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持續加大環保力度 增進民生福祉

◆中國環境報記者劉曉星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 也是黨和政府的工作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 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如何理解優美生態環境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和表述,

對科學把握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怎樣的指導意義?帶著這些問題, 記者專訪了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吳舜澤。

中國環境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請您談一下, 將環境問題列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之一, 體現了什麼樣的戰略思考和目標導向?

吳舜澤:十九大明確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其中環境保護是重要的一個方面, 這是理論昇華、實踐總結,

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從物質文化需求轉變到美好生活需求, 這是對過去改革開放以來物質文化供給成績的最大肯定, 也是適應新時代由富到強飛躍的重要內容, 符合客觀規律, 具有現實基礎, 呼應百姓訴求。

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和表述反映了發展的目的導向, 即發展不僅僅是單純為了追求GDP, 發展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時, 這也預示著對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考核導向將會發生積極轉型, 將加大對環境等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組織力度、領導力度、政策力度、改革力度, 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環境報:近年來,

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體現在諸多方面, 包括環境品質穩中趨好, 地方、企業和政府環境責任的落實, 全社會環境意識空前高漲, 環境經濟政策和制度也不斷創新等。 請您談一下, 在當前環境品質穩中趨好的形勢下, 人民對生態環境需求的主要矛盾表現在哪些方面?

吳舜澤:當前環境品質穩中向好的趨勢對於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將會產生重大而持續的影響。 但是, 目前環境問題的類型、規模、結構、性質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新型環境問題不斷出現, 環境風險不斷累積, 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瓶頸。

環境保護工作與社會需求短兵相接, 環境品質短期內的改善速度低於社會預期, 社會公眾環境品質改善要求的快速提升與污染治理短期難見成效之間存在矛盾。

目前, 灰霾天氣、各類污染事件等較易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社會公眾對身邊小河流等的環境變化感受與區域性環境品質評價結果不完全符合。 另外, 環境問題與國際直接對接, 環境監測因數和監測水準等不斷拓展提升, 歷史遺留問題在發酵, 對一些原有環境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新型環境問題不斷凸顯, 持續多年的複合型環境問題效應在放大, 這些因素都使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成效的認同打了折扣。

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 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和其他需求的逐步滿足,

社會主要矛盾的特徵、形式和狀態有所變化, 目前包括環境等公共服務水準、數量、品質、方式及其均衡性的供需矛盾在快速上升。

中國環境報:老百姓由盼“溫飽”走向盼“環保”, 由求“生存”走向求“生態”, 對優質生態產品、優良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解決這一矛盾應遵循怎樣的思路?

吳舜澤:十九大報告作出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調整, 就是基於對當前環境形勢的清醒而深刻的認識, 這將有利於及時調整優化發展理念, 抓住戰略機遇期和環境治理時機, 為實現2035年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乃至基本現代化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解決這一問題, 必須抓住與一般物質文化需求不同的環境公共服務供求規律, 減法(持續減排)與加法(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並重,始終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底線,要有所不為,最終實現經濟資本與自然資本及其惠益流的同向正增長。

減法(持續減排)與加法(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並重,始終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底線,要有所不為,最終實現經濟資本與自然資本及其惠益流的同向正增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