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戴上VR眼鏡,喚醒“來自星星的孩子”

▲孤獨症兒童試戴VR眼鏡, 借助移動手柄, 敲擊眼鏡畫面中的音樂盒子, 可以敲出悅耳的音階

頭戴時下流行的VR(虛擬實境)眼鏡, 鏡片畫面上是五顏六色的音樂盒子, 孤獨症患兒借助手柄, 每敲擊一個盒子, 就能奏出一個悅耳音階。 這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為孤獨症兒童自主開發的一款全新干預應用。 今天是世界孤獨症日, 普陀區展翼兒童培智服務中心的孩子成為這款應用的首批嘗鮮者。 專家稱, 希望借助VR技術, 突破一些兒童孤獨症干預工作面臨的困局。

明亮的雙眼, 卻不願和他人對視,

能正常發聲, 卻不與他人交流, 他們或被認為智障, 卻在部分領域能力超常, 他們是孤獨症患兒, 又稱“來自星星的孩子”。

孤獨症譜系障礙(ASD), 也稱自閉症, 是一種兒童早期起病的神經發育性疾病, 主要症狀為社交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隘、重複刻板行為。 目前對孤獨症的主要干預包括教育和訓練。 不過, 對孤獨症兒童的日常干預訓練需大量人力、物力, 許多患兒因資源受限未獲足量的康復, 措施回歸社會的可能。

“半年會叫一聲媽媽, 很正常。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亞松教授告訴記者, 對孤獨症兒童的干預訓練以ABA為主, 即應用行為訓練。 它在臨床上應用多年, 美國有研究發現, 一周堅持ABA訓練5天、每天訓練8小時,

4年後, 孩子可以去正常學校就讀。 不過, 國內重複不出這個結果。 原因主要在於缺人, 沒足夠的訓練師來完成如此強度的訓練。

而且, 此類應用行為訓練也被指責“訓練過於刻板”。 比如, 孩子會說一個“媽”字, 獎勵一塊餅乾。 如此簡單的發聲, 孤獨症兒童卻要枯燥地練習半年甚至一年。

這頭是人力不足, 訓練面臨指摘與無奈, 另一頭是不容小覷的發病率。 全球的孤獨症患病率在1%左右。 2008年, 聯合國把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孤獨症日, 進一步喚起各國對它的關注。 我國尚無全國流調統計, 但臨床醫生正接到越來越多被家長帶來尋求治療的患兒。

“戴上VR眼鏡, 孩子可隨時隨地接受訓練, 這將提升治療效率, 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的治療結局。

”杜亞松稱, 市精衛中心的醫生和交大的專家歷時1年開發了這款兒童孤獨症VR干預應用。

這款應用目前內置3款治療場景:氣球大作戰、小小音樂家、我是大畫家。 這是醫生與技術專家經反復測試後推出的, 兼顧安全性與治療效益。 交大電子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翟廣濤教授說, 這些場景設計旨在達到三層目標:第一, 訓練視覺、聽覺、手腦協調、專注力等;第二, 通過場景重現、完成任務的工作, 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第三, 音樂、繪畫的場景旨在開發兒童創造力。 初步驗證顯示, 這樣的應用有助於增強孤獨症兒童的協調能力、行為能力。

這個領域的開發還很新, 尚無國外成熟經驗可借鑒。 交大VR-ASD專案負責人范磊告訴記者,

他們正抓緊與杜亞松教授領銜的醫學專家探討開發更多治療場景, 包括超市、遊樂場、地鐵等, 目標是讓孩子掌握簡單社交力, 獲得社會復位的機會。 普陀區殘疾人聯合會主任張敏燕稱, 孤獨症病因不明, 國際上也無成功、可複製的治療範例, 希望這番摸索能讓孩子們獲得一點點進步, 走上康復之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