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賣100多的衣服在中國賣1000多!外賤內貴的中國製造如何產生

中國人愛掃貨現在似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共識, 有很多報導稱, 中國觀光團出國總是把奢侈品店一掃而空, 店家甚至要限制店內的人數, 才能保證場面不會太混亂。

這當然與中國經濟發展, 人們收入水準上升有關, 但是另一方面, 也與很多商品在國內的價格過於昂貴有關。

“出了趟國”就身價倍增

很多留學生留學歸國以後都說, 在國內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 國內的商品好貴啊, 很多在英國可以消費得起的品牌, 在國內的價格都令人望而卻步。

比如Coach, 一直以來備受國人推崇, 在國內的售價也一直不菲, 大部分的皮包價格均在三四千元以上。

而這個深受國人追捧的名牌包在美國卻經常打五折, 售價本就低於國內專櫃價格的包包再加上五折折扣, 算起來也就是100刀左右的價格, 折合人民幣也就六七百元, 甚至一些手拿包、錢包僅需要20幾刀的價格,

折合人民幣不超過150元。

再比如, 美國品牌CK的內褲, 在美國30美金(約合人民幣200元)3件打包賣, 在國內同樣價錢一條都買不到。

還有美國的一線大牌阿瑪尼, 短袖T恤打折時僅15美元(約合人民幣102元)一件, 同樣的T恤在中國售價卻要七八百, 且鮮有打折。

甚至某些歐美的中低端品牌廠商,

在中國也被營造出了高端品牌的印象。

比如Polo、Levi's、Tommy Hilfiger等這些日常的品牌, 在美國, Polo的一件襯衫大概就賣30-40刀左右;幾十美金就可以買到一條心儀的Levi's牛仔褲;Tommy Hilfiger的針織衫售價通常在40-60美金, 打折時甚至只要20美金左右。

而在國內, 這些品牌的中檔服裝統統定價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 且鮮少打折, 即便打折, 往往也只是杯水車薪。

電子產品更是如此, 從北京的蘋果旗艦店買來的筆記型電腦與在美國銷售的機型沒有什麼不同, 唯一的不同之處就是價格, 比美國的售價貴了460美元。

由中國工人組裝的索尼平板電視在美國的百思買門店大約賣800美元, 但在中國的知名電器連鎖店, 你得加上30%的價錢才能買到。

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 這真可謂一樁怪事, 中國以替西方消費者生產廉價產品而聞名, 但對本國人民卻不總是如此。

所以, 回國後, 國內找代購的現象比比皆是, 而且很多買回來的產品也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 為什麼這些商品“出了趟國”回來就身價倍增呢?

中國遭遇“寡頭壟斷市場”

首先, 中國的製造工廠對這些“中國製造”的外國品牌產品並沒有定價權, 雖然生產流水線在中國, 但給這些產品定價的權力還是握在海外企業手中。

按照人均收入, 中國遠低於美、英等國, 按照市場規則, 應該在中國定價更低才符合中國的消費水準。

但事實卻是, 這些國際品牌在中國已形成“寡頭壟斷市場”, 因為中國本土品牌(尤其是奢侈品行業)尚不能與國際品牌形成有力競爭, 於是國際品牌在中國便可“肆意”定價。

而在美國, 很多本土品牌都頗具競爭力, 即使是一些新品牌, 也以其新鮮的設計理念、強有力的市場管道在市場上佔有一定份額, 外來的歐洲品牌想要在美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往往不得不“降低身價”。

從經商的角度來說,在競爭市場中,肯定要把價格放低;而在壟斷市場,價格必然拔高。

也就是說,中國市場上的奢侈品“品質階梯”是低於美國市場的,因為美國市場上低端替代品的數量,遠遠多於中國市場。

稅收體系存在不公平競爭

中國的外貿出口企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30%的外貿出口企業屬於來料加工企業,40%的外貿出口企業集中在沿海地區。

這些企業實行的是“兩頭對外”的貿易政策———絕大部分原材料來自於境外,絕大部分產品出口到境外。

這種特殊的外貿格局決定了許多外貿出口企業生產的產品根本無法進入國內市場。

我國不僅頒佈了“三資企業”法,而且針對“三資企業”制定了名目繁多的稅收優惠措施。

許多“三資企業”從事外貿出口經營,他們一方面享受中國境內的各項優惠待遇,另一方面通過關聯交易逃避國家的稅收。

而內銷企業既無法享受“三資企業”的各項優惠待遇,同時也不能通過關聯交易規避國家稅收,其產品在中國境內銷售的價格自然要比“三資企業”在中國境外銷售的價格高許多。

由於競爭激烈,這些外貿出口企業在簽訂出口合同的時候,拼命壓低價格;而在中國境內銷售的時候因為無法獲得足夠關聯交易利潤,所以反倒會提高產品的價格。

這其實是一種不公平競爭,也是一種特殊的貿易歧視。

信用問題也使得中國企業不愛內銷愛外單

很多中國中小型企業選擇做利潤微薄的外單生意,部分原因是外企的信用制度良好,中國企業不用擔心跑單的問題。

而做內銷生意則風險較大,國內的信用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付款反倒成為了一種風險。

銀行為了降低自己的風險,往往在資金結算方面也要打自己的小算盤,這就導致許多本來應該支付的貨款由於金融企業的原因而被截留。

有些中小企業遭遇拖欠款、跑單等問題,不僅虧本,甚至導致資金鏈斷裂,落得倒閉的悲慘結果。

但出口就不同了,只要你和外商簽訂了合約,基本上你就不用擔心,美國進口商給你信用狀,你可以去銀行抵押貸款,生產之後你發貨,錢就到手了,沒有麻煩,錢少賺點,但風險也小。

從事國際貿易雖然也存在巨大的信用風險,但是由於各國普遍遵守貿易協定和商業慣例,金融風險反而比國內貿易有所降低。

其次,許多發達國家都有龐大的採購團隊,一個集團旗下的不同品牌可以統一調度,比較成熟。

而國內市場的採購團隊和銷售網路要建立起成熟的系統,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這樣的貿易格局下,部分生產企業不得不放棄國內市場,轉而尋求外貿出口管道。

隱形交易成本巨大

中國市場是一個條塊分割的市場,企業產品進入國內市場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

舉例來說,一個企業的產品進入國內超市,不僅需要繳納入門費,而且要繳納各種擔保金。

現在,我國大城市的超市絕大多數屬於中外合資企業或者外商投資企業,他們通過設置貿易門檻,限制一些外地企業的產品在本地銷售。

企業要想進入他們的銷售管道,必須繳納銷售收入15%到20%的費用,這對於那些剛剛起步的生產企業來說,是一個根本無法承受的負擔。

不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支援本地企業,也人為地設置一些貿易門檻,禁止外地企業的產品進入本地銷售。

企業產品在國外銷售雖然增加了運輸成本,卻可以大幅度減少交易成本,所以,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外銷售的價格反而比在國內便宜。

而即使大家想像中的運輸成本,其實外貿和內銷也沒有差距很大。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也注意到中美間的“物價倒掛”問題,他說:“中國的流通領域成本非常高,國內的廠家為什麼願意做外貿單?因為出口國會給予百分之十幾的出口退稅。”

結果就是企業產品寧可低價出口,也不願意冒風險國內銷售。

同時也將大量的資源和人力貢獻給了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令人吃驚的低價產品。

作為商人、作為企業可以這樣考慮,因為做生意歸根結底是為了逐利,他們自然會尋找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但作為政府,面對這樣的問題就應該考慮這裡面出了什麼問題,對中國未來會有什麼影響。

我們從來都不能否認中國近年來經濟的突飛猛進,但經濟進步並不能表明萬事大吉,相反,短暫的突髮式的經濟進步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特別是來自未來的挑戰。

中國目前就走在了十字路口,一方面,中國成為世界出口大國;但另一方面,中國又成為國內商品相對昂貴的國家,相反歐美發達國家卻成為了世界上最好的購物中心,全球人民都忙著去瘋狂採購。

十年前,相信很多人都會驚詫於“中國製造”在國外比國內還便宜的現象;

十年後,我們不再驚詫了,我們習慣了看著自己的同胞自買機票去當“中國製造”的海外搬運工。

幾乎每個去日本的中國遊客都不忘買一個“馬桶蓋”,而這些馬桶蓋,全都是浙江杭州一家企業生產的,回到家裡仔細一看,全是 “Made in China”。

無論是媒體上刊登還是朋友間私下說起這種事,總是略帶一點對當事人“沒見過世面”的善意解嘲,更多地則為了表達某種曲折隱晦的民族自豪感。

我有一個朋友,因為工作關係,每年都要往返美國、日本與國內4、5次,算是大世面見過很多了。

不過直到現在,他每次回國都還是一如既往地大包小包,甚至只是買的一些廉價的日用品。

更可怕的並不是這種現象本身,而是人們對這種現象似乎已經日漸麻木。

“Made in China”這行英文,一向是被翻譯為“中國製造”。

從文字上而言,自然是不錯的,但揆之中國產業的現實,正確的翻譯,其實應該是“在中國製造”。

也就是說,這些年來,中國沒有培養出足夠強大的本土品牌,對這些跨國公司的產品構成實質性的競爭和挑戰,因此,在需求存在時,這些跨國公司因為沒有面臨強有力的競爭,開出了比發達國家市場高得多的價格。

一言以結論之,中國市場的高價格,可以看作中國的消費者為這種競爭的缺席而買單,而競爭為何會缺席則和上述很多原因有關。

本文由公眾號海外眼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從經商的角度來說,在競爭市場中,肯定要把價格放低;而在壟斷市場,價格必然拔高。

也就是說,中國市場上的奢侈品“品質階梯”是低於美國市場的,因為美國市場上低端替代品的數量,遠遠多於中國市場。

稅收體系存在不公平競爭

中國的外貿出口企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30%的外貿出口企業屬於來料加工企業,40%的外貿出口企業集中在沿海地區。

這些企業實行的是“兩頭對外”的貿易政策———絕大部分原材料來自於境外,絕大部分產品出口到境外。

這種特殊的外貿格局決定了許多外貿出口企業生產的產品根本無法進入國內市場。

我國不僅頒佈了“三資企業”法,而且針對“三資企業”制定了名目繁多的稅收優惠措施。

許多“三資企業”從事外貿出口經營,他們一方面享受中國境內的各項優惠待遇,另一方面通過關聯交易逃避國家的稅收。

而內銷企業既無法享受“三資企業”的各項優惠待遇,同時也不能通過關聯交易規避國家稅收,其產品在中國境內銷售的價格自然要比“三資企業”在中國境外銷售的價格高許多。

由於競爭激烈,這些外貿出口企業在簽訂出口合同的時候,拼命壓低價格;而在中國境內銷售的時候因為無法獲得足夠關聯交易利潤,所以反倒會提高產品的價格。

這其實是一種不公平競爭,也是一種特殊的貿易歧視。

信用問題也使得中國企業不愛內銷愛外單

很多中國中小型企業選擇做利潤微薄的外單生意,部分原因是外企的信用制度良好,中國企業不用擔心跑單的問題。

而做內銷生意則風險較大,國內的信用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付款反倒成為了一種風險。

銀行為了降低自己的風險,往往在資金結算方面也要打自己的小算盤,這就導致許多本來應該支付的貨款由於金融企業的原因而被截留。

有些中小企業遭遇拖欠款、跑單等問題,不僅虧本,甚至導致資金鏈斷裂,落得倒閉的悲慘結果。

但出口就不同了,只要你和外商簽訂了合約,基本上你就不用擔心,美國進口商給你信用狀,你可以去銀行抵押貸款,生產之後你發貨,錢就到手了,沒有麻煩,錢少賺點,但風險也小。

從事國際貿易雖然也存在巨大的信用風險,但是由於各國普遍遵守貿易協定和商業慣例,金融風險反而比國內貿易有所降低。

其次,許多發達國家都有龐大的採購團隊,一個集團旗下的不同品牌可以統一調度,比較成熟。

而國內市場的採購團隊和銷售網路要建立起成熟的系統,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這樣的貿易格局下,部分生產企業不得不放棄國內市場,轉而尋求外貿出口管道。

隱形交易成本巨大

中國市場是一個條塊分割的市場,企業產品進入國內市場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

舉例來說,一個企業的產品進入國內超市,不僅需要繳納入門費,而且要繳納各種擔保金。

現在,我國大城市的超市絕大多數屬於中外合資企業或者外商投資企業,他們通過設置貿易門檻,限制一些外地企業的產品在本地銷售。

企業要想進入他們的銷售管道,必須繳納銷售收入15%到20%的費用,這對於那些剛剛起步的生產企業來說,是一個根本無法承受的負擔。

不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支援本地企業,也人為地設置一些貿易門檻,禁止外地企業的產品進入本地銷售。

企業產品在國外銷售雖然增加了運輸成本,卻可以大幅度減少交易成本,所以,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外銷售的價格反而比在國內便宜。

而即使大家想像中的運輸成本,其實外貿和內銷也沒有差距很大。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也注意到中美間的“物價倒掛”問題,他說:“中國的流通領域成本非常高,國內的廠家為什麼願意做外貿單?因為出口國會給予百分之十幾的出口退稅。”

結果就是企業產品寧可低價出口,也不願意冒風險國內銷售。

同時也將大量的資源和人力貢獻給了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令人吃驚的低價產品。

作為商人、作為企業可以這樣考慮,因為做生意歸根結底是為了逐利,他們自然會尋找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但作為政府,面對這樣的問題就應該考慮這裡面出了什麼問題,對中國未來會有什麼影響。

我們從來都不能否認中國近年來經濟的突飛猛進,但經濟進步並不能表明萬事大吉,相反,短暫的突髮式的經濟進步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特別是來自未來的挑戰。

中國目前就走在了十字路口,一方面,中國成為世界出口大國;但另一方面,中國又成為國內商品相對昂貴的國家,相反歐美發達國家卻成為了世界上最好的購物中心,全球人民都忙著去瘋狂採購。

十年前,相信很多人都會驚詫於“中國製造”在國外比國內還便宜的現象;

十年後,我們不再驚詫了,我們習慣了看著自己的同胞自買機票去當“中國製造”的海外搬運工。

幾乎每個去日本的中國遊客都不忘買一個“馬桶蓋”,而這些馬桶蓋,全都是浙江杭州一家企業生產的,回到家裡仔細一看,全是 “Made in China”。

無論是媒體上刊登還是朋友間私下說起這種事,總是略帶一點對當事人“沒見過世面”的善意解嘲,更多地則為了表達某種曲折隱晦的民族自豪感。

我有一個朋友,因為工作關係,每年都要往返美國、日本與國內4、5次,算是大世面見過很多了。

不過直到現在,他每次回國都還是一如既往地大包小包,甚至只是買的一些廉價的日用品。

更可怕的並不是這種現象本身,而是人們對這種現象似乎已經日漸麻木。

“Made in China”這行英文,一向是被翻譯為“中國製造”。

從文字上而言,自然是不錯的,但揆之中國產業的現實,正確的翻譯,其實應該是“在中國製造”。

也就是說,這些年來,中國沒有培養出足夠強大的本土品牌,對這些跨國公司的產品構成實質性的競爭和挑戰,因此,在需求存在時,這些跨國公司因為沒有面臨強有力的競爭,開出了比發達國家市場高得多的價格。

一言以結論之,中國市場的高價格,可以看作中國的消費者為這種競爭的缺席而買單,而競爭為何會缺席則和上述很多原因有關。

本文由公眾號海外眼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