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導孩子走出輸不起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幼兒的“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 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太在意每次的輸贏, 時間久了, 會影響孩童個性發展和人際交往, 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就變弱。 家長們如何教導他們面對種種“輸不起”的情況, 孩子日後才能贏得其他人生挑戰?

一群五六歲小朋友一起玩“音樂椅”遊戲, 音樂一停就要找椅子坐下, 玩到最後一人快輸了, 他就哭著說:“這不好玩, 我不要玩了。 ”結果, 遊戲提前結束, 大家就如一盤散沙, 不歡而散。

最近是學校的考試季, 莘莘學子們忙著複習, 萬一考試成績不盡如意, 一些學生, 甚至家長可能會不知如何面對這樣的挫敗。

這些例子是不是家長常遇到的情況?勝敗乃兵家常事, 但每個人的耐挫能力不同。 較早前, 臺灣娛樂界名主持人徐乃麟主持《天才衝衝沖》, 和藝人唐從聖分隊競賽時, 被對方數次嘲笑“輸不起”,

結果徐乃麟用髒話飆罵唐從聖, 該錄影還被放上網, 引起關注。 有生活歷練的成年人都未必能很好地處理挫折, 小孩和青少年又該如何面對, 不至於“輸不起”?

輸了遊戲就是挫敗

關懷機構青少年中心副經理符珮珊說:“在小孩的世界裡, 輸了遊戲, 爭不到所要的玩具,

就是種挫敗。 最常見的情緒就是哭鬧放棄不玩, 或者, 他們可能會互罵, 責怪對方。 解決不了的話, 煩躁的情緒會湧上, 抒發的方法因人而異, 有人把不滿往心裡吞, 默默承受在心裡壓抑著, 有的人則是‘外露式’地提高聲量喊叫, 甚至丟東西發洩。 ”

爸爸媽媽們可以讓孩子知道, 他們不以成績論孩子的成敗, 應鼓勵及肯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幼兒的“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 他們希望自己比別人強, 來獲得周圍人的認可, 這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 如果太在意每次的輸贏, 時間久了, 會影響孩童個性發展和人際交往, 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就變弱。

小孩3歲時輸不起遊戲, 10多歲輸不起考試,

家長們如何教導他們面對這種種“輸不起”的情況, 孩子日後才能贏得其他人生挑戰?

符珮珊分享個人經驗:“我常和小朋友們說這樣一個比喻, 你面前有兩瓶飲料, 一是汽水, 另一是礦泉水。 搖晃之後若打開汽水瓶, 汽水會爆流四濺, 礦泉水則不會。

同樣地, 情緒起伏後, 有不同處理方法, 可如汽水瓶一樣亂發脾氣, 或如礦泉水找回平靜。 ”

當然, 心智稍微成熟的孩子, 才能明白上述比喻, 但對幼兒還是可做簡單的勸說。 “例如, 家長可以告訴小孩, 玩遊戲自然有輸贏, 但不可能每一次都贏, 如果你鬧情緒, 所有小朋友, 包括你在內, 都無法繼續玩遊戲了。 ”

她進一步解說:“即使是個兩三歲的幼兒, 和他人爭玩具, 家長處理時可先從理解的角度開始, 然後才慢慢說道理。 如先告訴孩子, 媽媽知道你現在生氣, 也知道你為什麼想爭到玩具, 但這個玩具是大家一起分享的, 大家要懂得分享, 一起玩樂才愉快。 ”

讓孩子明白自我價值

重要的一點是, 家長在引導過程中, 要讓孩子明白, 個人自我價值和能力, 並不只建立在成敗之上。孩子容易將“失敗”和“是我不好、我不夠好”之類的標籤相連,自我否定。尤其是將考試成績、學業表現和自我價值掛鉤,因此一旦成績不理想,就是一大挫折。

符珮珊說:“爸爸媽媽們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不以成績論孩子的成敗,每個人有各自強項。鼓勵及肯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不要只看最後的成績單。”

另外,面對挫折不輕言放棄,才是應該傳達給孩子的資訊,這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父母可“以身作則”,對輸贏的心態,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越是平和對待,孩子對輸贏的反應越自然。

並不只建立在成敗之上。孩子容易將“失敗”和“是我不好、我不夠好”之類的標籤相連,自我否定。尤其是將考試成績、學業表現和自我價值掛鉤,因此一旦成績不理想,就是一大挫折。

符珮珊說:“爸爸媽媽們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不以成績論孩子的成敗,每個人有各自強項。鼓勵及肯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不要只看最後的成績單。”

另外,面對挫折不輕言放棄,才是應該傳達給孩子的資訊,這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父母可“以身作則”,對輸贏的心態,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越是平和對待,孩子對輸贏的反應越自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