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在山川日月中 之 溫暖的束河

作者:szi****cy(旅行家)

D1, 9月3日, 晴。 飛機+汽車=客棧。

下午四點半的飛機, 一行五人帶著興奮的心情奔赴麗江。 雖然飛機晚點、登機口換來換去, 但是我們的熱情不減。 在昆明轉機的時候還下起了雨, 童小寶看著舷窗玻璃上的雨滴隨著飛機的的起飛越聚越多, 水流越來越大, 高興地叫, “快看, 水在大力地流淌!”

終於在晚上八點五十在麗江機場落地, 客棧派來的司機已經在機場門口等候了。 伴著七月十五正圓的月亮, 一路穿過田野、穿過小鎮、穿過夏末秋初的夜風和隨風飄來的各種自然的聲音, 束河, 我們未來十天的家,

我們來了!

簡單收拾一下, 在古香古色的小屋裡, 伴著天窗灑下的清亮的月光, 我們進入了夢鄉。

D2, 9月4日, 晴。 閒逛+騎馬+石蓮寺。

早上睡到自然醒(說是自然醒啦, 其實童小寶八點鐘就開始叫了——天亮了, 起床了)。 今天打算自由自在地在古鎮上轉轉。

客棧後面的那條石板路, 中間是一條水道, 水道中是油油的水草和清清的浮萍。 兩邊是仿古的客棧、酒吧和餐廳, 人們坐在臨水的座位邊聽著音樂聊著天, 很休閒的感覺。

一路走著就到了四方街, 不大的地方, 四周都是商鋪。 走不遠, 遇到一些牽馬的人, 勸說著我們騎馬玩, 小孩子們被逗得心癢, 磨著大人要求騎馬。 於是, 我們商量著騎馬去石蓮寺。 馬背悠悠, 馬兒踏在石子路上, 敲出一聲聲“嗒嗒”的聲音,

孩子們笑聲清脆, 在午間的山村裡迴響。 石蓮寺是間依山而建的不大的寺廟, 供佛的地方是一個石窟, 窟裡除了佛像, 還有建寺的喇嘛和高僧大德的相片。 從後門出去, 就可以看到遠方的藍天白雲蒼山、近處層層疊疊的水墨畫般的房屋, 人間的煙火與自然的清淨是那麼和諧的聚在一處, 讓人到此精神為之一爽。

到了山下, 有間石蓮樂園, 我們在這裡吃午餐。 這是一家農家的院子, 我們坐在堂屋門口的屋簷下, 對面是廚房, 熱氣騰騰的大蒸鍋就擺在廚房外, 正對著我們, 引得我們一陣陣的口水。 桌子上是一大盤生瓜子, 是這裡每戶人家必備的待客之物, 這裡隨處可見的是一片片的向日葵, 仿佛可以隨手摘下剝落裝盤就可以待客了。

吃著家常的飯菜, 看著院中暖暖的陽光和身邊轉著吐著舌頭討好人的狗, 愜意就這樣不由得浮上心頭和眉稍。

回到客棧, 閑下來心情細細打量這間不大的院子。 院子兩邊是木制的兩層樓, 窄陡的樓梯, 木雕的門窗, 瓦簷間飄著紫紗, 竹叢後掩著白牆, 院中有一張四方雕花木台, 可以在這裡上網、喝茶、下棋, 旁邊有一雙兩單三把搖椅, 可以曬太陽看書。 院門邊有一個搭出來的臺上, 上面有頂, 裡面有一張可以坐八個人的檯子, 木制縷空雕花, 中間擺著石頭做裝飾, 上面覆著一塊玻璃, 這是我們搭夥吃飯的地方。 院子四處掛著紅燈籠, 天黑的時候點亮燈籠, 朦朦朧朧的, 很有感覺。 小妹的手藝很好,

晚上搭夥吃飯又美味又便宜, 在這裡, 有點樂不思蜀了。

我們住的和府客棧裡有一隻小貓, 名字叫和坤, 還有一條小狗, 名字叫乾隆, 小名叫做錢多多。 兩個小孩子喜歡與貓狗一起玩, 爭著拖那牽繩, 結果把和坤嚇得見了兩個小霸王就轉身想逃, 無奈身小腿短, 每每逃不過這兩個半大小孩子的圍捕, 可憐的和坤朝也被玩晚也被玩, 差點就要被玩殘了。 當然, 兩個孩子也不光是玩它們了, 也喂吃的, 但凡手中有點什麼吃的都要與和坤和小多分享, 擔心得小麥哥哥喲, 生怕貓和狗被喂得拉肚子。 這兩隻貓和狗, 成了兩個孩子的玩具, 這幾天玩得可開心啦。

番外:騎白馬與喝啤酒

這晚, 童爸嚷嚷著要喝啤酒, 不為別的, 只是忽然間想喝,

於是拉著大家一起喝。 後來在拉市海騎馬時, 無意中問馬夫, 為什麼沒有白馬, 馬夫說, 有喜事的時候才騎白馬。 大家才恍然, 為什麼第一次騎馬的童爸當晚要喝酒, 原來當天他騎的是白馬!

最後一天騎馬的時候, 一共有四匹白馬, 一匹棕色的, 於是大家都叫嚷著, “辦喜事了, 過好日子了。 ”結果晚上回來, 童媽很想喝酒, 其他人卻都不配合。 看來, 這騎白馬和喝酒, 還是有點莫明其妙的關係的。

D3, 9月5日, 晴, 晚間有雨。 拉市海。

早上九點半出發去拉市海騎馬、划船。 拉市海是一塊高原濕地, 四周是山地, 古老的茶馬古道就是沿著拉市海邊的山裡蜿蜒而去的。 路上我們談起這裡的海拔和高原反應, 孩子們問什麼是高原反應, 大人們解釋這是因為海拔高, 人容易缺氧,產生身體不適的反應。童童突然想起來了,“高原,對,有個青草高原。”嗯,這肯定是喜羊羊看多了,天天念著青青草原,和老師教的青藏高原混在一起了。

我們到了馬場挑馬,三個大人各騎一匹馬,孩子和馬夫合騎一匹,分別走在隊頭隊尾。馬都是馴熟的,頭馬一走,其它的馬自然跟著向前走。經過前一天的短暫培訓,三個大人也似模似樣地騎著。童童騎的那匹馬叫卓裡,走在最前面,妞媽騎的馬叫小卓,排在第二,童媽騎著棕裡,排在第三,童爸的小黑跟在第四,妞妞騎的小花走在隊尾。

走了一段,棕裡漸漸和小卓拉開了距離,童媽又是用腿夾又是用韁繩揮又是不溫柔地喊(據說如果溫柔地喊,馬兒不會理你,於是童媽粗著嗓子很不溫柔),奈何棕裡自有主張,依然慢悠悠地走著,還不時低頭吃口草, 不緊不慢,把小黑和小花塞在後面。

轉上了山道,道上都是馬蹄印,道不寬,馬都順著一邊走,馬頭挨著馬尾。走著走著,童童要求下來尿尿,卓裡靠在路邊,棕裡三下兩下擠到最前面,還想往前沖,童媽拼命拉著韁繩,再加上馬夫一直喊,總算穩住了它。再啟程的時候,卓裡先走,棕裡排在第二,把小卓擠到了第三。跟著頭馬,棕裡很自覺,緊緊跟在其後,不再拖後腿,當小卓想超它的時候,它還很技巧地玩反超越,前面的馬夫說,棕裡也是匹頭馬,所以不肯呆在第三的位置。哦,原來我們家棕裡這麼厲害啊,呵呵。馬夫一路告誡我們騎馬的訣竅——往前騎不要往後坐,上坡時人要拉緊鞍往前傾,下坡時人要向後仰手要撐住鞍。

一路沿著山道走,漸漸有水流聲,一會兒,道旁出現在一汪水潭,馬夫說這裡路太窄,不好停留,只好依依不捨地向前。往前有一處空地,大家下馬步行前往泉水源頭,那裡水潭水清可見底,據說是從雪山下來的泉水,冰冷清澈,映著藍天白雲,也映著山在光影中顯出不同顏色的綠,層次分明,近處的草有半人高,草中散開著鮮豔的花朵。什麼叫天高雲淡,什麼叫山清水秀,這裡有最完美的詮釋。水源頭再往上,幽林中有一處飛瀑,于幾重石間紛落。

再上馬沿著茶馬古道繞過山彎,眼前豁然開朗,拉市海清清的湖泊就在群山圍繞中靜靜地臥在高原上。我們興奮地策馬向下、向下、向著那湖奔去,路邊閃過白牆灰頂、一人高的草叢、樹與竹,馬蹄踏在石子山道上發出清脆的聲音,一時間,恍若回到一百多年前,自己真的隨著馬幫奔波。策騎之後,大家高呼顛得疼,童童卻說,“我不痛,因為我坐得靠前啊,我是小雞雞的坐法。”妞妞問,“我沒有小雞雞,怎麼辦?”大人們狂笑。於是,後面幾天,大家騎車也好騎馬也罷,總是在討論自己有沒有運用‘小雞雞的坐法’來騎。

下山的路上,童爸的小黑一時落後,跟上了別人的馬隊,童爸用盡全身解數,又扯又拉又叫,總算讓小黑脫離了別人的馬隊,跟回了自己的隊伍,童爸的汗都出來了。騎馬也是一項技術活啊。

回到馬場,吃了中飯,我們去划船。終於站在了拉市海的邊上,陽光照得湖水通透,湖水裡長滿了水草,水草甚至高出了水面,遠遠看像是綠地,近看才能發現湖水。

我們的船向湖中劃去。想起下山時聽納西族的馬夫唱的優美動聽的歌曲,大家問船夫可會唱歌,船夫說他不會,烤魚的那位老兄會唱,而且是這裡唱歌唱得最好聽的人。說著,我們靠近湖中的一隻窄窄的只能坐下一個人的船,船上撐著一把大紅傘,傘下坐著一個人,手中拿著兩個鐵絲編成的方扇子,上面各扣著一條剖開來的小魚。魚不大,剖開來也不過象一隻手掌大,烤得外焦裡嫩,香氣四溢。我們吃著脆脆的烤魚,香得能把舌頭都吞下去。烤魚的人應我們的要求唱起了納西族的歌,歌詞雖然聽不懂,但是音樂是不分語言的。他唱的歌調子很高很悠揚,聲音卻一點不顯得單薄,正應著那長天水闊、遠山如黛,歌如景,景如畫,讓人覺得,不是這樣的歌,就配不上這樣的風景。

烤魚的人說這裡帥哥叫帕吉哥,靚妹叫帕吉妹,說帕吉哥唱歌唱得好,帕吉妹就會喜歡。我們問那你是不是很受姑娘的青睞,他說是啊,船夫說所以烤魚的人有很多老婆啊,我們笑,那船夫不會唱歌不是沒老婆?他說是啊,所以我沒老婆呢。我們一邊大嚼著烤魚一邊鼓勵船夫,身為帕吉哥怎麼能不好好學唱歌呢?(在後面的幾天,帕吉被我們發揮得淋漓盡致,大家的互稱改為了“帕吉童、帕吉妞、帕吉媽、帕吉爸”,然後擴展到“哇,好香的帕吉番茄雞蛋面啊”、“哦,帕吉小麥哥哥的帕吉貓喲”等等諸如此類,但凡想表示一下感慨,大家就“帕吉”一下。)

童童吃烤魚被刺卡了一下,烤魚的帕吉哥連忙拿了一塊饅頭給他。童童很愛吃那饅頭,把那半個饅頭通通吃光。妞媽也想吃,船夫帕吉哥說,沒有卡刺是不給饅頭吃的,於是裝被卡騙來饅頭,兩個帕吉媽媽分著吃了,真的很甜很香,剛吃完飯,居然吃得也不釋口,減肥的計畫是徹底沒希望了。

船夫站在船頭,雙腳交替用力,船左右搖擺起來,童和妞一邊隨著搖晃一邊大叫,船夫逗他們,“好象是水怪在搖船啊。”兩個小傢伙聽說,立馬趴在船邊,四處找尋水怪在哪裡,一邊找一邊還在討論。童說,“水怪啊,一定是鱷魚的顏色。”“為什麼?”“…………,反正是鱷魚的顏色就是了,我看過尼斯湖水怪。”討論一直這樣下去,直到下了船,兩個小傢伙扛著做船篙用的竹竿還有說個不停。

美麗的拉市海,美味的烤魚饅頭,美好的歌聲和人,美得讓人沉醉,不願離開……

D4,9月6日,晴。指雲寺+九鼎龍潭。

早上本來想去白沙,結果發現照相機沒電了,於是回客棧充電。小麥說中午太曬,不如下午再去,於是我們在院子裡曬太陽。兩個小傢伙很有興致,偷偷拿了妞媽的彩妝盒,悄沒聲的躲在房間裡面化妝,等我們發現時,只見兩個小傢伙頂著四隻熊貓眼,眼角外至太陽穴還有長長的一道,童小寶的嘴巴上還有八字鬍。被斥責後,兩個小傢伙灰溜溜地跑回去,用水弄濕紙巾互相又抹又擦,擦成了兩隻小花貓。妞媽的一盒彩妝算是徹底完蛋了,顏色混在一起,根本沒法用了。

大人們翻著地圖,看到圖上離束河不遠處有一間指雲寺,於是興起,叫了車過去。巧的是,我們一行五人,四人穿紅,一人穿黃,正應了喇嘛和活佛的服飾的色彩,呵呵。正所謂無巧不成書。

車子開了約一個小時,進了一個山門,道旁是一排白塔,約有幾百個,一路迤邐而上,白塔間飄著彩幡,在陽光下顯得聖潔而莊嚴,讓人一望而知,指雲寺是一間藏傳佛教的寺廟。車子沿著白塔開了約兩分鐘,才到了指雲寺的廟門前。進了廟,左右各有一個直徑約一米的轉經輪,蠻重的,且得花些力氣才轉得動。再往前是圍著院子一圈的小的轉經輪,約一人合抱粗,我們排著隊去轉了一圈。再往裡一進,就是大殿了,大殿正中是釋伽牟尼佛像,藏傳佛教的佛像與漢地佛教的佛像很不一樣,這裡的釋伽牟尼面如十幾歲的少年,圓潤青春,頭戴一頂五佛冠。左右侍奉著當地聞名的仁波切的法像。殿堂中掛著兩排唐卡,有白教的護法,有白綠度母,有蓮花生大士,有藥師佛等。指雲寺維護得很好,各式法器各間殿堂都色彩鮮豔潤澤,沒有一絲因時光流逝帶來的頹敗。

指雲寺中有很多喇嘛,其中很多年紀不大的小喇嘛,我們問了其中一個,答曰十一歲,來此不久。他們象別的十幾歲的孩子一樣,互相打鬧追逐,很開心的樣子,大喇嘛在一邊看著,微微笑著,也不約束,讓我覺得這裡象一間學校一樣,較之一般的佛寺更有生氣些,這裡的喇嘛看上去都很輕鬆愉悅,喜樂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很真切也很溫暖。有的大喇嘛見了妞妞和童童,用不太準確的普通話問他們,很是喜歡的樣子,有一位還牽著妞妞的手坐在大殿門檻上聊天。這裡沒有漢地佛寺裡那麼商業化,也不象我們後來去的松贊林寺那麼商業化,更多的是人性和自然的氣息,讓人樂於接近樂於停留。

聊了一會兒,妞妞跑來彙報,原來今天中午有一位活佛會過來,指雲寺一會兒會舉行一場法會來迎接活佛。如此有緣,我們商量一下,決定留下等著看。等了約一個多小時,活佛的車子來了,喇嘛列隊站在右手邊,大喇嘛手舉哈達前去迎接,前面兩個年青的喇嘛吹著長號帶路,其他的大喇嘛緊跟在活佛的後面,進了廟門,活佛禮拜後向院中灑酒,然後脫鞋進殿。殿堂的右邊設了一個高座,是給活佛坐的,殿堂中間兩排六張小桌面對面,每桌後坐兩個喇嘛,再往後一排也設有桌子和座位。喇嘛排著隊讓活佛摸頂,我們也跟在後面,讓活佛摸了頂。然後喇嘛分開坐下,我們坐在殿堂最中間,兩排桌子中間,面向佛像盤腿而坐。

我們的左手邊第一個喇嘛坐得較別人高,他手中所拿的法器與活佛拿的相仿。他下面一位就是牽著妞妞說話的喇嘛,他是領著誦經的人,也用鑔來敲擊節奏。第三位是和他一起敲鑔的。第四、五位是吹號的,號的長度較一個手臂略長,後來也換了一種牛角長號,聲音嗚嗚的,不大一樣。右手邊都是些大喇嘛,第五、六位是吹法螺的。右邊後一排靠著活佛坐的兩人吹的長號約有兩米長,從他們的座位一下伸到前面一排的座位後邊。右邊後一排靠門的喇嘛是負責敲鼓的。

在誦經聲中,不斷有喇嘛將不同的東西呈給活佛,活佛或摸或取一些,然後喇嘛就把其餘的東西分給在座所有的喇嘛。我們在中間看著,小朋友的眼睛直盯著分東西的喇嘛轉,因為中午沒有吃飯嘛。總算在分了一些東西後,有喇嘛過來,分了我們一些餅乾和糖果,還有送來一些飲料,小朋友們喜歡得緊,把糖果塞在自己的褲袋中,拿起餅乾就吃,肚子大約是真的餓了,吃個不停。童爸爸問小傢伙們要不要走,兩個人一起搖頭,還想繼續看下去。過了一會,看到一個喇嘛拿了一罐水走來,每個坐著的喇嘛伸出手來,拿水的喇嘛用一個長勺舀一勺水倒在伸出的掌心中,接到水的喇嘛將水吞在口中,剩下的抹在頭髮上。我們在暗自嘀咕,這是不是神水呢?會不會給我們呢?才一勺,為什麼不多分點呢?正思量著,分水的喇嘛走到眼前,我們連忙照葫蘆畫瓢伸手接水然後喝了一口,哇,原來不是水,是酒,差點沒嗆著,趕緊把剩下的抹在頭髮上,一邊抹一邊想,怎麼分給我們這麼多水,把頭髮都弄濕了。(典型的貪心啊!尤其配上我們個個眼睛都嘰裡咕碌四處亂轉的樣子,估計怎麼看怎麼象葛朗台~)

喇嘛要誦很長的經文,我們聽啊聽,不明其語不解其義。妞妞看著旁邊的喇嘛面前擺著豐富的東西(很多我們是沒有分到的),很是羡慕,“當個喇嘛真好,一邊念經還一邊可以吃可以玩。”

我們坐了有一個多小時,兩個小傢伙已經有點東倒西歪了,我們趕緊偷偷地撤走。兩個小傢伙還緊緊攥著沒吃完的餅乾,“回去給和坤和小多吃,回去給小麥哥哥和小玉姐姐吃。”

下午睡醒覺,我們沿河向上游散步。過了鐵索橋,前面大約幾十米遠,就是九鼎龍潭了,這裡的聖水。一潭水碧綠如玉,水清見底,潭中石頭上青苔不多,魚游曳於水草中。潭邊山上仿效是龍泉寺和三聖宮,龍泉寺內供奉的是觀音和龍王,三聖宮沒有進去,據說供的是皮匠祖師,因為束河這裡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的說法。

寺前有一塊圓形空地,邊上一圈樹木高聳指天,空地中用石子拼出一個圖形,中間是一隻招財蛙,旁邊有十二生肖。開始孩子們不知道,只是辯認出中間是一隻青蛙,到晚間我們去閒逛時,在一家店裡看到同樣圖案的木盤,問了老闆才知道中間那只是招財蛙,是東巴文化中的一種吉祥物。

寺後有幾株早晚花,孩子們在那裡摘了好多種子,回到客棧種在花盆裡,然後一晚上在不停地澆水,估計那種子都可以在花盆裡游泳了。

D5,9月7日,晴。白沙。

早上租了一輛雙人單車,一輛單車,孩子們坐在後座,大人們騎著,向白沙而去。

白沙也是一個古鎮,較之束河和大研,更古樸更原生態。一路上車不多,兩邊田野裡長滿了玉米和向日葵,還有大片的野花,心曠神怡。路盡頭的遠方是玉龍雪山,不過現在天氣還熱,山頂上的雪幾不可見,不過輕雲薄霧間隱現著雪山陡峭而斑駁的石壁,透出的是雄偉、神聖、莊嚴的味道。

進白沙的路不是水泥或瀝青的路面,而是大塊大塊方石鋪成的路面,單車在上面有些顛簸。這種路面應該是以前的路,可以想見,以前的白沙是周圍四鄉里建設得很好的一個市鎮。據說這裡是木氏家族(是以前的麗江王)的發源地,這裡的木姓是貴族的姓氏,和姓是平民的姓氏。這裡也是納西文化的發祥地。

白沙沒有什麼商業化味道,一條大街,兩邊沿街而設的一些店鋪,東西都擺在街邊。店鋪並不多,我們轉了一下,大約二三十間左右。店鋪和家居混在一起,原汁原味,大多拶一張桌子擺到街上來。來白沙的外國人比較多,中國人卻少,所以當我們走進一家小店想吃喝點東西時,看到的功能表大都是西餐餐點,喝的除了咖啡之外就是酸梅湯,於是我們要了五杯酸梅湯,叫了點速食來吃。酸梅湯的味道很正宗,喝了又解渴又開胃。和這裡的老闆聊天,他是年初從北京過來的,和朋友合租了這個鋪面,每年一萬多的租金,平時在這裡看看書、上上網、喝咖啡、打麻將,生活得很休閒。

街邊有賣紮染布的坊子,院子裡是各種各樣的紮染布,還有手工織染的圍巾。院子裡還有很高的架子,也可以晾曬布匹,有時也晾曬些糧食。開坊的大嫂說這院子是她家的,旁邊的鋪子是她租的鄰居的,賣一些紮染布製成的各種手工品。

繞到紮染坊後面一條小道的盡頭,是白沙壁畫的後門。白沙壁畫是於明清時期,彙集藏傳佛教、漢地佛教、道教和納西東巴文化和技巧而制的壁畫,這裡也是木氏家族原先主要的建築群,有大寶積宮、琉璃殿等處。

下午回到客棧,客棧的小妹正在忙碌,晚上大家要燒烤啦。

童童跟著小麥哥哥去拿木炭點火,掂著夾木炭的夾子,童小寶給小麥哥哥建議,“這個夾子好象有點壞了,你最好再買一個新的備著,省得壞了沒得用。”小玉姐姐和豔華姐姐串了很多東西,一串串的,有青椒有玉米有韭菜有蘑菇有肉有雞翅,好不熱鬧。

天色還沒完全黑下來,客棧的七八個人已經坐在爐旁開始燒烤了,小麥拿出很多啤酒,小傢伙們也拿著東西在燒,炭火的煙味和食物的香味繚繞在一起,把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都攏到了一處,大家說著吃著喝著,很快就融成了一個歡聲笑語飛揚的集體。

童童調皮搗蛋個不停,而且因為沒有午睡,被媽媽拎回了房間。妞子在樓下喊,“童寶兒,你那麼早睡覺啊?我們可要玩啦。”童小寶一邊脫衣服一邊沖著樓下大叫,“你們玩得太晚,不睡覺,身體會忍不住的。太晚睡覺對身體不好!”

D6,9月8日,晴。束河:盤整+發呆。

太陽真好!

今天是個發呆的好日子。因為訂了明後兩天去香格里拉,所以今天休息。客棧裡有洗衣機,可以自己隨便洗衣,於是早上把衣服洗好,曬上,大大的陽光正好曬乾衣服。

童童和妞妞追著小麥哥哥,小麥哥哥拗了一段竹子來挑蜘蛛網,那兩個小朋友也跟著辣手摧竹,生生拗了幾段下來,然後又是批又是削,意欲將竹子打造成趁手的兵器。童小寶還特意跑來問媽媽,合適的佩劍要多長。

媽媽在上網寫博,爸爸在看書,生活好簡單啊,就象這裡的天,澄藍,乾淨,連白雲都懶得動一動,一團團趴在那裡發呆,空氣中都是輕鬆快活的氣味。這裡可以讓人自由地揮灑想像力,所以,這裡的哪怕一草一花都是風景,更何況,老天爺是何等善待這片土地,把水鄉的溫柔和田園的安逸、把雪山的雄峻和原野的廣闊都安排在這一處,哪裡都是風景,哪裡都值得駐足,哪裡都適合發呆。

D7,9月9日,晴。香格裡雄古景區+上虎跳+噶丹松贊林寺。

今天去香格里拉。我們包了一部車去,剛好坐下,這樣也方便。

早上吃了早餐,趙哥的車已經等在巷子口了,我們趕緊上車趕路。趙哥的車上放著納西音樂,我們聽到了烤魚的帕吉哥唱的那道歌,真好聽,又一次陶醉在其中。童童回來後還專門讓媽媽上網找到這首歌播來聽著學呢。

從束河出發,走了一段,繞到了香格裡雄穀景區。後來聽小麥說,有人將這裡買下建了座廟,但凡去廟裡的人可以抽籤,解完簽後,和尚就會讓人隨喜捐錢,所以,這裡不應該算是一處景點,而應該算是一處散財之所。我們當時並不知道,下了車來,一路大顛小跑地沖進去,到了廟裡看所謂的寶物——大約五十公分高的一尊木佛,下面有一處轉盤,轉盤邊上刻著十二生肖。解說的和尚讓我們找到各自的生肖後站定,伸手出來指住轉盤,然後一起轉,等停下來時,手指所指的簽即是所求之簽。拿了簽,被帶去解簽,解完後,和尚遞過來本子要求隨喜捐款,我們恰好沒帶包,口袋中除了手機,別無一物,和尚讓我們先寫個數字,然後回去車上取來再捐,心下有些不爽,在這麼高海拔的地方讓我們跑來跑去,似乎不是應循之道。和尚給我解簽,讓我下半年要順其自然,既如此,那麼我只好順其自然,拒絕給錢,轉身出門。

雖然有這樣一些不快之事,但畢竟這裡是麗江,這裡還是有風景,下面是長長的峽谷,兩邊有梯田、人家,穀中是江水,拍拍照,心情也好了起來。

接著坐車,坐了約一個多小時,來到虎跳峽鎮,我們先尋了個地方吃中餐。吃著吃著,遠處的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竟突然雲開霧散,露出來真面目,來不及多想,拎起相機狂按,總算捕捉到了一絲真容。

吃罷飯,一行人坐車到了上虎跳處。虎跳峽全長18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迥道路25公里,東面為玉龍雪山,西面為迪慶的哈巴雪山,峽谷垂直高差379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之一。江流最窄處,僅約30余米,相傳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一腳,便可騰空越過,故稱虎跳峽。上虎跳是峽谷中最窄的一段,離虎跳峽鎮9公里,江心雄踞一塊巨石(名虎跳石),橫臥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眼前,把激流一分為二,驚濤震天,水聲轟鳴,霧氣空蒙,蔚為壯觀。

我們從停車場一路緣著石階順著峭壁而下,石階百轉千折,水聲漸行漸近,拍打在石上形成的水霧也越飄越多。終於下到崖底,沿岸建了一行木橋,橋下即是滾滾江水。小傢伙們一邊高聲叫喊著,一邊還動來動去,童小寶手多多的毛病又犯,一會兒推搡一下妞寶兒,一會兒又抬腿想踢,把媽媽急得又吼又叫,和隆隆的水聲比著誰的聲音大。

從穀底往上爬可是很辛苦的事,正午的太陽毒辣辣的,石階險陡,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地方爬山可真不是什麼好滋味。一路上不時有轎夫在吆喝,勸說我們租個轎子把孩子們抬上去,不過媽媽們沒有答應。小傢伙們很是硬氣,一路雖然辛苦,但也不吭不哈,咬著牙往上爬。等爬到頂上真是累得可以了,腿都有點發抖。

再上車,小傢伙們就睡了過去,確實是很累啊。車子一路行駛,前方的天仿佛就在前方路口處等著我們,白雲似乎伸手可及,我們一路在追逐著白雲和藍天,向香格里拉而去。路邊的房屋變了一個樣子,屋頂壓著拳頭大的石頭,窗戶外邊用一抹黑色裝飾出梯形形狀,窗戶的玻璃上有著鮮豔的彩繪,田野上不時出現嘛呢石堆,堆旁揚著經幡,提示著這裡已經是藏區。

趕了三個多小時的路,終於到了香格里拉,大約是下午五點左右,時間還有,於是我們直奔被稱為小布達拉宮的噶丹松贊林寺而去。

在還燦爛的夕陽中,依山勢層疊而上的松贊林寺愈發顯得金碧輝煌的。兩座主殿高高矗立在中央的山頂,八大康參、僧舍等建築簇擁拱衛,高矮錯落,層層遞進,立體輪廓分明,襯托著最頂端大殿的高大雄偉。據說,附近的僧人出家,就到本地所屬的康參裡住下,有時家中有錢,也會捐建僧舍,於是松贊林寺周邊的建築群就這樣越來越多。

松贊林寺門口有一個不大的湖,叫做拉姆央措湖。湖中有一塊草甸,甸上是一個嘛呢石堆。寺廟背山面水,氣魄恢宏。

兩間主殿裡供的都是文殊菩薩,據說文殊師利與佛祖釋迦牟尼為同時代人,他一誕生,就有三十二象,八十種好。這也和佛祖釋迦牟尼相同,顯示出他的不同凡響。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一起,侍奉于佛祖釋迦牟尼左右。佛祖釋迦牟尼從三十五歲證道,到八十歲示寂,在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弘法生涯中,凡是大乘法會,都有文殊菩薩參加。因此,藏傳佛教中把文殊菩薩視為第二佛陀來供奉。

殿的兩側是精美的壁畫雕飾,畫著釋迦牟尼出生、出家、悟道的事蹟。殿中有一個五穀壇城,如磨盤大,中間是一個金屬的城堡,底座是一個圓盤,盤上盛滿五穀,據說只要誠心地把五穀捧在手中灑向壇城,來年就可以五穀豐登。於是我們都灑了一把五穀,不知來年的光景會如何?

從殿裡出來,頭頂飛過一群烏鴉,烏鴉在藏傳佛教中是吉祥的鳥兒,每當迷途的時候,按照烏鴉的飛行方向,一定能迷途知返。所以,在藏傳佛教的寺廟裡,迎門總會立上一個旗杆,上面的兜裡放些碎肉。這些碎肉就是饋贈給烏鴉的食物。 引人出迷途,功德無量呢。

晚上住在香格里拉古城的客棧,新城那邊的酒店很多很漂亮,但是沒了藏區的味道。我們住的地方不遠處有個大佛寺,寺內有一個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轉經輪,我們沒有上去,遠遠的在入夜時分望去,小山上金色的轉經輪比旁邊的佛殿還要大,在晚風上緩緩地轉啊轉,很安祥寧靜的樣子。

D8,9月10日,陣雨轉晴。普達措國家公園+回到束河。

一大早起來,匆匆吃了早餐,我們奔向普達措公園。普達措——藏語的意思是神助乘舟到達湖的彼岸。普達措裡面可供遊人玩賞的主要有三個部分:屬都湖、彌裡塘、碧塔海,海拔最低處約3100米,最高處達到4159米。

山裡有些冷,有些人租了大衣穿,好在我們準備充分。在景區門口,我們上了景區內的遊覽車,景區內的路線共60多公里,步行是肯定不行的。遊覽車會送我們到一個站,下車後步行到下一個站,再上車,這樣,我們可以步行幾公里而已,那幾公里卻是最美麗的地方。

在屬都湖,我們沿著湖上的棧橋一路前行,橋下時而是湖水,時而是林地。 這裡樹木筆直參天,人顯得極其渺小。突然,橋邊蹦出一隻小松鼠,一點不怕人,在人的身邊跳來竄去。孩子們很是興奮,這可是第一次見小松鼠啊,而且還是那麼漂亮的小松鼠。松鼠把孩子們手上戴的念珠當成了果子,竟然從樹上探過身來,趴在人手上品嘗念珠,當發現上當了,松鼠就一躍而下,在樹林間竄行得遠去。一路上,竟然有好幾隻小松鼠,孩子們一見松鼠,故技重施,松鼠每每都上當,不過,這倒讓媽媽拍下了一些好相片,憨憨的小松鼠在孩子們身邊跳躍嬉戲,可愛極了。

彌裡塘是一大片草場,這裡放牧著牛、馬、羊,怕擾了它們,我們只是下車,遠遠地看看,照幾張相片而已,導遊只給我們五分鐘的時間。

去下一站碧塔海的路上,天下起了雨來,於是我們選擇了另一條路線,不再徒步,而是坐車直接到海拔最高的山頂,遙眺群山環抱的碧塔海。這裡的風景美麗自然,沒有一點人為破壞的痕跡,倒下的大樹也無人搬動,就這樣靜靜地爛掉,化成土壤,再滋養新的植物和動物。藏民們相信,每一株樹每一塊石都住著一位神靈,所以他們敬畏自然,保護自然,所以現在的西藏和其它的藏區才能有這麼美麗的原始森林和原野,所以這裡才能吸引那些來自城市裡的人們去親近自然。如果人類一直這樣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現在的地球又將是多麼美好、乾淨而清爽啊。

下得山來,我們在景區內的餐廳吃中餐,味道不錯,價格也不貴,可見這裡還是民風淳樸,如這裡的大自然一樣,單純樸素。

從普達措出來,已經是下午兩點左右了,我們啟程回麗江,孩子們都累了,於是我們沒去長江第一灣,直接奔束河而回。有一點點小小的遺憾,使我們更期待下一次的旅程。

D9,9月11日,晴。茶馬古道博物館+玉湖村騎馬。

早上起來,還早,於是牽著童童去茶馬古道博物館。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清晨時分,沒有人,只有我們兩個,在院子裡走來走去。這裡,有介紹束河的歷史,介紹徐霞客來這裡遊覽居住的事情,有介紹束河皮匠的發展歷史和故事,有介紹茶馬古道的路途、故事和老相片,有洛克關於麗江的研究,有紅軍長征路過此處的介紹,林林總總,原來,束河的年輪裡竟也沉澱了這麼多的歷史痕跡。

這裡有大覺宮的壁畫,與白沙壁畫相仿,中間繪的是文殊菩薩,周圍圍繞著道士、羅漢、菩薩、飛天等諸多神色各異、栩栩如生的形象。只是畫面斑駁,大多圖像湮滅不清,要努力凝視才能看出大略。

踏著晨曦,我們回到客棧,小麥已經幫我們找好了馬匹,今天要一遂孩子們的心願,好好地騎一次馬。

我們的目的地是玉龍雪山山腳下的第一村——玉湖村。

還是老辦法,三個大人各騎一匹馬,孩子們和馬夫騎。從束河往白沙走的路上,馬兒在溜達,我們放開韁繩在拍照。孩子們覺得這樣的速度還要兩人一騎實在是不大過癮,於是央求著,馬夫牽馬前行,孩子們終於可以自己單獨坐在馬上,興奮得很。過了一會兒,童童得寸進尺,於是馬夫連馬兒都不牽了,離得童童和馬遠遠的,獨自行走,童童自己拉著韁繩,前行、轉彎、站住,玩得不亦樂乎,小臉兒既嚴肅又興奮。

從十一點出發,到一點半,才到得玉湖村裡。這裡很少遊客,因此,我們只好隨便找了一戶人家吃飯,這家的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老師,臨街的房子賣雜貨,後面的院子自己住,她的院子是最近幾年才起的,由於雕花門窗飾物繁複,一塊雕花板就要一百元,有的門窗不止一塊雕花處,所以這院子建下來,造價竟也不菲,要五十萬元之多。

等飯吃的功夫,我們在附近走走,見到一個納西老人,穿著東巴傳統服飾,頭上戴著一頂十面冠(這是我起的名字),一手拿劍一手托著銅盤,盤下有一個柄,據說這是納西族裡有文化有地位的老人才能穿著的服飾。孩子們和他照了幾張相,老人開口要求我們多少付一點費,於是我們遞上了少少的拍照費。不知老人是否以此為生呢?

吃完飯,步行去了洛克故居。洛克是一位美籍奧地利學者,他以美國《全球地理雜誌》的探險家、撰稿人、攝影家身份進入雲南。並在1921年至1949年居住在麗江,他本來是採集植物標本的植物學家,後來卻醉心于東巴文化,成為一位人類學家。他是向世界全面介紹納西族歷史文化、特別是潛心研究東巴象形文字的第一個西方學者,因此得到了“納西學研究之父”的稱號。在麗江期間,他就一直居住在玉湖村。據說,他根據自己對這方土地的觀察和理解,撰寫了《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一書,這本書是大16開的,有562頁,共有55萬字和255幅當地人生活的照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得以向世界展示,洛克功不可沒。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故居裡沒有工作人員,我們沒能進去近距離地接觸一下洛克當年所生活的地方。只是遙想,以現在的條件,我們在束河住個十天,都已經開始思念家裡的舒適了,而洛克當年放棄美國的生活,在這樣古老、原始的地方,一住28年,還帶著保鏢幾度重走茶馬古道,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沒有這種對文化的執著和熱愛,又怎麼支持這樣經年累月的付出?

從洛克故居出來,我們打算去玉柱擎天,俯瞰一下玉龍雪山下的風景。走到山腳,才知道要回村買馬進山的票,及古城維護費等,罷了,本來也就是來騎馬為主的,風景已經看了許多,不看也罷。

掉頭回程,孩子交給馬夫在後面慢慢走,大人們嘗試策騎狂奔。雙腳一夾馬腹,身子往下一伏,一手揚起韁繩,一手抓住馬鞍,馬就撒開四蹄騰飛起來,人半站在馬背上,有種飄飄然的感覺。一輛大客車超過我們,車裡的遊客向我們揮手,於是,回應著揮了揮手,再夾一下馬,口中催促著馬兒,開始追車。車上了遊客趴在後窗向我們喊著什麼,聽不見,也沒在意,只是一心想著,加快加快,沖啊沖啊!

可惜沒奔出太遠,客車轉入白沙的停車場,我們的馬兒也放慢了速度,等一等遠遠落在後面的孩子們。在停車場的邊上,啃兩口草,安撫一下乖馬兒,很是心情舒暢。後面回束河的路,繼續騰雲駕霧一般的飛馳,偷偷地笑,想,自己現在是不是象過去的大俠呢?很威風很酷吧。

回到束河已經是下午六點來鐘了,前前後後七個小時,居然覺得似乎一眨眼就過去了,馬背上的時間,怎麼過得如此之快?馬背上的感覺,似乎還來不及消化和琢磨。拍拍馬兒和它告別,竟有一絲不舍。

番外:騎馬與胳膊的關係

俺容易嘛?一邊騎著馬一邊端著單反狂拍,又要找角度又要湊人數,一會兒上馬一會兒下馬,一會兒跑到隊尾一會兒竄到隊中,呼啦啦,在馬背上愣是拍了兩百多張相片,腿還得使勁夾著馬。結果是,大家下得馬來,有的說屁股疼,有的說大腿疼,只有俺一個,叫喚胳膊疼。

大家奇怪了半天,騎馬怎麼會胳膊疼呢?疼的這麼奇怪?百思終得其解,原來胳膊疼不是騎馬騎的,是端相機端的。嗚呼!

D10,9月12日,晴。收拾行李,回程。

到家已經是13日淩晨兩點了,童童堅持著下了飛機,取了行李,上了出租,然後就倒下再也睜不開眼睛了,只好抱著上樓,擦擦就睡。我倒在床上,雖然很累,但困意不大,心似乎還留在束河、留在那片乾淨、質樸、美好的土地上,恍然覺得,那片山川、那段歲月,帶著輕笑,暖暖地擁抱著我,然後陪在我身邊,向前方走去。

人容易缺氧,產生身體不適的反應。童童突然想起來了,“高原,對,有個青草高原。”嗯,這肯定是喜羊羊看多了,天天念著青青草原,和老師教的青藏高原混在一起了。

我們到了馬場挑馬,三個大人各騎一匹馬,孩子和馬夫合騎一匹,分別走在隊頭隊尾。馬都是馴熟的,頭馬一走,其它的馬自然跟著向前走。經過前一天的短暫培訓,三個大人也似模似樣地騎著。童童騎的那匹馬叫卓裡,走在最前面,妞媽騎的馬叫小卓,排在第二,童媽騎著棕裡,排在第三,童爸的小黑跟在第四,妞妞騎的小花走在隊尾。

走了一段,棕裡漸漸和小卓拉開了距離,童媽又是用腿夾又是用韁繩揮又是不溫柔地喊(據說如果溫柔地喊,馬兒不會理你,於是童媽粗著嗓子很不溫柔),奈何棕裡自有主張,依然慢悠悠地走著,還不時低頭吃口草, 不緊不慢,把小黑和小花塞在後面。

轉上了山道,道上都是馬蹄印,道不寬,馬都順著一邊走,馬頭挨著馬尾。走著走著,童童要求下來尿尿,卓裡靠在路邊,棕裡三下兩下擠到最前面,還想往前沖,童媽拼命拉著韁繩,再加上馬夫一直喊,總算穩住了它。再啟程的時候,卓裡先走,棕裡排在第二,把小卓擠到了第三。跟著頭馬,棕裡很自覺,緊緊跟在其後,不再拖後腿,當小卓想超它的時候,它還很技巧地玩反超越,前面的馬夫說,棕裡也是匹頭馬,所以不肯呆在第三的位置。哦,原來我們家棕裡這麼厲害啊,呵呵。馬夫一路告誡我們騎馬的訣竅——往前騎不要往後坐,上坡時人要拉緊鞍往前傾,下坡時人要向後仰手要撐住鞍。

一路沿著山道走,漸漸有水流聲,一會兒,道旁出現在一汪水潭,馬夫說這裡路太窄,不好停留,只好依依不捨地向前。往前有一處空地,大家下馬步行前往泉水源頭,那裡水潭水清可見底,據說是從雪山下來的泉水,冰冷清澈,映著藍天白雲,也映著山在光影中顯出不同顏色的綠,層次分明,近處的草有半人高,草中散開著鮮豔的花朵。什麼叫天高雲淡,什麼叫山清水秀,這裡有最完美的詮釋。水源頭再往上,幽林中有一處飛瀑,于幾重石間紛落。

再上馬沿著茶馬古道繞過山彎,眼前豁然開朗,拉市海清清的湖泊就在群山圍繞中靜靜地臥在高原上。我們興奮地策馬向下、向下、向著那湖奔去,路邊閃過白牆灰頂、一人高的草叢、樹與竹,馬蹄踏在石子山道上發出清脆的聲音,一時間,恍若回到一百多年前,自己真的隨著馬幫奔波。策騎之後,大家高呼顛得疼,童童卻說,“我不痛,因為我坐得靠前啊,我是小雞雞的坐法。”妞妞問,“我沒有小雞雞,怎麼辦?”大人們狂笑。於是,後面幾天,大家騎車也好騎馬也罷,總是在討論自己有沒有運用‘小雞雞的坐法’來騎。

下山的路上,童爸的小黑一時落後,跟上了別人的馬隊,童爸用盡全身解數,又扯又拉又叫,總算讓小黑脫離了別人的馬隊,跟回了自己的隊伍,童爸的汗都出來了。騎馬也是一項技術活啊。

回到馬場,吃了中飯,我們去划船。終於站在了拉市海的邊上,陽光照得湖水通透,湖水裡長滿了水草,水草甚至高出了水面,遠遠看像是綠地,近看才能發現湖水。

我們的船向湖中劃去。想起下山時聽納西族的馬夫唱的優美動聽的歌曲,大家問船夫可會唱歌,船夫說他不會,烤魚的那位老兄會唱,而且是這裡唱歌唱得最好聽的人。說著,我們靠近湖中的一隻窄窄的只能坐下一個人的船,船上撐著一把大紅傘,傘下坐著一個人,手中拿著兩個鐵絲編成的方扇子,上面各扣著一條剖開來的小魚。魚不大,剖開來也不過象一隻手掌大,烤得外焦裡嫩,香氣四溢。我們吃著脆脆的烤魚,香得能把舌頭都吞下去。烤魚的人應我們的要求唱起了納西族的歌,歌詞雖然聽不懂,但是音樂是不分語言的。他唱的歌調子很高很悠揚,聲音卻一點不顯得單薄,正應著那長天水闊、遠山如黛,歌如景,景如畫,讓人覺得,不是這樣的歌,就配不上這樣的風景。

烤魚的人說這裡帥哥叫帕吉哥,靚妹叫帕吉妹,說帕吉哥唱歌唱得好,帕吉妹就會喜歡。我們問那你是不是很受姑娘的青睞,他說是啊,船夫說所以烤魚的人有很多老婆啊,我們笑,那船夫不會唱歌不是沒老婆?他說是啊,所以我沒老婆呢。我們一邊大嚼著烤魚一邊鼓勵船夫,身為帕吉哥怎麼能不好好學唱歌呢?(在後面的幾天,帕吉被我們發揮得淋漓盡致,大家的互稱改為了“帕吉童、帕吉妞、帕吉媽、帕吉爸”,然後擴展到“哇,好香的帕吉番茄雞蛋面啊”、“哦,帕吉小麥哥哥的帕吉貓喲”等等諸如此類,但凡想表示一下感慨,大家就“帕吉”一下。)

童童吃烤魚被刺卡了一下,烤魚的帕吉哥連忙拿了一塊饅頭給他。童童很愛吃那饅頭,把那半個饅頭通通吃光。妞媽也想吃,船夫帕吉哥說,沒有卡刺是不給饅頭吃的,於是裝被卡騙來饅頭,兩個帕吉媽媽分著吃了,真的很甜很香,剛吃完飯,居然吃得也不釋口,減肥的計畫是徹底沒希望了。

船夫站在船頭,雙腳交替用力,船左右搖擺起來,童和妞一邊隨著搖晃一邊大叫,船夫逗他們,“好象是水怪在搖船啊。”兩個小傢伙聽說,立馬趴在船邊,四處找尋水怪在哪裡,一邊找一邊還在討論。童說,“水怪啊,一定是鱷魚的顏色。”“為什麼?”“…………,反正是鱷魚的顏色就是了,我看過尼斯湖水怪。”討論一直這樣下去,直到下了船,兩個小傢伙扛著做船篙用的竹竿還有說個不停。

美麗的拉市海,美味的烤魚饅頭,美好的歌聲和人,美得讓人沉醉,不願離開……

D4,9月6日,晴。指雲寺+九鼎龍潭。

早上本來想去白沙,結果發現照相機沒電了,於是回客棧充電。小麥說中午太曬,不如下午再去,於是我們在院子裡曬太陽。兩個小傢伙很有興致,偷偷拿了妞媽的彩妝盒,悄沒聲的躲在房間裡面化妝,等我們發現時,只見兩個小傢伙頂著四隻熊貓眼,眼角外至太陽穴還有長長的一道,童小寶的嘴巴上還有八字鬍。被斥責後,兩個小傢伙灰溜溜地跑回去,用水弄濕紙巾互相又抹又擦,擦成了兩隻小花貓。妞媽的一盒彩妝算是徹底完蛋了,顏色混在一起,根本沒法用了。

大人們翻著地圖,看到圖上離束河不遠處有一間指雲寺,於是興起,叫了車過去。巧的是,我們一行五人,四人穿紅,一人穿黃,正應了喇嘛和活佛的服飾的色彩,呵呵。正所謂無巧不成書。

車子開了約一個小時,進了一個山門,道旁是一排白塔,約有幾百個,一路迤邐而上,白塔間飄著彩幡,在陽光下顯得聖潔而莊嚴,讓人一望而知,指雲寺是一間藏傳佛教的寺廟。車子沿著白塔開了約兩分鐘,才到了指雲寺的廟門前。進了廟,左右各有一個直徑約一米的轉經輪,蠻重的,且得花些力氣才轉得動。再往前是圍著院子一圈的小的轉經輪,約一人合抱粗,我們排著隊去轉了一圈。再往裡一進,就是大殿了,大殿正中是釋伽牟尼佛像,藏傳佛教的佛像與漢地佛教的佛像很不一樣,這裡的釋伽牟尼面如十幾歲的少年,圓潤青春,頭戴一頂五佛冠。左右侍奉著當地聞名的仁波切的法像。殿堂中掛著兩排唐卡,有白教的護法,有白綠度母,有蓮花生大士,有藥師佛等。指雲寺維護得很好,各式法器各間殿堂都色彩鮮豔潤澤,沒有一絲因時光流逝帶來的頹敗。

指雲寺中有很多喇嘛,其中很多年紀不大的小喇嘛,我們問了其中一個,答曰十一歲,來此不久。他們象別的十幾歲的孩子一樣,互相打鬧追逐,很開心的樣子,大喇嘛在一邊看著,微微笑著,也不約束,讓我覺得這裡象一間學校一樣,較之一般的佛寺更有生氣些,這裡的喇嘛看上去都很輕鬆愉悅,喜樂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很真切也很溫暖。有的大喇嘛見了妞妞和童童,用不太準確的普通話問他們,很是喜歡的樣子,有一位還牽著妞妞的手坐在大殿門檻上聊天。這裡沒有漢地佛寺裡那麼商業化,也不象我們後來去的松贊林寺那麼商業化,更多的是人性和自然的氣息,讓人樂於接近樂於停留。

聊了一會兒,妞妞跑來彙報,原來今天中午有一位活佛會過來,指雲寺一會兒會舉行一場法會來迎接活佛。如此有緣,我們商量一下,決定留下等著看。等了約一個多小時,活佛的車子來了,喇嘛列隊站在右手邊,大喇嘛手舉哈達前去迎接,前面兩個年青的喇嘛吹著長號帶路,其他的大喇嘛緊跟在活佛的後面,進了廟門,活佛禮拜後向院中灑酒,然後脫鞋進殿。殿堂的右邊設了一個高座,是給活佛坐的,殿堂中間兩排六張小桌面對面,每桌後坐兩個喇嘛,再往後一排也設有桌子和座位。喇嘛排著隊讓活佛摸頂,我們也跟在後面,讓活佛摸了頂。然後喇嘛分開坐下,我們坐在殿堂最中間,兩排桌子中間,面向佛像盤腿而坐。

我們的左手邊第一個喇嘛坐得較別人高,他手中所拿的法器與活佛拿的相仿。他下面一位就是牽著妞妞說話的喇嘛,他是領著誦經的人,也用鑔來敲擊節奏。第三位是和他一起敲鑔的。第四、五位是吹號的,號的長度較一個手臂略長,後來也換了一種牛角長號,聲音嗚嗚的,不大一樣。右手邊都是些大喇嘛,第五、六位是吹法螺的。右邊後一排靠著活佛坐的兩人吹的長號約有兩米長,從他們的座位一下伸到前面一排的座位後邊。右邊後一排靠門的喇嘛是負責敲鼓的。

在誦經聲中,不斷有喇嘛將不同的東西呈給活佛,活佛或摸或取一些,然後喇嘛就把其餘的東西分給在座所有的喇嘛。我們在中間看著,小朋友的眼睛直盯著分東西的喇嘛轉,因為中午沒有吃飯嘛。總算在分了一些東西後,有喇嘛過來,分了我們一些餅乾和糖果,還有送來一些飲料,小朋友們喜歡得緊,把糖果塞在自己的褲袋中,拿起餅乾就吃,肚子大約是真的餓了,吃個不停。童爸爸問小傢伙們要不要走,兩個人一起搖頭,還想繼續看下去。過了一會,看到一個喇嘛拿了一罐水走來,每個坐著的喇嘛伸出手來,拿水的喇嘛用一個長勺舀一勺水倒在伸出的掌心中,接到水的喇嘛將水吞在口中,剩下的抹在頭髮上。我們在暗自嘀咕,這是不是神水呢?會不會給我們呢?才一勺,為什麼不多分點呢?正思量著,分水的喇嘛走到眼前,我們連忙照葫蘆畫瓢伸手接水然後喝了一口,哇,原來不是水,是酒,差點沒嗆著,趕緊把剩下的抹在頭髮上,一邊抹一邊想,怎麼分給我們這麼多水,把頭髮都弄濕了。(典型的貪心啊!尤其配上我們個個眼睛都嘰裡咕碌四處亂轉的樣子,估計怎麼看怎麼象葛朗台~)

喇嘛要誦很長的經文,我們聽啊聽,不明其語不解其義。妞妞看著旁邊的喇嘛面前擺著豐富的東西(很多我們是沒有分到的),很是羡慕,“當個喇嘛真好,一邊念經還一邊可以吃可以玩。”

我們坐了有一個多小時,兩個小傢伙已經有點東倒西歪了,我們趕緊偷偷地撤走。兩個小傢伙還緊緊攥著沒吃完的餅乾,“回去給和坤和小多吃,回去給小麥哥哥和小玉姐姐吃。”

下午睡醒覺,我們沿河向上游散步。過了鐵索橋,前面大約幾十米遠,就是九鼎龍潭了,這裡的聖水。一潭水碧綠如玉,水清見底,潭中石頭上青苔不多,魚游曳於水草中。潭邊山上仿效是龍泉寺和三聖宮,龍泉寺內供奉的是觀音和龍王,三聖宮沒有進去,據說供的是皮匠祖師,因為束河這裡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的說法。

寺前有一塊圓形空地,邊上一圈樹木高聳指天,空地中用石子拼出一個圖形,中間是一隻招財蛙,旁邊有十二生肖。開始孩子們不知道,只是辯認出中間是一隻青蛙,到晚間我們去閒逛時,在一家店裡看到同樣圖案的木盤,問了老闆才知道中間那只是招財蛙,是東巴文化中的一種吉祥物。

寺後有幾株早晚花,孩子們在那裡摘了好多種子,回到客棧種在花盆裡,然後一晚上在不停地澆水,估計那種子都可以在花盆裡游泳了。

D5,9月7日,晴。白沙。

早上租了一輛雙人單車,一輛單車,孩子們坐在後座,大人們騎著,向白沙而去。

白沙也是一個古鎮,較之束河和大研,更古樸更原生態。一路上車不多,兩邊田野裡長滿了玉米和向日葵,還有大片的野花,心曠神怡。路盡頭的遠方是玉龍雪山,不過現在天氣還熱,山頂上的雪幾不可見,不過輕雲薄霧間隱現著雪山陡峭而斑駁的石壁,透出的是雄偉、神聖、莊嚴的味道。

進白沙的路不是水泥或瀝青的路面,而是大塊大塊方石鋪成的路面,單車在上面有些顛簸。這種路面應該是以前的路,可以想見,以前的白沙是周圍四鄉里建設得很好的一個市鎮。據說這裡是木氏家族(是以前的麗江王)的發源地,這裡的木姓是貴族的姓氏,和姓是平民的姓氏。這裡也是納西文化的發祥地。

白沙沒有什麼商業化味道,一條大街,兩邊沿街而設的一些店鋪,東西都擺在街邊。店鋪並不多,我們轉了一下,大約二三十間左右。店鋪和家居混在一起,原汁原味,大多拶一張桌子擺到街上來。來白沙的外國人比較多,中國人卻少,所以當我們走進一家小店想吃喝點東西時,看到的功能表大都是西餐餐點,喝的除了咖啡之外就是酸梅湯,於是我們要了五杯酸梅湯,叫了點速食來吃。酸梅湯的味道很正宗,喝了又解渴又開胃。和這裡的老闆聊天,他是年初從北京過來的,和朋友合租了這個鋪面,每年一萬多的租金,平時在這裡看看書、上上網、喝咖啡、打麻將,生活得很休閒。

街邊有賣紮染布的坊子,院子裡是各種各樣的紮染布,還有手工織染的圍巾。院子裡還有很高的架子,也可以晾曬布匹,有時也晾曬些糧食。開坊的大嫂說這院子是她家的,旁邊的鋪子是她租的鄰居的,賣一些紮染布製成的各種手工品。

繞到紮染坊後面一條小道的盡頭,是白沙壁畫的後門。白沙壁畫是於明清時期,彙集藏傳佛教、漢地佛教、道教和納西東巴文化和技巧而制的壁畫,這裡也是木氏家族原先主要的建築群,有大寶積宮、琉璃殿等處。

下午回到客棧,客棧的小妹正在忙碌,晚上大家要燒烤啦。

童童跟著小麥哥哥去拿木炭點火,掂著夾木炭的夾子,童小寶給小麥哥哥建議,“這個夾子好象有點壞了,你最好再買一個新的備著,省得壞了沒得用。”小玉姐姐和豔華姐姐串了很多東西,一串串的,有青椒有玉米有韭菜有蘑菇有肉有雞翅,好不熱鬧。

天色還沒完全黑下來,客棧的七八個人已經坐在爐旁開始燒烤了,小麥拿出很多啤酒,小傢伙們也拿著東西在燒,炭火的煙味和食物的香味繚繞在一起,把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都攏到了一處,大家說著吃著喝著,很快就融成了一個歡聲笑語飛揚的集體。

童童調皮搗蛋個不停,而且因為沒有午睡,被媽媽拎回了房間。妞子在樓下喊,“童寶兒,你那麼早睡覺啊?我們可要玩啦。”童小寶一邊脫衣服一邊沖著樓下大叫,“你們玩得太晚,不睡覺,身體會忍不住的。太晚睡覺對身體不好!”

D6,9月8日,晴。束河:盤整+發呆。

太陽真好!

今天是個發呆的好日子。因為訂了明後兩天去香格里拉,所以今天休息。客棧裡有洗衣機,可以自己隨便洗衣,於是早上把衣服洗好,曬上,大大的陽光正好曬乾衣服。

童童和妞妞追著小麥哥哥,小麥哥哥拗了一段竹子來挑蜘蛛網,那兩個小朋友也跟著辣手摧竹,生生拗了幾段下來,然後又是批又是削,意欲將竹子打造成趁手的兵器。童小寶還特意跑來問媽媽,合適的佩劍要多長。

媽媽在上網寫博,爸爸在看書,生活好簡單啊,就象這裡的天,澄藍,乾淨,連白雲都懶得動一動,一團團趴在那裡發呆,空氣中都是輕鬆快活的氣味。這裡可以讓人自由地揮灑想像力,所以,這裡的哪怕一草一花都是風景,更何況,老天爺是何等善待這片土地,把水鄉的溫柔和田園的安逸、把雪山的雄峻和原野的廣闊都安排在這一處,哪裡都是風景,哪裡都值得駐足,哪裡都適合發呆。

D7,9月9日,晴。香格裡雄古景區+上虎跳+噶丹松贊林寺。

今天去香格里拉。我們包了一部車去,剛好坐下,這樣也方便。

早上吃了早餐,趙哥的車已經等在巷子口了,我們趕緊上車趕路。趙哥的車上放著納西音樂,我們聽到了烤魚的帕吉哥唱的那道歌,真好聽,又一次陶醉在其中。童童回來後還專門讓媽媽上網找到這首歌播來聽著學呢。

從束河出發,走了一段,繞到了香格裡雄穀景區。後來聽小麥說,有人將這裡買下建了座廟,但凡去廟裡的人可以抽籤,解完簽後,和尚就會讓人隨喜捐錢,所以,這裡不應該算是一處景點,而應該算是一處散財之所。我們當時並不知道,下了車來,一路大顛小跑地沖進去,到了廟裡看所謂的寶物——大約五十公分高的一尊木佛,下面有一處轉盤,轉盤邊上刻著十二生肖。解說的和尚讓我們找到各自的生肖後站定,伸手出來指住轉盤,然後一起轉,等停下來時,手指所指的簽即是所求之簽。拿了簽,被帶去解簽,解完後,和尚遞過來本子要求隨喜捐款,我們恰好沒帶包,口袋中除了手機,別無一物,和尚讓我們先寫個數字,然後回去車上取來再捐,心下有些不爽,在這麼高海拔的地方讓我們跑來跑去,似乎不是應循之道。和尚給我解簽,讓我下半年要順其自然,既如此,那麼我只好順其自然,拒絕給錢,轉身出門。

雖然有這樣一些不快之事,但畢竟這裡是麗江,這裡還是有風景,下面是長長的峽谷,兩邊有梯田、人家,穀中是江水,拍拍照,心情也好了起來。

接著坐車,坐了約一個多小時,來到虎跳峽鎮,我們先尋了個地方吃中餐。吃著吃著,遠處的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竟突然雲開霧散,露出來真面目,來不及多想,拎起相機狂按,總算捕捉到了一絲真容。

吃罷飯,一行人坐車到了上虎跳處。虎跳峽全長18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迥道路25公里,東面為玉龍雪山,西面為迪慶的哈巴雪山,峽谷垂直高差379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之一。江流最窄處,僅約30余米,相傳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一腳,便可騰空越過,故稱虎跳峽。上虎跳是峽谷中最窄的一段,離虎跳峽鎮9公里,江心雄踞一塊巨石(名虎跳石),橫臥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眼前,把激流一分為二,驚濤震天,水聲轟鳴,霧氣空蒙,蔚為壯觀。

我們從停車場一路緣著石階順著峭壁而下,石階百轉千折,水聲漸行漸近,拍打在石上形成的水霧也越飄越多。終於下到崖底,沿岸建了一行木橋,橋下即是滾滾江水。小傢伙們一邊高聲叫喊著,一邊還動來動去,童小寶手多多的毛病又犯,一會兒推搡一下妞寶兒,一會兒又抬腿想踢,把媽媽急得又吼又叫,和隆隆的水聲比著誰的聲音大。

從穀底往上爬可是很辛苦的事,正午的太陽毒辣辣的,石階險陡,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地方爬山可真不是什麼好滋味。一路上不時有轎夫在吆喝,勸說我們租個轎子把孩子們抬上去,不過媽媽們沒有答應。小傢伙們很是硬氣,一路雖然辛苦,但也不吭不哈,咬著牙往上爬。等爬到頂上真是累得可以了,腿都有點發抖。

再上車,小傢伙們就睡了過去,確實是很累啊。車子一路行駛,前方的天仿佛就在前方路口處等著我們,白雲似乎伸手可及,我們一路在追逐著白雲和藍天,向香格里拉而去。路邊的房屋變了一個樣子,屋頂壓著拳頭大的石頭,窗戶外邊用一抹黑色裝飾出梯形形狀,窗戶的玻璃上有著鮮豔的彩繪,田野上不時出現嘛呢石堆,堆旁揚著經幡,提示著這裡已經是藏區。

趕了三個多小時的路,終於到了香格里拉,大約是下午五點左右,時間還有,於是我們直奔被稱為小布達拉宮的噶丹松贊林寺而去。

在還燦爛的夕陽中,依山勢層疊而上的松贊林寺愈發顯得金碧輝煌的。兩座主殿高高矗立在中央的山頂,八大康參、僧舍等建築簇擁拱衛,高矮錯落,層層遞進,立體輪廓分明,襯托著最頂端大殿的高大雄偉。據說,附近的僧人出家,就到本地所屬的康參裡住下,有時家中有錢,也會捐建僧舍,於是松贊林寺周邊的建築群就這樣越來越多。

松贊林寺門口有一個不大的湖,叫做拉姆央措湖。湖中有一塊草甸,甸上是一個嘛呢石堆。寺廟背山面水,氣魄恢宏。

兩間主殿裡供的都是文殊菩薩,據說文殊師利與佛祖釋迦牟尼為同時代人,他一誕生,就有三十二象,八十種好。這也和佛祖釋迦牟尼相同,顯示出他的不同凡響。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一起,侍奉于佛祖釋迦牟尼左右。佛祖釋迦牟尼從三十五歲證道,到八十歲示寂,在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弘法生涯中,凡是大乘法會,都有文殊菩薩參加。因此,藏傳佛教中把文殊菩薩視為第二佛陀來供奉。

殿的兩側是精美的壁畫雕飾,畫著釋迦牟尼出生、出家、悟道的事蹟。殿中有一個五穀壇城,如磨盤大,中間是一個金屬的城堡,底座是一個圓盤,盤上盛滿五穀,據說只要誠心地把五穀捧在手中灑向壇城,來年就可以五穀豐登。於是我們都灑了一把五穀,不知來年的光景會如何?

從殿裡出來,頭頂飛過一群烏鴉,烏鴉在藏傳佛教中是吉祥的鳥兒,每當迷途的時候,按照烏鴉的飛行方向,一定能迷途知返。所以,在藏傳佛教的寺廟裡,迎門總會立上一個旗杆,上面的兜裡放些碎肉。這些碎肉就是饋贈給烏鴉的食物。 引人出迷途,功德無量呢。

晚上住在香格里拉古城的客棧,新城那邊的酒店很多很漂亮,但是沒了藏區的味道。我們住的地方不遠處有個大佛寺,寺內有一個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轉經輪,我們沒有上去,遠遠的在入夜時分望去,小山上金色的轉經輪比旁邊的佛殿還要大,在晚風上緩緩地轉啊轉,很安祥寧靜的樣子。

D8,9月10日,陣雨轉晴。普達措國家公園+回到束河。

一大早起來,匆匆吃了早餐,我們奔向普達措公園。普達措——藏語的意思是神助乘舟到達湖的彼岸。普達措裡面可供遊人玩賞的主要有三個部分:屬都湖、彌裡塘、碧塔海,海拔最低處約3100米,最高處達到4159米。

山裡有些冷,有些人租了大衣穿,好在我們準備充分。在景區門口,我們上了景區內的遊覽車,景區內的路線共60多公里,步行是肯定不行的。遊覽車會送我們到一個站,下車後步行到下一個站,再上車,這樣,我們可以步行幾公里而已,那幾公里卻是最美麗的地方。

在屬都湖,我們沿著湖上的棧橋一路前行,橋下時而是湖水,時而是林地。 這裡樹木筆直參天,人顯得極其渺小。突然,橋邊蹦出一隻小松鼠,一點不怕人,在人的身邊跳來竄去。孩子們很是興奮,這可是第一次見小松鼠啊,而且還是那麼漂亮的小松鼠。松鼠把孩子們手上戴的念珠當成了果子,竟然從樹上探過身來,趴在人手上品嘗念珠,當發現上當了,松鼠就一躍而下,在樹林間竄行得遠去。一路上,竟然有好幾隻小松鼠,孩子們一見松鼠,故技重施,松鼠每每都上當,不過,這倒讓媽媽拍下了一些好相片,憨憨的小松鼠在孩子們身邊跳躍嬉戲,可愛極了。

彌裡塘是一大片草場,這裡放牧著牛、馬、羊,怕擾了它們,我們只是下車,遠遠地看看,照幾張相片而已,導遊只給我們五分鐘的時間。

去下一站碧塔海的路上,天下起了雨來,於是我們選擇了另一條路線,不再徒步,而是坐車直接到海拔最高的山頂,遙眺群山環抱的碧塔海。這裡的風景美麗自然,沒有一點人為破壞的痕跡,倒下的大樹也無人搬動,就這樣靜靜地爛掉,化成土壤,再滋養新的植物和動物。藏民們相信,每一株樹每一塊石都住著一位神靈,所以他們敬畏自然,保護自然,所以現在的西藏和其它的藏區才能有這麼美麗的原始森林和原野,所以這裡才能吸引那些來自城市裡的人們去親近自然。如果人類一直這樣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現在的地球又將是多麼美好、乾淨而清爽啊。

下得山來,我們在景區內的餐廳吃中餐,味道不錯,價格也不貴,可見這裡還是民風淳樸,如這裡的大自然一樣,單純樸素。

從普達措出來,已經是下午兩點左右了,我們啟程回麗江,孩子們都累了,於是我們沒去長江第一灣,直接奔束河而回。有一點點小小的遺憾,使我們更期待下一次的旅程。

D9,9月11日,晴。茶馬古道博物館+玉湖村騎馬。

早上起來,還早,於是牽著童童去茶馬古道博物館。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清晨時分,沒有人,只有我們兩個,在院子裡走來走去。這裡,有介紹束河的歷史,介紹徐霞客來這裡遊覽居住的事情,有介紹束河皮匠的發展歷史和故事,有介紹茶馬古道的路途、故事和老相片,有洛克關於麗江的研究,有紅軍長征路過此處的介紹,林林總總,原來,束河的年輪裡竟也沉澱了這麼多的歷史痕跡。

這裡有大覺宮的壁畫,與白沙壁畫相仿,中間繪的是文殊菩薩,周圍圍繞著道士、羅漢、菩薩、飛天等諸多神色各異、栩栩如生的形象。只是畫面斑駁,大多圖像湮滅不清,要努力凝視才能看出大略。

踏著晨曦,我們回到客棧,小麥已經幫我們找好了馬匹,今天要一遂孩子們的心願,好好地騎一次馬。

我們的目的地是玉龍雪山山腳下的第一村——玉湖村。

還是老辦法,三個大人各騎一匹馬,孩子們和馬夫騎。從束河往白沙走的路上,馬兒在溜達,我們放開韁繩在拍照。孩子們覺得這樣的速度還要兩人一騎實在是不大過癮,於是央求著,馬夫牽馬前行,孩子們終於可以自己單獨坐在馬上,興奮得很。過了一會兒,童童得寸進尺,於是馬夫連馬兒都不牽了,離得童童和馬遠遠的,獨自行走,童童自己拉著韁繩,前行、轉彎、站住,玩得不亦樂乎,小臉兒既嚴肅又興奮。

從十一點出發,到一點半,才到得玉湖村裡。這裡很少遊客,因此,我們只好隨便找了一戶人家吃飯,這家的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老師,臨街的房子賣雜貨,後面的院子自己住,她的院子是最近幾年才起的,由於雕花門窗飾物繁複,一塊雕花板就要一百元,有的門窗不止一塊雕花處,所以這院子建下來,造價竟也不菲,要五十萬元之多。

等飯吃的功夫,我們在附近走走,見到一個納西老人,穿著東巴傳統服飾,頭上戴著一頂十面冠(這是我起的名字),一手拿劍一手托著銅盤,盤下有一個柄,據說這是納西族裡有文化有地位的老人才能穿著的服飾。孩子們和他照了幾張相,老人開口要求我們多少付一點費,於是我們遞上了少少的拍照費。不知老人是否以此為生呢?

吃完飯,步行去了洛克故居。洛克是一位美籍奧地利學者,他以美國《全球地理雜誌》的探險家、撰稿人、攝影家身份進入雲南。並在1921年至1949年居住在麗江,他本來是採集植物標本的植物學家,後來卻醉心于東巴文化,成為一位人類學家。他是向世界全面介紹納西族歷史文化、特別是潛心研究東巴象形文字的第一個西方學者,因此得到了“納西學研究之父”的稱號。在麗江期間,他就一直居住在玉湖村。據說,他根據自己對這方土地的觀察和理解,撰寫了《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一書,這本書是大16開的,有562頁,共有55萬字和255幅當地人生活的照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得以向世界展示,洛克功不可沒。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故居裡沒有工作人員,我們沒能進去近距離地接觸一下洛克當年所生活的地方。只是遙想,以現在的條件,我們在束河住個十天,都已經開始思念家裡的舒適了,而洛克當年放棄美國的生活,在這樣古老、原始的地方,一住28年,還帶著保鏢幾度重走茶馬古道,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沒有這種對文化的執著和熱愛,又怎麼支持這樣經年累月的付出?

從洛克故居出來,我們打算去玉柱擎天,俯瞰一下玉龍雪山下的風景。走到山腳,才知道要回村買馬進山的票,及古城維護費等,罷了,本來也就是來騎馬為主的,風景已經看了許多,不看也罷。

掉頭回程,孩子交給馬夫在後面慢慢走,大人們嘗試策騎狂奔。雙腳一夾馬腹,身子往下一伏,一手揚起韁繩,一手抓住馬鞍,馬就撒開四蹄騰飛起來,人半站在馬背上,有種飄飄然的感覺。一輛大客車超過我們,車裡的遊客向我們揮手,於是,回應著揮了揮手,再夾一下馬,口中催促著馬兒,開始追車。車上了遊客趴在後窗向我們喊著什麼,聽不見,也沒在意,只是一心想著,加快加快,沖啊沖啊!

可惜沒奔出太遠,客車轉入白沙的停車場,我們的馬兒也放慢了速度,等一等遠遠落在後面的孩子們。在停車場的邊上,啃兩口草,安撫一下乖馬兒,很是心情舒暢。後面回束河的路,繼續騰雲駕霧一般的飛馳,偷偷地笑,想,自己現在是不是象過去的大俠呢?很威風很酷吧。

回到束河已經是下午六點來鐘了,前前後後七個小時,居然覺得似乎一眨眼就過去了,馬背上的時間,怎麼過得如此之快?馬背上的感覺,似乎還來不及消化和琢磨。拍拍馬兒和它告別,竟有一絲不舍。

番外:騎馬與胳膊的關係

俺容易嘛?一邊騎著馬一邊端著單反狂拍,又要找角度又要湊人數,一會兒上馬一會兒下馬,一會兒跑到隊尾一會兒竄到隊中,呼啦啦,在馬背上愣是拍了兩百多張相片,腿還得使勁夾著馬。結果是,大家下得馬來,有的說屁股疼,有的說大腿疼,只有俺一個,叫喚胳膊疼。

大家奇怪了半天,騎馬怎麼會胳膊疼呢?疼的這麼奇怪?百思終得其解,原來胳膊疼不是騎馬騎的,是端相機端的。嗚呼!

D10,9月12日,晴。收拾行李,回程。

到家已經是13日淩晨兩點了,童童堅持著下了飛機,取了行李,上了出租,然後就倒下再也睜不開眼睛了,只好抱著上樓,擦擦就睡。我倒在床上,雖然很累,但困意不大,心似乎還留在束河、留在那片乾淨、質樸、美好的土地上,恍然覺得,那片山川、那段歲月,帶著輕笑,暖暖地擁抱著我,然後陪在我身邊,向前方走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