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檢驗中再遇到,可別說不會診斷!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腦炎是由新型隱球菌侵入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是中樞神經系統真菌感染中最常見的一種。 新型隱球菌有三個變種, 即新生變種、格特變種和上海變種。 人體的肺、皮膚等部位感染新型隱球菌後, 可以向中樞神經系統播散, 但多數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腦炎患者並不伴有外周的新型隱球菌感染。 新型隱球菌是機會致病菌, 在免疫功能低下(如長時間使用廣譜抗菌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和愛滋病等)患者,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腦炎的發病率顯著升高。 起病隱襲、病程進展快、臨床表現和影像學均無特異性是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腦炎的特點,

因此, 腦脊液的病原學檢查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 新型隱球菌的實驗室檢查方法很多, 但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1、新型隱球菌培養為診斷的金標準, 並可鑒定新型隱球菌的類型, 但培養所需時間較長。

2.墨汁染色(負染色法)其是根據背景著色而菌體本身不著色的原理來襯染莢膜, 方法簡單快速, 為診斷的金標準, 但檢出率會隨著莢膜的破裂而下降。 此外, 新型隱球菌數量較少和檢驗人員的識別經驗不足(如將隱球菌判斷為氣泡和白細胞, 或將氣泡和白細胞等誤認為隱球菌), 也會影響墨汁染色的結果, 造成假陰性或假陽性。

3.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方法快速簡便,

為診斷的金標準, 不僅可以通過細胞分類來評估患者的免疫狀態和治療效果, 而且未治療患者的腦脊液經細胞玻片離心沉澱儀製片和瑞氏-吉姆薩(MGG)染色後, 極易查見新型隱球菌。 光鏡下, MGG染色的新型隱球菌菌體深藍、圓形(直徑5~15μm)、常成簇排列、無核、莢膜可呈輻射狀, 部分菌體可見出芽。

經MGG染色的新型隱球菌著色不受莢膜破裂的影響, 且形態特殊, 易於辨認, 不易漏診。 而將腦脊液中的有形物採用離心沉澱法收集, 也極大地提高了新型隱球菌的陽性檢出率。 樊新紅等發現,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首次腰穿新型隱球菌檢出率為95.8%, 顯著高於墨汁染色的68.8%。

4.阿利新蘭染色方法簡便快速, 為診斷的金標準。 但因同為襯染莢膜的染色,

莢膜破裂會造成陽性檢出率的下降。

5. 新型隱球菌菌體計數(血球計數板)法 快速簡便, 為診斷的金標準。 但有時菌體難與白細胞區分, 辨認較困難。

6. 新型隱球菌莢膜多糖體抗原檢測 快速簡便, 敏感性和特異性高, 但不能作為診斷的金標準。 目前多採用乳膠凝集試驗和膠體金法。

7. PCR技術 相對於上述幾種檢測方法, PCR技術成本昂貴, 操作複雜, 並無優勢可言。

8. 基因組學方法 敏感性高, 特異性強。 腦脊液培養、墨汁染色、MGG染色、阿利新蘭染色和新型隱球菌菌體計數雖為診斷的金標準, 但當病原體數量極少時, 皆可呈陰性, 且除腦脊液培養外, 其餘方法均不能鑒別新型隱球菌的類型。 新型隱球菌類型的鑒定對於臨床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使用二代測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檢測腦脊液中的新型隱球菌, 不僅可以檢測出極微量的病原體, 提高檢出率, 而且還可以進行相關分型, 對於新型隱球菌腦膜炎/腦炎早期診斷和治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尚鵬程,許嬌,裴曉芳.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檢測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繼發隱球菌腦膜炎患者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誌, 2015,36(19):2836-2837.

2. 樊新紅,馮國棟,楊毅寧等.腦脊液細胞學邁一格一姬染色在隱球菌腦膜炎診斷中的價值[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誌,2013,40(3):220—222.

3. ANTINORIS,RADICEA,GALIMBRTIL, et al. The role of cryptocoecal antigen assay in diagnosis an dmonitoringof cryptoeoccal meningitis[J]. J Clin Mierobiol, 2005,43(11):5828—5829.

4. 王擁軍, 神經內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244-24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