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陪寫作業急出心梗”,誰來為陪讀的父母減負?

家長陪做作業成為社會問題, 主要原因就在於學校默許放任教師把自己的分內工作轉嫁于家長。

文 | 王天定

最近網上流傳一份“陪讀家長”的特殊病歷,

說一位媽媽“陪兒子做作業到五年級, 然後心梗住院了, 做了兩個支架。 想來想去命重要, 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

心梗作為一種疾病, 病因複雜, 一個人得心梗, 當然不能簡單歸因於陪孩子讀書做作業, 但這份病歷, 還有類似各種段子在家長圈熱傳, 引發廣泛共鳴, 從一個側面說明陪孩子做作業, 已成為很多中國家長的心頭之痛。

在媒體報導中, 我注意到很多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顧問等給家長支招, 比如要家長“少教多問, 少做多看。 逐漸淡化領導者的角色, 並由領導者向組織者、陪伴者過渡, 而最好的狀態則是協助者角色”等等。

當然, 從家庭教育角度看, 中國有許多家長缺少正確的教育觀念,

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期望;更多家長缺少得體的教育方法, 沒有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有一些家長忽視言傳身教, 家裡麻將、酒席不斷, 孩子耳濡目染對讀書學習缺少基本興趣。 家長這時再日夜陪讀, 也於事無補。

從這個意義上說, 教育家長如何學會做父母, 仍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現實問題。 這些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顧問的意見建議, 也不無可取之處。

但是, 稍瞭解中國當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就可知道, 眼下陪孩子做作業成為家長心病, 核心問題並不全在家長一邊。 回想10多年前, 我女兒讀小學初中時, 面對“陪讀”, 我也充滿了困惑。 孩子從讀小學開始, 各門課老師都各行其是,

從不協調, 家庭作業量大, 是多年頑疾。 而且這些作業, 大量都是機械性重複, 內容單調枯燥, 極容易破壞學生對某一類知識的基本興趣。

更讓我困惑的是, 一些作業就是佈置給家長的:要求家長給學生出題, 幫學生完成手工作業等, 比如做模型、縫衣服等等。 有些任務學生根本不可能獨立完成。 家長只好代勞, 很多學校最後把類似成果還作為教改成果四處展覽。 這等於給了學生弄虛作假的“虛假光榮”, 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如今, 老師建立了各種“家長群”, 時不時就會空降任務, 家長則隨時待命。 許多學校佈置給老師的工作, 被“眾包”給了家長。 家長為了孩子, 即使心裡不情願, 也個個都表現得奮勇爭先。

這些主動給自己加戲的家長被網友稱為“家長群裡的戲精”。 在表面的熱烈之下, 背地裡積累了家長很多怨氣, 造成與學校之間的矛盾, 引發了各種問題。

學生培養, 的確是學校與家庭共同的責任, 但是, 學校是專業的教育機構, 必須明確學校與教師的責任邊界, 在我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總體短缺的情況下,

教師與家長之間很難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等關係, 總體看, 教師處在強勢一方。

我們必須看到, 當下家長陪做作業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主要原因就在於學校默許放任教師把自己的分內工作轉嫁于家長。

誠然, 家長陪孩子做作業, 確實在很多方面, 對雙方都有幫助。 現在很多家長知識水準也很高, 一起參與孩子的學習, 既能增進親子感情, 也有助於孩子獲得更多學校教育之外的成長。 但是, 學校也應該考慮家長的實際情況, 不排除很多父母, 確實很忙, 很累, 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完成, 會把孩子的作業視為負擔。

另外, 從教育的理念來說, 家庭作業應該盡可能考慮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 應該考慮到他們的能力和局限, 不要追求“高標”,而是應該照顧到每個孩子的情況。要求太高,必然會有家長出手,這也會造成一種不公平。根據孩子年齡階段的自我發展和探索能力來佈置作業,也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

十九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家長對陪讀的吐槽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有品質的”學校教育的期待,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正視家長的苦衷,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督促學校善盡責任,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孟然

不要追求“高標”,而是應該照顧到每個孩子的情況。要求太高,必然會有家長出手,這也會造成一種不公平。根據孩子年齡階段的自我發展和探索能力來佈置作業,也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

十九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家長對陪讀的吐槽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有品質的”學校教育的期待,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正視家長的苦衷,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督促學校善盡責任,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孟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