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竇唯們“成仙”,讓竇唯們“下凡”,這是一股神秘的傳播學力量

“竇唯”這個名字, 對於傳播現象觀察者來說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仿佛有一隻神秘的大手拎住了這個名字的後脖頸, 需要的時候“咻”的一聲, 拎到公眾面前。 大家品頭論足、嘖嘖稱奇一番之後再“唰”的一下不知道扔在哪去。 下一次出現和消失還會同樣, 突兀而了無痕跡。

一般情況來說, 一個話題從發酵、爆發、冷卻到被二次加工這幾個步驟都會呈現出一個明顯的波形。 除了有意外情況和“神助攻”之外, 這個波形形狀穩定, 綿延而散。 但是竇唯不一樣, 出來就是“峰值”, 隨即歸零, 下次再是峰值, 然後繼續馬上歸零。

仿佛這個事件像是一個頑皮的孩子, 時不時在傳媒人的大資料圖譜中猛地蹦躂一下, 就分神去玩別的東西了。

這種異常的資料峰值爆發, 一般情況來說都有“意外情況”。 人為行銷, 就算是“意外”的一種。

但是不得不說, “竇唯”連同他新近引發公眾關注的一系列事件,

看起來並不太像“人為操作”。 任何“行銷”核心訴求都是變現。 變現就需要媒介, 比如發佈會、商演走穴等, 但是並未看到任何類似的跡象。 竇唯的作品經過了這麼久的“行銷”也全然沒有什麼變化。

同時, 在這些引發輿論關注的傳媒事件中, 所提及的“超然”、“成仙”、“過氣”、“頹唐”這些字眼似乎也跟“商業”距離不小, 甚至完全對立。 同時, 事件中讓公眾熟知的“竇唯超然”的形象, 幾乎一走穴就會完全碎成渣……沒有任何炒作者會選擇這種跟“變現目標”終極矛盾的炒作手法, 特別是針對相對小眾的人物和事件時。

所以以此來反推, “竇唯”這個人物及其背後所引發的一系列輿論關注事件, 並不像一起行銷事件。 反而很像由公眾自發引發的傳播事件。

——那問題來了, 公眾為什麼會對“邋遢和成仙”如此關注?

1竇唯何以“成仙”?竇唯何以“下凡”

“竇唯是一個相對小眾的人物”, 說這句話必須要分時態。 在當時, 無論是在音樂界, 還是“娛樂新聞界”, 如今看起來跟路人甲乙毫無區別的竇唯, 都是長時間雄霸頭版頭條的人物。

如果搖滾音樂有家譜的話。 竇唯跟“搖滾教父”崔健應該是同輩分人物。 同時, 無論是那場堪稱“中國搖滾樂巔峰”的香港紅磡體育場演唱會, 還是當年跟王菲的感情糾葛, 都足以讓當年的竇唯站在輿論的風口。

竇唯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應該從“燒車事件”始。 當年媒體在描述竇唯時, 他“精神病、狂躁症”。 但是今天的媒體再重新回述這件事, 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那天, 竇唯一個人坐在辦公室, 神色平靜, 語氣跟以往也沒不同。 去報社之前, 他特意穿了一件中式上衣。 竇唯平時不是愛穿這種衣服的人。 他平時衣著很隨便, 那天那麼正式, 肯定是想很有禮貌地去和人家談一談。 他在報社等了數小時, 毫無回應。

對方幾次將他拒之門外。 於是幾個小時後, 他點了一把火, 燒了一輛編輯的車。 ”

“放完火後, 竇唯安靜地坐在報社門口等員警來。 這時報社才出面, 派人送來了一封回覆信, 他筆挺的坐著, 兩手握緊了信, 看得很認真。 第二天的報紙雜誌, 碩大的標題卻寫著:竇唯闖報社是個精神病, 有狂躁症......隻字不提虛假報導對竇唯造成的傷害。”

而最終得以讓竇唯重回今天娛樂消費的頭條,是源於一組照片。有人拍下了坐地鐵、買菜、吃九塊錢一碗面的竇唯,然後和當年的竇唯進行對比。

公眾對此閱讀的興趣是“離開王菲後,竇唯頹唐潦倒,毫不體面的生活著”。儘管有媒體大量表達了“吃九塊錢一碗面的竇唯,活的比誰都真實,比誰都體面”。(媒體沒想過:誰沒吃過九塊錢一碗的麵條?為啥他吃就“比我真實、體面”)但這些照片,加上當年的搖滾小夥伴說竇唯“成仙”,再加上竇唯那些無字歌詞的作品等等眾多元素堆砌,讓觀眾引發了第一次對“竇唯”這個人物的新關注峰值。

前幾天,竇唯在知乎的“首次發聲”,再次讓公眾引發了第二次關注峰值。

儘管後邊一條,提到了“歌曲發佈”,但公眾仍然不想把它理解成是“行銷”。人們消費的依然是竇唯“天后前夫”、“落魄潦倒”、“成仙兒”“電動車和九塊錢的面”這些關鍵字匯。

2“成仙”艱難,“下凡”樂見——人們在“審衰”

單以這兩張照片來說,容顏在歲月催化下的變化,並不足以引起人們對這件事如此的關注程度。在傳播學中,這類事件屬於“常規可預見事件”。常規可預見事件在媒體中很難獲得大規模的傳播效果,老編輯會告訴年輕人“這個選題太俗了”。可是關於竇唯的“常規可預見事件”偏偏就達到了這一傳播效果。事情反常必有妖,是一種什麼神秘的力量,催生了這一效果呢?

“審衰”。

這個詞之前公眾還未曾預見過。是在一系列的大眾傳播事件中,這個詞彙才突然跟若干年前的“審醜”一樣,冒了出來。

而且,“審衰”和以當年的“鳳姐事件”為代表的“審醜”,兩者之間還有著眾多相似之處。在竇唯系列事件中,觀眾通過“同款電動車”,“連我的午飯還不如的9元麵條”、“同樣憔悴的乘坐地鐵”和“普通人的容顏”中解讀出來一系列結論。這些結論關於財富、地位等一系列社會資訊和價值符號。在公眾心裡會有一個這樣的聲音:“你看,儘管當年他曾經是如此厲害的一個明星,但是現在混得還不是連我都不如?所以人呐……”——輝煌的曾經和看似潦倒的如今,迅速在公眾心中將竇唯從曾經的公眾人物拉到了大眾心中的普通人,甚至還不如。“不如、相似”之類的詞彙,對比竇唯在最輝煌時的關注度,在觀眾在欣賞這幾張照片時,獲得了某種內心的滿足和優越感。這讓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在分享這組照片的那一刻,迸發出了“我比當年的明星還強”的光芒……

公眾在審視這組照片的時候所獲得的愉悅,引導了公眾的注意力,就像蜜糖一樣吸引了大量為了實現內心滿足的轉發。這種“愉悅蜜糖”還伴生著一定的盲目性,因為幾乎沒人思考“你感受到的事實”是真是假。(事後披露出來的關於竇唯為女兒準備多套北京房產的消息確實打了很多人的臉)

“愛看一個曾經非常厲害的‘可比較人’今天的落寞”這就是“審衰”。

“審衰”和“審醜”從大眾傳播心態看,相似的是:都能讓公眾通過對事件的傳播和表達,能夠獲得自我的認可和滿足感。但同時,也有區別。“審衰”伴生的情緒除了小部分惡趣味的“幸災樂禍”之外,更多的是同情、憐憫、感慨和唏噓帶來的情緒共鳴。但是“審醜”的伴生情緒往往是“嘲弄”。嘲弄帶來“優越感”才是“審醜”生存的土壤。

換句話說,也許更悲天憫人的公眾會對“審衰事件”更感興趣。自我認同強烈的觀眾可能會對“審醜事件”更感興趣。而缺乏自信的低自我認同者,可能會對兩者都極為感興趣。

在竇唯身上的另一個傳播事件“知乎上的回答”,文字恬淡,格調雅致,文筆流暢。在這裡表現出的與普通大眾相比的“審美高境界”、“高格調”……在公眾看來,儼然沒有前邊“審衰”來的爽,所以在公眾自發傳播效果中大打折扣。

3你其實總被“審衰”套路著……

有心人看過文章後,深覺“既然‘審衰事件’能夠獲得如此好的傳播效果,那‘審衰’會不會是一個大眾傳播的新的分支趨向呢?它能不能作為一個操作手法來做點新‘操作’呢?”

很遺憾,即便“審衰”這個詞彙能夠成立,它也不是人們新近發現的什麼新生規律。關於操作“審衰趨勢,來給自己謀利”的高手更是大有人在。

“審衰”應該屬於人們熟悉的“通俗化審美趨勢”之一。人們對於“通俗化”的運用早已輕車熟路。“真人秀”這種大熱的節目類型,它的屬性中包含的“真實性、‘普通人’性格塑造、遊戲性”這幾點,前兩點說的都是“通俗”。

娛樂工業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精緻的明星們樂於在泥漿裡打滾,在鏡頭前嬉笑怒駡,都是因為他們熟稔的知道“通俗”的好處。“通俗”能夠快速的將“不一樣的明星”,變成“跟你一樣的人”。這使得明星就能夠快速走進你,更容易獲得你內心的認同,然後才更容易獲得你錢包裡的人民幣。

明星們在節目中倒楣給你看,出洋相給你看,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在迎合“審衰”。這樣看來,竇唯的“邋遢”被公眾意外的關注,只能算是無辜的“躺槍”,只是作為一個跟你我“不同境界的高人”,不拘小節的樣子被公眾好奇的窺視到而已。

真正懂得經營和討好“審衰”大眾傳播趨勢的“大師們”有一串長長的名單。這上邊有“靠過氣翻紅的薛之謙”、“黑到深處自然粉的黃子韜”、“耿直自黑的楊冪”……等。

他們和竇唯應該不是一類人。

“審衰”、“審醜”、“實錘”……這些詞在傳播學中的頻繁出現和廣泛運用,仿佛冥冥中的一個聲音一直在提醒著我們,作為人類,在我們人性方面蘊含的複雜屬性。同時“審衰傳播事件”,竇唯帶給公眾的,和薛之謙帶給公眾的也截然不同。手段只是手段,規律只是規律,最後的定論還是得源于本心和真實。

竇唯和薛之謙,最終也都會獲得他們應得的一切。

有狂躁症......隻字不提虛假報導對竇唯造成的傷害。”

而最終得以讓竇唯重回今天娛樂消費的頭條,是源於一組照片。有人拍下了坐地鐵、買菜、吃九塊錢一碗面的竇唯,然後和當年的竇唯進行對比。

公眾對此閱讀的興趣是“離開王菲後,竇唯頹唐潦倒,毫不體面的生活著”。儘管有媒體大量表達了“吃九塊錢一碗面的竇唯,活的比誰都真實,比誰都體面”。(媒體沒想過:誰沒吃過九塊錢一碗的麵條?為啥他吃就“比我真實、體面”)但這些照片,加上當年的搖滾小夥伴說竇唯“成仙”,再加上竇唯那些無字歌詞的作品等等眾多元素堆砌,讓觀眾引發了第一次對“竇唯”這個人物的新關注峰值。

前幾天,竇唯在知乎的“首次發聲”,再次讓公眾引發了第二次關注峰值。

儘管後邊一條,提到了“歌曲發佈”,但公眾仍然不想把它理解成是“行銷”。人們消費的依然是竇唯“天后前夫”、“落魄潦倒”、“成仙兒”“電動車和九塊錢的面”這些關鍵字匯。

2“成仙”艱難,“下凡”樂見——人們在“審衰”

單以這兩張照片來說,容顏在歲月催化下的變化,並不足以引起人們對這件事如此的關注程度。在傳播學中,這類事件屬於“常規可預見事件”。常規可預見事件在媒體中很難獲得大規模的傳播效果,老編輯會告訴年輕人“這個選題太俗了”。可是關於竇唯的“常規可預見事件”偏偏就達到了這一傳播效果。事情反常必有妖,是一種什麼神秘的力量,催生了這一效果呢?

“審衰”。

這個詞之前公眾還未曾預見過。是在一系列的大眾傳播事件中,這個詞彙才突然跟若干年前的“審醜”一樣,冒了出來。

而且,“審衰”和以當年的“鳳姐事件”為代表的“審醜”,兩者之間還有著眾多相似之處。在竇唯系列事件中,觀眾通過“同款電動車”,“連我的午飯還不如的9元麵條”、“同樣憔悴的乘坐地鐵”和“普通人的容顏”中解讀出來一系列結論。這些結論關於財富、地位等一系列社會資訊和價值符號。在公眾心裡會有一個這樣的聲音:“你看,儘管當年他曾經是如此厲害的一個明星,但是現在混得還不是連我都不如?所以人呐……”——輝煌的曾經和看似潦倒的如今,迅速在公眾心中將竇唯從曾經的公眾人物拉到了大眾心中的普通人,甚至還不如。“不如、相似”之類的詞彙,對比竇唯在最輝煌時的關注度,在觀眾在欣賞這幾張照片時,獲得了某種內心的滿足和優越感。這讓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在分享這組照片的那一刻,迸發出了“我比當年的明星還強”的光芒……

公眾在審視這組照片的時候所獲得的愉悅,引導了公眾的注意力,就像蜜糖一樣吸引了大量為了實現內心滿足的轉發。這種“愉悅蜜糖”還伴生著一定的盲目性,因為幾乎沒人思考“你感受到的事實”是真是假。(事後披露出來的關於竇唯為女兒準備多套北京房產的消息確實打了很多人的臉)

“愛看一個曾經非常厲害的‘可比較人’今天的落寞”這就是“審衰”。

“審衰”和“審醜”從大眾傳播心態看,相似的是:都能讓公眾通過對事件的傳播和表達,能夠獲得自我的認可和滿足感。但同時,也有區別。“審衰”伴生的情緒除了小部分惡趣味的“幸災樂禍”之外,更多的是同情、憐憫、感慨和唏噓帶來的情緒共鳴。但是“審醜”的伴生情緒往往是“嘲弄”。嘲弄帶來“優越感”才是“審醜”生存的土壤。

換句話說,也許更悲天憫人的公眾會對“審衰事件”更感興趣。自我認同強烈的觀眾可能會對“審醜事件”更感興趣。而缺乏自信的低自我認同者,可能會對兩者都極為感興趣。

在竇唯身上的另一個傳播事件“知乎上的回答”,文字恬淡,格調雅致,文筆流暢。在這裡表現出的與普通大眾相比的“審美高境界”、“高格調”……在公眾看來,儼然沒有前邊“審衰”來的爽,所以在公眾自發傳播效果中大打折扣。

3你其實總被“審衰”套路著……

有心人看過文章後,深覺“既然‘審衰事件’能夠獲得如此好的傳播效果,那‘審衰’會不會是一個大眾傳播的新的分支趨向呢?它能不能作為一個操作手法來做點新‘操作’呢?”

很遺憾,即便“審衰”這個詞彙能夠成立,它也不是人們新近發現的什麼新生規律。關於操作“審衰趨勢,來給自己謀利”的高手更是大有人在。

“審衰”應該屬於人們熟悉的“通俗化審美趨勢”之一。人們對於“通俗化”的運用早已輕車熟路。“真人秀”這種大熱的節目類型,它的屬性中包含的“真實性、‘普通人’性格塑造、遊戲性”這幾點,前兩點說的都是“通俗”。

娛樂工業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精緻的明星們樂於在泥漿裡打滾,在鏡頭前嬉笑怒駡,都是因為他們熟稔的知道“通俗”的好處。“通俗”能夠快速的將“不一樣的明星”,變成“跟你一樣的人”。這使得明星就能夠快速走進你,更容易獲得你內心的認同,然後才更容易獲得你錢包裡的人民幣。

明星們在節目中倒楣給你看,出洋相給你看,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在迎合“審衰”。這樣看來,竇唯的“邋遢”被公眾意外的關注,只能算是無辜的“躺槍”,只是作為一個跟你我“不同境界的高人”,不拘小節的樣子被公眾好奇的窺視到而已。

真正懂得經營和討好“審衰”大眾傳播趨勢的“大師們”有一串長長的名單。這上邊有“靠過氣翻紅的薛之謙”、“黑到深處自然粉的黃子韜”、“耿直自黑的楊冪”……等。

他們和竇唯應該不是一類人。

“審衰”、“審醜”、“實錘”……這些詞在傳播學中的頻繁出現和廣泛運用,仿佛冥冥中的一個聲音一直在提醒著我們,作為人類,在我們人性方面蘊含的複雜屬性。同時“審衰傳播事件”,竇唯帶給公眾的,和薛之謙帶給公眾的也截然不同。手段只是手段,規律只是規律,最後的定論還是得源于本心和真實。

竇唯和薛之謙,最終也都會獲得他們應得的一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