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想知道的“雙一流”,這裡都有了

陳泰瀚

日前,備受關注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出爐。這項重大戰略決策歷時兩年多,終於塵埃落定,但它的影響卻像巨石墜湖,持續在社會上引起一陣陣討論與思考的縠紋。

國家之所以提出“雙一流”建設,是為了要到2020 年,中國有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 年,有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21 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廣東高校在“雙一流”中表現如何?

我們廣東的師生,在“雙一流”名單公佈後,自然會更關心廣東的高校在本次“雙一流”遴選中的表現。在本次遴選中,廣東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大學共有18 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中大有11 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分別是哲學、數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 工商管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大校長羅俊表示,一流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學科、教師、學生、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管理服務,同樣要提供一流的條件、一流的環境和一流的待遇。中大將在“三校區五校園”新建300 萬平方米校舍,並投入大量經費來改善教學科研條件,提供一流的條件。要著力開展校園環境綜合治理,提供一流的環境。並穩步提高教職員工的薪酬標準,這兩年來員工薪酬有較大增長,今年也將適度增加,提供一流的待遇。

華工有4 個學科入選,分別是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農學。“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是對華南理工大學辦學水準的充分鼓舞和肯定,更是對學校以更大力度服務國家發展提出的期許和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表示,華工將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大學管理運行機制和國際合作模式,為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探索新的發展途徑。

暨南大學的藥學(自定),華南師範大學的物理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也分別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生物醫藥學科群順利入選世界一流學科群建設,對於學校而言,無疑具有跨時代的重大意義,是暨南大學百年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暨南大學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機遇。”暨大校長胡軍表示,暨大將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核心,堅持學科建設和體制機制改革兩條主線同時推進,以重點學科群引領實施“卓越理工類學科建設計畫”和“交叉學科創新融合發展計畫”,帶動學校學科整體實力的提升。

“物理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為華師加快轉型發展、參與國際競爭贏來了重大機遇!”華南師範大學校長劉鳴介紹,該學科目前有院士、“千人計畫”、“傑青”、“長江學者”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30 餘名,2013 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 年首批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專案,同年入選國家“111 計畫”光資訊創新引智基地,2017 年獲批國家級綠色光電子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保持持續迅猛的發展勢頭。

“中醫學正成為今後一個時期,中醫藥創新發展中的優先領域和主導學科。”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表示,入選“雙一流”是個意外驚喜。中醫藥是小學科,過去不太受重視,如果按照以往的評價體系,廣州中醫藥大學或許沒法入選。但細細思索,又在意料之中。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有六所中醫藥大學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雙一流”建設指導思想,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事業和中醫藥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

而對於此次廣東高校在“雙一流”中的表現,一位來自中大的就讀醫科的大一新生表示,他對此感到驕傲,為學校入選“雙一流”表示自豪。一位來自華工的大四學生也表示,這次學校入選“雙一流”,可能使畢業證書的含金量提高,更有利於自己今後在社會中與他人競爭。

而在這些來自“雙一流”建設學校中的學生中,也有人持批判意見。一位來自華工的就讀新聞學的學生表示,對於學校入選“雙一流”,自己的專業可能會更受壓榨。因為從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已經可以窺見,理工科豪奪近三百個席位,所有人文社科卻不到一百個。而自己的學校作為以理工科為特色的高校,在今後“雙一流”激烈的競爭中,可能會對自己的專業“吸血”,以養其重點學科。

與此同時,我們也聽到很多來自深圳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的學生為自己學校或學校的重點學科沒有入選“雙一流”感到遺憾,畢竟這個入選機會還需要等5年後了。

為什麼原“985”“211”高校全部入選“雙一流”?

對於廣東,我們可以看到,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全部入選“雙一流”,而它們正好都是原“985”、“211”高校。這並不是特例,事實上,所有的“985”、“211”高校全部都入選了“雙一流”。

這也難怪“雙一流”名單一經公佈,就引發一大群公眾的戲稱,說這是“全國銷量遙遙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言下之意,是認為“雙一流”與之前的“985”、“211”高校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新瓶裝舊酒,似乎多此一舉。可真是如此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對“雙一流”從孕育到誕生的全過程進行簡單的回顧。

“雙一流”建設最早於2015 年8 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正式提出,旨在對教育進行改革,以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次年6 月,教育部宣佈失效一批規範性檔,其中就包括《關於繼續實施“985 工程”建設專案的意見》、《關於補充高等教育“211 工程”三期建設規劃的通知》,宣告“985”、“211”高校的冠冕已被官方送入歷史。今年1 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開始了對全國範圍內高等院校的層層遴選,於是才有了剛呱呱墜地的“雙一流”名單。

當然,儘管主管部門因此再三強調說,“雙一流”絕不是“985plus”、“211 升級版”,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在“雙一流”名單中,“985”與“211”高校其實全部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 所,原39“985”高校全部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 所,原“211”高校全部入選,同時新增25 所非211 院校。但其實這時,我們也不該馬上就說這是“985工程”、“211 工程”的翻版,而應該先思考兩個問題:原“985”與“211”高校憑什麼能夠全部入選“雙一流”?遴選制度執行是否公平合理?

其實,“985”和“211”高校入選“雙一流”並不是什麼新聞,不入選那才是新聞。因為在過去的20 年裡,“985”和“211”高校本就是國家重點扶持物件,它們的很多高速發展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所以它們本就具備入選“雙一流”的優勢。

而這些被遴選入冊,受國家高度重視的高校與學科,都是經過層層選拔的。在遴選制度與執行上,教育部表示,“雙一流”建設名單在認定工作流程上,不組織高校申報、不需主管部門推薦、專家不直接對某一高校是否被納入“雙一流”建設範圍做出評判,其產生方式和建設目標與“985”、“211”完全不同。儘管學校是重的,但建設目標和選拔標準、過程是兩套規則。而關於“985”高校都進入了“雙一流”這一點,教育部也回應稱,只能說經過嚴格專家評選和各方面遴選的結果,說明原來“985”高校的建設是有成效的。

另據透露,“雙一流”評選名單由專家委員會討論確定,以學科為基礎,“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從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中遴選產生”。具體方式為,由專家委員會論證確定採用的協力廠商評價結果,再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遴選產生137 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此基礎上,綜合評價論證提出42 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從“985”“211”到“雙一流”,絕非新瓶裝舊酒

“雙一流”與“985”、“211”最大的不同在於兩點:一是“雙一流”將有進有出,打破終身制;二是“一流大學”出現AB 檔,“一流學科”體現高校自主性。

“雙一流”名單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每5 年遴選一次的。這便把所有高校放入叢林法則的競爭下,唯有適者得以生存。教育部明確指出,在以後遴選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過程中,將實施動態監測,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建設期末,將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這就與飽受詬病的“985”、“211”就有了根本上的區別,入選高校再也不能一勞永逸。而所有因自己母校被踢出局而遺憾的學生,都可以期待母校在5 年的遴選週期內奮發圖強,進入“雙一流”的博弈中。而入選的則應該有憂患意識,想要安身立命就得如履薄冰,砥礪前行,繼續保持已入選的優勢,以免在下一輪遴選中淘汰。

而在“雙一流”名單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流大學”被劃分成了A、B 類。其中有36 所原“985”高校被列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A 類,而東北大學、湖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 所原“985”高校則被劃入B 類中。對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發建設活力,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加快改革、加快發展,並推動歸入B 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

但他也表示,在此後具體工作中,將做到“同等重視、同等建設、同等評價”——即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都是衝擊世界一流的重點建設對象;建設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經費等都同等覆蓋;考核也“一個尺子一個標準”。

此外B 類還包括了非原“985”的新疆大學、雲南大學和鄭州大學3 所高校。據相關人士介紹,B 類新增的3 所,體現的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導向,有一定照顧因素。新疆大學、雲南大學入選有利於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而“河南省人口眾多,之前一所985 大學都沒有,一直為人詬病”,故而這次鄭州大學入選一流大學也體現國家照顧。

而在一流學科建設中,除了原“985”“211”所有高校入選,還新增24 所非“985”“211”高校。此外,我們還發現部分學科被標以(自定)。按照教育部方面作出的解釋,不加(自定)標示的學科,是根據“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確定的標準而認定的學科;而加有(自定)標示的學科,是根據“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建議,由高校自主確定的學科。實際上,自主的意思表示該學科並未達標。但為了兼顧地方,照顧原“211”高校感情,同時也給高校設立奮鬥目標。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985”“211”到“雙一流”建設絕非新瓶裝舊酒。即使“985”、“211”高校全部入選“雙一流”,但這種全部入選並非平等地全部入選。事實上,只有“985”高校全部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而“211”高校則似乎被變相地降級,甚至有人直接說是被取消。這其實反映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中,對教育資源進行更為有效地整合分配的需要。

為什麼我們急於從“985”“211”過渡到“雙一流”?

不少人對國家急於打破現存的高校建設格局表示憂慮,認為如此操之過急,並且未抓住改革要害。畢竟我國大學現行制度中的確仍舊存在很多弊病,例如,過分注重科研而導致本科教學品質走下坡路;急於短時間內出科研成果,而導致一些有重大學術價值但所需研究時間長的專案無法立項;高校被各種指標、排名牽著鼻子走;等等。

這些問題的確需要更快地解決,但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在以前“985”“211”身份階級僵化的時代,是不利於推進解決的。因為“985”“211”高校有著終身爵位的名銜,沒有合適的懲戒機制,制度很難落實到位。而它們又作為全國高校的領頭羊,如果沒起到帶頭作用,又怎能期盼下面的高校能做好。

這說明現有模式已不適合國家發展需要,我們亟需實現從以學校整體建設為主的時代平緩過渡到以學科建設為主的時代。因為“985”、“211”的時代,是西方高校林立且已高度發達,而我國高校還未能望其項背的時代。我們急切需要建設若干所高校躋身其中,以體現我國的崛起與地位,所以我們才要以高校建設為主。

而如今,我國無須再強調自身的崛起與地位,這已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實。自落實亞投行、“一帶一路”等大佈局以來,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導力與競爭力。所以“雙一流”的時代,是要建設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大學與學科,來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的時代。

但由於我們的教育資源有限,在向“雙一流”建設過渡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兼顧所有高校。“雙一流”建設本就是看重效率、不平等的,因為平等的結果往往帶來平庸,也不符合國家目前的需要。我們應該效法改革開放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一起富裕”的思想,這樣子才能更早地實現真正的教育資源平等互惠。

而教育資源的分配,落實到學校中去,對各個學科也不應該是等量齊觀的。一流大學的建設必須以一流學科的建設為基礎。而以前以學校建設為主的時代,“985”與“211”高校的強勢學科在資源配置方面,雖然往往都會得到最好的安排,但總是需要給弱勢學科分一杯羹的機會。因為大家都是在學校名號的屋簷下發展,過分厚此薄彼便顯得是要分家異爨,因此學校很難完全突出其特色。

而現今在“雙一流”的大旗舞動下,學校必然會先有針對性地把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它最有競爭力的學科,進而通過這些學科所帶來的發展,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以實現由一流學科建設引領一流學校建設的目標。所以“雙一流”建設是以學科為資助主體的。

自然,我們要認清我國高校客觀存在的種種問題,認清我國高校與西方一流高校之間的差距。但我們只有先對整個高校格局進行改革後,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減小差距。因為“雙一流”帶來的叢林法則,會使各高校為了生存而對痼疾進行自我診治。所以關於“雙一流”建設過於焦灼的擔憂,有其一定道理但也未必盡然。因為“雙一流”本身並不是鍍了金身,並不是承認了入選的大學與學科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它們只是衝刺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水準的主力軍。也就是說,“雙一流”是一個目標、一個開始、一個契機,後期的“建設”才是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牢騷歸牢騷,擔憂歸擔憂,但是瑕不掩瑜,絕不可一葉障目,“雙一流”建設改革的積極意義不應忽視。“雙一流”作為國家戰略佈局的一顆關鍵棋子,絕不是貿然為之。我們相信在接下來的建設過程中,我國高校絕對能夠以行動來回答現在人們提出的種種質疑,交出一份令我們滿意的答卷。

陳泰瀚

日前,備受關注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出爐。這項重大戰略決策歷時兩年多,終於塵埃落定,但它的影響卻像巨石墜湖,持續在社會上引起一陣陣討論與思考的縠紋。

國家之所以提出“雙一流”建設,是為了要到2020 年,中國有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 年,有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21 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廣東高校在“雙一流”中表現如何?

我們廣東的師生,在“雙一流”名單公佈後,自然會更關心廣東的高校在本次“雙一流”遴選中的表現。在本次遴選中,廣東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大學共有18 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中大有11 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分別是哲學、數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 工商管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大校長羅俊表示,一流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學科、教師、學生、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管理服務,同樣要提供一流的條件、一流的環境和一流的待遇。中大將在“三校區五校園”新建300 萬平方米校舍,並投入大量經費來改善教學科研條件,提供一流的條件。要著力開展校園環境綜合治理,提供一流的環境。並穩步提高教職員工的薪酬標準,這兩年來員工薪酬有較大增長,今年也將適度增加,提供一流的待遇。

華工有4 個學科入選,分別是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農學。“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是對華南理工大學辦學水準的充分鼓舞和肯定,更是對學校以更大力度服務國家發展提出的期許和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表示,華工將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大學管理運行機制和國際合作模式,為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探索新的發展途徑。

暨南大學的藥學(自定),華南師範大學的物理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也分別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生物醫藥學科群順利入選世界一流學科群建設,對於學校而言,無疑具有跨時代的重大意義,是暨南大學百年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暨南大學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機遇。”暨大校長胡軍表示,暨大將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核心,堅持學科建設和體制機制改革兩條主線同時推進,以重點學科群引領實施“卓越理工類學科建設計畫”和“交叉學科創新融合發展計畫”,帶動學校學科整體實力的提升。

“物理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為華師加快轉型發展、參與國際競爭贏來了重大機遇!”華南師範大學校長劉鳴介紹,該學科目前有院士、“千人計畫”、“傑青”、“長江學者”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30 餘名,2013 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 年首批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專案,同年入選國家“111 計畫”光資訊創新引智基地,2017 年獲批國家級綠色光電子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保持持續迅猛的發展勢頭。

“中醫學正成為今後一個時期,中醫藥創新發展中的優先領域和主導學科。”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表示,入選“雙一流”是個意外驚喜。中醫藥是小學科,過去不太受重視,如果按照以往的評價體系,廣州中醫藥大學或許沒法入選。但細細思索,又在意料之中。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有六所中醫藥大學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雙一流”建設指導思想,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事業和中醫藥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

而對於此次廣東高校在“雙一流”中的表現,一位來自中大的就讀醫科的大一新生表示,他對此感到驕傲,為學校入選“雙一流”表示自豪。一位來自華工的大四學生也表示,這次學校入選“雙一流”,可能使畢業證書的含金量提高,更有利於自己今後在社會中與他人競爭。

而在這些來自“雙一流”建設學校中的學生中,也有人持批判意見。一位來自華工的就讀新聞學的學生表示,對於學校入選“雙一流”,自己的專業可能會更受壓榨。因為從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已經可以窺見,理工科豪奪近三百個席位,所有人文社科卻不到一百個。而自己的學校作為以理工科為特色的高校,在今後“雙一流”激烈的競爭中,可能會對自己的專業“吸血”,以養其重點學科。

與此同時,我們也聽到很多來自深圳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的學生為自己學校或學校的重點學科沒有入選“雙一流”感到遺憾,畢竟這個入選機會還需要等5年後了。

為什麼原“985”“211”高校全部入選“雙一流”?

對於廣東,我們可以看到,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全部入選“雙一流”,而它們正好都是原“985”、“211”高校。這並不是特例,事實上,所有的“985”、“211”高校全部都入選了“雙一流”。

這也難怪“雙一流”名單一經公佈,就引發一大群公眾的戲稱,說這是“全國銷量遙遙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言下之意,是認為“雙一流”與之前的“985”、“211”高校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新瓶裝舊酒,似乎多此一舉。可真是如此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對“雙一流”從孕育到誕生的全過程進行簡單的回顧。

“雙一流”建設最早於2015 年8 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正式提出,旨在對教育進行改革,以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次年6 月,教育部宣佈失效一批規範性檔,其中就包括《關於繼續實施“985 工程”建設專案的意見》、《關於補充高等教育“211 工程”三期建設規劃的通知》,宣告“985”、“211”高校的冠冕已被官方送入歷史。今年1 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開始了對全國範圍內高等院校的層層遴選,於是才有了剛呱呱墜地的“雙一流”名單。

當然,儘管主管部門因此再三強調說,“雙一流”絕不是“985plus”、“211 升級版”,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在“雙一流”名單中,“985”與“211”高校其實全部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 所,原39“985”高校全部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 所,原“211”高校全部入選,同時新增25 所非211 院校。但其實這時,我們也不該馬上就說這是“985工程”、“211 工程”的翻版,而應該先思考兩個問題:原“985”與“211”高校憑什麼能夠全部入選“雙一流”?遴選制度執行是否公平合理?

其實,“985”和“211”高校入選“雙一流”並不是什麼新聞,不入選那才是新聞。因為在過去的20 年裡,“985”和“211”高校本就是國家重點扶持物件,它們的很多高速發展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所以它們本就具備入選“雙一流”的優勢。

而這些被遴選入冊,受國家高度重視的高校與學科,都是經過層層選拔的。在遴選制度與執行上,教育部表示,“雙一流”建設名單在認定工作流程上,不組織高校申報、不需主管部門推薦、專家不直接對某一高校是否被納入“雙一流”建設範圍做出評判,其產生方式和建設目標與“985”、“211”完全不同。儘管學校是重的,但建設目標和選拔標準、過程是兩套規則。而關於“985”高校都進入了“雙一流”這一點,教育部也回應稱,只能說經過嚴格專家評選和各方面遴選的結果,說明原來“985”高校的建設是有成效的。

另據透露,“雙一流”評選名單由專家委員會討論確定,以學科為基礎,“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從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中遴選產生”。具體方式為,由專家委員會論證確定採用的協力廠商評價結果,再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遴選產生137 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此基礎上,綜合評價論證提出42 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從“985”“211”到“雙一流”,絕非新瓶裝舊酒

“雙一流”與“985”、“211”最大的不同在於兩點:一是“雙一流”將有進有出,打破終身制;二是“一流大學”出現AB 檔,“一流學科”體現高校自主性。

“雙一流”名單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每5 年遴選一次的。這便把所有高校放入叢林法則的競爭下,唯有適者得以生存。教育部明確指出,在以後遴選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過程中,將實施動態監測,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建設期末,將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這就與飽受詬病的“985”、“211”就有了根本上的區別,入選高校再也不能一勞永逸。而所有因自己母校被踢出局而遺憾的學生,都可以期待母校在5 年的遴選週期內奮發圖強,進入“雙一流”的博弈中。而入選的則應該有憂患意識,想要安身立命就得如履薄冰,砥礪前行,繼續保持已入選的優勢,以免在下一輪遴選中淘汰。

而在“雙一流”名單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流大學”被劃分成了A、B 類。其中有36 所原“985”高校被列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A 類,而東北大學、湖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 所原“985”高校則被劃入B 類中。對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發建設活力,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加快改革、加快發展,並推動歸入B 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

但他也表示,在此後具體工作中,將做到“同等重視、同等建設、同等評價”——即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都是衝擊世界一流的重點建設對象;建設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經費等都同等覆蓋;考核也“一個尺子一個標準”。

此外B 類還包括了非原“985”的新疆大學、雲南大學和鄭州大學3 所高校。據相關人士介紹,B 類新增的3 所,體現的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導向,有一定照顧因素。新疆大學、雲南大學入選有利於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而“河南省人口眾多,之前一所985 大學都沒有,一直為人詬病”,故而這次鄭州大學入選一流大學也體現國家照顧。

而在一流學科建設中,除了原“985”“211”所有高校入選,還新增24 所非“985”“211”高校。此外,我們還發現部分學科被標以(自定)。按照教育部方面作出的解釋,不加(自定)標示的學科,是根據“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確定的標準而認定的學科;而加有(自定)標示的學科,是根據“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建議,由高校自主確定的學科。實際上,自主的意思表示該學科並未達標。但為了兼顧地方,照顧原“211”高校感情,同時也給高校設立奮鬥目標。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985”“211”到“雙一流”建設絕非新瓶裝舊酒。即使“985”、“211”高校全部入選“雙一流”,但這種全部入選並非平等地全部入選。事實上,只有“985”高校全部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而“211”高校則似乎被變相地降級,甚至有人直接說是被取消。這其實反映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中,對教育資源進行更為有效地整合分配的需要。

為什麼我們急於從“985”“211”過渡到“雙一流”?

不少人對國家急於打破現存的高校建設格局表示憂慮,認為如此操之過急,並且未抓住改革要害。畢竟我國大學現行制度中的確仍舊存在很多弊病,例如,過分注重科研而導致本科教學品質走下坡路;急於短時間內出科研成果,而導致一些有重大學術價值但所需研究時間長的專案無法立項;高校被各種指標、排名牽著鼻子走;等等。

這些問題的確需要更快地解決,但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在以前“985”“211”身份階級僵化的時代,是不利於推進解決的。因為“985”“211”高校有著終身爵位的名銜,沒有合適的懲戒機制,制度很難落實到位。而它們又作為全國高校的領頭羊,如果沒起到帶頭作用,又怎能期盼下面的高校能做好。

這說明現有模式已不適合國家發展需要,我們亟需實現從以學校整體建設為主的時代平緩過渡到以學科建設為主的時代。因為“985”、“211”的時代,是西方高校林立且已高度發達,而我國高校還未能望其項背的時代。我們急切需要建設若干所高校躋身其中,以體現我國的崛起與地位,所以我們才要以高校建設為主。

而如今,我國無須再強調自身的崛起與地位,這已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實。自落實亞投行、“一帶一路”等大佈局以來,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導力與競爭力。所以“雙一流”的時代,是要建設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大學與學科,來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的時代。

但由於我們的教育資源有限,在向“雙一流”建設過渡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兼顧所有高校。“雙一流”建設本就是看重效率、不平等的,因為平等的結果往往帶來平庸,也不符合國家目前的需要。我們應該效法改革開放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一起富裕”的思想,這樣子才能更早地實現真正的教育資源平等互惠。

而教育資源的分配,落實到學校中去,對各個學科也不應該是等量齊觀的。一流大學的建設必須以一流學科的建設為基礎。而以前以學校建設為主的時代,“985”與“211”高校的強勢學科在資源配置方面,雖然往往都會得到最好的安排,但總是需要給弱勢學科分一杯羹的機會。因為大家都是在學校名號的屋簷下發展,過分厚此薄彼便顯得是要分家異爨,因此學校很難完全突出其特色。

而現今在“雙一流”的大旗舞動下,學校必然會先有針對性地把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它最有競爭力的學科,進而通過這些學科所帶來的發展,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以實現由一流學科建設引領一流學校建設的目標。所以“雙一流”建設是以學科為資助主體的。

自然,我們要認清我國高校客觀存在的種種問題,認清我國高校與西方一流高校之間的差距。但我們只有先對整個高校格局進行改革後,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減小差距。因為“雙一流”帶來的叢林法則,會使各高校為了生存而對痼疾進行自我診治。所以關於“雙一流”建設過於焦灼的擔憂,有其一定道理但也未必盡然。因為“雙一流”本身並不是鍍了金身,並不是承認了入選的大學與學科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它們只是衝刺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水準的主力軍。也就是說,“雙一流”是一個目標、一個開始、一個契機,後期的“建設”才是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牢騷歸牢騷,擔憂歸擔憂,但是瑕不掩瑜,絕不可一葉障目,“雙一流”建設改革的積極意義不應忽視。“雙一流”作為國家戰略佈局的一顆關鍵棋子,絕不是貿然為之。我們相信在接下來的建設過程中,我國高校絕對能夠以行動來回答現在人們提出的種種質疑,交出一份令我們滿意的答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