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曲雄歌因信仰

一曲雄歌因信仰(隆重推介公安作家李萬軍報告文學新作《因為信仰》)

文/洞庭傳書

關於作者李萬軍

人生有許多機緣和巧合,

扶貧英雄王新法和常德籍公安作家李萬軍有相同的軍旅、公安工作經歷, 有相同的個性和對事業的追求。 正是因為這樣的機緣和巧合, 李萬軍深入薛家村的蹲點寫作和輾轉石家莊、北京多地的艱難採訪, 才採集到了最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為一個新生命《因為信仰》的誕生而傾注了最強烈的真情。 那是淚流的創作, 那是動人的共嗚。

20多萬字的《因為信仰》初稿, 我斷斷續續讀完了。 這部長篇報告文學開歷史之先河, 請了中國一個最小的行政基層組織的村主任作序, 作序者名叫賀順勇。 關於這本書和作者李萬軍, 序和後記有更為詳細的介紹。

一曲雄歌因信仰(隆重推介公安作家李萬軍報告文學新作《因為信仰》)

《因為信仰》的信仰者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也是沒有未來的民族。

當今中國, 之所以繁榮昌盛, 國泰民安, 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正是因為有著許多前仆後繼的英雄, 有著許多與時俱進的模範, 有著許多志存高遠的信仰者。

在新的歷史時期, 這些英雄、模範和信仰者, 他們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 背負著理想和信仰, 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學習和戰鬥崗位上, 或忠真智勇, 或無私奉獻, 或開拓創新, 他們為黨分了憂, 為國添了彩, 為民爭了光。 與之對應的是, 黨和人民也從未忘記這些英雄和模範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 從上到下, 崇尚英雄、學習模範之風一脈相承, 生生不息, 從而逐步形成了我們民族的根, 鑄就了我們民族的魂。

扶貧模範王新法, 就是在新時期以來湧現出來的英雄模範群體中的一顆耀眼之星。

王新法是河北石家莊人, 年輕時從軍, 在部隊是一名好兵, 轉業到石家莊市公安局, 是一名好員警。 雖曾蒙冤入獄, 但初心不改, 矢志不渝、忠誠於黨、熱愛人民。 尤其是在他平反和退休後, 積極回應黨的號召, 不遠千里來到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的薛家村, 發動村民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展開精准扶貧工作, 他四年如一日, “吃的是自己的飯, 花的是自己的錢, 幹的是老百姓的活。

”他吃盡了千般苦, 遭受了萬般累, 直至生命燃盡時, 依照他生前的遺願, 將自己的“身心”都融入了薛家村。 他的事蹟可謂感天動地, 他的信仰有如山高海深。 這樣的英雄或模範, 人民將會永遠懷念他。

王新法在薛家村扶貧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 我和他是相識最早,接觸最多的人。王新法的事蹟感召了人民,感召了社會,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媒體爭相初見李萬軍,是在王新法“五七”的祭奠儀式上。他說他只不過是常德市武陵公安分局裡的一名會寫點東西的普通民警而已,囑我千萬不要把他與那些從北京和全國各地趕來采寫的大報記者和知名作家們作對比。他說,王新法的事蹟不只是留給人們感動那麼簡單;在他看來,王新法是個新時期以來,在廣大黨員幹部中湧現出來的、一個足可震憾中國的重大典型;他留給薛家村的,並非只是花費了他的主要家當,也不僅僅是為薛家村成立了一家農業發展公司和修了那幾條路幾座橋的李萬軍為了寫好王新法,他在薛家村一住就是幾個月,前後採訪了四百多人,和許多村民同吃同住,甚至有時還參與勞作和接待慕名而來的瞻仰者。期間,他還隻身前往河北石家莊和北京等地,先後輾轉了二三萬公里,採訪或調查了王新法的家人、戰友、律師和公安同事,獲取和掌握了王新法生前、扶貧前的原始素材。他還鬼使神差似的,經常三更半夜敲開我的家門,把我從床頭喊起來,聊起薛家村,問起“王新法”,說及軍人團隊的來由等等,有時也會偶爾談起他的創作思路,談起中國夢和當今社會的陰暗面。有時一談就是天光。說實在的,開始我還有些煩他,可久而久之,被他那種鍥而不捨,執著較真的精神所感動。倘若有一段日子,他半夜沒來敲我的門,或沒與他用一碟花生米撮幾口小酒,我還很不自在了呢。更讓我感動異常的是,王新法辭世不久,薛家村村民要自發捐錢為王新法鑄造一尊銅像,他聽說後,不但口頭上支持,而且還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一千元捐給了組織者。有時在採訪中,見村民很困難,還把自己隨身帶來的衣物都捐獻給了受訪的村民。總之,在薛家村采寫的日子裡,他的生活費總是不夠用。後來,他竟真的學起了王新法,吃起了冷饅頭和速食麵。看到這些,想到這裡,我忽而感覺到他骨子裡有某種東西在支撐著他、引領著他,從而使他產生一種勇往直前,堅不可摧的力量。是緣分?是情感?是責任?是道義?是擔當?一時難以說清。

半年過去了,李萬軍用類似于王新法當年保家衛國的軍人情結和身為一名人民警察及業餘作家的使命擔當,終於嘔心瀝血地完成了這部長篇報告文學。當我從他手中接過此稿,似乎感覺余溫不低,有些燙手。望著這打厚實的文稿,一種情感油然而生——李萬軍用他的靈魂他的淚水和他那飽蘸深情的筆墨凝結而成的這部大作,他難道不也是因為信仰麼?難道他不也是《因為信仰》的信仰者麼?

讀完這部文稿,掩卷沉思,不想用那些好聽的詞藻去稱頌他,若此,反而覺著是一種褻瀆;反正,我覺得這部作品非比尋常。創作中,作者並非唯英雄而英雄,唯模範而模範,唯宣傳而宣傳。他用“高規º附近村莊的神奇,他用“扶貧之模範”為我們還原了王新法在薛家村的千餘個日夜,他用“回聲依舊”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了人們至今對王新法的感懷與敬仰。讀著讀著,你就感覺王新法至今都沒走,就那麼鮮活的站在你面前。

透過字裡行間,我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天空,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體察到了人性的光輝。透過作者之筆,我人生頭一回覺得,我們這個原本貧困落後的小山村,竟有這麼美、竟有這麼大、竟有這麼牛,竟然會有如此多的詩情畫意。同時感到,這部作品的結構形式和敘事寬度,也似乎突破了一般的寫實文體風格,作者用他獨有的第三隻眼,看到了古今中外,洞察了人間萬象,辯證了是非美醜。作者憑藉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站在政治家的高度、軍事家的角度和扶貧者的維度,在不經意間,縱橫捭闔,已然將政治經濟文化、山水旅遊人文一併收入筆端,娓娓道來,酣暢淋漓,然其間又不乏有呐喊之聲,不乏有宣洩之詞,不乏有揭露之意,不乏有批評之言。總而言之,書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真,字字句句都帶情,絕非像有的人所謳歌的典型那般矯情、造作。總而言之,全篇文章,字如其人,質樸、實在、不漂浮、不空乏、有嚼頭。他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絕對可信、可贊、可學、可仿的新時期的新典型。他就是如此這般地,讓這位不曾走遠的典型有肉有血的“復活”了,他用心血和汗水結晶,再次為我們薛家村代了言,更為王新法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謹此為序!

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原村主任:賀順勇

一曲雄歌因信仰(隆重推介公安作家李萬軍報告文學新作《因為信仰》)

後 記

本想來個不破不立,既不想請名家大腕寫序,也不想作後記。不請領導和名家,偏偏請了一名小不溜秋的村主任作序,感覺到至少是改變了一點文界風氣,接到了地氣。既然有了前言,後語還要不要哩?好歹也有24萬餘字,若不對廣大讀者說點什麼,總覺得心裡欠踏實、不心安。於是在這掩卷之際,還是要說上幾句話,以不愧對那些為本書出版付出過辛勞的諸位朋友。

追根溯源,在王新法離世的前幾天,在一次文友聚會中,頭一次聽說了王新法的故事,聽到了薛家村的神奇,便產生了強烈的寫作欲望。也可說在王新法生前便產生了寫作的“蓄謀”。同時,筆者的“蓄謀”與常德市文聯的“計畫”又正好“謀合”。於是,我便在當地文聯的邀約下,趕緊草擬了一個創作選題和采寫大綱。正當我擬打起背包出發之際。2017年2月23日,王新法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梗”匆匆離開了我們。噩耗傳來,筆者的震驚和悲傷同大多數人一樣;所不一樣的是,除了震驚,還多了一份未及相識的遺憾。為了彌補這份遺憾,為了充分表達對王新法扶貧事業的敬重,為了謳歌好一方百姓心中眾口一詞的“英雄”,在市文聯的支持下,筆者決定“不忘初心”,要大張旗鼓地為這個已然活在百姓心中的普通人物樹碑立傳。這大概算是筆者創作此篇報告文學的緣起罷。

王新法既非黨內高幹,也非社會名流,更不是坐擁萬貫的富商。他只不過是帶著“思想來扶貧”、當了四年受村民擁戴的“名譽村長”而已。為什麼他的突然離世,會令當地官員和百姓萬人景仰、百里含悲的來為他送行?為什麼他的事蹟,會引發官方、尤其是民間如此空前的廣泛傳播?王新法來到石門縣薛家村扶貧,僅僅是因為“機緣巧合”?王新法此前的一樁冤案為啥要等近24年才最終得以昭雪?在薛家村採訪的日子裡,筆者拋開一切熱鬧表像,針對人們心中這些若隱若現的疑問,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大調查、大採訪和大求真。在薛家村採訪的日子裡,受王新法同志事蹟感染,就即學即用了王新法精神,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行同勞作,捐款捐物,推心置腹,與村民們建立起了較深的友誼,採訪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前文述及筆者以薛家村為采寫基地,然後從王新法的家鄉河北靈壽縣和石家莊挖起,從王新法當過兵的軍旅生涯挖起,從王新法遭受不白之冤時挖起,歷時130餘天,行程3萬餘公里,輾轉數度,夜以繼日,通過深入薛家村、石家莊和北京多地,先後採訪了400餘人,從而寫就此篇,以期能夠幫助人們厘清追問,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信仰的王新法。

早年,作為一名革命軍人、王新法從連隊戰士到省軍區參謀,先後幹過測繪兵、神槍手、偵察兵,一路走來,鬥志昂揚。後來,王新法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曾是石家莊公安局公認的反扒英雄。由於他只顧埋頭拉車,不懂抬頭看路;只搞明規則,“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竊以為,雖然當前已沒有炮火硝煙,沒有血雨腥風,但王新法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他的靈魂深處,卻始終帶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鄉土情結,卻始終帶有一面共產黨人的正身之鏡。王新法走南闖北,出生入死,身上始終有著一股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的浩然正氣和家國情懷。筆者眼中的王新法,就是這樣一位新時期以來,普通而不平凡的共產黨員、普通而不平凡的退役軍人、普通而不平凡的人民警察、普通而不平凡的道德模範和普通而不平凡的扶貧模範。

千言萬語話不盡模範事蹟,千呼萬喚喚不回英雄回家。當前,黨內正在刮骨療傷,政府正在規範運行,軍隊正在改革強軍,人民正在憑藉東風。泱泱華夏,大地蒼茫;千秋萬代,信仰為大。打贏扶貧攻堅戰役,必須有賴於精准扶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以廣大農村貧困地區人口整體脫貧為前提,扶貧路上,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人口。在全黨全國全軍全民決戰決勝扶貧攻堅戰役的關鍵時刻,我們呼喚湧現出更多的王新法式的“全國脫貧攻堅模範”來為我們的黨分憂,來為我們的政府添彩。若此,方為筆者和編者寫作與出版此書之苦心。

我和他是相識最早,接觸最多的人。王新法的事蹟感召了人民,感召了社會,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媒體爭相初見李萬軍,是在王新法“五七”的祭奠儀式上。他說他只不過是常德市武陵公安分局裡的一名會寫點東西的普通民警而已,囑我千萬不要把他與那些從北京和全國各地趕來采寫的大報記者和知名作家們作對比。他說,王新法的事蹟不只是留給人們感動那麼簡單;在他看來,王新法是個新時期以來,在廣大黨員幹部中湧現出來的、一個足可震憾中國的重大典型;他留給薛家村的,並非只是花費了他的主要家當,也不僅僅是為薛家村成立了一家農業發展公司和修了那幾條路幾座橋的李萬軍為了寫好王新法,他在薛家村一住就是幾個月,前後採訪了四百多人,和許多村民同吃同住,甚至有時還參與勞作和接待慕名而來的瞻仰者。期間,他還隻身前往河北石家莊和北京等地,先後輾轉了二三萬公里,採訪或調查了王新法的家人、戰友、律師和公安同事,獲取和掌握了王新法生前、扶貧前的原始素材。他還鬼使神差似的,經常三更半夜敲開我的家門,把我從床頭喊起來,聊起薛家村,問起“王新法”,說及軍人團隊的來由等等,有時也會偶爾談起他的創作思路,談起中國夢和當今社會的陰暗面。有時一談就是天光。說實在的,開始我還有些煩他,可久而久之,被他那種鍥而不捨,執著較真的精神所感動。倘若有一段日子,他半夜沒來敲我的門,或沒與他用一碟花生米撮幾口小酒,我還很不自在了呢。更讓我感動異常的是,王新法辭世不久,薛家村村民要自發捐錢為王新法鑄造一尊銅像,他聽說後,不但口頭上支持,而且還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一千元捐給了組織者。有時在採訪中,見村民很困難,還把自己隨身帶來的衣物都捐獻給了受訪的村民。總之,在薛家村采寫的日子裡,他的生活費總是不夠用。後來,他竟真的學起了王新法,吃起了冷饅頭和速食麵。看到這些,想到這裡,我忽而感覺到他骨子裡有某種東西在支撐著他、引領著他,從而使他產生一種勇往直前,堅不可摧的力量。是緣分?是情感?是責任?是道義?是擔當?一時難以說清。

半年過去了,李萬軍用類似于王新法當年保家衛國的軍人情結和身為一名人民警察及業餘作家的使命擔當,終於嘔心瀝血地完成了這部長篇報告文學。當我從他手中接過此稿,似乎感覺余溫不低,有些燙手。望著這打厚實的文稿,一種情感油然而生——李萬軍用他的靈魂他的淚水和他那飽蘸深情的筆墨凝結而成的這部大作,他難道不也是因為信仰麼?難道他不也是《因為信仰》的信仰者麼?

讀完這部文稿,掩卷沉思,不想用那些好聽的詞藻去稱頌他,若此,反而覺著是一種褻瀆;反正,我覺得這部作品非比尋常。創作中,作者並非唯英雄而英雄,唯模範而模範,唯宣傳而宣傳。他用“高規º附近村莊的神奇,他用“扶貧之模範”為我們還原了王新法在薛家村的千餘個日夜,他用“回聲依舊”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了人們至今對王新法的感懷與敬仰。讀著讀著,你就感覺王新法至今都沒走,就那麼鮮活的站在你面前。

透過字裡行間,我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天空,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體察到了人性的光輝。透過作者之筆,我人生頭一回覺得,我們這個原本貧困落後的小山村,竟有這麼美、竟有這麼大、竟有這麼牛,竟然會有如此多的詩情畫意。同時感到,這部作品的結構形式和敘事寬度,也似乎突破了一般的寫實文體風格,作者用他獨有的第三隻眼,看到了古今中外,洞察了人間萬象,辯證了是非美醜。作者憑藉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站在政治家的高度、軍事家的角度和扶貧者的維度,在不經意間,縱橫捭闔,已然將政治經濟文化、山水旅遊人文一併收入筆端,娓娓道來,酣暢淋漓,然其間又不乏有呐喊之聲,不乏有宣洩之詞,不乏有揭露之意,不乏有批評之言。總而言之,書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真,字字句句都帶情,絕非像有的人所謳歌的典型那般矯情、造作。總而言之,全篇文章,字如其人,質樸、實在、不漂浮、不空乏、有嚼頭。他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絕對可信、可贊、可學、可仿的新時期的新典型。他就是如此這般地,讓這位不曾走遠的典型有肉有血的“復活”了,他用心血和汗水結晶,再次為我們薛家村代了言,更為王新法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謹此為序!

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原村主任:賀順勇

一曲雄歌因信仰(隆重推介公安作家李萬軍報告文學新作《因為信仰》)

後 記

本想來個不破不立,既不想請名家大腕寫序,也不想作後記。不請領導和名家,偏偏請了一名小不溜秋的村主任作序,感覺到至少是改變了一點文界風氣,接到了地氣。既然有了前言,後語還要不要哩?好歹也有24萬餘字,若不對廣大讀者說點什麼,總覺得心裡欠踏實、不心安。於是在這掩卷之際,還是要說上幾句話,以不愧對那些為本書出版付出過辛勞的諸位朋友。

追根溯源,在王新法離世的前幾天,在一次文友聚會中,頭一次聽說了王新法的故事,聽到了薛家村的神奇,便產生了強烈的寫作欲望。也可說在王新法生前便產生了寫作的“蓄謀”。同時,筆者的“蓄謀”與常德市文聯的“計畫”又正好“謀合”。於是,我便在當地文聯的邀約下,趕緊草擬了一個創作選題和采寫大綱。正當我擬打起背包出發之際。2017年2月23日,王新法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梗”匆匆離開了我們。噩耗傳來,筆者的震驚和悲傷同大多數人一樣;所不一樣的是,除了震驚,還多了一份未及相識的遺憾。為了彌補這份遺憾,為了充分表達對王新法扶貧事業的敬重,為了謳歌好一方百姓心中眾口一詞的“英雄”,在市文聯的支持下,筆者決定“不忘初心”,要大張旗鼓地為這個已然活在百姓心中的普通人物樹碑立傳。這大概算是筆者創作此篇報告文學的緣起罷。

王新法既非黨內高幹,也非社會名流,更不是坐擁萬貫的富商。他只不過是帶著“思想來扶貧”、當了四年受村民擁戴的“名譽村長”而已。為什麼他的突然離世,會令當地官員和百姓萬人景仰、百里含悲的來為他送行?為什麼他的事蹟,會引發官方、尤其是民間如此空前的廣泛傳播?王新法來到石門縣薛家村扶貧,僅僅是因為“機緣巧合”?王新法此前的一樁冤案為啥要等近24年才最終得以昭雪?在薛家村採訪的日子裡,筆者拋開一切熱鬧表像,針對人們心中這些若隱若現的疑問,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大調查、大採訪和大求真。在薛家村採訪的日子裡,受王新法同志事蹟感染,就即學即用了王新法精神,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行同勞作,捐款捐物,推心置腹,與村民們建立起了較深的友誼,採訪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前文述及筆者以薛家村為采寫基地,然後從王新法的家鄉河北靈壽縣和石家莊挖起,從王新法當過兵的軍旅生涯挖起,從王新法遭受不白之冤時挖起,歷時130餘天,行程3萬餘公里,輾轉數度,夜以繼日,通過深入薛家村、石家莊和北京多地,先後採訪了400餘人,從而寫就此篇,以期能夠幫助人們厘清追問,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信仰的王新法。

早年,作為一名革命軍人、王新法從連隊戰士到省軍區參謀,先後幹過測繪兵、神槍手、偵察兵,一路走來,鬥志昂揚。後來,王新法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曾是石家莊公安局公認的反扒英雄。由於他只顧埋頭拉車,不懂抬頭看路;只搞明規則,“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竊以為,雖然當前已沒有炮火硝煙,沒有血雨腥風,但王新法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他的靈魂深處,卻始終帶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鄉土情結,卻始終帶有一面共產黨人的正身之鏡。王新法走南闖北,出生入死,身上始終有著一股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的浩然正氣和家國情懷。筆者眼中的王新法,就是這樣一位新時期以來,普通而不平凡的共產黨員、普通而不平凡的退役軍人、普通而不平凡的人民警察、普通而不平凡的道德模範和普通而不平凡的扶貧模範。

千言萬語話不盡模範事蹟,千呼萬喚喚不回英雄回家。當前,黨內正在刮骨療傷,政府正在規範運行,軍隊正在改革強軍,人民正在憑藉東風。泱泱華夏,大地蒼茫;千秋萬代,信仰為大。打贏扶貧攻堅戰役,必須有賴於精准扶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以廣大農村貧困地區人口整體脫貧為前提,扶貧路上,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人口。在全黨全國全軍全民決戰決勝扶貧攻堅戰役的關鍵時刻,我們呼喚湧現出更多的王新法式的“全國脫貧攻堅模範”來為我們的黨分憂,來為我們的政府添彩。若此,方為筆者和編者寫作與出版此書之苦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