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新征程:“兩個一百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未來30多年的目標定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 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從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 再奮鬥十五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 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 再奮鬥十五年, 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兩個階段安排, 在十三大“三步走”戰略基礎之上, 有著新的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個階段目標, 超越了十三大‘三步走’方針。 ”國經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10月19日召開的國經中心每月談上對記者分析時說。

她認為,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本世紀中葉目標, 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內容更多。 另外, 她也指出,

到本世紀中葉,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的目標標準, 將是動態的。

1987年黨的十三大, 提出中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方針。 其中, 第三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人民生活比較富裕, 基本實現現代化。 ”

中央提出的“三步走”戰略, 在不斷進行調整的同時也不斷進行分解。 黨的十五大, 把“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內容進一步具體化, 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標:第一步是本世紀第一個10年, 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 第二步是再經過10年的努力, 到建黨100年時, 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 各項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是到本世紀中葉, 基本實現現代化,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此後, 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也對各階段目標進一步細化。

比如十七大報告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 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進一步細化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 並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民族復興願景。

建黨百年時接近高收入國家水準

多名分析人士判斷, 到2020年左右,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 中國有望進入高收入國家水準。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唐建偉測算認為, 2011-2016年, 中國年均增速降至7.7%左右。 按照黨中央制定的“兩個一百年”的戰略設想, 到建黨100周年時(2021年), 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接近或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

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6.9%, 如果2018-2020年實際GDP增速達到6.4%, 即可實現2020年GDP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2020年人均GDP約1.17萬美元, 接近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水準。

從國際比較來看, 所有國家和經濟體在進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人均國民收入約4000-12000美元)後, 相對於人均收入低於4000美元時期的經濟增速都有普遍下降。

美國、英國、德國、韓國、新加坡、和日本等經濟體, 在人均收入4000美元以下時的平均增速達到了7.4%, 在4000-12000美元時平均增速下降至5.3%左右。 如果只統計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經濟體, 則平均增速從(人均國民收入4000美元以下)9.4%下降至(人均國民收入4000-12000美元時的)7.1%。

但以上這些經濟體經過十年左右的中等偏上收入時期, 都成功邁入高收入階段。 而且在進入高收入階段之後(人均收入12000-25000美元), 大多數經濟體仍保持在中高速的經濟增長, 平均增速為4%左右, 亞洲經濟體平均增速則達到了4.6%。

以世界銀行收入分組標準劃分, 中國在2010年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260美元, 從而躋身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1979-2010的31年中, 中國經濟年均實際增長率高達9.9%。 而進入中上等收入後的2011-2016年,中國年均增速降至7.7%左右。

根據亞洲經濟體在中等偏上收入區間的7.1%平均增速來計算,未來五年(2017-2021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達到6.5%左右即可。

在突破12000美元的高收入門檻之後,人均收入達到12000-25000美元區間內,亞洲經濟體平均增速為4.6%,維持的時間平均為10年左右。

“預計屆時只要中國要素投入每年帶來3%左右的增長,加上改革到位,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能夠達到1.5-2%,中國經濟再維持4.5%-5%左右的增速增長十年左右沒有太大問題,到那個時候,中國經濟不但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可以實現成功轉型。”唐建偉說。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和國經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分別也進行了測算,兩人均認為,2023年中國有望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祝寶良指出,2020年中國是接近高收入國家水準,實際跨越要在2023年。

徐洪才指出,2023年前後,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2萬美元,進入世界銀行認可的高收入國家行列,中國將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經超過了8000美元,只要老百姓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保持基本同步,這個目標就可以實現。

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GDP總量或比2020年翻兩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雖然對本世紀中葉的經濟指標並未提出量化要求,但是十三大提出本世紀中葉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認為,美國的人均GDP現在是5萬美元,高收入國家最低標準是1.2萬美元(人均GDP和人均國民收入可以基本等同考慮),取中間值是3萬美元。即中國在2050年需要達到人均GDP約3萬美元的水準。

“假設2020年中國人均GDP在1萬美元左右,到2050年的30年時間翻兩番,其中除了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外,人民幣升值也會起到作用。”蘇劍說。

根據十九大報告,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祝寶良認為,十九大報告描述的2050年的目標與“本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的目標基本一致。

當時提出的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相當於韓國等國當時的水準,按現在的價格水準和匯率水準,同樣是人均GDP3萬美元左右。但是要注意,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人均GDP最低水準一直在上調,因為發達國家也在發展。所以到了2050年,韓國實際人均GDP可能高於3萬美元,中國需要達到這樣的水準,才算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祝寶良指出,2035年GDP總量可能比2020年翻一番,這15年年均經濟增速為5%左右即可實現。這與過去10年經濟實現翻番,年均7.2%的情況有一些區別。從2035年到2050年,年均經濟增速可能在4%左右,2050年經濟總量可能比2035年接近翻番。

唐建偉也認為,整體越往後,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GDP越大。

他認為,2035年GDP總量是2020年的1.7倍,人均GDP為2.7萬美元。到2050年 GDP總量可能是2020年的3倍,人均GDP達到4.6萬美元。

階段目標重心要放在有品質的增長上

徐洪才指出,到本世紀中葉的現代化強國指標有很多,其中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會不斷調整,因為世行的標準也在調。

“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指標中,GDP只是其中一個指標,還有別的很多指標,現在應該更加關心增長品質和效益,提高居民生活品質。”他說。

他認為,目前對中國仍是一個和平、發展與合作的戰略機遇期。在本世紀中葉兩個階段裡面,會發生重大事件。比如中國在2027年前後,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為70%,完成城鎮化任務。

他認為,在第一個階段,經濟仍保持較快的速度。在2020年之前,中國經濟增速不會低於6.5%,2025年可能會回落到5%左右。2030年或許只有4%,然後在3%-4%之間穩定較長一段時間。

十九大報告提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此前的黨代會,還考慮到結合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對目標進行調整的情況。

例如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

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十五大時則對十三大“三步走”進行了調整。原因是,到2000年的第二步目標很快要實現。同時對第三步從2000年到2050年進行了分解。

十七大、十八大則對到2020年的目標再細分。十七大提出,實現人均GDP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唐建偉指出,從2020年到2050年有30年,時間跨度較長,目前不好做預測。不過,中國隨著經濟總量提升,不斷調整速度是肯定的。

“(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後,重心放在有品質的增長上就行;從發達國家情況來看,實現了現代化後,經濟能保持2%左右的穩定增長已經非常難得。”他說。

過去五年,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在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把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並列為國家發展戰略。

徐洪才指出,未來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核心是要實現創新驅動,培育新動能。全世界都在搞結構性改革,美國搞再工業化,促進製造業回歸美國;德國搞工業4.0;中國要做製造業強國,創新是關鍵,通過創新促進製造業、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競爭力。中國製造業配套能力強,規模大,一些企業已通過國際合作走向海外市場。

10月20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體採訪,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改革方面,我們主要圍繞著激發人的積極性開展工作。因為一切創新活動都是科技人員做出來的,科技人員有沒有好的環境、有沒有好的激勵政策,是我們工作的著力點。這就需要社會有一個公平、公正、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

“在這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做好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的分工和協調,明確哪些該政府做,哪些該市場做。政府應該緊緊依靠科技人員,主動服務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營造一個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會的創新生態、創新環境,這是政府要重點做好的。”王志剛說。

而進入中上等收入後的2011-2016年,中國年均增速降至7.7%左右。

根據亞洲經濟體在中等偏上收入區間的7.1%平均增速來計算,未來五年(2017-2021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達到6.5%左右即可。

在突破12000美元的高收入門檻之後,人均收入達到12000-25000美元區間內,亞洲經濟體平均增速為4.6%,維持的時間平均為10年左右。

“預計屆時只要中國要素投入每年帶來3%左右的增長,加上改革到位,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能夠達到1.5-2%,中國經濟再維持4.5%-5%左右的增速增長十年左右沒有太大問題,到那個時候,中國經濟不但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可以實現成功轉型。”唐建偉說。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和國經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分別也進行了測算,兩人均認為,2023年中國有望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祝寶良指出,2020年中國是接近高收入國家水準,實際跨越要在2023年。

徐洪才指出,2023年前後,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2萬美元,進入世界銀行認可的高收入國家行列,中國將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經超過了8000美元,只要老百姓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保持基本同步,這個目標就可以實現。

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GDP總量或比2020年翻兩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雖然對本世紀中葉的經濟指標並未提出量化要求,但是十三大提出本世紀中葉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認為,美國的人均GDP現在是5萬美元,高收入國家最低標準是1.2萬美元(人均GDP和人均國民收入可以基本等同考慮),取中間值是3萬美元。即中國在2050年需要達到人均GDP約3萬美元的水準。

“假設2020年中國人均GDP在1萬美元左右,到2050年的30年時間翻兩番,其中除了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外,人民幣升值也會起到作用。”蘇劍說。

根據十九大報告,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祝寶良認為,十九大報告描述的2050年的目標與“本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的目標基本一致。

當時提出的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相當於韓國等國當時的水準,按現在的價格水準和匯率水準,同樣是人均GDP3萬美元左右。但是要注意,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人均GDP最低水準一直在上調,因為發達國家也在發展。所以到了2050年,韓國實際人均GDP可能高於3萬美元,中國需要達到這樣的水準,才算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祝寶良指出,2035年GDP總量可能比2020年翻一番,這15年年均經濟增速為5%左右即可實現。這與過去10年經濟實現翻番,年均7.2%的情況有一些區別。從2035年到2050年,年均經濟增速可能在4%左右,2050年經濟總量可能比2035年接近翻番。

唐建偉也認為,整體越往後,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GDP越大。

他認為,2035年GDP總量是2020年的1.7倍,人均GDP為2.7萬美元。到2050年 GDP總量可能是2020年的3倍,人均GDP達到4.6萬美元。

階段目標重心要放在有品質的增長上

徐洪才指出,到本世紀中葉的現代化強國指標有很多,其中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會不斷調整,因為世行的標準也在調。

“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指標中,GDP只是其中一個指標,還有別的很多指標,現在應該更加關心增長品質和效益,提高居民生活品質。”他說。

他認為,目前對中國仍是一個和平、發展與合作的戰略機遇期。在本世紀中葉兩個階段裡面,會發生重大事件。比如中國在2027年前後,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為70%,完成城鎮化任務。

他認為,在第一個階段,經濟仍保持較快的速度。在2020年之前,中國經濟增速不會低於6.5%,2025年可能會回落到5%左右。2030年或許只有4%,然後在3%-4%之間穩定較長一段時間。

十九大報告提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此前的黨代會,還考慮到結合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對目標進行調整的情況。

例如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

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十五大時則對十三大“三步走”進行了調整。原因是,到2000年的第二步目標很快要實現。同時對第三步從2000年到2050年進行了分解。

十七大、十八大則對到2020年的目標再細分。十七大提出,實現人均GDP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唐建偉指出,從2020年到2050年有30年,時間跨度較長,目前不好做預測。不過,中國隨著經濟總量提升,不斷調整速度是肯定的。

“(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後,重心放在有品質的增長上就行;從發達國家情況來看,實現了現代化後,經濟能保持2%左右的穩定增長已經非常難得。”他說。

過去五年,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在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把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並列為國家發展戰略。

徐洪才指出,未來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核心是要實現創新驅動,培育新動能。全世界都在搞結構性改革,美國搞再工業化,促進製造業回歸美國;德國搞工業4.0;中國要做製造業強國,創新是關鍵,通過創新促進製造業、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競爭力。中國製造業配套能力強,規模大,一些企業已通過國際合作走向海外市場。

10月20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體採訪,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改革方面,我們主要圍繞著激發人的積極性開展工作。因為一切創新活動都是科技人員做出來的,科技人員有沒有好的環境、有沒有好的激勵政策,是我們工作的著力點。這就需要社會有一個公平、公正、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

“在這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做好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的分工和協調,明確哪些該政府做,哪些該市場做。政府應該緊緊依靠科技人員,主動服務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營造一個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會的創新生態、創新環境,這是政府要重點做好的。”王志剛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