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最後7年,國際空間站何去何從?

1998年11月15日起, 國際空間站至今已升空近20年, 太空人在此做過無數實驗, 曾經幫助人類進一步瞭解無邊的宇宙。 然而太空站終將迎來“終點”。

2014年, 美國國會通過決議, 向國際空間站提供運作資金直到2024——在7年後, 國際空間站究竟何去何從?交由民間機構接管?墜落大海?還是讓太空站繼續運作?

目前, 國際空間站所花的資源是美國太空總署人類探索預算的一半, 餘下預算用在“登陸火星”等探索計畫上。 若果NASA想進一步深入太空更深處, 則難以繼續每年花費30到40億美元資金到國際空間站上, 必有取捨。 話雖如此, 負責太空探索的NASA卻沒有話語權, 亦非真正有實權決定未來美國太空發展的機構。 實際上, NASA能獲批多少資金, 還有2024年國際空間站去向等一連串被資金牽連的問題, 一向交由美國國會——尤其是眾議院的科學、太空與科技委員會所主宰。

但你要知道, 國會成員只是政客而非太空專家, 所以他們必須在國際空間站達到2024年的“大限”前“聽從民意”, 舉辦聽證會, 瞭解各界想法。 上星期, 國會則舉行了最新一次國際空間站生死前途的聽證會。 席上, 有NASA的人類探索主任、民間機構的代表、商業太空飛行聯會的主席以及專攻生物科技的教授。

聽證會上, 各界對NASA的未來發展以及國際空間站的前途意見分歧。

一方面, 若果視NASA的首要目標是探索太空, 到達越遠的地方越好的話, 國際空間站則很可能被拋棄。 每年NASA始終都有大量資金投在國際空間站上, 如果放棄國際空間站轉投資金到其他探索計畫, 或許能有突破性的進展。

另一方面, 如果NASA能從國際空間站所進行的實驗中獲得更多進展, 以便日後人類的太空計畫, 那麼國際空間站應該繼續。 例如太空人長期在太空站生活的人體變化、微生物在太空的生長, 甚或在極低重力下排序DNA的影響等實驗, 的確為人類提供不少有用的資訊。 如果美國把進行多年、投放大量資金的國際空間站計畫終止, 那亦未免太過可惜。

雖然如此, 但國際空間站在將來未必要繼續“政客”模式。 現時太空旅行公司SpaceX和Virgin Galactic發展蓬勃, 或許私人機構也可接管國際空間站, 進行他們的火星移民計畫?

無論如何, 國際空間站的前途仍然未蔔, 生死掌握在美國國會手中。

如果國會最終是決定毅然放棄國際空間站, 那麼國際空間站最有機會墜落到紐西蘭附近的“荒蕪遠洋”——距離地球所有陸地最偏遠之處——然後靜靜等待人類回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