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我煞費苦心設計的獎勵卡,在學生眼中竟然成了笑談……

為了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我選取精美圖案製成卡片, 美其名曰“獎卡”。 我告訴同學們, 誰的表現好, 老師就會把獎卡送給他。

因此, 每一個教學環節下來, 我都會評選出幾名表現優秀的孩子, 告訴大家好在哪裡, 並鄭重地把獎卡送到他們手中。 漸漸地, 違反課堂紀律的少了, 認真聽講的多了, 他們都想用自己最積極的表現博得老師的肯定。

可是, 當越來越多的同學養成了良好的課堂習慣時, 我不得不在獎卡的發放方式上進行相應的調整。 例如, 那些已經有了良好課堂習慣的同學, 即使沒了老師的激勵, 他們也會一如既往地好好表現;而那些正在轉變過程中的同學則成為我獎卡激勵的主要對象。 那天, 小雨就成了獲得眾多獎卡激勵同學中的一個。 我把獎卡送到他手上, 我說:剛才小雨同學的表現棒極了, 老師把獎卡送給他, 希望他能再接再厲!顯然,

我的舉動讓同學們感到了意外, 他們都疑惑地望著我。 我想, 小雨平時的表現不盡如人意, 我就是要找這樣一個教育契機來激勵他, 或許他很快就會有所改觀。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一下課, 班長就匆匆趕來反映情況, 說小雨不稀罕老師的獎勵!我一愣, 急忙找來小雨問他為什麼。 小雨漲紅了臉:“又不是……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說, 別人還扔過獎卡呢。 ”我好喪氣, 就叫來班長詢問是不是這樣。 “前幾天, 有幾位學習好的同學說他們課堂表現那麼好, 卻一張獎卡都得不到, 相反那些違反課堂紀律的同學卻經常得到老師的獎勵, 說這樣的獎勵不要也行。 ”班長輕輕地告訴我。

“還有人把獎卡扔掉了?”我又追問。

班長點點頭,

說:“是這樣的, 昨天你發給小麥一張獎卡, 後來聽他說有時候他認真表現, 可就是得不到老師的獎勵, 可昨天他還跟同學說悄悄話違反了課堂紀律, 沒想到還受到老師的表揚, 他說這獎勵說明不了什麼, 老師想給誰就給誰。 ”“老師, 我也是看別人這樣, 聽別人這麼說, 我才……”小雨聲音低低地告訴我, “老師, 是我不對, 我不應該……”我沒有批評小雨, 讓他們回了教室。

我很愕然, 真沒想到, 我煞費苦心設計的激勵措施、辛辛苦苦製作的獎卡, 在同學們眼中竟然成了笑談。 我不得不開始了反思。

認真回想了前前後後, 我突然明白了。 為何剛開始得到獎勵時孩子們會非常興奮, 如獲至寶, 而現在他們竟表現出如此的冷漠?這都是因為自己考慮不周造成的。 我雖是好心, 卻犯了厚此薄彼的錯, 傷害了那些優秀同學的心, 也使得到獎勵的同學不知道珍惜, 所以獎勵失去了意義。 不過, 慶倖的是, 我及時發現了問題。

後來, 我把這件事情原原本本地講給同學們。 我說:“我不怪同學們, 從現在起,

課堂上究竟該獎勵誰, 就讓大家一起來評議。 我們將在每個環節後進行小組獎勵提名, 課後, 我們對提名進行公示, 讓大家一起來評一評, 究竟誰的表現好, 哪些才是應該得到大家肯定的同學!”我的話剛講完, 教室裡就響起熱烈的掌聲。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 可我的心很久無法平靜, 它讓我對如何獎勵孩子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其實, 不光是獎勵, 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對孩子的表揚與賞識也是一樣的, 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 它們最本質的目的是為孩子的發展指明方向, 使孩子在內心建立起一種內部激勵機制, 在鼓舞當中不斷進步。 但是,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一定要慎重, 不可厚此薄彼, 如果肯定了一個, 忽略了另一個, 其激勵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王利華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其激勵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王利華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