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李攸散文|遊靈山大蘆村

遊靈山大蘆村

作者:李攸

去廣西靈山大蘆村遊玩已是2月7日的那一天,天氣晴好,不冷不熱,有微微的風吹著,正是青春作伴遊玩的好日子.去大蘆村已是先前約好的,因為身在欽州故一直被它吸引著,

去與不去都在折磨著我, 看與不看它都在那裡吸引著我。

幸好她有空我有空了, 於是和友人相約從欽州汽車總站坐37塊錢的快班車來到靈山,再花了個二十塊錢坐三輪摩托車向東郊行走八公里,那便是一直嚮往的靈山大蘆村了.去遊玩的日子算起來已過了好幾個月了,為何今天才提筆寫出來,實在是我的筆力難為, 一直在心頭醞釀著, 以致懷胎百日才得以現世.可是對於我這樣一個以文字為我的生命靈魂的人來說,每到一處遊玩不寫出來似乎又對不起上天賦予我的生命的靈魂,哈哈此乃自命不凡也, 讓此文在世怡笑大方吧。

大蘆村最吸引人的是那裡有明清時代的成群的古民居,當然都是那個時代的有錢人家建的, 且是有錢的讀書人建的.吸引人的還有和那些古民居同時代種下的古樹古木,都是好幾個人才能合抱的過來的.大凡是古樹人們都認為它們會有靈氣, 人們對它們也都很敬仰。

在大蘆村的後面種有的那六棵大樹,那個高那個大,枝繁葉茂可想而知是和那些古民居是同齡物吧, 它們見證著大蘆村的發展和歷史.我忽然想, 如果它們會說話, 那它們就是大蘆村裡最好的導遊了。

在村子的另一邊有棵很古老的樟樹, 也要有好幾個人才能抱的過來。

看到樟樹讓我想起了我老家江西那邊的樟樹們,在我們老家江西的農村裡很多古老的樹就大多是樟樹了,因為是一棵樟樹所以看著很親切,也讓我自然的就想起了家鄉村頭村尾的那些棵古樟樹,曾經年少時有些樟樹我還爬上去過, 只是那裡的人們不懂得保護,現在也不知道剩下幾棵了.此時的我在心裡問道:那些古老的樟樹啊,

你們在家鄉還好嗎?

不要說那些一砍就倒的樟樹們了, 就連那些老祖留下來的老屋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 那裡的人們只想著建鋼筋水泥的新樓房, 沒人顧得上去保護維修它們, 任它們風雨飄搖, 日漸敗落。 可樂的是, 老房子敗落了, 很多的新房子一幢幢的屹立起來了, 歷史就是這樣重複著。

走進大蘆村, 有一口2000多平方大的水塘呈現在眼前, 水很清又似乎是一片藍, 水面上還有幾隻戲水的鴨子, 悠哉遊哉。 在水塘的岸上種有荔枝樹, 有的也很古老有的也很年輕, 古老的再古老也不象樟樹們那樣高大, 也許是樹種的緣故吧。

但是可以想像春暖花開時, 它們是否還能結上荔枝?在這些南方的南方的鄉村裡, 處處可見的就是荔枝樹了。 每年的六月 開始, 也讓我這個外鄉人可以吃到很多的新鮮荔枝, 這裡的荔枝好吃又便宜。 。 “日啖荔枝三百棵, 不枉常作靈山人”, 身在靈山真好。

因為天氣好, 這天來大蘆村的遊人很多, 男男女女結伴同行, 還大多是自駕車而來的, 每一群人都會有那麼幾個人帶著相機, 且現在都是數碼的,所以總看見有人在水塘邊在古樹下在民居裡擺POSE盡情的東照西照,總想留下一些回憶,也好在回去之後向友人們炫耀番不枉來一趟大蘆村。我也本想請友人幫我照幾張的,只是我生性不愛照相。

我想不愛相的人都大多如此,要不就是嫌自已長得不夠帥不夠漂亮,要不就是做人很低調。總之照與不照,人都是那樣,不照也罷,那我就每到一處都用我淺薄的文字記錄下來吧,我這樣無趣的人也只能這樣。

大蘆村的古民居從明朝建到清朝,都是一家勞氏家族的,共有九個群落,分別命名為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蟠龍堂、東明堂、陳卓園、富春園和勞克公祠。

古宅依山傍水,古靜幽深,規模龐大,結構功能齊全,規劃水準較高,生態環境優良,民俗文化積澱豐富,珍藏著許多文物。古宅群豐厚的文化積澱和反彈,給人們留下的印記,不僅僅是一段時光遠逝的輝煌。

古宅中的文物珍藏,被視為鎮宅之寶的每字幅寬1.30>:1.80米,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跡的“忠孝廉節”巨幅拓片,以前每逢重大節慶必展讓族人瞻仰,: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至今三達堂仍高懸以那個禁鴉片煙著名的兩廣總督鄧廷禎領銜,為道光十七年(1837)勞念宗考取國子監第一名題贈的鎏金“拔元匾”,其意義不只在裝點門楣,恰恰道出了古宅中人憑教育興家,歷久不衰的奧秘;各處宅院“官廳”(客廳)格扇門中通年確保完整的公朱子家訓》抄件,以及現在已經閒置了的各種款式的轎子和古石磨·、石杵,都折射出他們歷來重視耕讀文化的影子。

古宅中人還保留著許多“十裡不同風”的習俗。自從明朝崇禎十六年(1659)他們那個在北京兵部職方司主政任上激流勇退的第四代祖勞弦,在渡洞庭湖遭遇狂風暴雨大難不死後,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閨族吃茄瓜粥“以示不忘祖德”,至今不易。

而農曆八月十八日“八月廟”的晚上,祖屋鑊耳樓後背山參天蓋地的樘木古樹下,他們世代傳授的“老師班”,在天幕月光下,拍擊長鼓,表演傳統民俗舞蹈“跳嶺頭”,親朋鄉鄰雲集,怡然自樂。

但是,大蘆村古宅群積澱的民俗文化,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傳世楹聯。據考證,古宅中有三 百多副明、清時期創作,世代承傳,沿用至今的楹聯。

古宅中人逢年過節或喜事慶典,總是用鮮墨紅紙將傳世楹聯重書一番,鄭重其事地貼在約定俗成的位置上,幾百年裡從不更改。在我們看來,這是一道古樸清新琳琅滿目的民俗文化風景線,可在古宅中人心裡的份量,那是先輩的遺澤,情感的寄託。

看完這些很有文化底蘊的古民居,也讓我想起現在很多農村裡的一些先富起來的有錢人,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發財了,拼命的和村子裡的人們攀比著把自家的房子建得更高更高,他們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發財了,故以房子的高度來證明他們的財力。

想想古人升官發財了,當然古人升官發財的大多都是讀書人,因為是讀書人,所以他們發財了才會把房子建得很有文化底蘊,故而成了現代的影視文化基地,因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在若干年後的今天,後人們才會去欣賞他們的房子,甚或是去欣賞一種文化吧。

想想現在的有錢人建起來的那些高高的鋼筋混凝土,沒有多少的文化底蘊,若干年後的今天還會有人去遊玩嗎?只怕那些鋼筋混凝土經不起風霜雪雨的摧殘,搖搖欲墜之時誰人還敢走進去遊玩呢?

作者簡介:李攸 江西鷹潭人,愛好寫作,已發表散文和詩歌1200多篇。

且現在都是數碼的,所以總看見有人在水塘邊在古樹下在民居裡擺POSE盡情的東照西照,總想留下一些回憶,也好在回去之後向友人們炫耀番不枉來一趟大蘆村。我也本想請友人幫我照幾張的,只是我生性不愛照相。

我想不愛相的人都大多如此,要不就是嫌自已長得不夠帥不夠漂亮,要不就是做人很低調。總之照與不照,人都是那樣,不照也罷,那我就每到一處都用我淺薄的文字記錄下來吧,我這樣無趣的人也只能這樣。

大蘆村的古民居從明朝建到清朝,都是一家勞氏家族的,共有九個群落,分別命名為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蟠龍堂、東明堂、陳卓園、富春園和勞克公祠。

古宅依山傍水,古靜幽深,規模龐大,結構功能齊全,規劃水準較高,生態環境優良,民俗文化積澱豐富,珍藏著許多文物。古宅群豐厚的文化積澱和反彈,給人們留下的印記,不僅僅是一段時光遠逝的輝煌。

古宅中的文物珍藏,被視為鎮宅之寶的每字幅寬1.30>:1.80米,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跡的“忠孝廉節”巨幅拓片,以前每逢重大節慶必展讓族人瞻仰,: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至今三達堂仍高懸以那個禁鴉片煙著名的兩廣總督鄧廷禎領銜,為道光十七年(1837)勞念宗考取國子監第一名題贈的鎏金“拔元匾”,其意義不只在裝點門楣,恰恰道出了古宅中人憑教育興家,歷久不衰的奧秘;各處宅院“官廳”(客廳)格扇門中通年確保完整的公朱子家訓》抄件,以及現在已經閒置了的各種款式的轎子和古石磨·、石杵,都折射出他們歷來重視耕讀文化的影子。

古宅中人還保留著許多“十裡不同風”的習俗。自從明朝崇禎十六年(1659)他們那個在北京兵部職方司主政任上激流勇退的第四代祖勞弦,在渡洞庭湖遭遇狂風暴雨大難不死後,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閨族吃茄瓜粥“以示不忘祖德”,至今不易。

而農曆八月十八日“八月廟”的晚上,祖屋鑊耳樓後背山參天蓋地的樘木古樹下,他們世代傳授的“老師班”,在天幕月光下,拍擊長鼓,表演傳統民俗舞蹈“跳嶺頭”,親朋鄉鄰雲集,怡然自樂。

但是,大蘆村古宅群積澱的民俗文化,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傳世楹聯。據考證,古宅中有三 百多副明、清時期創作,世代承傳,沿用至今的楹聯。

古宅中人逢年過節或喜事慶典,總是用鮮墨紅紙將傳世楹聯重書一番,鄭重其事地貼在約定俗成的位置上,幾百年裡從不更改。在我們看來,這是一道古樸清新琳琅滿目的民俗文化風景線,可在古宅中人心裡的份量,那是先輩的遺澤,情感的寄託。

看完這些很有文化底蘊的古民居,也讓我想起現在很多農村裡的一些先富起來的有錢人,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發財了,拼命的和村子裡的人們攀比著把自家的房子建得更高更高,他們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發財了,故以房子的高度來證明他們的財力。

想想古人升官發財了,當然古人升官發財的大多都是讀書人,因為是讀書人,所以他們發財了才會把房子建得很有文化底蘊,故而成了現代的影視文化基地,因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在若干年後的今天,後人們才會去欣賞他們的房子,甚或是去欣賞一種文化吧。

想想現在的有錢人建起來的那些高高的鋼筋混凝土,沒有多少的文化底蘊,若干年後的今天還會有人去遊玩嗎?只怕那些鋼筋混凝土經不起風霜雪雨的摧殘,搖搖欲墜之時誰人還敢走進去遊玩呢?

作者簡介:李攸 江西鷹潭人,愛好寫作,已發表散文和詩歌1200多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