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甘遂|第 359天

甘遂 Gansui

KANSUI RADIX

上一期: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郁李仁| 第 358天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 Liou ex T.P. Wang的乾燥塊根。

相關名

甘遂、甘澤、重澤、苦澤、甘蒿、陵澤

產地

主產寧夏、陝西、山西、河南。

採收加工

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採挖, 撞去外皮, 曬乾。

性狀鑒別

本品辛散苦降, 甘平質潤, 入脾與大、小腸經。 既潤腸通便, 又利水消腫, 還行腸中滯氣。 治腸燥便秘, 兼氣滯者尤佳;治水腫脹滿及腳氣浮腫, 兼二便不利者最宜。

性味歸經

苦、甘, 寒。 有毒。 歸肺、腎、大腸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寒泄降, 有毒力猛, 入肺、腎、大腸經。 既善行經隧之水濕而瀉水逐飲, 又善攻毒散結而消腫結, 為治水腫、風痰癲痀及瘡毒之猛藥。

功效

瀉水逐飲, 消腫散結。

主治病證

(1)身面浮腫, 大腹水腫, 胸脅停飲。

(2)風痰癲痛。

(3)擁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宜入丸散, 每次0.5-1g。 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 醋制可減低毒性。 外用:生品適量, 搗敷。

使用注意

本品峻瀉有毒, 故孕婦及虛寒陰水者忌服, 體弱者慎服, 不可連續或過量服用。 又對消化道有較強的刺激性, 服後易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 用棗湯送服或研末裝膠囊吞服, 可減輕反應。 反甘草, 不宜與甘草同用。

甘遂的故事

(故事僅供加深藥的記憶, 具體診斷和治療請諮詢專科醫生, 用藥請諮詢專業藥師)

64歲的王大媽最近一個月以來總是感到兩個小腿奇癢難忍, 她拿來家裡常備的皮膚藥抹了抹, 但還是不見好, 一雙小腿被撓抓得血跡斑斑。  

王大媽平常身體健康, 幾乎從來不去醫院, 可這次王大媽卻不得不來到醫院進行診治。 醫生查體時, 只見王大媽的小腿上散落著數個皮疹, 基底泛紅, 約有一個硬幣之厚,

並且上面還有一層鬆散的白色鱗屑。 王大媽被診斷為銀屑病, 即人們常說的牛皮癬。

醫生給王大媽開出處方, 將斑蝥與甘遂共同研為細末, 並以白醋調和之後外塗患處, 每日用藥3~4次。 用藥前刮去皮損表面的白色鱗屑, 如有出血則待出血後塗在出血點處, 但需要注意不可塗到正常皮膚上。

用藥第二天, 王大媽發現用藥後的皮損處居然起水泡了, 著急之下王大媽趕緊找到主治醫生。 醫生告訴王大媽別慌張, 這是正常現象, 並囑咐她繼續用藥。

用藥第四天, 王大媽發現小腿的皮損處已經結痂, 王大媽遵守醫生的囑咐, 不搔抓結痂處, 直到結痂自行脫落後。 即治療半月之後, 王大媽發現牛皮癬的皮損已經隨著結痂的脫落而消失了,

皮膚光潔如初。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推薦閱讀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土鼈蟲 | 第 248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斑蝥 | 第 249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蟾酥 | 第 250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僵蠶 | 第 251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鱉甲| 第 252天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版權, 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tougao@yichengyoudao.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