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別報導|快看!一個商會憑什麼讓國家級貧困村增收脫貧?

文 | 雷玲

圖 | 受訪者提供

2017年9月14日, 湖北省“千企幫千村”精准扶貧行動現場推進會在英山舉行。 湖北省重慶商會會長冉建波, 彙報了商會參與精准扶貧的具體做法和成績。

現場, 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爾肯江·吐拉洪大力點贊, 對其商會的扶貧經驗表達了充分的肯定。

“產業是脫貧之基、強縣之本、致富之源。 商會在精准扶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關鍵是走了產業扶貧之路, 由‘輸血’變為‘造血’。 ”冉建波在接受《楚商》雜誌採訪時總結道。

經過兩年來的精准扶貧行動, 湖北省重慶商會以“農戶 + 合作社 + 企業 + 商會”的聯動模式, 帶動十堰鄖縣譚家灣鎮的龍泉村、梅鋪鎮的大坪村、五道嶺村、圩坪村等十多個村鎮的貧困戶, 成塊連片種植加工型蔬菜, 每畝耕地的年均收入由原來的 1200元, 上升到 4000 多元, 讓昔日收入拮据的農民, 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他們脫貧攻堅的路徑,

也勾勒出了商會精准扶貧的另一樣本。

因地制宜

十堰鄖縣譚家灣鎮的龍泉村, 是國家級貧困村, 當地農民收入有限, 僅靠傳統耕種養家糊口。

2015 年, 湖北省重慶商會前來十堰成立分會。 彼時, 精准扶貧的口號已經響徹全國。 曾經在貧困助學、一對一貧困戶幫扶等公益活動中, 奉獻過諸多力量的湖北省重慶商會, 當即決定參與到此次脫貧攻堅戰役中來。

脫貧路徑怎麼走?富民方向在哪裡?精准扶貧行動開展之前, 這是擺在商會面前的思考題。

會長冉建波帶領會員企業前去調研, 他發現龍泉村面積 18 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215 畝。 家家戶戶有大畝農田, 但年輕人多進城務工, 留在村裡的老人多已喪失勞動能力, 收入有限, 村子裡還有十幾戶依靠政府低保勉強度日,

脫貧形勢十分嚴峻。

“給錢給物只能是救急解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興辦產業才能開流活源。 ”冉建波的扶貧思路異常清晰:產業扶貧是脫貧的必由之路。 沒有產業發展帶動, 很難脫貧;缺乏產業支撐, 脫貧難以持續。

因此, 因地制宜, 按照當地自然環境與市場規律精准施策, 開發見效快、成規模、紅利來的扶貧產業, 成了當務之急。

商會班子成員深入當地基層, 經過周密調研, 科學論證, 決定以湖北省重慶商會副會長企業單位——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為核心, 以龍泉村為突破口, 依託當地的農產品資源, 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

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 2007 年 6 月就紮根于鄖陽這片土地,

是湖北省“十佳帶農惠農龍頭企業”。 該企業依託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富農惠民政策, 以及當地特色農業和自然環境等資源優勢, 對特色農產品進行研究開發和深度加工, 主營“武當紅”牌什錦菜、醬製品、調味品、木瓜汁飲料等四大系列 60 多種產品。

“我們在確定扶貧的產業選擇時, 首先考慮的就是商會能否駕馭這個行業, 要結合商會實際情況, 產業選擇儘量貼近商會的行業佈局。 ”回顧以往的扶貧路徑選擇, 冉建波總結道。

聯動模式

產業確定後, 擺在商會面前的難題更加直接:如何在現有的農產品資源、食品加工企業以及商會平臺等多方的合力下, 實現農民的增收脫貧?

事實上, 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在參與精准扶貧行動之前,

其傳統的經營方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的市場競爭, 經營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比如種植不成規模、銷售管道過於傳統、物流成本奇高、融資難導致經營難以擴大等等。

商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指定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作為湖北省重慶商會產業扶貧示範單位, 確立了“以農為本、同種同耕, 為民謀利、同甘共苦”的經營理念, 按照省市區各級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思路, 摸索“農戶 + 合作社 + 企業 +商會”的聯動模式。

一方面, 引導農民加入合作社, 將閒置土地利用起來, 實現規模化生產。 商會充分利用當地的產業優勢和自然環境, 根據企業產品的深加工需求, 改善傳統的種植結構, 優化調整產業結構, 指導企業與當地農民協議種植統一的農產品,諸如豇豆、辣椒、木瓜等,它們產量高、收成快、能大規模種植,能讓農民較快地看到收益。

按照這個思路,商會重點在譚家灣鎮的龍泉村、梅鋪鎮的大坪村、五道嶺村、圩坪村成塊連片種植加工型蔬菜,實行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定向發展,訂單收購的農業模式,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品種、統一整地、統一種植管護、統一技術服務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累計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發展蔬菜基地 5 萬餘畝,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泡醃製品、木瓜果汁飲料為主打產品的產業鏈。

土地利用起來了,集約化生產實現了,如何提升企業效益,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為了幫助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進一步優化生產,解決銷路、資金、物流等方面的困難,湖北省重慶商會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將商會內部服務會員企業的三大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企業諮詢平臺、法律援助平臺引入扶貧專案,對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及時指導。

商會借助法律援助平臺,通過會計事務所的專業人士,幫助企業規範化管理,做到財務透明,資料規範,為引入資本打下基礎;通過投融資平臺,幫扶貧項目找到資金,用於生產設備的改造升級;又通過企業諮詢平臺,為企業提供新科技、新平臺、新工具、新通道、新管理服務的諮詢和説明,為項目注入互聯網基因,打通線上銷售管道,改變過去只走線下的傳統模式,通過互聯網分銷、線下大型超市等實體店的“兩手抓”,實現銷售管道的拓寬。

另一方面,為了降低貨運物流成本,會長冉建波親自出馬,以其在快消品物流行業十多年的經驗,為企業制定物流整體解決方案,將過去小而分散的運送,改為鐵路集裝箱運送。以武漢發到廣州為例,過去一噸貨需要 1500 元,現在物流優化後,只需要500 元,成本降低了 2/3。

經過商會一連串的指導,曾經空置的土地上,種滿了辣椒、豇豆等農作物,土地優化,產量增加,經過深加工後產品附加值也提高不少,農民每畝耕地的年均收入由原來的 1200 元,上升到 4000 多元。

貴在扶“志”

“扶貧,首要是扶志。”參與精准扶貧行動兩年來,冉建波對此感悟良多。

在他看來,扶貧不僅僅是捐錢的事,“對於貧困戶而言,他們缺的是資源和智慧,知識和能力,我們應該深耕細作,瞭解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去做。”

因而,在扶貧過程中,湖北省重慶商會一直注重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第一次慰問時,為了迅速拉近彼時的關係,樹立幫扶的正面印象,商會給予了貧困戶金錢和物資上的資助。但在此後的行動中,冉建波一直堅持喚醒主體意識,傳播扶志理念:貧困戶自身才是產業扶貧的主體,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

每季度,商會免費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地、鄉鎮進行種植技術和管理培訓,盡可能為每戶培養一個種植好手,每村培養 1-3 名技術員,扭轉過去的“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

與單個企業相比,商會的確是整合民企扶貧資源的好平臺。目前,湖北省重慶商會聚集了 1600 多家會員企業,涉及 60 多個行業,許多企業都是各自領域裡的佼佼者。更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幾年的運作,它已經搭建起了全國優秀企業家的資源和資訊網路,扶貧中遇到的許多難題,都能夠憑藉企業家的經驗和資源,對症下藥,快速解決。

商會成立僅四年,究竟憑藉什麼把零散的扶貧力量整合到一起?如何才能攢指成拳,引導民企參與精准扶貧?

冉建波認為,成立商會是企業希望抱團發展的訴求表現。商會首先要在“抱團發展”上做文章,做好大團結、大融合、大發展的文章,大家才有更多的物力、財力支持社會扶貧事業。

事實上,會員企業對於扶貧行動回應可謂十分積極。往往微信群裡一號召,會員就能迅速響應,立刻成行。同時,商會黨委也組織副會長以上人員,分期分批輪流到幫扶村組對口掛職,開展一對一的的幫扶工作,使扶貧攻堅計畫落地開花、持續發展。

扶貧不僅僅是捐錢的事,更重要的是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他們自身才是產業扶貧的主體

當然,市場經濟條件下,扶貧也要講究市場經濟思維,產業扶貧最終效果如何,還是要看市場這個“無形之手”。

冉建波透露,商會一直堅持依託市場主體,注重構建企業與貧困戶的利益共同體、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帶動關係,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切實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同時,他也在積極動員各方資源,不斷地“補短板”,進一步完善管理團隊、銷售管道、產品出口等事宜,為農戶脫貧致富打好基礎。

“精准扶貧,主要是希望他們生活得更好,生活水準能夠得到切實的改善。”冉建波透露,目前正通過產業扶貧來實現他們的脫貧,下一步則會在改善生活上下功夫,希望他們的生活幸福指數有所提升,這也正是商會內部參與精准扶貧行動的初衷。

人物|專題|產經|金融|特別報導

關注訂閱“天下楚商”,更多大佬故事講給你聽

關注掃描最右二維碼,更多記者小姐姐等你來“撩”

指導企業與當地農民協議種植統一的農產品,諸如豇豆、辣椒、木瓜等,它們產量高、收成快、能大規模種植,能讓農民較快地看到收益。

按照這個思路,商會重點在譚家灣鎮的龍泉村、梅鋪鎮的大坪村、五道嶺村、圩坪村成塊連片種植加工型蔬菜,實行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定向發展,訂單收購的農業模式,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品種、統一整地、統一種植管護、統一技術服務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累計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發展蔬菜基地 5 萬餘畝,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泡醃製品、木瓜果汁飲料為主打產品的產業鏈。

土地利用起來了,集約化生產實現了,如何提升企業效益,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為了幫助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進一步優化生產,解決銷路、資金、物流等方面的困難,湖北省重慶商會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將商會內部服務會員企業的三大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企業諮詢平臺、法律援助平臺引入扶貧專案,對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及時指導。

商會借助法律援助平臺,通過會計事務所的專業人士,幫助企業規範化管理,做到財務透明,資料規範,為引入資本打下基礎;通過投融資平臺,幫扶貧項目找到資金,用於生產設備的改造升級;又通過企業諮詢平臺,為企業提供新科技、新平臺、新工具、新通道、新管理服務的諮詢和説明,為項目注入互聯網基因,打通線上銷售管道,改變過去只走線下的傳統模式,通過互聯網分銷、線下大型超市等實體店的“兩手抓”,實現銷售管道的拓寬。

另一方面,為了降低貨運物流成本,會長冉建波親自出馬,以其在快消品物流行業十多年的經驗,為企業制定物流整體解決方案,將過去小而分散的運送,改為鐵路集裝箱運送。以武漢發到廣州為例,過去一噸貨需要 1500 元,現在物流優化後,只需要500 元,成本降低了 2/3。

經過商會一連串的指導,曾經空置的土地上,種滿了辣椒、豇豆等農作物,土地優化,產量增加,經過深加工後產品附加值也提高不少,農民每畝耕地的年均收入由原來的 1200 元,上升到 4000 多元。

貴在扶“志”

“扶貧,首要是扶志。”參與精准扶貧行動兩年來,冉建波對此感悟良多。

在他看來,扶貧不僅僅是捐錢的事,“對於貧困戶而言,他們缺的是資源和智慧,知識和能力,我們應該深耕細作,瞭解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去做。”

因而,在扶貧過程中,湖北省重慶商會一直注重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第一次慰問時,為了迅速拉近彼時的關係,樹立幫扶的正面印象,商會給予了貧困戶金錢和物資上的資助。但在此後的行動中,冉建波一直堅持喚醒主體意識,傳播扶志理念:貧困戶自身才是產業扶貧的主體,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

每季度,商會免費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地、鄉鎮進行種植技術和管理培訓,盡可能為每戶培養一個種植好手,每村培養 1-3 名技術員,扭轉過去的“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

與單個企業相比,商會的確是整合民企扶貧資源的好平臺。目前,湖北省重慶商會聚集了 1600 多家會員企業,涉及 60 多個行業,許多企業都是各自領域裡的佼佼者。更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幾年的運作,它已經搭建起了全國優秀企業家的資源和資訊網路,扶貧中遇到的許多難題,都能夠憑藉企業家的經驗和資源,對症下藥,快速解決。

商會成立僅四年,究竟憑藉什麼把零散的扶貧力量整合到一起?如何才能攢指成拳,引導民企參與精准扶貧?

冉建波認為,成立商會是企業希望抱團發展的訴求表現。商會首先要在“抱團發展”上做文章,做好大團結、大融合、大發展的文章,大家才有更多的物力、財力支持社會扶貧事業。

事實上,會員企業對於扶貧行動回應可謂十分積極。往往微信群裡一號召,會員就能迅速響應,立刻成行。同時,商會黨委也組織副會長以上人員,分期分批輪流到幫扶村組對口掛職,開展一對一的的幫扶工作,使扶貧攻堅計畫落地開花、持續發展。

扶貧不僅僅是捐錢的事,更重要的是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他們自身才是產業扶貧的主體

當然,市場經濟條件下,扶貧也要講究市場經濟思維,產業扶貧最終效果如何,還是要看市場這個“無形之手”。

冉建波透露,商會一直堅持依託市場主體,注重構建企業與貧困戶的利益共同體、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帶動關係,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切實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同時,他也在積極動員各方資源,不斷地“補短板”,進一步完善管理團隊、銷售管道、產品出口等事宜,為農戶脫貧致富打好基礎。

“精准扶貧,主要是希望他們生活得更好,生活水準能夠得到切實的改善。”冉建波透露,目前正通過產業扶貧來實現他們的脫貧,下一步則會在改善生活上下功夫,希望他們的生活幸福指數有所提升,這也正是商會內部參與精准扶貧行動的初衷。

人物|專題|產經|金融|特別報導

關注訂閱“天下楚商”,更多大佬故事講給你聽

關注掃描最右二維碼,更多記者小姐姐等你來“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