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快遞送藥、視頻確診!未來3年,中國的醫院模式將徹底改變!

人們最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幻想, 幻想著自己未來的生活會有多精彩!

幾十年前許多人的幻想如今都變成現實, 馬雲在剛剛創業的時候就說過, 希望有一天, 大家在互聯網上能夠很快的搜到自己想要瞭解想要看到聽到的事情, 現在已經成為事實好多年;

就比如此時此刻, 您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 換到微信頁面, 搜索我們的公眾號“上海遠大心胸醫院”進行關注, 就能立刻瞭解到所有關於我院的詳細資訊。

人類的進步在於“不知足”, 正因為如此, 我們社會進步的腳步才會如此之快;正是這種不滿足感讓我們生活變得愈加方便多姿多彩, 比如醫院!

醫院早期的樣子就是集體居所, 把病人集中起來照看。 隨著醫學的進步, 專科越分越細、檢驗檢查方法越來越多, 形成了現在醫院的樣子。

在小編還是小孩的時候, 最討厭被父母掕著去醫院, 因為那意味著要打針吃藥了;長大之後發現, 在醫療行業原來還有那麼複雜的一面, 生活中我們離不開醫院, 有病需要沒病也需要, 比如給父母和自己在定期做個體檢, 或者新生兒要定時打疫苗等等, 正因為我們需要它, 所以我們更加需要醫院改變它的傳統模式。

如今的高科技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 醫療也包含在內, 那麼如此嚴肅的醫院應該怎樣改變傳統模式呢?模式改變後又是什麼樣子:

現在看到很多醫院越蓋越大, 想想大致兩個原因。

1、 經濟性:貴重、複雜的醫療設備、高端人才、一些特殊的診療技術是稀缺資源。

把稀缺資源集中起來使用是效率最大化的方式。

2、 業務溝通:由於現在治療的基礎是各個業務環節的資訊交換, 護理、醫療、醫技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多, 治療手段也要求高時效性,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醫院的設計者們也儘量減少“動線”的距離。

然而, 這些做“大醫院”的理由正被互聯網、移動醫療、物聯網等代表的資訊技術力量和鼓勵協力廠商服務、醫生多點執業、分級診療、商業醫保等醫改政策力量顛覆。

是什麼在顛覆醫院的傳統模式

資訊技術

掛號:

掛號網已經把診前預約、掛號的功能剝離出醫院;

藥費劃價:

在微信、支付寶的衝擊下劃價、收費視窗前人越來越少;

診斷:

很多醫療公司在診後隨訪時把醫生和患者直接聯繫在一起, 透過高速互聯網, 我們完全可以在家門口的協力廠商醫學影像中心拍完片子, 傳給大醫院的放射科看片的大夫下診斷。

治療方案:

腫瘤、透析治療方案的制定和處置方案已經可以在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分離執行。

物聯網的技術已經把基本的實驗室檢查功能固化在手機上、馬桶上或洗臉池旁。再加上方便的醫藥物流配送體系,很多慢病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我看不出去大醫院的必要性。

政策

醫院所套牢稀缺資源的緊箍咒就在於單向模式,對於醫院來說,你去看病,醫藥費、是否需要治療、治療方法、治療方案等等都是醫院單向輸送給患者;

而現在這個緊箍咒正在失效,醫生和醫院不再是雇傭關係而是合夥人關係,原來緊耦合的執業模式變成多對多的雙向選擇。

隨著協力廠商質控、認證力量的崛起,醫院反對共用檢驗、檢查資料的理由也不再有力。

在市場放開後,協力廠商檢驗、檢查機構、消毒供應、手術室清潔、物業管理、等等非治療核心功能都可能變成醫院決策者的可選項,而在競爭壓力下,院長們不得不反復掂量外包的性價比、品質與自建的成本效益。

最明顯的例子,醫藥分開後,藥房占地方、占人員編制又不產生效益變得很不划算。大批醫院剝離藥房,讓醫藥商業公司承接藥庫、藥房的管理和配送。商業醫保的崛起會促進免費服務向以健康結果為導向的付費方式轉移,醫院不再是等你來看病、做越多檢查越好,而是儘量讓你不得病,減少不必要的檢查。

重點來了:未來醫療服務模式是什麼樣的?

在資訊技術和醫改政策的雙重力量下,以“以醫院為中心”的傳統診療模式在被顛覆,傳統大醫院也將會土崩瓦解。那麼,未來的業務模式會是什麼樣子?什麼人能夠倖存下來?

未來醫療服務模式將有兩個特點:分散式和資料化。未來的醫療服務將是分散式的。

1、患者可以在家、在辦公室、健身房,在運動時、睡覺時完成傳統的檢驗、檢查服務,而這些服務很多是24*7的監測。慢病患者處方完全可以在家和大夫視頻確認,讓快遞把藥送上門。

2、未來的醫療服務也是資料化的。患者在隨時隨地產生大量的資料,醫生的診斷更加基於循證醫學和用數位說話,而非依賴個人經驗,讓醫護人員有更多精力花在面對面的診療工作上。

3、現在已經有共用醫生、私人醫生、病種專屬醫生的存在;例如,中老年人在家可以自己測血壓,如果過高,可以打電話給附近衛生服務站,就會有專人上門為你送藥緩解病情,現在某些地方甚至把周圍大齡居民的醫療資料通過大資料和雲計算整理到一起,從而保存在系統裡面,當個人身體不舒服,你自己可能沒反應過來,系統已經主動報警,然後通過電話或者短信提示到個人。所有的變化都表顯出了及時、準確。有效、高科技和人性化!

4.資料共用,科技縮小成本,這就是技術運用到生活的例子。有可能未來幾年,農村接到旁邊就會有類似書報亭的小亭子,裡面存放著常見藥和平價藥,如果不是什麼大病或者急性病,你進到亭子裡,裡面就會有專門和你溝通病情的人等著你的諮詢,通過遠端視頻就可以幫你解決一些小的疑難雜症,最後刷卡拿藥,既減少了成本,也加大了效率,更能緩解大醫院的救治壓力。

選擇正確戰略的醫院能倖存下來!

能夠在這個顛覆過程中倖存下來的醫院。

首先是開放式戰略

反正你既往賴以成功的資源將被各種力量解構出去,何不敞開胸懷把他們放走,換來更多資源?自己的醫生出去多點執業也正意味著更多、更好的醫生有在你醫院執業的選擇。

其次,是重視資訊化建設

未來的醫院業務基礎是資訊交換,核心是診療服務能力。沒有了數位化運營的基礎,診療服務能力並不能得以充分發揮。資訊化建設不僅僅是業務的資訊化,更重要的是互聯互通的集成化建設。

因為醫院所面對的不再是封閉式小生態系統,而是更加不可控、無線邊界的社會大生態系統,在這種環境下能夠實現萬物互聯的能力、實現資料收集、處理、分析的能力。

其實上面所說的事情並不需要“未來三年”,實際上,現在很多醫院都在應對傳統模式改變帶來的衝擊,包括我們上海遠大心胸醫院,我們已經為傳統模式的改變做出了很多改變,例如網上預約,微信掛號,甚至是協力廠商平臺付款;在我院掛號不用再等上半天,預約專家也不用花大價錢跟著專家的時間表來回奔波,我們秉著一切為患者服務、著想的理念在改變著自己,在適應這改變!

物聯網的技術已經把基本的實驗室檢查功能固化在手機上、馬桶上或洗臉池旁。再加上方便的醫藥物流配送體系,很多慢病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我看不出去大醫院的必要性。

政策

醫院所套牢稀缺資源的緊箍咒就在於單向模式,對於醫院來說,你去看病,醫藥費、是否需要治療、治療方法、治療方案等等都是醫院單向輸送給患者;

而現在這個緊箍咒正在失效,醫生和醫院不再是雇傭關係而是合夥人關係,原來緊耦合的執業模式變成多對多的雙向選擇。

隨著協力廠商質控、認證力量的崛起,醫院反對共用檢驗、檢查資料的理由也不再有力。

在市場放開後,協力廠商檢驗、檢查機構、消毒供應、手術室清潔、物業管理、等等非治療核心功能都可能變成醫院決策者的可選項,而在競爭壓力下,院長們不得不反復掂量外包的性價比、品質與自建的成本效益。

最明顯的例子,醫藥分開後,藥房占地方、占人員編制又不產生效益變得很不划算。大批醫院剝離藥房,讓醫藥商業公司承接藥庫、藥房的管理和配送。商業醫保的崛起會促進免費服務向以健康結果為導向的付費方式轉移,醫院不再是等你來看病、做越多檢查越好,而是儘量讓你不得病,減少不必要的檢查。

重點來了:未來醫療服務模式是什麼樣的?

在資訊技術和醫改政策的雙重力量下,以“以醫院為中心”的傳統診療模式在被顛覆,傳統大醫院也將會土崩瓦解。那麼,未來的業務模式會是什麼樣子?什麼人能夠倖存下來?

未來醫療服務模式將有兩個特點:分散式和資料化。未來的醫療服務將是分散式的。

1、患者可以在家、在辦公室、健身房,在運動時、睡覺時完成傳統的檢驗、檢查服務,而這些服務很多是24*7的監測。慢病患者處方完全可以在家和大夫視頻確認,讓快遞把藥送上門。

2、未來的醫療服務也是資料化的。患者在隨時隨地產生大量的資料,醫生的診斷更加基於循證醫學和用數位說話,而非依賴個人經驗,讓醫護人員有更多精力花在面對面的診療工作上。

3、現在已經有共用醫生、私人醫生、病種專屬醫生的存在;例如,中老年人在家可以自己測血壓,如果過高,可以打電話給附近衛生服務站,就會有專人上門為你送藥緩解病情,現在某些地方甚至把周圍大齡居民的醫療資料通過大資料和雲計算整理到一起,從而保存在系統裡面,當個人身體不舒服,你自己可能沒反應過來,系統已經主動報警,然後通過電話或者短信提示到個人。所有的變化都表顯出了及時、準確。有效、高科技和人性化!

4.資料共用,科技縮小成本,這就是技術運用到生活的例子。有可能未來幾年,農村接到旁邊就會有類似書報亭的小亭子,裡面存放著常見藥和平價藥,如果不是什麼大病或者急性病,你進到亭子裡,裡面就會有專門和你溝通病情的人等著你的諮詢,通過遠端視頻就可以幫你解決一些小的疑難雜症,最後刷卡拿藥,既減少了成本,也加大了效率,更能緩解大醫院的救治壓力。

選擇正確戰略的醫院能倖存下來!

能夠在這個顛覆過程中倖存下來的醫院。

首先是開放式戰略

反正你既往賴以成功的資源將被各種力量解構出去,何不敞開胸懷把他們放走,換來更多資源?自己的醫生出去多點執業也正意味著更多、更好的醫生有在你醫院執業的選擇。

其次,是重視資訊化建設

未來的醫院業務基礎是資訊交換,核心是診療服務能力。沒有了數位化運營的基礎,診療服務能力並不能得以充分發揮。資訊化建設不僅僅是業務的資訊化,更重要的是互聯互通的集成化建設。

因為醫院所面對的不再是封閉式小生態系統,而是更加不可控、無線邊界的社會大生態系統,在這種環境下能夠實現萬物互聯的能力、實現資料收集、處理、分析的能力。

其實上面所說的事情並不需要“未來三年”,實際上,現在很多醫院都在應對傳統模式改變帶來的衝擊,包括我們上海遠大心胸醫院,我們已經為傳統模式的改變做出了很多改變,例如網上預約,微信掛號,甚至是協力廠商平臺付款;在我院掛號不用再等上半天,預約專家也不用花大價錢跟著專家的時間表來回奔波,我們秉著一切為患者服務、著想的理念在改變著自己,在適應這改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