擔當。 對於江蘇司法行政工作的未來前景, 柳玉祥深感, 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 緊密結合司法行政工作實際, 在奮發進取、開拓創新上下功夫, 從三個方面切實把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到法治建設實踐中去。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 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和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 群眾需求正在向『生活品質、公平正義』等更高層次邁進。 比如在社會治理方面, 人民群眾求發展、要公平、想參與的願望增強, 期盼社會治理更開放、更透明、對完善社會治理制度機制提出新要求等等。

法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存在著人民群眾對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日益增長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務之間的矛盾, 這也是法治建設的主要矛盾。

堅持問題導向, 回應群眾需求,必須主動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用『新時代主要矛盾』這一論斷指導工作。在具體實踐中,法治工作者將持續打造人民滿意服務型司法行政機關,全面做好司法行政各項工作,推動司法行政職能由『行政命令型』向『群眾需求型』轉變。

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司法行政而言,著眼『均等普惠』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法治服務需求的有效路徑,也是解決司法行政服務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總抓手。

未來司法部門將按照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實現『推動服務資源由集中向全面覆蓋轉變、服務內容由單一向綜合轉變、服務手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等三個轉變。

充分利用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實現網下服務網上提供、跨地服務當地提供,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夠找律師、辦公證、學法律,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精細化、個性化的法治服務。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強調要『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近年來,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法治社會建設指標體系研究,出臺了全國首個法治類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指導意見,在法院、公安派出所全面推行“派駐制”人民調解模式,推動了群眾路線與法治思維的結合,激發了基層群眾參與法治的積極性。

對於未來的工作,省司法行政工作將以開放性架構吸納社會力量,實現多種資源、多種手段的良性互動,在『社會組織參與法治建設,矛盾多元化解機制建設,恢復性司法實踐』等三個方面推進深化。

回應群眾需求,必須主動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用『新時代主要矛盾』這一論斷指導工作。在具體實踐中,法治工作者將持續打造人民滿意服務型司法行政機關,全面做好司法行政各項工作,推動司法行政職能由『行政命令型』向『群眾需求型』轉變。

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司法行政而言,著眼『均等普惠』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法治服務需求的有效路徑,也是解決司法行政服務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總抓手。

未來司法部門將按照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實現『推動服務資源由集中向全面覆蓋轉變、服務內容由單一向綜合轉變、服務手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等三個轉變。

充分利用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實現網下服務網上提供、跨地服務當地提供,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夠找律師、辦公證、學法律,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精細化、個性化的法治服務。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強調要『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近年來,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法治社會建設指標體系研究,出臺了全國首個法治類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指導意見,在法院、公安派出所全面推行“派駐制”人民調解模式,推動了群眾路線與法治思維的結合,激發了基層群眾參與法治的積極性。

對於未來的工作,省司法行政工作將以開放性架構吸納社會力量,實現多種資源、多種手段的良性互動,在『社會組織參與法治建設,矛盾多元化解機制建設,恢復性司法實踐』等三個方面推進深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