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住廣州的“海皮”很happy

一群行家吃飯, 塞車遲到, 匆匆坐下, 旁邊一個在廣州也住了十來年的“新廣州人”問:“聽說你住在廣州的happy, happy在哪裡啊?”

“我住廣州的happy?誰告訴你的?”我莫名其妙。

“他說的。 ”年輕人指了一下坐在對面的老廣州, 一桌人都笑了。

“我說他住廣州的海皮, ”老廣笑道, “不是happy。 ”

“海皮”在廣州, 並不是happy的諧音, 而是江邊的意思。 一般泛指珠江邊。 因為過去廣州的珠江很寬, 所以廣州人習慣將珠江稱之為“海”, 一直把“過江”稱為“過海”。 而在粵語中, “皮”有“邊”的意思, 因此“海皮”者, 江邊是也。 所以, 我住在廣州的珠江邊, 並不是住在一個叫happy的地方。

翻看一下廣州從海變江的歷史, 其中滄海桑田意味十足。 有研究表明, 大約8億年前, 廣州城外的珠江三角洲還是一個大海灣;6000年前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廣州市區以至黃埔一帶都被海水淹沒;直到2000年前, 如今廣州東風路的中山紀念堂一帶還是海面, 彼時的珠江就叫作“海”, 廣州城裡江段叫作“小海”, 黃埔一帶的江面叫作“大海”。 當時的廣州, 基本上還是一個小漁村, 有記載稱南越先民“善操舟楫, 往來如風”;直到西漢時期, 廣州(古稱番禺)才變成濱海城市。

古廣州作為海邊城市的見證之一, 是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間的懷聖寺及光塔。 現在的懷聖寺當年建在珠江邊上, 高36米的光塔在唐朝也位於珠江邊, 入夜時塔頂上的燈為往來船隻導航,

故稱為光塔。 據說早年有金雞立在塔頂, 可以隨風旋轉標示風向, 後來在明朝初年被颶風吹落。 上世紀30年代, 光塔重修時才砌成尖頂。

記載表明, 兩千年來廣州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今天的中山四路與北京路一帶, 後因河沙堆積海灣變窄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直到宋代, 如今廣州的一德路、海珠廣場一帶仍然是“海”邊, 當時的“海”雖然已經比秦漢時窄了一半, 但寬度依然約有1000米。 證據之一是如今位於廣州北京路、大南路的宋代山海樓, 留有北宋詩人陳去非《雨中賦海山樓》詩作:“百尺闌幹橫海立, 一坐襟袍與天開。 岸邊天影隨潮入, 樓上春容帶雨來……”

時移世易, 滄海桑田。 廣州的“海”漸漸變成珠江, 而且珠江也一直在縮窄。

在數十年前, “海皮”一帶已變成廣州城最繁華之地。 比如曾經在廣州、廣東以至全國都有名的愛群大廈、大新公司等, 再比如曾經是花城百貨公司“一哥”的南方大廈, 都是廣州“海皮”的著名建築物。

廣州人後來不把珠江叫海了, 開始叫河。 他們稱珠江以北為“河北”, 珠江以南為“河南”。 當時廣州珠江北岸要比南岸繁華很多, 而且珠江上橋很少, 來往不便, 所以有了“甯要河北一張床, 不要河南一間房”"的說法。

到了最近幾十年, 雖然新一代廣州人未必人人都會說"海皮"這個詞了, 但是一江兩岸依然是花城的心臟, 昔日的“海皮”繼續是廣州最繁華、景觀最好的地段之一。

是的, 我住在廣州的海皮, 很happy, 得閒飲茶。

(文/一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