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有道理嗎?

人是不應該被標籤化的, 仗義和身份不成絕對聯繫, 市井不缺奸佞, 文人亦有氣節。 一個人是不是仗義, 源於他受到的教育, 生活經歷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仗義多是屠狗輩一說的由來, 在相對普通的生活中, 利益衝突不是那樣明顯, 所有人更願意團結在感情周圍, 因為物質生活尚且不豐富的時候, 感情所帶給人的寄託更為明顯, 倒不是說錢的作用巨大, 但是因錢翻臉的朋友親人不會是在少數, 關係是否堅固是看共同利益(這裡的利益不指經濟, 而是互相需求, 感情或者其他層面的。 )以及自己的本心。

而當社會關係更為複雜的時候, 義氣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 大家都開始用手段來解決, 沒人手上是乾淨的, 為了達到目的, 需要亦正亦邪, 目的有正義與否, 但是手段絕對是乾淨不乾淨的混合, 在世俗眼裡看起來自然不是義氣的, 但是鬥爭永遠是殘酷, 容不得感情的, 而這種鬥爭, 出在士子, 而非寒門。 讀書人也被貼上了不講義氣的標籤。

誠然, 真正的讀書人, 該是講求大義與氣節的, 自幼熟讀四書五經, 儒家文化薰陶下, 在古代, 中國讀書人大多有兼濟天下的理想, 考去功名, 為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此裡面下薰陶出來的中國讀書人, 構建了中國古代政治框架。 但是政治絕非理想化的東西, 所以從不缺少強權之間的鬥爭,

有人趨炎附勢, 也有人寧折不彎, 也有人運籌帷幄。 至此, 讀書人有賣友求榮, 自然不義, 也有人剛正不阿, 視為氣節, 也有人默默用手段實現理想, 不知是不義還是大義。

大業已成殺功臣的朱元璋是市井之徒, 沖項羽帳篷救劉邦的樊噲就是賣狗肉的。 血薦軒轅的譚嗣同, 寧死不降的文天祥是讀書人, 賣了岳飛的秦檜, 投誠的汪精衛也是讀書人。 所以是不是讀書人真的不影響講不講義氣, 只是各有各的方式。

況且, 屁股決定腦袋, 把屠狗之輩放進朝廷紛爭之中, 未必仗義, 把讀書人丟進市井, 他未必不守氣節。 好比罵貪官的人掌握權力, 抵得住紙醉金迷的有幾人, 絕對的權力, 導致絕對的腐敗此言非虛。 楊漣入獄以後,

沒有屈打成招, 也不曾誣陷一人。

越是在利益至上的時代我們越渴望義, 越期望感情直接的維繫, 這是內心的善良與正義, 也希望, 從始至終, 能守住初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