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UF1000i尿液管型檢測的分析

侯天東 煙臺毓璜頂醫院檢驗科

尿液管型概述: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義的成分, 管型尿的出現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

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質在腎小管、集合管內凝固而形成的圓柱狀結構物, 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 其形成基質物為T-H糖蛋白。 在病理情況下, 由於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 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 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 由於濃縮(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軟骨素硫酸酯的存在, 蛋白質在腎小管腔內凝聚、沉澱, 形成管型。

管型尿是由於蛋白質在腎小管內凝固。

管型尿的形成與尿蛋白的性質、濃度、尿液酸鹼度以及尿量有密切關係, 看是否有管型尿宜採取清晨標本做檢查, 正常人尿中可見透明管型和顆粒管型, 一般12小時尿內小於5000個, 如增多或出現其它檢驗地 帶網管型稱為管型尿。 紅細胞管型尿來源於腎實質;白細胞管型是診斷腎盂腎炎及間質性腎炎的重要依據;上皮細胞管型提示急性腎衰。 蠟樣管型多見於慢性腎衰;脂肪管型見於腎病綜合征。

當然, 管型尿只代表腎小球或腎小管存在損害, 但不一定都能代表腎臟病的嚴重程度。 換句話說, 管型尿只是腎臟病的一個臨床表現。

管型形成的條件:

尿蛋白質和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ien), 是形成管型的基礎物質。 正常情況下, 尿液中的蛋白質和T-H蛋白含量甚微,

故形成管型的機會甚少。 在腎臟出現病理性改變的情況下會出現管型, 管型的形成需三個條件:

1.尿液蛋白質和T-H蛋白濃度增高 病理狀態下腎小球發生病變, 由於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 使大量血液蛋白(清蛋白)從腎小球濾出後進入腎小管, 過多的蛋白質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積聚;而腎小管病變則導致蛋白質重吸收量減少, 同樣使得腎小管內的蛋白含量相對增高。 另外, 尿中電解質、蛋白質濃度增高等因素又使腎單位髓袢上行支及腎遠曲小管分泌T-H蛋白含量增加。 T-H蛋白相對分子品質較大, 易聚合成大分子聚合體, 在高濃度電解質、酸性和濃縮尿時易聚集沉澱, 在腎小管管腔內形成管型。

2.尿液濃縮和腎小管內環境酸化 這些存在于腎小管中的蛋白質由於濃縮, 進一步提高了蛋白質的含量, 而尿液酸化後又促進蛋白質凝固和沉澱, 由溶膠狀變為凝膠狀並進一步固化, 致使腎小管內尿液流速減慢, 促使其在腎小管遠端和集合管內形成管型。

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 正常人兩腎約有200萬個腎單位, 處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狀態。 病理情況下, 管型形成於處在休息狀態的腎單位中, 尿液在處於休息狀態的腎單位中可有足夠停留時間, 蛋白質等物質有充分的時間達到濃縮、酸化、沉澱而形成管型。 形成管型後, 當該腎單位再次處於工作狀態後, 新濾過的尿流將形成的管型沖向下麵,

隨尿液排出。

4.管型變化的理論 在遠端腎小管內形成的透明管型, 此管型可吸附或包裹來自炎症或損傷部位滲出的各種細胞成分。 若管型在腎臟停留時間過長, 所包含的細胞成分會退化變質, 崩解或形成細胞碎片, 逐步形成粗顆粒管型或細檢驗地 帶網顆粒管型, 在長期無尿或少尿情況下會進一步演變形成蠟樣管型。 紅細胞管型可因紅細胞破壞而形成血紅蛋白管型, 或在急性血管內溶血時, 大量游離的血紅蛋白從腎小球濾出, 也可直接形成血紅蛋白管型;包含有脂肪變性能力的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管型可出現脂肪變性, 形成脂肪管型, 脂蛋白進一步變性後可形成蠟樣管型。

UF1000i尿液管型的檢測:

UF-1000i用紅色半導體雷射光束照射經過核酸螢光染色後在鞘流貫流分析池中形成的鞘流樣本,並通過對從各粒子產生的前向散射光、側向散射光以及側向螢光信號轉換成的光電信號進行分析,從而對各個粒子進行識別。

UF1000i的管型分析通過S3通道散點圖可以直觀看到尿液中粒子在UF1000i的S_FLLW2、S_FLLW兩個與核酸螢光相關的分析信號的二維座標圖中的位置。

通過圖形分析我們可以看到EC、P.CAST、CAST、MUCS散點分佈的區域非常接近。縱軸的分析參數主要根據顆粒內的複雜程度進行分析。因此CAST容易收到MUCS和EC等的干擾。

管型性能文獻資料分析:

文獻一:

文獻二:

文獻三:

文獻四:

討論:

基於國內一些文獻報告和對UF1000i的檢測原理的理解。

尿沉渣分析儀檢測管型定量檢測存在靈敏度高,假陽性問題。尤其在一些泌尿系統疾病及感染或腎內科尿液有型成分較多的患者尿液中干擾因素增加,假陽性率相對高。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對管型計數陽性的標本,以及尿幹化學法尿蛋白陽性而尿沉渣分析儀陰性,或尿蛋白陰性而尿沉渣分析儀陽性的標本都應用顯微鏡鏡檢複查,確保檢驗品質,以提高檢測准。

病理管型在尿液分析的腎內科患者中,假陽性率較高,但是病理性管型在UF1000i的分析中作為一個研究參數,需要科室自訂其臨床應用的參考區間和複檢條件或者制定合理的參考區間,以便更好的輔助臨床診斷和應用。

尿液分析假陽性可能原因分析:

1.標本污染問題: WBC、RBC 增多,而幹化學WBC、RBC 陰性或弱陽性,此時用標準化的顯微鏡複檢,發現標本可能是污染嚴重、容器不夠潔淨或有大量磷酸鹽、尿酸鹽結晶、特別是草酸鈣結晶、細菌等有形物質增多所致。標本室溫放置時間過長可能會有大量細菌繁殖,從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儘快進行尿液的相關檢測,避免假陽性結果的出現,發現幹化學與流式分析儀結果不一致時要及時鏡檢。

2.敏感度問題: 尿沉渣分析儀對紅細胞檢測比人工鏡檢敏感,但敏感性高會將形態類似于紅細胞的大量結晶( 主要是圓形草酸鈣結晶) 、非晶形鹽類、真菌孢子、細菌、脂肪滴等誤判為紅細胞。當尿中類酵母細胞增多且紅細胞計數也增高時,本研究顯示紅細胞計數為假陽性增多,主要是由於類酵母細胞中橢圓形孢子增多,分析儀會將其誤認為紅細胞而導致假陽性。因此,儀器靈敏度提高的同時假陽性率也有所增加,所以當儀器提示類酵母細胞增多時,有必要進行標準化的顯微鏡複檢加以區別。

3.尿液自身問題: 當尿中上皮細胞增多時,幹化學的WBC、RBC 會出現假陽性率增高,而流式尿分析儀的WBC、RBC 計數不高,2者結果不符時,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要及時用標準化的顯微鏡複檢標本,排除假陽性結果。檢查結果有管型標記,此時用標準化的顯微鏡複檢為尿中黏液絲、白細胞團等增多所致,少數女性尿中為白帶增多也可引起。偶見真菌大量出現引起管型假陽性。因此,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在出具檢查報告時一定要注明未見管型,以免引起臨床醫生的誤診。

管型假陽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大量的上皮細胞: 當部分上皮細胞發生黏連成一體時,其分佈寬度和散射寬度均增大,被儀器誤認為病理管型,這種情況多見於女性的尿中。

2.成團的膿細胞: 成團的膿細胞在鞘液中易形成串珠排列,使前向散射光寬度和螢光脈衝寬度均增強,而被儀器誤認為管型。

3.黏液絲: 大部分黏液絲黏附細菌或細胞等而被螢光染色後,發出強的前向散射光脈衝,在大小和外形上接近病理管型而被儀器誤認。

4.其他: 如大量的磷酸鈣結晶,其外形與管型相似而被誤認為是管型,此外尿液中的真菌、細菌和其他雜質也可能造成尿液檢查管型呈假陽性,應多加注意。

建議:

隨著現代醫學檢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檢驗的自動化進程也隨之得到了發展,就尿液分析儀而言,由於它的檢測法既簡便、快捷、檢測項目多,又重複性好、標本用量少,故已成為臨床上尿液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它決不可代替傳統的顯微鏡對尿液有形成分(細胞、管型、結晶、腫瘤細胞等)的檢測,且由於尿液分析儀檢測與顯微鏡下的檢測原理截然不同,報告方式也不同,很難找出兩者的對應關係,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直接的核算方式,因此,儀器法只是一個篩選實驗,尿液的顯微鏡檢測在尿液檢測中仍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此項檢查可以判斷相應的病徵。

1.以尿液分析的標準鏡檢流程作為檢測金標準。

尿液10 ml,用1200-1300r/min轉速,離心5分鐘,剩餘沉澱為0.2 ml,混勻後吸沉澱物約20μl,滴入載玻片上,用18mmX18mm蓋玻片覆蓋後鏡檢。先用低倍鏡(10×10)觀察全片,高倍鏡(10×40)仔細觀察10個高倍視野(HP),報告方式:××個細胞/HP。

2.根據自己的實驗室狀況建立自己的參考區間。

3.根據需要設置自己實驗室的複檢規則,對異常樣本進行複查。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降低漏檢率。

參考文獻:

[1]從玉隆,馬俊龍.幾種檢測尿紅細胞方法的價值與互補關係[J]. 中華醫學檢驗雜誌,2002,25(5) :264.

[2]邵永珍,孫雅嫻,鄒豔玲.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幹化學法和顯微鏡檢用於病理管型檢測的價值[J].中國醫療前沿,2010,21(5):69.

[3]蔡勝男,徐桂霞,韓桂文,趙欣蕾,陳曦.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和顯微鏡檢測尿液中管型及紅細胞的比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14(7):23.

[4]劉長軍,劉婷,董矜,姜輝,田亞平.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假陽性結果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2,2(33):158.

[5]賈向新,劉淑賢,宋曉冬,朱秀雲,丁旭.UF1000i尿沉渣分析檢測尿管型的結果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1(25):73.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UF-1000i用紅色半導體雷射光束照射經過核酸螢光染色後在鞘流貫流分析池中形成的鞘流樣本,並通過對從各粒子產生的前向散射光、側向散射光以及側向螢光信號轉換成的光電信號進行分析,從而對各個粒子進行識別。

UF1000i的管型分析通過S3通道散點圖可以直觀看到尿液中粒子在UF1000i的S_FLLW2、S_FLLW兩個與核酸螢光相關的分析信號的二維座標圖中的位置。

通過圖形分析我們可以看到EC、P.CAST、CAST、MUCS散點分佈的區域非常接近。縱軸的分析參數主要根據顆粒內的複雜程度進行分析。因此CAST容易收到MUCS和EC等的干擾。

管型性能文獻資料分析:

文獻一:

文獻二:

文獻三:

文獻四:

討論:

基於國內一些文獻報告和對UF1000i的檢測原理的理解。

尿沉渣分析儀檢測管型定量檢測存在靈敏度高,假陽性問題。尤其在一些泌尿系統疾病及感染或腎內科尿液有型成分較多的患者尿液中干擾因素增加,假陽性率相對高。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對管型計數陽性的標本,以及尿幹化學法尿蛋白陽性而尿沉渣分析儀陰性,或尿蛋白陰性而尿沉渣分析儀陽性的標本都應用顯微鏡鏡檢複查,確保檢驗品質,以提高檢測准。

病理管型在尿液分析的腎內科患者中,假陽性率較高,但是病理性管型在UF1000i的分析中作為一個研究參數,需要科室自訂其臨床應用的參考區間和複檢條件或者制定合理的參考區間,以便更好的輔助臨床診斷和應用。

尿液分析假陽性可能原因分析:

1.標本污染問題: WBC、RBC 增多,而幹化學WBC、RBC 陰性或弱陽性,此時用標準化的顯微鏡複檢,發現標本可能是污染嚴重、容器不夠潔淨或有大量磷酸鹽、尿酸鹽結晶、特別是草酸鈣結晶、細菌等有形物質增多所致。標本室溫放置時間過長可能會有大量細菌繁殖,從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儘快進行尿液的相關檢測,避免假陽性結果的出現,發現幹化學與流式分析儀結果不一致時要及時鏡檢。

2.敏感度問題: 尿沉渣分析儀對紅細胞檢測比人工鏡檢敏感,但敏感性高會將形態類似于紅細胞的大量結晶( 主要是圓形草酸鈣結晶) 、非晶形鹽類、真菌孢子、細菌、脂肪滴等誤判為紅細胞。當尿中類酵母細胞增多且紅細胞計數也增高時,本研究顯示紅細胞計數為假陽性增多,主要是由於類酵母細胞中橢圓形孢子增多,分析儀會將其誤認為紅細胞而導致假陽性。因此,儀器靈敏度提高的同時假陽性率也有所增加,所以當儀器提示類酵母細胞增多時,有必要進行標準化的顯微鏡複檢加以區別。

3.尿液自身問題: 當尿中上皮細胞增多時,幹化學的WBC、RBC 會出現假陽性率增高,而流式尿分析儀的WBC、RBC 計數不高,2者結果不符時,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要及時用標準化的顯微鏡複檢標本,排除假陽性結果。檢查結果有管型標記,此時用標準化的顯微鏡複檢為尿中黏液絲、白細胞團等增多所致,少數女性尿中為白帶增多也可引起。偶見真菌大量出現引起管型假陽性。因此,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在出具檢查報告時一定要注明未見管型,以免引起臨床醫生的誤診。

管型假陽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大量的上皮細胞: 當部分上皮細胞發生黏連成一體時,其分佈寬度和散射寬度均增大,被儀器誤認為病理管型,這種情況多見於女性的尿中。

2.成團的膿細胞: 成團的膿細胞在鞘液中易形成串珠排列,使前向散射光寬度和螢光脈衝寬度均增強,而被儀器誤認為管型。

3.黏液絲: 大部分黏液絲黏附細菌或細胞等而被螢光染色後,發出強的前向散射光脈衝,在大小和外形上接近病理管型而被儀器誤認。

4.其他: 如大量的磷酸鈣結晶,其外形與管型相似而被誤認為是管型,此外尿液中的真菌、細菌和其他雜質也可能造成尿液檢查管型呈假陽性,應多加注意。

建議:

隨著現代醫學檢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檢驗的自動化進程也隨之得到了發展,就尿液分析儀而言,由於它的檢測法既簡便、快捷、檢測項目多,又重複性好、標本用量少,故已成為臨床上尿液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它決不可代替傳統的顯微鏡對尿液有形成分(細胞、管型、結晶、腫瘤細胞等)的檢測,且由於尿液分析儀檢測與顯微鏡下的檢測原理截然不同,報告方式也不同,很難找出兩者的對應關係,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直接的核算方式,因此,儀器法只是一個篩選實驗,尿液的顯微鏡檢測在尿液檢測中仍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此項檢查可以判斷相應的病徵。

1.以尿液分析的標準鏡檢流程作為檢測金標準。

尿液10 ml,用1200-1300r/min轉速,離心5分鐘,剩餘沉澱為0.2 ml,混勻後吸沉澱物約20μl,滴入載玻片上,用18mmX18mm蓋玻片覆蓋後鏡檢。先用低倍鏡(10×10)觀察全片,高倍鏡(10×40)仔細觀察10個高倍視野(HP),報告方式:××個細胞/HP。

2.根據自己的實驗室狀況建立自己的參考區間。

3.根據需要設置自己實驗室的複檢規則,對異常樣本進行複查。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降低漏檢率。

參考文獻:

[1]從玉隆,馬俊龍.幾種檢測尿紅細胞方法的價值與互補關係[J]. 中華醫學檢驗雜誌,2002,25(5) :264.

[2]邵永珍,孫雅嫻,鄒豔玲.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幹化學法和顯微鏡檢用於病理管型檢測的價值[J].中國醫療前沿,2010,21(5):69.

[3]蔡勝男,徐桂霞,韓桂文,趙欣蕾,陳曦.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和顯微鏡檢測尿液中管型及紅細胞的比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14(7):23.

[4]劉長軍,劉婷,董矜,姜輝,田亞平.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假陽性結果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2,2(33):158.

[5]賈向新,劉淑賢,宋曉冬,朱秀雲,丁旭.UF1000i尿沉渣分析檢測尿管型的結果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1(25):73.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