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火災真正的致命因素並不是大火,為什麼?看過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臺灣高雄消防局局長在他臨退休之前寫過一本書, 在這本書裡面他把臺灣高雄大火所有當時發生了但是不能說的案例背後的真實資料和原因為我們娓娓道來。 ”

在對遇難人進行屍檢之後, 發現他們真正的致命因素並不是大火。 也就是說他們身上並沒有任何著火痕跡, 那麼究竟是什麼奪去了他們的生命呢?在對屍檢報告分析之後發現, 我們對火災災害有一個誤區——即對煙霧、有毒氣體和溫度的致命因素分析不清。 在對這三者進行詳細的分析之後, 我們發現很多遇難者從肺部到呼吸通道再到咽喉部, 都已經發生了嚴重灼傷, 於是我們終於找到了火災中的致命因素。

通常我們往往會認為是致命因素是有毒氣體, 其實不然, 真正在火災中產生的有毒氣體無非就是火燒完石棉後所產生的大量煙塵, 有時還伴有一些少量塑膠。 但是很多情況下,

火災產生的濃煙, 即使是帶有顏色的, 也不一定具有毒性。 真正在第一時間使我們產生暈眩窒息的, 主要是溫度。

火災中氣體的溫度要遠遠高於火焰的溫度。 由於人們只是害怕火焰, 對於高溫氣體並沒有那麼高的防備意識, 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吸入氣體後窒息身亡。

這裡給大家做一個比喻, 在火災著火的過程中, 我們往往對著火點辨別不清, 一旦開門之後炙熱的氣體湧來, 就會吸進去溫度高達400-500度的氣體, 這些氣體會導致鼻粘膜、肺和呼吸通道的燙傷, 燙傷之後人的反應就是休克, 進而立刻倒地。 也就是由於高溫氣體使我們喪失了行動能力和意識, 而之後發生氧氣濃度降低、火焰進入和房屋塌陷等等就形成了讓我們致命的各種因素, 但最初的導火索就是氣體的高溫。 令人震驚的是, 大多數人是在返家途中遇難的

這次火災中特別有價值的調查結果就是我們分析了遇難人員所處的遇難位置。 在這次調研中我發現一個現象:大部分人在火災發生初期都會採用正確的姿勢,

也就是頭部壓低逃離火災現場, 但是很多人遇難的位置就是離自己房門不遠處, 這個位置非常值得研究。 遇難者們的頭部朝向往往不是他們逃出的方向, 而是朝向自己家的方向, 當時我們對於這一結果表示十分震驚, 但是在某位倖存者給我們的回饋中找到了合理的答案。

大部分人在濃煙狀態下是處於伸手不見五指的狀況, 即便是匍匐著往前爬, 爬出十步以上之後, 我們也會迷路。 一是找不到通往安全出口的路和準確的位置, 二是即便往回爬了, 連通往自己家門的路也找不到。 因此遇難者就是因為往前爬著爬著找不到樓梯間的撤離通道之後, 內心非常慌亂時趕緊往回爬, 在往回爬的過程中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門, 結果就不幸倒地了。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國內普及的一些火災避險方法並沒有經過測試, 而經過實際測試後發現效果並不好。 我舉一個例子, 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很難呼吸!當我們真正拿濕毛巾捂住口鼻就會發現, 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本身就是很難呼吸的。那麼究竟在火災中我們是否採用拿濕毛巾捂住口鼻這一防煙措施呢?

實際上經過消防技術人員的實踐效果證實,這一方法並不是特別可取。在火災防火的過程中,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是為了降低吸入空氣的溫度,並不是為了排除煙霧。自己究竟能吸入多少空氣,只有親自試過才會知道。因此很多基礎方法,只有我們親身實踐過才知道是否有用,同樣的技術有可能只適合男士而不適合女士,這是由我們的身體素質這一客觀因素決定的。

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本身就是很難呼吸的。那麼究竟在火災中我們是否採用拿濕毛巾捂住口鼻這一防煙措施呢?

實際上經過消防技術人員的實踐效果證實,這一方法並不是特別可取。在火災防火的過程中,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是為了降低吸入空氣的溫度,並不是為了排除煙霧。自己究竟能吸入多少空氣,只有親自試過才會知道。因此很多基礎方法,只有我們親身實踐過才知道是否有用,同樣的技術有可能只適合男士而不適合女士,這是由我們的身體素質這一客觀因素決定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