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人網陳一舟:要永遠對新崛起的產品和公司保持敬畏

圖片設計 | 邱小軍 kay 責編 | kay

第1803篇深度好文:4987 字 | 6 分鐘閱讀

精簡筆記·商業思維

本文新鮮度:★★★★ - 口感:牛奶

筆記君邀您, 先思考:

當你在互聯網的一個大浪中跌倒,

你怎麼辦?

如果一輩子裡真正重要的決定有20個, 你的決定有哪些?

有人說, 陳一舟, 你不是個企業家, 你是個投資人。 我笑而不語, 我想表達的是, 投資是企業轉型的一個好工作方法, 也可以是我在移動互聯網爆炸的時代為公司(人人網)尋找突圍路徑的方式, 來日方長。

其實創業和投資有根本的相似之處, 那麼談談我是怎麼做企業和做投資的。

一、創業18年的5點感悟

心得1:成功始于堅持

人人公司從開始到現在, 我們經歷了很多的挫折, 融資錢少、傳統業務賺不賺錢、大量嘗試(分類廣告、視頻)、裁員等等, 公司的商業模式至少變了四到五次, 轉型以後, 我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 終於在美國的紐交所上市,

成為紐交所第一家上市的社交網路公司。

我們之所以能活下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 在最艱苦的時候一定要咬牙堅持。

同時, 我覺得光堅持還不夠, 比較重要的還有第二個, 要靈活。

我們在非常堅持地幹公司的同時, 也在幾個關鍵的時候做出了商業模式的改變, 如果一直做最開始想的那個模式, 到現在肯定死了。

因為互聯網市場的變化非常快, 所以在堅持的時候還要靈活。

在發展之路上, 一個企業到一定規模時, 自然有各種力量讓你無法長大。

我喜歡問我們公司的新人一個問題:在某一專業, 必如說某項樂器, 某項體育項目, 要成為世界級的專家和競技者, 需要花多長時間?正確答案是1萬個小時, 這在暢銷書《Outliers》(《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有談到。

第二個問題, 是為什麼是“1萬小時”, 而不是5千或者3萬?答案是, 對普通人來, 1萬個小時的練習, 意味著人類堅持的極限。 只有到了極限, 你的競爭對手才會逐漸放棄, 你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因此我要說, 成功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堅持。

要成功, 就要把你的競爭對手甩在後面, 而這一點上有時候就是靠時間來“耗著”, 等別人沒有耐性、堅持不下去了、自亂陣腳了, 找別的、更大、更時髦的領域去了, 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是堅持到最後的勝利者。

心得2:保持謙虛

在過去, 我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但每一次心裡感覺非常好的時候, 幾乎馬上就倒楣了。

幾次下來我的總結是, 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來之不易。

取得階段性勝利後, 在對市場和公司自身能力的判斷時特別容易失誤, 這個時候, 一定要“夾著尾巴做人”, 千萬不能得意, 因為勝利的時候, 失敗就在不遠處等著你。

心得3:警惕失敗

我很景仰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 他說過, “我最希望知道的事情, 是我會在哪個地方死掉, 然後我就不去那個地方。 ”

大部分人對這句話是會心一笑, 覺得有理, 卻也不太清楚為什麼有道理。

我認為這樣一個牛人說這話必然有其道理, 就不斷地想, 終於琢磨出了些道理。

一個創業者有兩種方法提高成功機率:一是不斷地做正確的事情增加成功率, 二就是避免錯誤的事情,降低失敗率。

知道“我們會在哪個地方死掉”,然後“不去那個地方”,就是要降低失敗率。

大部分公司是怎麼死掉的?表像的原因多半是因為錢花完了。但是,沒錢只是表像,還有很多其它更本質的原因決定。

中國人在治病的時候是“治本為先”的邏輯,首先去思考更本質的問題解決辦法。

但是我的想法是,解決本質問題非常難,如前面兩個要素所說,成功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好比治病要治本不容易。所以,在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的時候,就先治標。

舉個例子:丁磊在2000年跟我說過,他當時上市如果再晚幾個星期,就沒法上市成功了。

所以網易當時治病先治了標,有了錢,多挺了幾年,機會來了,抓住了,公司就做大了。

成功既然是很難的事,與其強行去提高一個小概率事件的幾率,有時不如把失敗的可能性降低。

既然我們知道互聯網創業失敗的概率是90%,而且只有那麼幾種辦法導致失敗,那如果能夠想辦法把它降到80%甚至70%,就相當於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

心得4:找到自己的variant perception(認知能力)

我想探討的是,一個CEO,如果只能做長一件事、關注一件事,應該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應該是一個variant perception,就是一個潛在價值很高的,但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非常不一樣的遠見觀點。

這個觀點,還要有可執行的手段,否則想到了,沒有做的條件也白搭。

雷軍做小米,幾年前大家聽起來像奇葩,現在是二、三線城市的廣場舞人群都知道,是他們心中僅次於蘋果的品牌。

為什麼?因為他琢磨出來在無線互聯網上如何避開大佬們的鋒芒,利用一個一定會起來的免費作業系統,安卓,做一個軟硬體的產品在上面收到錢。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術競爭壁壘,利用大勢、業內一流的行銷的組合型案例。

幾年前周鴻禕做免費殺毒,問我行不行,我說看不清。他後來又做流覽器,問我行不行,我說不太行,結果都讓他做成了。所以他現在也不來問我該做啥了。

為什麼他們有variant perception?

因為過往個人的經驗和積累,以及對互聯網客觀規律深刻的認識,包括對人性的瞭解。每家公司的variant perception不一樣,積累非常重要。

沒有積累,不容易想到;沒有積累,想到了也做不到。

我在斯坦福上過巴菲特的投資課。他說,一個人,一輩子應該只做20個重大決定,指標用完,戰鬥結束。

作為一個創業者,或者一個人,一輩子裡真正重要的決定可能20個都不到:專業學什麼、找什麼老婆/老公、第一份工作、選誰做合作夥伴……

關鍵的10個投資決定,加起來不到20個,但是決定了一個人80%以上的快樂和成功。

你的這20個決定是什麼?

你該投入多少資源去做這些決定?

你做這些決定的時候,有什麼variant perception?

這些都是好問題。

心得5:學會“做空”心態

“做空”是個投機名稱,其實,我想說的做空,是指一個CEO平時在工作中,應該積極的不關注什麼(aggressively inactive)。

我的理解就是:凡是沒有獨特優勢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就不做;凡是對本職工作沒有太大用處的事情和人,少摻和或者不摻和。這是我指的做空。

查理·芒格,有個習慣,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只放在三個籃子裡:

第一個叫“No(不做)”;

第二個叫“Yes(做)”,也好理解;

第三個叫“Too Hard(太難)”。

這個叫“太難”的籃子是朵奇葩,估計放在這個籃子裡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粘上浮塵,到了年底,其命運最後都是被放到“不做”這個籃子裡了。

我們從小到大,從來都是被教育說要不怕困難,知難而上,為什麼這位老先生說要知難而退呢?怎麼定義難?什麼是戰略意義上的難?什麼是戰術意義上的難?

深思熟慮要“做”的事情,執行上再難也要做。戰略上“太難”的事情,執行起來好像不太難,這個時候你做不做?這些問題,要多思考,想通了,可能離成功就更近了。

二、投資目光:關注3個領域

在我的預測中,未來有3個領域值得關注和投資:互聯網金融;機器人,和無人駕駛汽車。

1.互聯網金融

每個公司根據信仰不一樣所做的業務就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作為一個技術型的公司,我們有個非常強烈的信念:技術是人類社會改變世界的最大力量。

在技術裡面,個人認為有兩種技術。一個是硬技術。它是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加以利用。另外一個技術是被大家所忽視的軟技術。金融是軟技術的一部分。

作為互聯網的老兵,我思考更多的是關於互聯網創業,著眼於佈局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方面,經驗告訴我,做不了“黑洞”,就遠離“黑洞”。未來4-5年內,人人都將深耕金融領域。

人人堅持互聯網金融股有兩個原因:

①金融是個巨大的行業,美國和中國, 金融都是占GDP頭兩三名的行業,裡面的大公司很多,市值很高。

②金融是資料業務,資料的流轉和處理,是金融的本質。

同時,互聯網是一個新的獲客管道,金融產品上搞對了就能夠大幅度、低價格地獲取金融客戶。市場體量大,被顛覆的維度多,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方向。

在我看來,互聯網金融公司要關注兩個產品,一是金融產品本身的設計;一個是互聯網產品的設計。

其中本質是金融,其次才是互聯網。互聯網產品可以改善行銷管道、提高使用者體驗,而金融產品則是直接影響使用者價值,同時還決定你的市場有多大。

2. 未來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時代

回看過去的三十年發展,我認為創新創業的發展有三段大的趨勢,其中最大的趨勢就是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第二位是IT革命和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浪潮。第三個,則是中國的人口紅利。

未來,人口的紅利開始消失,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也在逐年遞減。

但科技的紅利還會持續,在我看來,互聯網革命基本上已經結束,下一場技術革命,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革命。未來的世界變化速度會比過去30年快很多。

機器人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我正在整理我的思路。

簡單預測一下未來幾十年的走勢,以人工智慧為中心來談一談:

暢想一:十年後,在美國加州的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裡超過一半以上都是無人駕駛汽車,這是機器人革命的第一個浪潮。

暢想二:家庭服務和工業市場的機器人化。三十年之後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有10個機器人在為他提供服務。

無人駕駛汽車後,家庭機器人將崛起。每一個地球人的後面,將有10個機器人給他工作。這樣的話,如果人口不大幅減少,全球GDP可以增長10倍甚至幾十倍。

屆時可能90%的人不需要工作;因為有足夠的生活資料,他們會被照顧到,他們可以追求他們個人的興趣愛好,人類將進入共產主義生活模式:他們娛樂,旅遊,追求藝術和科學。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未來最大的機器人行業占全球GDP的30%,其次,90%的人不需要工作,由政府提供衣食住行,娛樂會成為第二大行業。

而人工智慧的發展,還會帶來很多行業的變化,比如房地產,未來不會是簡簡單單的蓋房子,而是會出現更多可以改變地球面貌的房地產工程,例如能把沙漠變成綠洲,把夏威夷的海底全部開發成海底樂園。

因為人滿足了溫飽以後就是娛樂,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用科幻的方式多思考一下未來?

作為一個創業者,未來非常值得去思考,因為創業的最大價值就是把未來應該發生的事情提前到現在實現,這樣社會才會給你超值的回報。

三、投資項目:看3方面

我做投資通常只關注3個要點:行業足夠大,可被顛覆創新,以及人人投資是否比別人家投對該公司未來發展更有優勢。

如果沒有優勢,再好的行業,再容易被顛覆你也甭去做了。

我做投資眼光都源於自己在互聯網行業十幾年的行業經驗,勝利也好,失敗也罷,反正我的經驗都有一大堆,受到的傷害多了,就知道什麼骨頭難啃。

我們創業者就是溫水中的青蛙,最清楚水溫幾何。

還有一個說法是,牛奶中的青蛙馬上要淹死了,一般的青蛙就不動等死了,有一隻青蛙仍在不斷劃水,後來牛奶變成乳酪了,青蛙就能跳出來了。

我更像牛奶中的青蛙,劃得要狠,腳蹼要麻利。

當年,在巴菲特的課上,他告訴我們,少即多;慢則快。

少即多:每個人做事前都要畫一個圈,圈內是自己瞭解的,圈外是不懂和似是而非的。做事情,一定要做圈內的,而且這個圈內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是只有一個。

慢則快: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傾向於快速發展,這與從業者年輕、吃的虧少有關,創業者往往不顧客觀因素一位求快。比如,曾在一夜間興起無數視頻網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認為,一個項目能有多大,首先取決於這個項目本身。比如水稻一年只能3熟,但你非要他10熟,於是就揠苗助長,結果只能是被"燒死"。

我的投資和創業都遵循了這個原則。我曾把自己的錢全部投到騰訊母公司MIH集團的股票上,當初這個公司不過5億美元,結果現在翻了10倍——賭的事情越少,成功起來就越大。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搞明白這個項目的DNA到底可能長多大,然後再決定燒錢的大小和速度。

段永平正因為深諳此道,因此他才能從不參與創業,卻能成為從中國互聯網賺錢最多的人,僅從網易的股票上就賺到2、3億美元。有些事情看起來慢慢騰騰,但是速度其實很快。

筆記君結語:

小俠敬佩陳一舟先生的做人人過程中的耐心,

和創業失敗後的心境,

這是特別寶貴的精神,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同時,他的低調也給他本人帶來了些許神秘的色彩,

有機會是該好好讀一讀他的書了。

延伸閱讀

陳一舟精彩語錄:

1.從我的角度來說,我是在1999年那輪衝浪中倒下的,後來我站起來了,接著衝浪,站到現在。

我的危機感還是很強的,我覺得永遠要對新崛起的產品和公司保持一種足夠的尊敬和畏懼,長江後浪推前浪,在我們這個行業裡持續不斷的動力是非常強的。

2.創業者們還是有機會的,只是門檻比以前高了不少,需要創業團隊有非常理性的思維,近乎神奇的團隊組合,以及超強的執行能力。

否則,不容易成功,也不應該成功。年青的創業者們,永遠記住,當你跑的很歡的時候,第一代互聯網的老同志們那炯炯有神,永遠不知疲憊的大眼睛,正在盯著你呢。知道這點,你們會跑的更快。

3.要知道一樣東西想做長久,就不可能增長太快。長得快又能長期存在的事情輪不到你來做,別人肯定早就做了。

天上從來沒砸下過餡餅,我頭上從來沒有過,每個都是我接了半天才接住的,而且不是餡餅,是小湯包。

4.中國互聯網公司到國外上市,說實話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換個角度說,如果中國允許全世界所有的公司來中國上市,一下來了10家越南公司,都說著不太流利的中國話,還介紹說增長都超過10%,可能你還是不會放心,會想中國公司不也挺好麼。

5.CEO是個苦差事,CEO是天底下最苦的差事。

二就是避免錯誤的事情,降低失敗率。

知道“我們會在哪個地方死掉”,然後“不去那個地方”,就是要降低失敗率。

大部分公司是怎麼死掉的?表像的原因多半是因為錢花完了。但是,沒錢只是表像,還有很多其它更本質的原因決定。

中國人在治病的時候是“治本為先”的邏輯,首先去思考更本質的問題解決辦法。

但是我的想法是,解決本質問題非常難,如前面兩個要素所說,成功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好比治病要治本不容易。所以,在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的時候,就先治標。

舉個例子:丁磊在2000年跟我說過,他當時上市如果再晚幾個星期,就沒法上市成功了。

所以網易當時治病先治了標,有了錢,多挺了幾年,機會來了,抓住了,公司就做大了。

成功既然是很難的事,與其強行去提高一個小概率事件的幾率,有時不如把失敗的可能性降低。

既然我們知道互聯網創業失敗的概率是90%,而且只有那麼幾種辦法導致失敗,那如果能夠想辦法把它降到80%甚至70%,就相當於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

心得4:找到自己的variant perception(認知能力)

我想探討的是,一個CEO,如果只能做長一件事、關注一件事,應該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應該是一個variant perception,就是一個潛在價值很高的,但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非常不一樣的遠見觀點。

這個觀點,還要有可執行的手段,否則想到了,沒有做的條件也白搭。

雷軍做小米,幾年前大家聽起來像奇葩,現在是二、三線城市的廣場舞人群都知道,是他們心中僅次於蘋果的品牌。

為什麼?因為他琢磨出來在無線互聯網上如何避開大佬們的鋒芒,利用一個一定會起來的免費作業系統,安卓,做一個軟硬體的產品在上面收到錢。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術競爭壁壘,利用大勢、業內一流的行銷的組合型案例。

幾年前周鴻禕做免費殺毒,問我行不行,我說看不清。他後來又做流覽器,問我行不行,我說不太行,結果都讓他做成了。所以他現在也不來問我該做啥了。

為什麼他們有variant perception?

因為過往個人的經驗和積累,以及對互聯網客觀規律深刻的認識,包括對人性的瞭解。每家公司的variant perception不一樣,積累非常重要。

沒有積累,不容易想到;沒有積累,想到了也做不到。

我在斯坦福上過巴菲特的投資課。他說,一個人,一輩子應該只做20個重大決定,指標用完,戰鬥結束。

作為一個創業者,或者一個人,一輩子裡真正重要的決定可能20個都不到:專業學什麼、找什麼老婆/老公、第一份工作、選誰做合作夥伴……

關鍵的10個投資決定,加起來不到20個,但是決定了一個人80%以上的快樂和成功。

你的這20個決定是什麼?

你該投入多少資源去做這些決定?

你做這些決定的時候,有什麼variant perception?

這些都是好問題。

心得5:學會“做空”心態

“做空”是個投機名稱,其實,我想說的做空,是指一個CEO平時在工作中,應該積極的不關注什麼(aggressively inactive)。

我的理解就是:凡是沒有獨特優勢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就不做;凡是對本職工作沒有太大用處的事情和人,少摻和或者不摻和。這是我指的做空。

查理·芒格,有個習慣,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只放在三個籃子裡:

第一個叫“No(不做)”;

第二個叫“Yes(做)”,也好理解;

第三個叫“Too Hard(太難)”。

這個叫“太難”的籃子是朵奇葩,估計放在這個籃子裡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粘上浮塵,到了年底,其命運最後都是被放到“不做”這個籃子裡了。

我們從小到大,從來都是被教育說要不怕困難,知難而上,為什麼這位老先生說要知難而退呢?怎麼定義難?什麼是戰略意義上的難?什麼是戰術意義上的難?

深思熟慮要“做”的事情,執行上再難也要做。戰略上“太難”的事情,執行起來好像不太難,這個時候你做不做?這些問題,要多思考,想通了,可能離成功就更近了。

二、投資目光:關注3個領域

在我的預測中,未來有3個領域值得關注和投資:互聯網金融;機器人,和無人駕駛汽車。

1.互聯網金融

每個公司根據信仰不一樣所做的業務就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作為一個技術型的公司,我們有個非常強烈的信念:技術是人類社會改變世界的最大力量。

在技術裡面,個人認為有兩種技術。一個是硬技術。它是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加以利用。另外一個技術是被大家所忽視的軟技術。金融是軟技術的一部分。

作為互聯網的老兵,我思考更多的是關於互聯網創業,著眼於佈局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方面,經驗告訴我,做不了“黑洞”,就遠離“黑洞”。未來4-5年內,人人都將深耕金融領域。

人人堅持互聯網金融股有兩個原因:

①金融是個巨大的行業,美國和中國, 金融都是占GDP頭兩三名的行業,裡面的大公司很多,市值很高。

②金融是資料業務,資料的流轉和處理,是金融的本質。

同時,互聯網是一個新的獲客管道,金融產品上搞對了就能夠大幅度、低價格地獲取金融客戶。市場體量大,被顛覆的維度多,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方向。

在我看來,互聯網金融公司要關注兩個產品,一是金融產品本身的設計;一個是互聯網產品的設計。

其中本質是金融,其次才是互聯網。互聯網產品可以改善行銷管道、提高使用者體驗,而金融產品則是直接影響使用者價值,同時還決定你的市場有多大。

2. 未來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時代

回看過去的三十年發展,我認為創新創業的發展有三段大的趨勢,其中最大的趨勢就是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第二位是IT革命和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浪潮。第三個,則是中國的人口紅利。

未來,人口的紅利開始消失,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也在逐年遞減。

但科技的紅利還會持續,在我看來,互聯網革命基本上已經結束,下一場技術革命,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革命。未來的世界變化速度會比過去30年快很多。

機器人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我正在整理我的思路。

簡單預測一下未來幾十年的走勢,以人工智慧為中心來談一談:

暢想一:十年後,在美國加州的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裡超過一半以上都是無人駕駛汽車,這是機器人革命的第一個浪潮。

暢想二:家庭服務和工業市場的機器人化。三十年之後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有10個機器人在為他提供服務。

無人駕駛汽車後,家庭機器人將崛起。每一個地球人的後面,將有10個機器人給他工作。這樣的話,如果人口不大幅減少,全球GDP可以增長10倍甚至幾十倍。

屆時可能90%的人不需要工作;因為有足夠的生活資料,他們會被照顧到,他們可以追求他們個人的興趣愛好,人類將進入共產主義生活模式:他們娛樂,旅遊,追求藝術和科學。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未來最大的機器人行業占全球GDP的30%,其次,90%的人不需要工作,由政府提供衣食住行,娛樂會成為第二大行業。

而人工智慧的發展,還會帶來很多行業的變化,比如房地產,未來不會是簡簡單單的蓋房子,而是會出現更多可以改變地球面貌的房地產工程,例如能把沙漠變成綠洲,把夏威夷的海底全部開發成海底樂園。

因為人滿足了溫飽以後就是娛樂,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用科幻的方式多思考一下未來?

作為一個創業者,未來非常值得去思考,因為創業的最大價值就是把未來應該發生的事情提前到現在實現,這樣社會才會給你超值的回報。

三、投資項目:看3方面

我做投資通常只關注3個要點:行業足夠大,可被顛覆創新,以及人人投資是否比別人家投對該公司未來發展更有優勢。

如果沒有優勢,再好的行業,再容易被顛覆你也甭去做了。

我做投資眼光都源於自己在互聯網行業十幾年的行業經驗,勝利也好,失敗也罷,反正我的經驗都有一大堆,受到的傷害多了,就知道什麼骨頭難啃。

我們創業者就是溫水中的青蛙,最清楚水溫幾何。

還有一個說法是,牛奶中的青蛙馬上要淹死了,一般的青蛙就不動等死了,有一隻青蛙仍在不斷劃水,後來牛奶變成乳酪了,青蛙就能跳出來了。

我更像牛奶中的青蛙,劃得要狠,腳蹼要麻利。

當年,在巴菲特的課上,他告訴我們,少即多;慢則快。

少即多:每個人做事前都要畫一個圈,圈內是自己瞭解的,圈外是不懂和似是而非的。做事情,一定要做圈內的,而且這個圈內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是只有一個。

慢則快: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傾向於快速發展,這與從業者年輕、吃的虧少有關,創業者往往不顧客觀因素一位求快。比如,曾在一夜間興起無數視頻網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認為,一個項目能有多大,首先取決於這個項目本身。比如水稻一年只能3熟,但你非要他10熟,於是就揠苗助長,結果只能是被"燒死"。

我的投資和創業都遵循了這個原則。我曾把自己的錢全部投到騰訊母公司MIH集團的股票上,當初這個公司不過5億美元,結果現在翻了10倍——賭的事情越少,成功起來就越大。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搞明白這個項目的DNA到底可能長多大,然後再決定燒錢的大小和速度。

段永平正因為深諳此道,因此他才能從不參與創業,卻能成為從中國互聯網賺錢最多的人,僅從網易的股票上就賺到2、3億美元。有些事情看起來慢慢騰騰,但是速度其實很快。

筆記君結語:

小俠敬佩陳一舟先生的做人人過程中的耐心,

和創業失敗後的心境,

這是特別寶貴的精神,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同時,他的低調也給他本人帶來了些許神秘的色彩,

有機會是該好好讀一讀他的書了。

延伸閱讀

陳一舟精彩語錄:

1.從我的角度來說,我是在1999年那輪衝浪中倒下的,後來我站起來了,接著衝浪,站到現在。

我的危機感還是很強的,我覺得永遠要對新崛起的產品和公司保持一種足夠的尊敬和畏懼,長江後浪推前浪,在我們這個行業裡持續不斷的動力是非常強的。

2.創業者們還是有機會的,只是門檻比以前高了不少,需要創業團隊有非常理性的思維,近乎神奇的團隊組合,以及超強的執行能力。

否則,不容易成功,也不應該成功。年青的創業者們,永遠記住,當你跑的很歡的時候,第一代互聯網的老同志們那炯炯有神,永遠不知疲憊的大眼睛,正在盯著你呢。知道這點,你們會跑的更快。

3.要知道一樣東西想做長久,就不可能增長太快。長得快又能長期存在的事情輪不到你來做,別人肯定早就做了。

天上從來沒砸下過餡餅,我頭上從來沒有過,每個都是我接了半天才接住的,而且不是餡餅,是小湯包。

4.中國互聯網公司到國外上市,說實話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換個角度說,如果中國允許全世界所有的公司來中國上市,一下來了10家越南公司,都說著不太流利的中國話,還介紹說增長都超過10%,可能你還是不會放心,會想中國公司不也挺好麼。

5.CEO是個苦差事,CEO是天底下最苦的差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