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輩子造了什麼孽,這輩子要陪孩子寫作業

這兩份特殊“病歷”, 來自一篇題為《老娘我做錯了什麼, 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下的評論, 不少爸媽對兩人的“遭遇”感到同情, 更多家長表示找到了組織:

媽媽們在慶祝找到組織的同時, 紛紛轉發評論, 爆料自己的陪讀經歷, 簡直就是一部驚天動地的《陪讀血淚史》……

那麼!寫作業真的有這麼難嗎?又如何調整“陪寫”家長團的焦慮心情?

今天就來聊聊有關於TA的作業你焦慮這個問題!

時間到了晚上十點, 樂樂媽還在樂樂的書桌邊陪作業。 事實上, 一過九點, 她就開始強忍煩躁和怒氣。

她一邊不停地看時間, 一邊生氣地想這想那。

“說好的今晚開始一定要他十點以前上床睡覺, 今天又不能實現了!”

“還有點工作沒做完, 搞完孩子作業今晚又不知熬到幾點才能睡!”

“上一天班那麼累, 下班之後的時間全都耗這裡了!這孩子到底幾點能搞完作業!”

可是樂樂完全不管媽媽在想什麼, 他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在寫作業。 有時候寫寫停停, 有時候摳摳掐掐, 有時候東張西望, 有時候晃來晃去。

她終於爆發了, 沖著樂樂吼起來:

“你能不能快點寫啊!每天晚上寫這麼晚!總是磨磨蹭蹭, 怎麼說你都不改……”

正在一邊摳橡皮一邊看題目的樂樂嚇了一大跳, 他看著媽媽鐵青的臉, 自己也氣得滿臉通紅。

“催催催, 每天你就知道催我!”

“不想讓大人催, 你就自己快點寫!你還有臉生氣,

媽媽快被你累死了!”

樂樂用手捂住耳朵哭起來。 媽媽看著孩子委屈的樣子, 心裡充滿了愧疚感和挫敗感。 她想不明白:孩子聰明可愛, 怎麼寫個作業這麼讓人不省心?自己利索能幹, 怎麼陪孩子寫個作業會這麼沒耐心控制不了脾氣?

陪作業前親子關係融洽,一陪作業,劍拔弩張。

樂樂媽深刻反省,決心改正,但第二天又重複前一天的故事,樂樂媽陷入焦慮的陪作業狀態中無限迴圈。

其實,“陪作業”的核心關鍵字是“陪”,而不是“作業”。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孩子做作業,在輔導孩子功課的現實意義之外,首要的深層意義其實是親子陪伴。

我們欣賞孩子的笑臉,珍藏孩子的乳牙,記錄孩子的學步,也一樣可以欣賞學習方面的成長:他會寫字了,他能自己朗讀了,他可以背乘法口訣了……

這些,都是陪作業的時候父母能得到的欣喜和快樂。

“陪作業”焦慮症其實是當代教育一種普遍現象,普通學校的家長普通焦慮,名校的家長尤其焦慮。

四年級的喬喬是個聰明乖巧的女孩,就讀於深圳某重點小學。她成績優異,在班上還是班幹部。

喬喬非常努力,但作業每天都要寫到十點半以後。從一年級開始語文就有繪畫日記,要求200至300字。

二年級開始寫文字日記,每週還要一篇600字的作文。數學、英語的作業也非常之多,名校英語難度大,光是背誦聽寫都要花很長時間。

每天到了喬喬放學時間,喬喬媽如臨大敵,哪兒都不去,全力在家輔導女兒作業。可每逢有社團活動,或者考試臨近,作業就會寫得更晚。

又因為班長的“帶頭作用”大,媽媽要求喬喬各項作業都必須一絲不苟,就算老師要求一周內背下整本語文書,喬喬媽也一定會想辦法讓孩子背得滾瓜爛熟。

所有的興趣愛好都向功課讓路,因為“不能掉下來,在名校,出類拔萃才能有更好機會”。喬喬常常11點多才能休息。

三年級的時候,喬喬戴上了眼鏡,後來近視越來越嚴重。連寶貴的閱讀時間都被媽媽一減再減,母女倆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

一向乖巧的女兒開始頻繁跟媽媽頂嘴,作業也不再那麼配合媽媽的指導了,喬喬媽無比焦慮。

再怎麼強調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也都是優先的。

無論普通學校還是名校,作業的量都很大。因此,不要求孩子事事完美,就是在為曠日持久的戰役“保存實力”。

小小年紀就讓孩子衝刺,你不怕孩子被掏空學習的興趣和靈氣嗎?

與此同時,陪作業最忌諱用大人的思維和思路去理解孩子的問題,大吼“這麼簡單的題目講了半天都不會”之類的話,除了增加自己的焦慮和孩子的委屈,毫無用處。

而且“別人家的孩子”和“爸媽小時候”是孩子最討厭的陰影對手,因為他們永遠不可戰勝。

儘管很多父母接受了新的教育觀念,嘴裡不說“看看人家XXX”如何如何,卻還在心裡偷偷比較,這比較會讓家長暗自生氣,更加焦慮。

關於作業,焦慮的現狀是一樣的,焦慮的原因卻各有各的不同。

有一種崩潰叫“大人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聽”,有一種抓狂是“明明做得不對,還是狡辯頂嘴”,有一種無奈是“今天作業不多,仍然磨蹭晚睡”……

你耐著性子一次次跟孩子“好好溝通”,可總是收效甚微。然後“好好溝通”變成了數落和責駡,你生氣、失望又無可奈何,情緒崩潰。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改變“兩敗俱傷”的“陪作業”狀態呢?

把“陪作業”定義得更親子而不是更功利,是避免焦慮的第一前提。

在做“老師”之前,先做“父母”。要對孩子有同理心,理解孩子的壓力和焦慮。

“陪蝸牛散步”的故事曾經廣為流傳。說的是帶孩子就好比牽著蝸牛散步。蝸牛慢吞吞地你很著急,但蝸牛已經盡力。

我們覺得非常簡單,孩子很可能竭盡全力還沒有頭緒。認同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指責他,這對他更有幫助。

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不要盲目比較。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看人家誰誰誰”式的比較只會讓孩子憤怒、自卑和無所適從,並無真正的激勵作用。

學習是長期的事情,後期奮起的孩子多得是,為什麼你不能給自己的孩子時間和信心呢?

引導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是“陪作業”最重要的目的和終極意義。

陪作業的時候,你始終專注於他,他就無形當中知道了“做眼前的事情應當專注”的道理;

講題目的時候你永遠先陪他讀題,慢慢地重點讀要求部分,孩子就慢慢學會有針對性地讀題方法;

和孩子一起朗讀的時候,你字正腔圓咬字清晰,孩子慢慢就學會了“重且舒”的朗讀方式……

總之,習慣是在正確的行為中養成的,而不是在言語的數落中。

“陪作業”是學習的一部分,學習是成長的一部分。

沒人會責備學步的孩子走路不穩,嘲笑學話的孩子吐字不清,同理,我們也不應過於苛責孩子的磨蹭、不懂安排、不專注。

有這樣的平常心,才會更有耐心和智慧地“陪作業”,這才能不急躁不焦慮,親子陪伴和引導習慣兩不誤,讓孩子和父母得到雙贏。

作者:田成誠

圖片,內容版權歸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臺所有。

陪作業前親子關係融洽,一陪作業,劍拔弩張。

樂樂媽深刻反省,決心改正,但第二天又重複前一天的故事,樂樂媽陷入焦慮的陪作業狀態中無限迴圈。

其實,“陪作業”的核心關鍵字是“陪”,而不是“作業”。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孩子做作業,在輔導孩子功課的現實意義之外,首要的深層意義其實是親子陪伴。

我們欣賞孩子的笑臉,珍藏孩子的乳牙,記錄孩子的學步,也一樣可以欣賞學習方面的成長:他會寫字了,他能自己朗讀了,他可以背乘法口訣了……

這些,都是陪作業的時候父母能得到的欣喜和快樂。

“陪作業”焦慮症其實是當代教育一種普遍現象,普通學校的家長普通焦慮,名校的家長尤其焦慮。

四年級的喬喬是個聰明乖巧的女孩,就讀於深圳某重點小學。她成績優異,在班上還是班幹部。

喬喬非常努力,但作業每天都要寫到十點半以後。從一年級開始語文就有繪畫日記,要求200至300字。

二年級開始寫文字日記,每週還要一篇600字的作文。數學、英語的作業也非常之多,名校英語難度大,光是背誦聽寫都要花很長時間。

每天到了喬喬放學時間,喬喬媽如臨大敵,哪兒都不去,全力在家輔導女兒作業。可每逢有社團活動,或者考試臨近,作業就會寫得更晚。

又因為班長的“帶頭作用”大,媽媽要求喬喬各項作業都必須一絲不苟,就算老師要求一周內背下整本語文書,喬喬媽也一定會想辦法讓孩子背得滾瓜爛熟。

所有的興趣愛好都向功課讓路,因為“不能掉下來,在名校,出類拔萃才能有更好機會”。喬喬常常11點多才能休息。

三年級的時候,喬喬戴上了眼鏡,後來近視越來越嚴重。連寶貴的閱讀時間都被媽媽一減再減,母女倆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

一向乖巧的女兒開始頻繁跟媽媽頂嘴,作業也不再那麼配合媽媽的指導了,喬喬媽無比焦慮。

再怎麼強調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也都是優先的。

無論普通學校還是名校,作業的量都很大。因此,不要求孩子事事完美,就是在為曠日持久的戰役“保存實力”。

小小年紀就讓孩子衝刺,你不怕孩子被掏空學習的興趣和靈氣嗎?

與此同時,陪作業最忌諱用大人的思維和思路去理解孩子的問題,大吼“這麼簡單的題目講了半天都不會”之類的話,除了增加自己的焦慮和孩子的委屈,毫無用處。

而且“別人家的孩子”和“爸媽小時候”是孩子最討厭的陰影對手,因為他們永遠不可戰勝。

儘管很多父母接受了新的教育觀念,嘴裡不說“看看人家XXX”如何如何,卻還在心裡偷偷比較,這比較會讓家長暗自生氣,更加焦慮。

關於作業,焦慮的現狀是一樣的,焦慮的原因卻各有各的不同。

有一種崩潰叫“大人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聽”,有一種抓狂是“明明做得不對,還是狡辯頂嘴”,有一種無奈是“今天作業不多,仍然磨蹭晚睡”……

你耐著性子一次次跟孩子“好好溝通”,可總是收效甚微。然後“好好溝通”變成了數落和責駡,你生氣、失望又無可奈何,情緒崩潰。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改變“兩敗俱傷”的“陪作業”狀態呢?

把“陪作業”定義得更親子而不是更功利,是避免焦慮的第一前提。

在做“老師”之前,先做“父母”。要對孩子有同理心,理解孩子的壓力和焦慮。

“陪蝸牛散步”的故事曾經廣為流傳。說的是帶孩子就好比牽著蝸牛散步。蝸牛慢吞吞地你很著急,但蝸牛已經盡力。

我們覺得非常簡單,孩子很可能竭盡全力還沒有頭緒。認同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指責他,這對他更有幫助。

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不要盲目比較。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看人家誰誰誰”式的比較只會讓孩子憤怒、自卑和無所適從,並無真正的激勵作用。

學習是長期的事情,後期奮起的孩子多得是,為什麼你不能給自己的孩子時間和信心呢?

引導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是“陪作業”最重要的目的和終極意義。

陪作業的時候,你始終專注於他,他就無形當中知道了“做眼前的事情應當專注”的道理;

講題目的時候你永遠先陪他讀題,慢慢地重點讀要求部分,孩子就慢慢學會有針對性地讀題方法;

和孩子一起朗讀的時候,你字正腔圓咬字清晰,孩子慢慢就學會了“重且舒”的朗讀方式……

總之,習慣是在正確的行為中養成的,而不是在言語的數落中。

“陪作業”是學習的一部分,學習是成長的一部分。

沒人會責備學步的孩子走路不穩,嘲笑學話的孩子吐字不清,同理,我們也不應過於苛責孩子的磨蹭、不懂安排、不專注。

有這樣的平常心,才會更有耐心和智慧地“陪作業”,這才能不急躁不焦慮,親子陪伴和引導習慣兩不誤,讓孩子和父母得到雙贏。

作者:田成誠

圖片,內容版權歸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臺所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